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RD部门心得体会,通用3篇

十条精进原则,写给身在职场的你,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RD部门心得体会1

原则,犹如指引行动的“灯塔”,它连接着我们的价值观与行动。本文总结了十条精进原则,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动。

时间回到8年前,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实习工作,是在某互联网公司的无线搜索部做一个C++工程师。当时的我可谓意气风发,想要大干一场,结果第一次上线就写了人生中第一个Casestudy。由于对部署环境的不了解,把SVN库里的配置文件错误地发到线上,并且上完线就去吃晚饭了,等吃饭回来发现师傅在焦头烂额地回滚配置。那次故障造成了一个核心服务20分钟不可用,影响了几百万的用户。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后来半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把所有职场新人可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个遍。架构师让我调研一个抓取性能提升方案,我闷头搞了两周,也没有得出任何结论;本来安排好的开发计划,由于我临时要回去写论文,搞得经理措手不及;参加项目座谈会,全程“打酱油”……那段时间,自己也很苦恼,几乎每天晚上11点多才走,很累很辛苦,但依然拿不到想要的结果。

8年过去了,自己从一个职场小白逐步成长为一名技术Leader。我发现团队中的很多同学在不停地重复犯着自己当年类似的错误。他们并不是不努力,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我们大多数同学在工作中缺乏原则的指导。

原则,犹如指引行动的“灯塔”,它连接着我们的价值观与行动。

不久前,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在《原则》一书中所传达的理念,引爆了朋友圈。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当我们需要作出选择时,一定要坚持以原则为中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缺少对原则的总结,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学,是属于老司机的秘密,其实不然。

“追求卓越”是美团的价值观。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呢?

本文总结了十条精进原则,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动。

原则一:Owner意识

“Owner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二是积极主动的精神。

(1)认真负责是工作的底线

首先,要对我们交付的结果负责。项目中每一个设计文档、每一行代码都需要认真完成,要对它的质量负责。如果设计文档逻辑混乱,代码没有注释,测试时发现一堆Bug,影响的不仅仅是RD的工程交付质量,还会对协同工作的RD、QA、PM等产生不好的影响。久而久之,团队的整体交付质量、工作效率也会逐步下降,甚至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产生不信任感。

其次,我们要对开发的系统负责。系统的架构是否需要改进,接口文档是否完善,日志是否完整,数据库是否需要扩容,缓存空间够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落地的事情。作为系统Owner,请一定要认真履行。

(2)积极主动是“Owner意识”更高一级的要求

RD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工作,而且很多并不在计划内,这就需要具备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例如我们每天可能会面对大量的技术咨询,如果客户提出的问题很长时间得不到回应的话,就会带来不好的客户体验。

很多同学说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处理,有同学觉得这件事不是很重要,也有很多同学是看到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更有甚者,看到了干脆装没看见,这些都是缺乏Owner意识的体现。正确的做法是积极主动地推动问题的解决,如果时间无法排开或者不知道如何解决,可以直接将问题反馈给能解决的同学。

积极主动还可以表现在更多方面。比如:很多同学会自发地梳理负责服务的现状,根据接口在性能方面暴露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持续推动解决;也有同学在跨团队沟通中主动承担起主R的角色,积极发现问题、暴露问题,推动合作团队的进度,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这些同学无一不是团队的中坚力量,所以,我们在做好自己份内工作的同时,也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份外”的工作中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要给自己设限,努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原则二:时间观念

相信大家都有时间观念,但是真正能执行到位的可能并没有那么多。互联网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RD的研发效率是一个公司硬实力的重要体现。项目的按期交付是一项很重要的执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领导和同事对自己靠谱程度的评价。

大家可能会问:难度几乎相同的项目,为什么有的同学经常Delay,而有的同学每次都能按时上线?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按时交付的同学往往具备如下两个特质:做事有计划,工作分主次。

(1)工作安排要有计划性

通常,RD在设计评审之后就能预估出精确的开发时间,进而再合理地安排开发、联调、测试计划。如果是项目负责人,那么就会涉及协调FE、QA、PM等多个工种的同学共同完成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计划制定过程中,要尽可能把每一项拆细一点(至少到pd粒度)。事实证明,粒度越细,计划就越精准,实际开发时间与计划之间的误差就会越小。

此外,务必要规定明确的可检查的产出,并在计划中设置一些关键的时间点进行核对。无数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很多项目延期都是因为在一些关键交付点上双方存在分歧造成的。例如:后台RD的接口文档计划在周五提供,FE认为是周五上午,而RD认为是周五下班前提交,无形中会给排期带来了1pd的误差。所以,我们要做到计划粒度足够细,关键时间点要可检查。

(2)工作安排要分清楚主次

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的事情,要学会分辨这些工作的主次。可以尝试使用“艾森豪威尔法则”(四象限法则),把工作按照重要、紧急程度分成四象限。

优先做重要紧急的事情;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可以暂缓做,但是要持续推进;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可以酌情委托给最合适的人做;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可以考虑不做。

