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展品观看心得体会,最新合集

深圳周末 赏心乐事 | 春光好,一起去逛美术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深圳特区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展品观看心得体会1

编者按

深圳是经济中心城市,同时也是文化城市,宜居之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深圳也为市民,尤其是年轻的奋斗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空间,多种多样的文化精神享受,生动绽放出深圳的城市活力与文化活性。为呈现深圳朝气蓬勃的都市文化生活,深圳特区报特开设“深圳周末·赏心乐事”专栏,让艺文深圳,深入人心,沁润人心。

春光好,一起去逛美术馆

“我从报纸上看到‘中国设计大展’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以下简称“两馆”)展出,就带着孩子专程从南山区坐地铁过来看,收获满满,真心点赞”,在深圳一家设计公司上班的“白领”周女士,周末喜欢带孩子去美术馆看展,在鹏城春日之中,既能接受美的熏陶,又能享受亲子时光。

“我们妈妈群里还会定期分享一些展览资讯,里面有具体的展期、地点、内容以及交通情况,非常方便”,周女士跟记者分享了最近的看展心得。“深圳的文化艺术包容度很强,海纳百川。最近国际大师莫兰迪的展览就在大芬美术馆展出,我准备明天就带着孩子去看。”

如今,像周女士这样喜欢周末去美术馆的市民越来越多。看展览、逛美术馆已经成为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漫步深圳最有魅力的人文中轴线,由蓝天组设计的“两馆”与旁边音乐厅、图书馆、青少年宫、中心书城以及关山月美术馆,形成了最具人文魅力的风景线。

比如,“两馆”以其高颜值的建筑和国际视野,为市民带来呈现更具个性化的展览。周末来现场看展的人络绎不绝,艺术与城市与人形成了鲜明的互动,生动诠释出城市的活力。

坐落在莲花山脚下的关山月美术馆是深圳市民最常去的美术馆之一。正在展出的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湾区特展”就吸引了市民前来观看。充满巧思的设计理念、包罗万象的设计作品以及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城市艺术的活性。观众或驻足观赏,或小声讨论,或打卡拍照,在保持秩序的同时,尽享设计之美。

记者观察到,周末来看展的市民年龄构成以年轻人为主,带娃来看展的家长也不在少数。每个人看展方式各不相同,有人快,有人慢,有人看得仔细,有人看得随意,有人会只驻足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也有人会借助导览器一件不落地看完每件作品。

在美术馆工作的柳小姐告诉记者,上班族平时忙工作,很多人都趁着周末来看展。一些老人家则多数在工作日来看展,这样也能“错峰”看展。“深圳看展的氛围很浓厚。如果有大师展的话,看展的人会更多,在美术馆门口排队也是常有的事情,这也充分说明了市民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城市的朝气与活力。”

23岁的马小姐今年刚来深圳工作,通过观看美术馆、博物馆熟悉了深圳的历史与文化。“在‘大潮起珠江’这个展览中,我看到深圳改革开放40多年的光辉历程,深受感动和鼓舞。如今我也要在这里拼搏、奋斗,实现梦想。”

“美术馆的展品不仅有独特的美感,也可以展现城市的文化特点”,业内人士王先生告诉记者,深圳是个年轻城市,都市文化特色鲜明。在深圳,各种不同类型的展览层出不穷,专题展、巡回展、双年展、三年展、大师展等应有尽有。“市民喜欢看展也给美术馆提出更高要求,吸引大众观看的核心仍然是展览本身,呈现质量、学术水准、研究能力与稀缺程度。”

充满吸引力的都市文化和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深圳拥有肥沃的艺术土壤。据介绍,深圳公立美术馆的数量在全国也排在前列。比如,深圳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在全国都颇具知名度,“两馆”以及深圳画院美术馆也成为后起之秀。 与此同时,民营美术馆和艺术空间也在城市里如雨后春笋般绽放,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好去处。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陈俊宇认为,深圳的美术馆资源丰富,这些美术馆以自身不一样的学术定位与丰富多彩的展览,为市民提供更多样性的艺术选择的可能性,极大地丰富了深圳市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审美的维度,也令人对当下的深圳本土艺术充满期待。

展览推荐

1、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时间:2月20日至3月16日

地点: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关山月美术馆

2、“乔治·莫兰迪展”

