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叶圣陶杯心得体会,最新合集

由“语文是一种工具”想到的——学习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体会,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热情的白云H9V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叶圣陶杯心得体会1

//阅读完本文大约需要11分钟。您的关注与评论是对教研内参最大的支持。//

自单独设科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在这世纪分野之际,当我回望中华大地逝去的这一百年时,当我回想我们这一百年来的语文教学时,当我将目光从过去收回并投向藐远的未来时,我的心中可谓是百感交集,感慨万端。是的,正如我的在二十世纪经历了屈辱、苦难、波折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收获、荣誉的祖国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走过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其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们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在一派“多元”“建构”“人本”“后现代”的喧嚣声中,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纲”被“课标”取代,“观念”被“理念”取代,“课本”被“文本”取代,“素质”被“素养”取代,“讲授”被“探究”取代,“讨论”被“自主”取代,“思考”被“合作”取代……一时间,“洗脑”风暴席卷语文课堂,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众口一词口诛笔伐,好像我们之前的语文教学真的已“误尽苍生”,真的是“少慢差费”,真的应该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真的应该全盘推倒全部否定一切重新开始。

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开始了大“变脸”:老师不再讲授而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了,课堂上不再有朗朗书声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了,黑板上不再有板书而是让学生欣赏多媒体播放的声形俱佳的画面了,教学不再讲字词不再讲知识而是大讲特讲“人文”“人性”了,语文教学不再教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写字如何作文而是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美其名曰鼓励学生创新了……

可是,结果呢?哦,改革才进行了几年一个周期,说结果似乎还为时过早。然而,当我们深入到日常的语文课堂时(注意:不是那些作秀的公开课,那些课往往是经过千锤百炼带有表演性质的戏,对我们的常规课堂没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示范与帮助作用),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坦城交流时,我们就会发现,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承担着教会学生读书写字作文重任的语文,已经与学生的心灵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被我们寄予厚望并期望能借以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人文”这剂猛药,不知是药量不足抑或是药量过大,在现实中似乎也显得多少有些水土不复。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理念粉墨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天;语文教学的城头频换大王旗,让我们处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人人感叹“语文课都不知道该怎么上了”。

语文教学走出了“满堂灌”“满堂讲”的误区,又走进了“满堂练”的误区;走出了“满堂练”的误区,又走进了“满堂演”的误区;走出了“满堂演”的误区,又走进了“满堂合作”“满堂探究”的误区……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有没完没了走不完的误区!

语文到底什么?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合格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有没有一个带普遍性的模式?“人文”“文学”是语文课的本质任务吗?语文知识到底有没有用、需不需要向学生传授?语文课堂上究竟应该向学生讲些什么?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究竟应扮演什么角色?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究竟学到了什么?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有何差别?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样的问题可以提出无穷却没有人能说清楚该怎么回答,已有的回答要么是语焉不详,要么是顾左右而言它,要么就干脆和稀泥。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试问什么课程不需要这些方式?而恰恰语文的某些知识与内容最不需要这些方式,你难道还要学生自己去探究汉字是怎么造的吗?比如“以人为本”——试问什么课程能不以人为本?这是语文的根本教学理念吗?比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到底是怎么统一的?教学中如何理解并实施这种统一?什么是“如同硬币的两面”?

像现在某些教学设计中那样将教学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合理吗?这三个“维度”在教学中该如何实现有机统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成为语文的根本目标吗?这些目标对其它学科而言是否也是合理的?比如“文学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文学家吗?还是要培养热爱读书会读书会正确书写汉字能写作常见应用文体的具有基本语文能力的国家公民?语文教材的选文为什么一定要文学作品?高考是否就该给那些一派诗意盎然一派故作深沉一派卖弄文采的华丽绮靡之作满分?