很多项目无法按期交付的原因,都是因为执行人分不清主次。比如:在开发中需要使用到ES,一些不熟悉ES的同学可能想系统性地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就会一头扎进ES的汪洋中。最后才发现,原本一天就能完成的工作被严重拖后。

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避免这种“本末倒置”的工作方式。在本例中,“系统性地学习ES”是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要学会分辨出这些干扰的工作项,保证重要紧急的事情能够按时交付。

原则三: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是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一个习惯,它是以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的原则(第一次为心智上的创造,第二次为实际的创造)为基础的。直观的表达就是:先想清楚目标,然后努力实现。

在工作中,很多RD往往只是埋头走路,很少抬头看天。每次季度总结的时候,罗列了很多项目,付出很多努力。但是具体这些项目取得了哪些收益,对业务有哪些提升,却很难说出来。这就说明在工作中并没有遵守“以终为始”这一原则。

此外,很多同学在做需求的过程中,对于目标与收益关注不够,系统上线之后,也没有持续地跟进使用效果。这一点在技术优化项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例如:在一个接口性能优化的项目中,经过RD的努力优化,系统TP99缩短了60%,支持QPS提升了2倍。但是系统到底需要优化到什么程度呢?是不是缩短60%,提升2倍就能满足需求呢?

在优化之前,很多同学常常忘记设置一个预设的目标(TP99小于多少,支持QPS大于多少)。我们必须清楚,优化一定是有原因的,比如预期某节假日流量会暴增或者某接口超时比例过高,如果不进行优化,系统可能会存在宕机风险。解决特定的问题才是技术优化的最终目的,所以要根据问题设定目标,再进行优化

“以终为始”,这一原则还可以作用于我们的学习中。很多同学看过很多技术文章,但是总是感觉自己依然一无所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带着目标去学习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只是碎片化地接收各个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学习之前,我们一定要问自己,这次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是想把Redis的持久化原理搞清楚,还是把Redis的主从同步机制弄明白,亦或是想学习整个Redis Cluster的架构体系。如果我们能够带着问题与目标,再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与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这种学习模式的效果会比碎片化阅读好很多。

原则四:闭环思维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参加了一个设 计(或需求)评审,大家兴致勃勃地提了很多合理的意见,等到再次评审的时候,却发现第一次提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改进,很多讨论过的问题需要从头再开始讨论。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典型的工作不闭环。

之前看过一句话:

一个人是否靠谱,就看他能否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这就是闭环思维的重要性,它强调的是一种即时反馈闭环,如果别人给我们分配了一个任务,不管完成的结果如何,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明确的反馈。

例如:在跨部门的沟通会议中,虽然各方达成了一致,会议发起者已经将最终的记录周知大家。但是,到这一步其实并没有完成真正的闭环,在落地执行过程中很可能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例如:会议纪要是否经各方仔细核对并确认过?会议中明确的To Do进展是什么?完成结果有没有Check的机制?

如果这些没有做到的话,就会陷入“沟通-发现问题-再沟通-再发现问题”的恶性循环中。

真正的闭环,要求我们对工作中的事情都能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沟通要有结论,通知要有反馈,To Do要有验收。

“闭环思维”还要求能够定期主动进行阶段性的反馈。刚参加工作时,我接了一个工期为两个月的项目。整个项目需要独自完成,自己每天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开发。大概过了两周之后,Leader询问项目进度,虽然我已经跟他说没问题。然而,Leader告诉我,因为我每天对着电脑也不说话,让他心里很没底。

这时,我才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跟Leader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从那以后,我就时不时得跟他汇报一下进度,哪怕就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也可以明显感觉,他对我的信心增加了很多。特别是我做Leader之后,对这种闭环反馈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从Leader的角度看,其实只是想知道项目是否在正常推进,是否遇到问题需要他协助解决。

原则五:保持敬畏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保持敬畏之心能够让我们少犯错误。在工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规范,例如代码规范、设计规范、上线规范等等。我们必须明白,这些规范的制定一定是基于某些客观原因的,它们都是历史上无数Case积累而来的经验。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学习并严格遵守,这一点对于新人尤其重要。

当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团队,请先暂时忘掉之前的习惯,要尽快学习团队既有的规范,并且让自己与团队保持一致。以编码风格为例,很多同学往往习惯于自己之前的代码写作风格,在做新公司第一个项目时,也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变量、包的命名等等。结果在代码Review过程中,被提了很多修改意见,不得不返工重写,得不偿失。

如果能够保持敬畏之心,提前了解编码规范,这种问题完全可以避免。

类似的问题,还包括对上线流程的不了解,对回滚操作不熟悉,对SRE线上变更过程不了解等等。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规范,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个人建议是:如果有事情拿不准,不妨多问问其他同事,不要凭自己的感觉做事情。

保持敬畏之心并不意味着要“因循守旧”。在我们充分了解这些规范和约定之后,如果觉得存在不妥之处,可以跟全组同学讨论,是否采纳新的建议,然后及时去更新迭代。其实,让规范与约定与时俱进,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敬畏。