时间:2月15日至3月28日

地点:大芬美术馆

3、“青年视界——2022 深圳青年美术大展”

时间:3月3月至3月31日

地点:深圳红立方公共艺术馆

展品观看心得体会2

结合过往工作经验,梳理并总结展厅项目工作流程与管理办法,供同行参考借鉴。由于本人经验有限,故此文还存在很多阐释不全面之处,还请读者多多包涵,欢迎大家多提意见,进行行业交流与互相学习。


展览形式分类(以艺术机构为例)

1. 收藏展:为馆藏品策划的陈列展览。

2. 特展:和馆藏陈列展进行区分,如展示重点藏品或者借来的藏品。

3. 临展:短期的,可以是任何主题、任何形式的个展、群展或主题展。

4. 调查展:通常是根据一个观点或者一场运动来研究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5. 专题展:一般是享有一定艺术成就的艺术家的里程碑式的展览。

6. 历史展:着眼于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所策划的展览,有时间线贯穿其中。

7. 周期展:每年举办或者双年展、三年展,呈周期性举办的展览。

8. 定点展:符合地方法规的任意地点,如流动展览、巡回展览等。

9. 征集展:公开征集符合标准的展品进行评选后再陈列展示,一般会设置奖项。

10. 艺博会:艺术博览会,也可以理解为展销会。

11. 委托项目:通常是由甲方外包出去进行策划的展览。


一个创意小组的团队构成

  • 项目总监/甲方
  • 商务/销售
  • 主策划
  • 策划助理/文案
  • 空间设计师
  • 多媒体设计师
  • 平面设计师
  • 项目经理
  • 第三方团队


项目流程概览

  • 项目前期(项目来源、项目调研、概念方案、内容深化)
  • 项目实施(展品装裱及运输、施工与安装、展项运营)
  • 项目收尾(撤展及退还展品、结项报告与清算、复盘总结)




一、 项目前期

(一)项目来源

据我所知,很多的大项目其实源自老板自身的人脉关系,通过信息差获得更多的行业机会,如:政府项目申报。中国本来就是一个文化强国,所以国家在文化建设上真的给到了非常多的支持,只是存在信息差,很多企业根本就不知道,国家其实有很多项目基金专门扶持本土企业通过文化建设项目普惠市民精神生活。

当然,大部分企业还是通过商务关系或者销售去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其实时间成本是巨大的,因为无论从身份、地位、认知、见识,没有哪个销售能比老板更有胜算,所以没有老板气场的销售是签不下大单的。你不把自己包装成老板的格局与修养,便无法获得任何一个甲方的信任,在所有的销售技巧面前,专业性只是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老板心态和老板素质,然而这个核心的内化基因却是最难获得的。老板与员工的区别就是道与术的区别: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这句话值得每个销售人员反复琢磨,细细品味。

还有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就是蛋糕就这么大,可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在存量市场找钱赚,难免就会卷起来,卷到后面就是打价格战,恶性竞争,形成内耗,大家争到最后都没得赚!所以,这其实是一件特别可悲的事情。我一直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思路一定要开阔,只有先打开脑袋,你才能有更多的创意和想法。也就是说,功夫在诗外!你在自己的圈子里找资源,可能不如你跨出圈子去找来得更有效。

举几个我印象深刻的项目案例,如:纽约高线公园。它是一个总长约2.4公里、距离地面约9米高,跨越了22个街区的一座“空中花园”。可是,你知道它的前身是什么吗?是一段废弃的高架铁路。高线公园的建设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变废为宝的奇迹,刺激当地经济发展,并成为城市设计的典范。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搜搜它的故事。

中国其实也不乏这种案例,如:废弃工厂改造。也许是源于国家的扶贫政策所带来的一些方向,一些地区政府通过和优秀的设计团队合作,将一块荒废的区域进行规划改造,通过策划一场优质的展览唤醒区域经济的复苏。很多文旅小镇就是这么被做起来的,都是首先通过一场优质的展览让自己一炮而红,从而带动周边的客流与人气,盘活一个区域的消费市场,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文旅生态系统。这时候的展览就和文旅项目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做这种形式的展项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的长效机制不单纯的停留在文化探索领域,不是说这场展览我们办完了就结束了,而是将展览变成了一个起点,通过文化赋能经济建设,切切实实的从根本上普惠人民的生活,让文化先行,为经济复苏敲开一扇门。