或许在读者诸君看来,以上不过是一派牢骚之言,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什么用处。是的,的确如此。请诸位大家见谅,我说这些没有丝毫的不敬之意。作为一名语文战线上的老兵,我这么说只是想表达我的一点担心和忧虑,说到底就是希望专家们能拿出符合实际的、可操作的、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目标单纯、活力四射、培养出具有基本语文能力的社会公民,不要玩玄理论、考虚知识、弄花架子。

再说,我也是语文教师,我为什么要对语文教学大加挞伐呢?把语文教学批判得一无是处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有人说,那你说怎么办吧,你说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改得不好,那么,你拿给我们的方法,我们照你说得做。很惭愧,本人才疏学浅,实在拿不出什么值得一谈的东西来,再说也轮不到我这样的后生小子拿出什么来。可是,如果我们不妄自菲薄,不一味地向洋看而是将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的话,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在我们自己的教育前辈中,倒真的不乏值得去我们研究学习并拿来运用宝贝呢。

近来捧读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文集,深感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我想,放着我们自己先哲的思想不去学习、运用、实践,却总是拿着要么是别人已经抛弃的、要么是别人还在探讨并未完全成熟的一些理论来瞎改一气,拾人牙慧,这样能将我们的语文教学引上正途吗?有感于此,斗胆对先生的教学思想发表一点看法,以就教于大家并希望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尽早步入正途。

关于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我想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核心;二、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这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三、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下面就叶老的“语文是工具”这一语文教学性质观谈一点肤浅的想法,偏激之处望读者诸君见谅。

叶老反复强调:语文,“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简言之,语文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这就是语文的学科性质,也是到目前为止关于语文学科性质最准确的表述。叶老的语文工具观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研究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尽管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的发展,围绕语文学科性质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但是它至今仍然是绝大多数专家、教授和一线语文教师所认同的观点。

著名学者吕叔湘非常赞成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他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言中说:“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主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他甚至发问:语文“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 吕老和叶老都认为,这些传统看法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第三种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三种弊病都是因为与语文工具观背道而驰所造成的。

而现在的《课程标准》——或称之为“新课标”——却将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如此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真所谓不改还清楚,越改越让人糊涂。这种和稀泥的做法本意是既不能丢掉“语文是工具”这一正确的观点,又要把语文教学中的某些问题归罪于“工具性”,把“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那么,“人文性”能否成为语文课的根本性质呢?我想此问题不辩也罢,有许多专家学者教授老师对此已发表过精彩的辩论。

我想说的是,让我们睁开眼睛,去关注一下发表在各种教学刊物上的一些教学案例吧,去看看我们身边天天都在进行的语文课吧,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高谈阔论“人文”的例子还少吗?那些玄而又玄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没有对课文的朗读,没有对字词的讲解,没有对段落的分析,没有对语言的品味,一节课下来只有一些高深的“人文”,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这样的课堂还是语文课吗?

我们以为,人文不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语文,就是一种工具,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写字、作文的一门工具。语文教学,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生写好我们的汉字、教学生会读有用有意义有深度的书籍文章、教学生会写对他们生活工作有帮助的各种体裁的文章,如此已经足矣!至于其它的人文也罢,主义也罢,思想也罢,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去领会吧。

有的东西是非要到那个年龄阶段、非要经过那种人生历练才会懂得和理解的,在学生还不能理解的时候把一些专家学者穷其一生的研究成果强行灌输给他们,这样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的语文课堂,做了多少的无用功啊!不信,你可以去问问你的高中学生,看他是记得你在初中课堂上给他讲解的那些微言大义呢,还是只记得那些精彩的文章和精美的语言?一个人从学校走出去后,你在课堂上灌输给他的那些虚幻玄妙的东西对他还有用吗?有谁在毕业以后还会去读我们的语文课本?

语文是工具,是我们借以安身立命的工具,是我们学习其它一切自然与人文学科的工具。这个工具掌握不好,其他学科也就学不好。有人说,那也不然,有人就能学好数理化,学好英语,可就是学不好语文。不错,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谚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是,真是这样吗?中国人的思维工具就是汉语,你连汉语都没学好,你的英语能学好吗?你能理解自然学科中的那些定理规则吗?理解了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给别人看吗?自然学科中的常识部分可以理解,可是,任何学科都有它的哲学,一旦进入更高的层次,你还能理解吗?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我们认为,在学生连母语的根基都还未扎稳的时候,就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学外语是一个错误,就让学生学那些高深的自然学科知识是违反学习规律的。这样会让学生轻视语文,认为语文没有外语重要(连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不热爱了,还谈什么“人文”!),结果是语文、外语都学不好;这样会让学生在学习其它学科时感到太难,结果是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自然学科也学不好。只要我们试着去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们或许自然科学知识可以不丰富,但自然学科方面的大师们没有一个是语文学得一塌糊涂的。