原则六:事不过二

“事不过二”,是我们团队一贯坚持的原则,它可以解读为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所有的评审与问题讨论,不要超过两次”。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是因为我们发现,很多RD都把时间花费在一些无休止的评审与问题讨论中,真正投入到实际开发中的时间反而很少。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是很成熟的需求评审。这些需求文档,要么是背景与目标含糊不清,要么是产品方案描述不够细化,或者存在歧义。RD与PM被迫反复进行讨论,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需求评审,进行了三次还被打回。

同样的问题,在设计评审中也屡见不鲜。方案固然需要经过反复的讨论,但是如果迟迟不能达成一致,就会耗费很多RD与PM的宝贵时间,这就与提升研发效率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团队规定:所有的评审最多两次。

通过这种方式,倒逼利益相关方尽可能地做好需求与方案设计。评审会议组织前,尝试与所有相关人员达成一致,询问对方的意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这样能够大大提升评审会议的效率和质量。如果在第一次评审中不通过,那么就只有一次机会进行复审。一旦两次不通过,就需要进行Casestudy。

“事不过二”原则的另一层含义,是“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每次故障之后,Casestudy都必须进行深刻的总结复盘,对故障原因进行5Why分析,给出明确可执行的To Do List。每次季度总结会,大家自我反省问题所在,在下个季度必须有所改善,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孔子云:“不迁怒,不贰过”,在错误中反思与成长,才能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人。

原则七:设计优先

“设计优先”这条原则,相对来说更加具体一些。之所以单列一项,是因为架构设计太重要了。

Uncle Bob曾说过:

“软件架构的目标,是为了让构建与维护系统的所需人力资源最小化。”

架构设计,并不仅仅关系到系统的质量,还关乎团队的效能问题。很多团队也有明文规定,开发周期在3pd以上的项目必须有设计文档,开发周期在5pd以上的项目必须有设计评审。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设计往往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项目周期紧,来不及设计的足够详细。有的是因为RD主观上认为项目比较简单,设计草草了事。

无数事实证明,忽略了前期设计,往往会导致后续开发周期被大幅拉长,给项目带来了很大的Delay风险。而且最可怕的是,不当的设计会给项目带来巨大的后期维护成本,我们不得不腾出时间,专门进行项目的优化与重构。

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住“设计优先”这一原则。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良好的设计,会给项目开发以及后期维护带来极大的收益。

“设计优先”这一原则,要求写别人看得懂的设计,我们了解一个系统最直接的途径就是结合设计文档与代码。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同学的设计文档让大家看得一头雾水,通篇下来,看不出系统整体的设计思路。

其实,设计的过程是一种智力上的创造,我们更希望它能成为个人与集体智慧的结晶。

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设计变得通俗易懂?

我个人认为,设计应该尽量使用比较合理的逻辑,进而把设计中的一些点组织起来。比如:可以使用从抽象到具体,由总到分的结构来组织材料。在设计过程中,要以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合理的抽象把问题简化,讲清楚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再详细分述模块的实现细节。

做完设计之后,可以发给比较资深的RD或者PM审阅一下,根据他们的反馈再进行完善。好的设计,一定是逻辑清晰易懂、细节落地可执行的。

原则八:P/PC平衡

“P/PC平衡”原则,即产出与产能平衡原则。伊索寓言中讲述了一个《生金蛋的鹅》的故事,产出好比“金蛋”,产能好比“会下金蛋的鹅”。“重蛋轻鹅”的人,最终可能连产蛋的资产都保不住;“重鹅轻蛋”的人,最终可能会被饿死。产出与产能必须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能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这一原则,本文举两个例子:

从系统的角度看,每一个系统都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叠加功能,来实现其产出,而系统的产能是通过系统架构的可扩展性、稳定性等一系列特性来表征。为了达到产出与产能的平衡,需要在不断支持业务需求的过程中,持续进行技术架构层面的优化。

如果一味地做业务需求,经过一定的时间,系统会越来越慢,最终影响业务的稳定性。反之,一个没有任何业务产出的系统,最终会消亡。

再从RD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RD通过做需求来给公司创造价值,实现自己的产出。而RD的产能是指技术能力、软素质、身体健康状况,有这些资本后,我们才能进行持续的产出。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很多RD往往只重视产出。他们也在很努力地做项目,但是每一个项目所使用的方法,还是沿用自己先前一贯的思路。最终,不仅项目做得一般,还会抱怨自己得不到任何成长。

这就是P/PC不平衡的体现,如果能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总结持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软素质,并将其应用于项目实施交付中,相信一定会取得双赢的结果。

“P/PC平衡”原则还适用于很多其他的领域,例如:团队、家庭等,我本人也非常推崇这一原则。希望大家也能将其作为自身的一项基本原则,努力寻找到产出与产能的平衡点。

原则九:善于提问

“善于提问”,首先要勤于提问。求知欲源于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在工作中要养成勤于提问的好习惯,不懂就问,不要因为自己一时懒惰或者碍于情面,就放弃提问的机会。当遇到不同的观点时,也要礼貌地问出来。波克定理告诉我们,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