说到这里,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我们深圳的坪山,它是怎么从一个我印象中的“无名之辈”成为了深圳的“网红打卡地”?一切都源于区领导的高明决策,依然是文化先行的做法,纵使多年之后,我都忍不住点赞颂扬。首先是将多处遗迹旧址改造成城市书房,形成坪山特色的文化聚落;坪山图书馆扭转着身躯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请了周国平先生担任馆长;坪山美术馆更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优质展览,吸引着人们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大万世居里的灯光装置,像一座世外桃源,静静地吸引着人们前来打卡;坪山博览会请了冯羽老师设计了空间,在一个巨大的艺术装置里曲水流觞,让人终生难忘;坪山雕塑园也逐步建成,形成文旅特色的小镇。这就是坪山——一个你来了深圳不得不去的地方。

言归正传,我讲这些案例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做展项,要把思路打开,其实做的多不见得就做得好,而是如何通过1-2个精品案例让大家记住你,记住这个展项是谁做的?以及这个展项到底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因为影响力的高低决定了你的名气。但凡是利国利民的高价值展项都能为你带来更多的影响力,名气有了,还愁没项目做吗?

名利,名利,名在前,利在后,无名便无利。


(二)项目调研

项目来了,第一时间要考虑的问题是:钱和时间。确认甲方基本信息与需求后,要了解甲方的预算范围和完成期限,开展项目调研和资料搜集工作。

1. 现场调研:看看地段、场地面积、层高、采光等等,拍些现场照片保留,熟悉场地后,跟甲方要平面图准备进行空间分析与讨论。

2. 项目组会议:商务将搜集到的所有资料与信息分享给团队中的所有成员,让大家熟悉项目背景,并组建项目小组,看大家拿到第一手信息时都有怎样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阅历和见闻发表不同的看法,思考并讨论本次项目需要搜集哪些资料和信息来支持这个方案?如:国家政策、行业知识、同类项目参考,或者创意内容的构思、空间风格的取向等等,为下一场头脑风暴做预备。

注:如甲方有风格要求,便以甲方要求为主;如甲方没有要求,几乎不提供任何信息,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先摸清甲方需求再进行策划,否则做的都是无用功。可以多给甲方看一些过往的项目案例,给到甲方2-3个主题风格参考,尽可能多的探索甲方需求,可以避免后期有较大的改动。以防万一方案直接被甲方否定重做,造成时间和精力这种无形成本上的浪费。

3. 头脑风暴:由于展厅类项目是需要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的工作内容,所以,为了确保团队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每个项目组成员都应负责任地积极参与到项目会议中来。全员参与的头脑风暴能将整个团队中有可能产生的信息差扼杀在摇篮中,能够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踊跃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各组成员将自己搜集到的项目资料进行整理并发至项目小组群中,以提供创意构思为主,团队所有成员公开讨论并进行创意分析。头脑风暴会议的目的是为了给展项统一定调,以防后期出现策划主题与空间风格不统一、主视觉与空间整体调性不搭等“四不像”问题,最终讨论结果如有分歧,可根据过往项目经验、并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再行商议,最终给本次项目进行统一的项目定位,确保项目组所有成员的建设目标和奋斗方向保持一致。

为什么要头脑风暴?不是有策划吗?策划不就是一个团队的头脑吗?很多人都是用这种常规思维在带团队,这样子其实并不利于激发团队的使命感和参与感。头脑风暴的意义在于要让所有人知道,我们是一个团队,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奋斗,尽管我们在这个项目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做着不同的“螺丝钉”,但是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就是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优势与能力,共同把项目做好!一人之智,不过小智,集众人之智,此乃大智。团结就是力量真的不是一句歌词而已,靠一个人去顾全大局肯定会顾此失彼,只有团队一起顾全大局,每个人都能发现一些别人忽略掉的细节,才能最终规避掉可能出现的问题。