相反,凡是在某一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他们的语文水平一定是出类拔萃的。什么原因?就因为语文是我们思维的工具,你掌握了这个工具,即使对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知识所知不深,你还可以弄弄文字成为文学家就象老舍、就象钱钟书,即使什么家也成不了,起码你能健康地生活,能与别人正常地交流。

反之,你掌握不好语文这个工具,别说搞什么研究出什么成果了,恐怕连基本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可是,你到现在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校园里去看一看,有多少学生喜欢我们的语文、尊重我们的语文、在认真学习我们的语文?!就连我们的某些专家以及老师,是不是也觉得语文多一节课少一节课没有关系?

怎么办?虽然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但汉语的确难写难认难学,现在的中学阶段一周5——7节课的课时安排是学不好语文的。我们呼吁,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大语文课的教学时间,降低自然学科的难度并减少教学时间——让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在大学里去深造去研究去成为数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或历史学家政治家地理家吧,我们大多数人只需要了解一些常识就够了,即使不了解也没有关系,生活不会因此而停滞;把英语课改为选修课——对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有必要如现在一样疯狂地去学英语吗?让有语言天赋的学生去学英语吧,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讲英语对我们的人生没有任何影响,世界再开放,也不会让13亿中国人都移居美国英国吧?

看看身边吧,我们为英语花费了多大的精力多少的时间结果又有多少人学好了英语成为了翻译家?更为可悲的是在我们的高考中有多少考生因为英语差而被排除在大学的校门之外!更为可笑的是我想考一个古代汉语的研究生却因为英语过不了关只好望洋兴叹!

“语文是工具”,重温这句经典之言,我想说,能否让我们集中精力用9到12年的时间先学好我们的语文,掌握好这个工具,至于其它学科则让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修(像现在这样要求学生学好几十门课程有什么意义呢?一般的社会公民用得着那么多知识吗?比尔盖茨、韩寒……古今中外可以举出一长串名字证明:人不需要那么多知识也能够活得很好,也能够成为专家权威的。如此,减轻学生的负担恐怕就不再是一句空言了吧?),真正的研究让学生到大学里做,不要幻想在中学阶段就让我们的学生去出什么研究成果,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相反会泯灭学生对学习乃至生活的热爱,泯灭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正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也是此次课程改革希望达到的目标。

让我们热爱语文重视语文花大力气学习语文吧,这是我们的根基!

来源∣作者∣黄大兆(剑阁县剑门关高中)

编审∣教研内参

声明∣本文章内容为教研内参提供的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叶圣陶杯心得体会2

新华社南京5月18日电题:厚植人文素养 培育家国情怀——从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看作文考查新特点

新华社记者杨洋

第十八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于5月15日至16日在江苏泰州举行了决赛终评和颁奖典礼。本届大赛命题有哪些特点?对中学生写作有哪些启发?

(小标题)紧贴时代背景 立足生活实际

记者了解到,大赛命题立足时代背景,围绕“百年巨变”设计决赛题目。决赛A卷第一题,“以一百年来的家国变化为主题,写下令你印象深刻的前辈故事。”B卷第一题,以“路”为话题,反映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

“着手处应具体而微,着眼处应高远。”评奖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会长尤立增介绍了命题思路与评审要求。他说,2021年正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命题理应体现这一宏大主题。同时,也要避免大而空的表达,要注重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人与事,寻找新颖角度书写这一宏大主题。

大赛评委会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会长吴思敬结合评委阅卷评奖情况说,宏大主题对中学生写作来说具有较大难度,但是许多选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驾驭题材,不但写得文采斐然、构思精巧,而且不少作品都表现出良好的思辨能力,体现出作者敏锐细腻的诗情文思和深刻博大的家国情怀。