在设计评审、代码评审这类体现集体智慧的活动中,遇到有问题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来。我经常看到,很多同学评审全程一言不发,这就是浪费大家的时间。设计评审的目的,是让大家针对方案提出改进意见并达成一致,如果全程“打酱油”,那就失去了评审的意义。我们鼓励大家多提问,把自己内心的疑惑表达出来,然后通过交流的方式得到答案。

“善于提问”,还要懂得如何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参加设计评审,有的同学就能提出很好的问题,而有的同学却提不出任何问题?

除了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外,还有一点很重要:这就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主张通过批判性思考达到理性思维,即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和掌握。关于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大家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图书如《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等。在工作中面临一项决策时,会有各种各样的意见摆在你面前,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使用批判性思维来进行分析,每个人的论据是否可靠,论证是否合理,是否有隐含的立场。

同样,在阅读一篇技术博客的时候,也要使用批判性的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论据是否充分?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获取真正的知识。

原则十:空杯心态

“满招损,谦受益”,“空杯心态”是最后一项原则,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人能够持续成长的前提。做技术的人,骨子里通常有股傲气,并且会随着资历、成绩的提升而不断增加。初入职场的小白,可能会非常谦虚,但是工作几年之后,专业技能逐步提升,可能还取得了一些小成就,人就会越来越自信。

这时候,如果不能始终保持“空杯心态”,这种自信就会逐步演变为自满。自满的人,往往表现为工作中把别人的建议当成是批评,不接受任何反对意见,学习上也缺乏求知的动力,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去跟别人的短处做比较。其实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一些自满,可怕的是不知道甚至不愿承认自满。

保持“空杯心态”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时刻进行自我检视与反省。在工作中,多去跟不同级别的同学聊一聊,或者做一个360度评估,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在横向对比中,多向那些优秀的同学看齐,学习他人的优点。

很多同学在设计评审或者代码Review过程中,针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往往都采用一种对立的态度。错误地认为别人是在挑刺,是在针对自己。

诚然,在某些方面,我们可能确实比其他人想得深入,但是这不代表在所有方面都能考虑周全。对于别人的建议,建议使用“善于提问”原则里提到的批判性思维仔细分析一下,虚心地吸取那些好的建议。

工作学习就像“练级打怪”,技能储备的越多,就越容易走到最后。保持空杯心态,可以让我们发现很多以前注意不到的新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它,将它们转化为自己能力库的一部分。

总结

以上,是我总结的工作与学习的十条基本原则。其中有的侧重于个人做事情的方法,如“Owner意识”、“时间观念”、“以终为始”、”闭环思维”;有的侧重于团队工作标准规范,如“保持敬畏”、“事不过二”、“设计优先”;有的侧重于团队或个人效能提升,如“P/PC平衡”、“善于提问”、“空杯心态”。

这些原则是我多年在工作与学习中,不断总结得来的经验。希望在大家面临选择时,这些原则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以原则为中心地工作与生活,让自己与团队变得更加强大。

作者:云鹏,2014年加入美团,先后参与了美团酒店供应链体系、分布式调度系统的建设,现在负责美团旅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基础信息服务的建设工作。

RD部门心得体会2



整理丨Ai泰国邦

来源丨泰国媒体

白天的曼谷,中央商圈高楼林立,新潮前卫的购物中心比比皆是,世界各大品牌的商店遍布,彰显着它时尚现代的一面。到了晚上,穿过街巷,走入当地人的市场,看着灯火阑珊处遍布的小摊,才让人确信自己身处于真正的曼谷。




在曼谷,最能体现其特色的,当属辉煌区域(Huai Khwang)了,辉煌不仅承载着曼谷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担任起曼谷“城市动力引擎”的重要角色,跨国集团、政府大楼、地标建筑等纷纷入驻,这也是为什么无数国人到曼谷后,必到辉煌的原因。




从辉煌站出来,南边就是24小时的The Street商场和Big C超市,西边是辉煌夜市:这是全泰国唯一凌晨5点钟还能吃到小吃的夜市,泰国地道美食和特色商品云集于此,同时,价格还非常实惠,这里也是曼谷最时尚的年轻男女休闲生活首选地,一站式满足吃喝玩乐逛。




除此之外,在这里还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Let’s Relax的泰式SPA、观赏充满荷尔蒙的FITFAC Muaythai泰拳格斗比赛, RCA区的酒吧,建兴酒家等美食,音乐,夜市,与曼谷的夜色交相辉煌,而今辉煌一带已经成为了曼谷市新生代经济圈的一个缩影,更被誉为“华人青年聚集地”。本次我们就一起来这里转转吧!