航空界有一条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叫“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团队共同协作一定要尽可能地消除信息差,信息差就是“海恩法则”中的事故隐患,产生的越多,越不利于团队合作,到最后可能会诱发成不可逆转的局面。比如说,项目进展到哪一步了?团队只有一个人知道,那万一这个人临时有事不在,出了紧急状况,那他所负责的这部分工作内容就没人知道,也没人来解决,到最后会因为一些小的问题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进度。所以消除信息差是避免风险发生的底层逻辑,有时候,经验积累的意义不是为了有所突破,而是为了避坑的。

另外,创意团队不是销售团队,所以一定不能采用“制衡术”来进行管理!用管理销售团队的方式来制造内卷激发员工内部竞争的管理办法是极其短视的,内耗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团队一盘散沙,因为失去共同目标从而导致简单的项目都做不好,工作效率和质量都将大大降低。不同的团队当然要有不同的带法,不然为什么只有销售冠军,没有策划冠军呢?因为策划只是一个项目中的其中一个“螺丝钉”,可能大部分的策划不止要专业过硬,还要承担项目统筹的角色,那这个也很正常,因为整个项目逻辑都是策划来梳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每个人应该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所以对策划来说,工作的难就难在你不止要做自己策划该做的事情,你还要学会管理,去统筹整个项目,确保有序推进。管理的变通在于,该合的时候要合,该分的时候要分,分分合合,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头脑风暴、项目启动会就是“合”,然后通过合理分工,各自去做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就是“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何时该合?何时该分?判断清楚很重要。

一个人再牛,他凭借他个人的力量只能爬的高但走不远,只有团队共同推进,才能让企业既爬地高又走得远,企业有钱了,自然会提高员工待遇来留住人才,这是一个正向循环,能让企业本身更有价值。大部分企业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一个团队,其实是很艰辛的,所以人才流失对企业来说,损失绝对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还有一些看不见的隐形损失。比如说,一个新人,他入职的头三个月其实是无法给企业创造价值的,所以频繁换人的结果,就是你一直在承担毫无价值的人力成本。人才为什么叫市场?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其实都是明码标价,你不可能给一个小白高薪,也不可能给一个专家低薪,不符合逻辑啊!当一个员工通过个人努力和企业共同成长,并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价值,那这个时候,你还支付给他小白的薪水,就不合理,因为他在人才市场上的售价不是这个数,如果把人才比喻成商品,优质商品自然要寻找识货的买家,便宜没好货的道理大家都懂,物美价廉绝对不是普遍现象,因为根本不符合市场规律。

所以企业对自己培养的创意团队一定要好好珍惜,因为创意人才是很难被取代的,一个和谐的创意团队组建起来是煞费苦心的,人与人之间的默契的形成需要时间去磨合,时间就是金钱啊!好不容易磨合到最佳状态,结果一拍两散了,对企业来说,对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所以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肯定创意团队带来的价值,真的很重要!


(三)概念方案

1.项目定位:根据头脑风暴会议的结果,已经产生项目定位,这个时候,策划需要将项目定位整理出来,结合项目背景、受众人群、城市名片、产业性质、空间现状等等,多角度分析并阐述,最终形成项目定位,亦或者是建设方向。

2.展示大纲:展示大纲是一个空间的灵魂,就像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一样。展示大纲的编写并非易事,展项不同,内容不同,故事线也就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以展品为核心。展品很像是一颗又一颗的珍珠,如何把形状各异的珍珠们串联成一条美丽的项链,是策划的主要工作。

附:美术馆策展和博物馆策展的核心区别

公共艺术场馆作为非正式教育机构,往往承担了社会教育的使命,如何通过展示陈列来架起一座展品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是策展人要考虑的核心问题。美术馆展览相比较博物馆展览而言要相对容易的多,因为美术馆展览在面对观众时,有更灵活的阐释方式。对普通观众而言,即使没有专业的美术知识,驻足画前也会给他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美术作品作为一种图像在传达信息时不依赖客观因素,可以是观众的主观感受;对专业观众而言,他会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度解读,他想要了解艺术家的故事和艺术家想通过这个图像表达什么?