吴思敬指出,同时也发现部分作文存在套路化、模式化、假大空现象。他提醒,真实是文章的品格,写作要“求真”,书真情,说真话,内容具有真实客观性,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小标题)引导学生阅读 厚植人文素养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中语文教研员段增勇认为,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注重“生活化内容,个性化表达,多样化风采”,这对于培养中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很有价值。

段增勇指出,写作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广泛的阅读,没有阅读的历练,就很难有见解性地认识,也不会深刻的感悟。当前一些中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阅读积累不够,写作浮于表面。“要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重视阅读培养,给学生相应的阅读空间和时间。”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冯晓云介绍,对学生的作文水平的终端性考察主要有两方面途径:一是高考作品评阅,二是具有全国影响性的作文大赛。通过阅读本届第十八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的学生作品,能感受到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在进步,叙事的完整性,论述的严密性都有所提升。但也要注意避免“名人开会、名言集锦”,看上去内容很丰富,逻辑却经不起推敲。

冯晓云进一步分析,未来作文的考察方向,应注重情境具体、任务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河北衡水中学副校长康新江认为,学生们通过参加比赛,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对于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有深远影响。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关注现实生活,关心普罗大众,书写人间真情,展现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小标题)力求公平公正 杜绝套作押题

“不能收费、不能办班、保证公平,这是大赛的基本要求”大赛组委会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介绍,为了保证评审工作的专业性,所聘请的评委很多是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文学奖项的评委。为保证决赛评奖的严密性、公正性,阅卷工作分初评和终评环节。每份赛卷均由三位以上评委盲评打分,最后根据平均分进行合议确定奖次。其中,特等奖和“十佳小作家”奖均经过十多位评委层层把关。

决赛A卷第二题以“擦黑板”为题写一篇作文,B卷第二题以“盛粥”为题写一篇作文。吴思敬告诉记者,这两个题目都选取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细节,降低了押题的可能性,更加关注是否“平中见奇”“细节中见真情”。

专家评委们认为,评审中要注重考查综合写作素养,减少参赛者用已有的现成作品套写、宿构、抄袭的可能性;将考查的重点放在审题立意、语言表达、细节刻画、谋篇布局等基本功方面。要引导学生和老师重视写作基本功的训练,不是靠猜题、押题,而是靠日常的积累和训练来提高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

大赛组委会执行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王世龙表示,组委会将遵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大赛章程和实施细则方案,把大赛打造成一个以文学方式立德树人的公益品牌。(完)

叶圣陶杯心得体会3

在书海的浩瀚无垠中,我寻找着知识的瑰宝。这次,我找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的语文课》。这本书,如同一场智者的教诲,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语文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的“大语文”理念在本书中分为三部分:阅读与指导、写作与指导、文学鉴赏。每一部分都像是一位资深的导师,引 领我走向语文的深处。

他主张的“大语文”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类文明的体现。因此,他在书中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广泛性和深度,主张将语文学习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培养全 面发展的人才。这种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语文学习的意义,也为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视野。

其次,书中提到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圣陶先生认为,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因此,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提倡通过阅读、写作和文学鉴赏等多种方式来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种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语文学习,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在阅读与指导中,叶圣陶先生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细磨细琢的研读能力。他以精读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通读全文、扫清障碍、有目的解答问题来真正学到知识。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阅读的魅力,以及阅读对于知识获取的重要性。

在写作与指导中,叶圣陶先生的见解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写作的技巧和思维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地讲述了写作成功的诀窍和失败的根源。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语文写作,对于生活方方面面也有所启发与助益。

文学鉴赏是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也是我个人蕞喜欢的一章。叶圣陶先生从文学角度出发,带领我们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他的解读多角度、多层次,让我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有了更丰富的感受和思考。

这本书的内容实用、观点精妙,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从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也体会到老一代教育学家语文教育的魅力。这些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语文学习,也为我们提供了人生指引。

蕞后,我想说,《叶圣陶的语文课》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每一次阅读,都能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和收获。让我们一起从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中受益,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也让我们的生活因此更加美好。

#大语文#​#叶圣陶#​#语文课#​#教育理念#​#阅读书单[话题]#​#我的私人书单[话题]#​#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