1.交通

曼谷地铁MRT蓝线经过,站名就叫Huai Khwang,这里往上可以到乍都乍周末市场;




往下则是到火车站,同时在Sukhumvit、Silom可转BTS,延伸到曼谷市区。Ratchadapisek路则有众多的公交车开往各地。





2.辉煌市场

Huai Khwang传统市场很有名,是当地区人民买菜、饮食材料必到之处,不只是早上(上午11点)营业,黄昏时刻也非常热闹,Pracha Songkhro Rd两旁也有卖吃食,很多人下了班顺道买晚餐回去吃。




想体验泰国人的生活,泰客建议来这里逛逛,传统市场会有意外的惊喜(食物)!





3.辉煌夜市

Huai Khwang传统市场往MRT站过来,夜晚就是夜市,以往有小吃摊挤满道路很热闹,但经过整顿后,商家和小吃摊变少,街道整洁但人气大减,逛的指数折半,不过如果想找点东西吃,是没问题的。因为这里女性顾客较多,所以还被称为“曼谷女人街”。





4.住宿多样

Huai Khwang区的住宿,选择可以多样化,有高级的饭店,象是瑞士丽凯皇酒店Swissotel Le Concorde;绿宝石酒店The Emerald Hotel。




中等饭店,以前许多香港和台湾男生都钟情于palazzo,现在则是国内游客的天下。也有平价的青旅,象是潮味十足的YIM HOSTEL。还有平价的公寓(短、长期)可以租,就看个人的需求和喜好。





5.第2条唐人街

中国大陆商人如何抢占泰国市场,来Pracha Rat Bamphen Rd可以体会,这条路几乎都是中国商人开的批发店和餐厅,泰国人戏称为第2条唐人街(同样塞车严重),同时这里也被称之为“代购街”。




想将泰国商品引进到中国,或是将中国商品运到泰国,这里商家可以搞定。这里有家Ratchada Exchange的换钱处,给的汇率不输于Super Rich。





6.求财灵验象神

Huai Khwang站3号出口是有名的象神庙,许多泰国人远道来此求财、求名,这间象神庙24小时开放祭拜,前来供奉的信徒很多,香火十分鼎盛,信众以香花、蜡烛来求支签诗,庙方还贴心的将签文翻译成中文,有空不妨进去抽支签文。





7.美食荟萃

Huai Khwang站外围,还有许多美食餐厅,其中3号出口处,便是赫赫有名的曼谷建兴酒家(Somboon Seafood)的总店,提供新鲜海鲜及道地的泰国料理,成为许多游客来访夜市时,点名必尝的餐厅。




炸鸡干面,位置就在地铁Huai Khwang站附近,217 Pracha Rat Bamphen路第5巷217号。炸得香酥鸡肉(排)干面,1碗40铢,面是自己做的鸡蛋面,Q弹有劲,鸡肉炸得香酥脆,加包白菜、葱花、炸香蒜头,加上4大调味料,这味道真的是达到5星级!





8.SPA按摩

Huai Khwang站3、4号出口附近,有几家按摩店,可以帮男人消除疲劳。




如果是女生,建议到Pracha Rat Bamphen路,这里至少有10家泰式按摩站,正统,阿嬷级的按摩技巧高超,最重要的是平价,传统的泰式按摩大多1小时180-200铢,两小时不到400铢,比曼谷其他地区便宜。





9.购物

想买东西,从地铁出口步行15分钟到The Street商场(24小时营业),旁边有Bic C Extra大卖场;地铁十宇路口的公寓里也有24小时营业的MaxValu超市。



RD部门心得体会3

文│B同学


一、自我介绍


我现在就读于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我是在RD阶段拿到了南加大电影学院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ion,以及瓦萨学院film的offer。虽然标题是说南加大向我伸出了橄榄枝,但是我觉得它递给我的不是别的,就是一根救命稻草,瓦萨也是。我觉得这俩学校在同一天递给了可怜的我两根稻草,我至今为止还是很感恩的。


先简单的说一说我的硬性成绩。我的sat是在11月份,也就是在我交完ED的第2天之后考的。也就是说我申请季是最后一次考sat才出分的,700+800的成绩,托福是在高二的2月份就考出来,最终的分数是117。


校内成绩的话,因为我们学校是IB课程,所以校内分数是按照IB这个体系给的。我的expected grade也就是我交给我ED学校的成绩是40+3。因为当时在准备RD的文书申请,所以mid-year没有考好,有点掉分,是37+3。


我觉得虽然是申请艺术,但是大家不能完全放弃标化这些成绩,当然大家也会听说那些低分高录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那么幸运,也是作品集那么优秀才能够低分录取一些很好的学校,所以得给自己留条后路


比如电影专业好的院校特别少,录取率都是2~3%的这种专业其实很容易全聚德。像我申请的三大电影学院里,其他的tisch和ucla都是被拒了的。所以艺术类申请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确定和主观的因素太多了,这也要求我们做好申请上的平衡。