但博物馆不同。它有且只有一种展示形式,就是不得不进行深度阐释,因为博物馆的展品是物,物没有图像表达信息那么直观,如果不阐释清楚,观众就无法产生任何感受,也不知道这个物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综上所述,博物馆对学术性的要求比美术馆对学术性的要求要高的多,这也是为什么在策划大纲的时候,美术馆的内容大纲1-3级就基本够用,但是博物馆可能会达到4-6级这么细致的程度,所以博物馆大纲策划比美术馆大纲策划更有挑战。当然,我积累的更多是关于美术馆策展的经验,博物馆策展一直没有机会实践一直是我的一大遗憾。

附:智慧银行建设思路

智慧银行项目我做的时间并不长,短短9个月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刚开窍就无缘说了再见。智慧银行建设的核心其实是场景营销和数字化运营。由于银行在客户心中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金融科技的应用逐步深化不断重塑银行业态,叠加新冠疫情推动了服务的非接触式和线上化,客户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渐降低。银行网点自身仅作为业务办理场所缺乏服务温度与客户交流,银行自身作为完成业绩指标的经营单元,欠缺主观能动性,综合以上所述的种种原因,导致银行网点的客流量呈断崖式下跌,生存困境逐步凸显,故银行网点的智能升级、数字化转型是刻不容缓的必然选项。在策划银行的空间大纲时,要考虑的根本问题是如何通过科技交互手段赋能银行场景营销,如何通过智能硬件与系统软件的结合进行网点的数字化运营与管理,通过提供更贴心的金融服务带给客户宾至如归的业务办理体验,通过更有氛围的空间视觉设计吸引客户到店探索,通过线上线下双驱动的绑定方式转化客户流量,通过链接外部渠道构建生态系统联合运营,共同发展。

3.概念空间:包含平面规划、动线设计、视觉效果三个板块,概念阶段,平面布局图要先出,动线指引要做,视觉效果一般是找一些参考效果来呈现,给客户一个意向选择。平面布局要重点关注空间的流动感,不要过于死板。有起伏,但不要波涛汹涌;有亮点,但不要处处是亮点。“少就是多”这是设计师的智慧。策划的工作是做加法,给到设计师的内容肯定是越丰富越好,生怕漏掉了什么。但设计师的工作是做减法,不一定要按策划的思路来,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产生自己的思考,哪里多了?减!哪里少了?加!跟策划商量并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团队之间就是通过沟通消除信息差来形成默契,大家的发心都是为了把这个项目做好。

4. 方案汇报:概念策划方案出来后,就需要协同商务联系甲方进行方案汇报,与甲方沟通,进行方案调整与修改,定下来之后,就准备进入内容的深化阶段。


(四)内容深化

1.大纲深化:从概念阶段的1-3级标深化至4-6级标,根据甲方需求调整内容占比,使之更符合空间建设的实际情况。一般情况下,会通过计算展线来评估空间的具体规划,细致到画与画的间距、展品与展品的间距,从而推算出内容比重的调整,以及内容点的梳理。

2.空间效果出图:空间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协同作业,确保平面设计的风格与空间设计的风格保持一致,调性要统一。新中式的空间,用潮流版面的平面就不搭;工业风的空间,用中式设计元素的平面也不搭。所以设计师,无论是空间、平面、还是多媒体,一定要保证设计风格的和谐,否则最终的呈现效果就会显得不伦不类、缺乏美感。

3.多媒体内容制作:如果只是一些交互界面、视觉特效,多媒体设计师倒是能够独立完成。但如果是宣传片,涉及到拍摄、剪辑、制作等专业内容的时候,除非自有专业团队作为支撑,否则一个多媒体设计师很难独立完成所有工作,大部分情况下,是由多媒体设计师或者多媒体策划经理,把这个板块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外包给第三方影视制作公司来完成所有内容。

3.内容整合完善:当所有空间效果和多媒体内容都完成后,再由策划进行统一的整合,输出为更完善的空间方案或投标方案。其中需要增加的内容包括:方案整体的设计策略与价值、情绪动线的设计与指引、参观时长的控制以及人流量测算、空间设计的亮点与解析、展示形式的创新和交互场景的体验等等,以及展项运营中的活动策划等内容。

4.展览文本(展示手册):将展览中所有的文字图片内容按照展线梳理并进行打包,便于后期安排物料制作、安装时进行审核校对,确保严谨的完成各项事宜。

5.定方案:向甲方汇报方案,共同协商,将方案定稿。定稿的方案建议请甲方签字确认,以防后期再有变动调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进行项目实施之前,项目经理须根据定稿方案罗列出所有具体的工作事项与时间节点。