二、学校/专业选择


我选择电影专业和申请电影学院的理由。先说why film,我其实当时发现自己对艺术感兴趣,对我来说其实纯粹是偶然。偶然间抓起笔尝试写起了对去世外公的一些思念,和对死亡的思考;偶然间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过去和身旁,自此之后便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我一直坚持写作,一直去寻求艺术文化里死亡的一种话题根基,这就是我与艺术的渊源。


向来喜欢写作的我究竟为什么着了电影的迷?扪心自问,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我的童年和电影没有那么多的交集,我和电影也没有那样多的故事,我也没有在童年的时候因为得到了一个相机从此对拍摄着了迷。我只能说我知道电影是一个充满了力量的艺术,我只知道我不喜欢那种常规的人生,所以我决定在申请季去放手一搏,向一个自由的领域冲刺,所以在高一时我便匆匆定下了方向,走上了电影这个独木桥。


虽然方向早就定下,但是我第1次正经拍片子却是在高二下半学期结束之后,有幸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参加filMarathon比赛。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我们需要从剧本构思开始,完整拍出一部6分钟左右的短片。这两天48个小时,其实我们组我和另外一个导演44个小时都在工作,所以4个小时的睡眠,但是我却乐在其中,那种精神的恍惚抵不住内心的兴奋。所以我可以大胆的说,我碰巧发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如果你不知道选择的路适不适合自己的话,那就先放手去做一次试试。当你能喜欢它胜过睡眠,那就是你真正的归宿。


接下来谈一谈why school。其实相比其他朋友择校,我选择USC没有太多理由。一个是因为是它选择我,不是我选择了它,另外一个是因为我花了一整年时间,告诉自己为什么我更喜欢tisch,而不是USC。


我从身边的渠道了解到的消息里,其实tisch教授电影的艺术气息会更加浓郁一点,也比较欢迎学生的自由创作,比较personal and creative。但是南加大相对来说更工业化一点,当然这跟它地理位置有关系,跟历史有一定关系。学校本身也有着比较完整的流程和体系,比较industrialized。


所以综合来说我其实可以说是“被迫”爱上南加大,tisch是培养艺术家,但是在USC接触industry的机会则更多,课堂教授的内容也会更实用一点。


我其实个人还挺排斥艺术中这一丝世俗气,但是后来仔细想了想,当个艺术家的同时有办法混口饭吃也是件好事。因为我也不是有什么身家背景的人,作为一个Asian woman,如果不是USC,能够在这个行业中得到机会也许会更加稀少。


我后来安慰自己,做电影其实也不是什么太高尚的职业,光辉其实也都是一些虚的东西。真的想搞创作,在之后真正踏入了 industry也是有别的机会的。所以现在这一刻我还是会很自豪的去拥抱USC,也畅然谈起be rejected的挫折和经历。


三、活动与竞赛


我觉得艺术类的活动比起说是用来吸引招生官的眼球,不如说是用来给自己积累创作经验,并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在Common App上面奖项一般放5个,那么我的奖项放的是一个是NEC经济竞赛,还有一个是USAD拿到北美总决赛的写作银牌,其他放了两个电影类比赛的奖和ANCQ化学竞赛得到的奖。


两个电影相关的竞赛,一个是我刚刚提到的filMarathon比赛,虽然我们最后没有拿到单项奖,比如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演技,但是我们拿到了a honorable mentioned 奖项,也就是所有参赛队伍当中的前10。


另外一个电影类比赛是上海科技节科技类电影创作区三等奖,这个奖含金量不是特别高,但是毕竟它是电影相关的,所以我就放上去了。


我做的活动其实并不是围绕电影展开的,比如排球社、舞蹈社、乐队,还有音乐剧社,这些大多数都是学校范围的,非学校范围的话,我有当过博物馆的解说志愿者。


我其实非常建议大家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电影小圈子里,特别是活动,因为它可以丰富你整个人的生活经历,有些东西你不去经历的话,你其实是永远都想象不到的。而且这些活动也会对你写文书有很大的作用,比如USC作品集里面,在我这一年里面有两篇要讲collaboration essay,是推荐你讲述nonfilm project,一个要讲你成功的合作经历,另一篇则是不成功的。所以我觉得活动大家可以放开来做,不用老是围绕电影这样一个主题展开。我在高二暑假的时候,也去传媒公司有过两次实习。


相关电影的活动的话,我作为组委会去策划和筹办action短片节,短片节也在进行之中。综合来说,我做活动主要看自己兴趣,没有功利性的去寻找一些可能会对申请有帮助的活动,所以这些年来我才能够一直坚持下来,并真正享受其中。


你们可能会问:你有没有参加过夏校?其实我是有参加过,我本来想申请NYU的电影夏校,但是发现决定的时间太晚了,当时离deadline只剩三天,文书来不及写,学校里的成绩单也拿不到,所以就放弃了。后来想再申请USC的电影夏校,我当然觉得有点贵。


所以最终想着不去夏校,有点亏,那就随便参加一个夏校,我就去了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举办的一个夏校,但是里面鱼龙混杂,毕竟不需要文书,只要付钱就可以进去,所以我个人觉得夏校对我的帮助不多。当然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做好准备,也太拖延了,所以导致我没有去申请那些好的夏校,所以我的夏校经历在此不能做太大参考。


对于NYU来说,我觉得如果你能够申请去tisch的夏校,那么进tisch电影学院的几率还是会有一定提高的。大家可以通过知乎多看看那些好的电影夏校,实在没空申请其实也没事。我的夏校虽然也是创作出了一个作品,但是质量总体而言不大满意,所以北京这趟个人而言不是很值得。所以我觉得大家不必要为了一定要有这样一个夏校活动而去参加。


四、作品集与文书


南加大和tisch的作品集,特别是production专业的,大家一定要区分自己是比较偏向于拍摄,还是比较偏向于电影理论写作,因为它们对应的其实是不同的专业,要求的作品集的内容其实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film production来说,其实要完成作品集的项目还是蛮多的,具体的大家可以去官网上看一看,但是要注意的是每一年可能会不大一样。比如今年tisch的要求就跟去年不一样,导致我写了很多没有用的文书,因为我写的都是去年的题目,后面才重新开始今年题目的。


南加大相对于tisch来说,作品集里面要求包含的东西就更多了。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1000字左右的artistic influence essay,和5分钟左右的 short video。这两个教授会比较看重,为啥对于这点知道这么清楚,因为给我面试的教授特别提过我在里面写到或者表现的内容。


我申请的时候比较傻,不想过于包装自己,傻到想冒险。申请艺术,我就是想展现我自己最真实的面貌,不是作为一个申请者,而是作为一个人。如果死亡是影响我最深的主题,也是我最想深入讨论的母题,我就不想要顾左右而言他了,我在这次artistic influence essay里写到过:如果艺术话语和社会话语中死亡不是一种禁忌,我们是不是便不会如此无助?所以说我没有避讳死亡,毕竟那是我最真实的思考。


但是我如果有幸成为电影人之后最想探讨的母题,“现在的我们当然不希望镜子里出现阴郁而缺少乐趣的形象”——这是我在《娱乐至死》里看到的一句话。但是我想说:如果你够勇敢,其实做个阴郁的人也无妨,所以我斗胆保留着这样一份任性,不管是在文书当中还是在作品集视频当中。


在我拍摄的5分钟短视频“自我救赎”中,我讲述了一位女孩经受他人冷漠非议之后自我拯救的故事。所以说我以死亡为主题,贯穿了我创作的整个作品集,包括writing sample 和 favorite film。


我个人也会觉得我写下的故事或许会有些黑暗,我写的文书或许会有些许伤感,但是它们绝不消极,而是拥有了一股力量。给我面试的professor就说他觉得我的作品非常powerful,我觉得对于艺术生们来说,作品当中的这份力量或许才是最重要的。这份力量可以触动他人,触动看你作品的申请教授,触动将来银幕前观看作品的那些观众。


五、新东方对我的帮助


首先,新东方的文书老师真的很擅长帮我们brainstorming文书素材,然后从中提炼出一个贯通的主题。我觉得能有老师和你一起想文书,让你滔滔不绝讲出自己的故事,而她耐心的听着,删除你说出的废话,直击靶心,其实真的很难得也很宝贵。对我来说这些brainstorming也帮助了我自己去申请一些RD轮的学校,只要思路在前期跟老师一起梳理过,而RD轮需要自己写文书的时候,也能体会到一丢丢那种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另一方面,我其实是一个心态很难放平的家伙,想提醒在座各位千万不要对自己的ED抱有太大的自信。我当时其实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觉得自己申请tisch很有把握。这导致我这一篇1000字的artistic influence essay其实是在deadline前面一天熬夜完成的第1稿。那么在此也警告大家千万不要重蹈覆辙,我觉得该花的精力和时间都得花在里面,所以我的文书老师是真的很nice,再次也给她赔个不是。即便我如此拖沓,她还是愿意熬夜一起帮助我修改这篇匆匆赶出的文书。

六、申请小贴士


第1个,其实我能录上南加大的原因,我还是能知道一二的。因为等待结果的时候,我其实收到了南加大电影学院admission office一个教授的面试,我当时本来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面试,然后就去知乎上花了很多时间找他们面试可能会问的一些问题,搜到的比如:你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你为什么想要从事电影这方面的工作?你为什么想申请USC?但是我发现真正他给我面试的时候,这些问题他完全没有问到,他一上来就说很喜欢我的作品集,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只能哈哈一笑。因为我完全没有意料到他一上来就会这样称赞我的作品集,也不去问一些就是知乎上他们说教授会问的问题。在此我想告诫大家的是:你可能会慌,但是不管professor说啥,千万不要哈哈一笑,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时候,那就装信号不好。


第2点,我为什么强调申请时的真实性和个人性?首先南加大common app部分有10个小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会问到: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form of all time?我当时是填写了超脱,有一部电影叫《超脱》,教授看出了我作品集当中的确有受过《超脱》这部电影的影响,他也能看出来我在文书和作品集当中有一个consistent thing,看到了一个真正影响了我很久的母题。


另外他说他很喜欢我在essay里面提到的一个和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类比的电影商业理论,他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适当的在这篇essay里面去提一些自己在整个申请过程当中或者在以前思考电影的过程当中突发奇想的一些idea,说不定教授也会觉得很有趣,会加深对你的印象。


再多说一些在与教授交谈过程当中的tips,因为我知道跟教授面试,你会觉得很紧张,那么实在很紧张怎么办?我刚刚说了,一个是你可以装作信号不好,请他重复一遍问题。同时我想说紧张其实是正常的,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比你更加了解这个专业、更加了解背景知识的一些教授,但是记住,你有一点可以战胜他,就是你比他更了解你自己。所以大家可以借着这一点去自由发挥,去把一些你没有在文书里表达出来的东西再去跟他交流。


因为他很喜欢我的影片,为了确定是不是我拍的,他也问过我镜头选择的问题,比如在学校这个场景里面,他问我为什么刻意不用特写镜头?其实坦白而言,我在剪辑的时候没有过多考虑过景别安排的问题,他其实发现了我作品当中无意展现的情况,所以这时候我的回答还是蛮重要的。我记得我临场回答的是:我想更多的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主人公置于冷清的角落,成为一个旁观者。所以在这一点方面,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在申请过程当中,最好是能够定期阅读一些书籍,有一定相关的背景专业知识,它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帮助你,千万不要因为申请而冷落了学习。


最后这个教授告诉我他会recommend me to the admission committee,我觉得我能申请上这个学院的最大原因,其实也算是碰到了贵人。如果有教授看中你跟你面试愿意推荐你,那么你其实申请进学校还是比较稳的。当然了,更主要的是你比较幸运。申请这件事其实是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都是运气,特别是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碰到什么样professor可能最终就真正的决定了你的录取结果。所以千万不要觉得拒信就是对你人格的否定,也千万不要觉得admission letter就是对你整个人的肯定和称赞。


接下来我们说说平衡,先说申请上的平衡,我其实对申请电影是没有太大的野心,毕竟我也只是高一受学长启发,高二才开始摸爬滚打的电影小白,所以我们得学术和作品兼备。其实常常会碰到四面楚歌的情况,学术和作品集其实全部都得搞好才行,一定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不要固执的走这样一个独木桥。没错,就在吐槽自己,如果没有碰到那位教授,我觉得我申请的结果还是不堪设想的。


另一方面,申请季的时候,我其实没有怠慢课余活动,我觉得安排好申请在你生活当中的占比,假设比如80%的空间,那么就剩20%的时间留给别的课外活动。比如我觉得跳舞也是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就会节省出时间去练习表演。另外的爱好,比如学习语言可能就先搁置下来了,在申请季当中留一个或两个习惯或爱好继续坚持,你或许会发现自己为了干喜欢的事情而效率变高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心态平衡。我为什么会专门分出一个part去讲心态?因为对于我们这样一批在ED阶段被梦校拒之门外的RD选手来说,如何平衡心态可能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反思ED被拒之时,我也觉得我的心态摆的并非特别端正,因为我坚信自己必是被录取的2.5%的幸运儿,还好我当时被tisch当头一棒打下来之后,没有被打傻,而是被打清醒了。


记得当时我对自己说了一句话:没有关系,你只是比那些幸运的人再多努力两个礼拜而已。ED的结果出来到大多数RD申请的截止其实只有两个礼拜,那么这两个礼拜咬咬牙关补补不足,其实憋屈一会儿就过去了。如果实在受不了peer pressure,那么我建议您关闭微信朋友圈,寻找一个比较自闭的角落学习,我觉得还挺有用的,拆offer的时候这样一个方法其实也适用。


很多人说申请的时候要放平心态,放不平的人怎么办?即便再平静的申请期也总有心烦意乱的时候,更何况是我这种波澜壮阔的申请经历。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这并不可耻,谈论它也不应当是禁忌。那么我应对这样一种负面情绪的方法也很简单,时间充裕的时候,比如高一和高二上我会把负面情绪写成杂文,写完郁结也解了。没时间的时候,比如申请的高二下和高三上的时候,我会给自己一天,锁上房门,好好的哭一场,如果怕声音太大,你可以深夜这么做。但是你得向自己保证,哭过闹过,不管是申请还是生活都得继续。


最后的最后,只想跟大家说,经历了一轮申请,其实才发现结果都是运气。之前的3月结束拆offer礼包的环节,其实也见了太多的人间百态和世间炎凉,优秀的人不一定总是会被青睐,这一点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但是对结果的释然必须建立在不懈的努力之上,不然待此结束,心中将永远回想着那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我本可以。如果电影真的是你的梦想,那么申请季它只是一个起点,绝不是终点。50年后,你仍旧可以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