二、 项目实施

注:由于作者没有参与过博物馆项目实施,故仅针对美术馆项目实施分享经验。

项目启动会:项目经理的项目执行表上已初步列出,什么事项、工作内容是什么、具体谁来负责、对接人又是谁、完成的时间节点等。项目启动会就是把整个工作流程在所有人大脑里过一遍,让大家保持头脑清醒,知道自己在一个项目工作流程中处于什么位置、承担怎样的职责,如有任何疑问,可以现场进行商议并解决,最终共同确认项目执行表,然后发至项目小组群内。在后续的执行工作中,每个人都能及时地将自己的工作过程与结果拍照进行记录,并发至项目群内进行工作汇报,让全员知晓项目进展情况,消除信息差,互相协作,共同推进,让项目经理心中有数,并能准确评估项目进度,以防万一出现突发状况时,可以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与调配,同时为后期制作结项报告提供素材与资料。


(一) 展品装裱及运输

1.裱框:裱框是个极其专业的工作,一般情况下,会交给第三方的专业裱框公司完成,画作尺寸越大,数量越多,要预留的制作时间也就越长。给画作裱框的工作可以在展品定下来之后就携带展品清单提前安排,给裱框公司留充足的时间制作,以防万一由于赶工而出现粘合不牢的情况。在计算展厅展线的时候,需要添加画框两侧的尺寸,以防万一后期出现画与画的距离过近的情况。当然,成组合陈列的画作除外。

2.展品运输:在展品运输前,建议为展品购买运输保险。如果是馆藏的展品,相对来说,不会那么颠沛流离;但如果是借展的展品,如果是从其他遥远的地方运输过来的话,就需要特别的小心谨慎。一般情况下,会请专业的运输贵重艺术品的公司来承担运输任务,因为有些展品对空间的温度有要求,普通的货运车内无法控制车内温度,会导致展品受损,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展品运输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专业的事情务必交给专业的团队去做,这样会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施工与安装

1. 物料制作:物料主要包含主视觉海报、宣传册页、展览配套文创的设计与制作、展签、其他设计元素等,其实又是一个细分的专业领域,大部分都是由平面设计师将自己的设计图发给广告公司或者工厂,来负责对接外部资源,最终完成物料的生产与制作。

2. 墙体翻新:根据空间设计师的设计效果来决定翻新程度或者墙体色彩,亦或者包墙的效果。

3. 设备安装:如显示屏、投影仪、大型装置等

4. 物料安装:海报、文字、标识、展签等。

5. 展品陈列:根据方案进行展品的位置摆放,一般情况下,画框的对角线形成的中心点距离地面水平线的距离是1.6米,为最佳观看高度;排列形式也不固定,有时等距、有时组合、有时簇拥,可以灵活变动。

6. 灯光调整:根据展品的位置调整射灯。

7. 巡查:在布展完工后,团队一起过一遍看看是否有遗漏事项,集众人之智,查漏补缺,确保展览万无一失。当每一名员工都用心地参与到项目中来,这个团队才会成为最有价值的团队,才能真正为企业的未来创造利润。


(三) 展项运营

1.展览开幕式:把开幕式当作一场独立的活动去策划,就会很顺利。

(1)开幕前

拟邀请嘉宾名单,设计制作电子邀请函,确认要来的嘉宾名单,准备伴手礼。

(2)开幕

主持人、发言稿、开幕仪式的流程细化。

(3)开幕后

引导嘉宾参观展览,并进行导览解说。

2.展览配套文化艺术活动

(1)活动意义与价值

通过一系列的展览活动,使展览和观众之间产生情感互动,让展览更深入人心。

(2)活动体验感

展览活动具有公共教育的性质,所以客群主要是孩子,一般情况下会建立一个社群,一旦有活动可以发出,通过宣传,让观众积极参与进来,可以设置一些小礼品增加活动吸引力,活动内容不需要策划的过于复杂,观众的体验感、获得感更重要。

(3)活动外包

也可以将活动进行外包,像一些比较专业的活动内容,可以请第三方来组织策划。

3.展览宣传方案:首先是草拟新闻通稿,概述展览的内容及意义。列出媒体投放清单,一一联络预约。宣传阶段一般分为三段:

(1)展前预热

主要是为展览做宣传,如果需要征集展品,则一定要提前发出,预留征集时段。

(2)展况纪实

如开幕式、展览活动等进行宣传报道。

(3)展后回顾

为展览的圆满举办画一个句号。

在展项运营方面,我其实并不看好传统媒介,如报纸和新闻。我个人更倾向于布局新媒体的运营,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和机构由于组织体系固化,所以很难在新媒体方向坚持去做转型与探索。当然这其中涉及到成本考量,所以会出现诸多限制。但旧媒介始终拦不住新媒介的蓬勃发展,如抖音短视频、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巨头,日活用户量非常高。

公共艺术场馆的运营主要是通过媒体宣传来进行推广,通过活动策划来与观众之间产生互动与交流,使展览更深入人心。可随着疫情常态化,数字美术馆、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也成为公共艺术场馆的未来发展方向。线上3D看展、数字藏品、数字化运营管理等等也都是美术馆、博物馆未来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如何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监测馆内人流数据、舆情事件预警、突发紧急事件监测等等,数字化展馆的建设与运营已成为展示行业的主要发力方向,应予以绝对的重视。

随着疫情的常态化,使得人们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未来主要的社交放在线上已不是不可能,注意力经济时代早已来临。展馆建设如何线上、线下神同步,一体化,形成自己的元宇宙?将线上看展变成生活日常?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既然线下这种疫情常态化的局面已无法改变,也不知道何时是个头,那重点发力线上其实是未来的主要方向。

附:关于美术馆、博物馆的元宇宙畅想

  • 元宇宙的“场”:利用3D技术建模建设虚拟的数字孪生美术馆、数字孪生博物馆;
  • 元宇宙的“货”:将数字藏品大数据整理出来,形成NFT艺术品集成系统;
  • 元宇宙的“人”:假设,我选择一个虚拟身份进入到3D孪生的数字艺术馆内,我可以任意选择我想去的艺术馆,任意选择我想看的展览。进入到虚拟展厅后,可以将每一幅画作进行放大、缩小的操作,同时点击展签可以进入到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中去,和艺术家进行对话,艺术家会告诉我他为什么创作这幅作品,他想表达的是什么。同时,我在观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其他观展的小伙伴,一起欣赏展览,并探讨感受,可以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 项目收尾

(一) 撤展及退还展品

1. 撤展:撤下所有展品,墙面所有物料清理干净,将空间复原。

2. 退还展品:联络出借方,将展品一一安排寄回,并保留签收证据。


(二) 结项报告与清算

将展览做全流程的梳理、分析、研究,探讨展览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结项报告。并以此为依据,附费用明细,和甲方进行项目清算。


(三) 复盘总结

项目团队应在展项结束后,联合开一场复盘会议,总结并回顾展览中配合默契的地方和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一次全面剖析,好的地方坚持,不好的地方优化改善,通过沟通交流,总结项目经验,探索更为高效的方法论,为下一次更顺利的开展项目合作蓄势待发。


结语:关于策划的职业身份

策展人在过去其实就是藏品管理员。策划师也是一个很宽泛的职业身份,他有非常多的细分领域,但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信息数据管理员。我们做策划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大量阅读,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因为在面对一个新项目的时候,大脑里的知识储备量越多,检索出来的信息就更能产生关联,从而萌发新的创意。创意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不过是将已经存在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这就是创意。最后想说,一份工作,不爱,真的是做不好的!唯有热爱,才有动力。每个人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都是疯子!就像我过去在关山月美术馆的时候,谁能不说一句:她就是个疯子!


Thank you for reading.

展品观看心得体会3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

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运城博物馆考察。他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5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前往陕西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途中,在山西运城博物馆考察。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博物馆事业发展,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重要论述。让我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温那些闪光金句,一探博物馆之于中华文化、之于民族自信、之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总书记说:“我到地方考察,都会抽时间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沿革。”

博物馆陈列历史物证。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在这里,总书记详细了解汉代合浦港口情况,察看合浦汉墓出土的我国古代青铜器、陶器和域外陶器、琥珀、琉璃等文物,指出:“这里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陈列的文物都是历史、是文化。”

博物馆蕴藏红色基因。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参观调研。这里展陈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总书记不时驻足察看,追忆峥嵘岁月。他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

博物馆传承文化记忆。在山西平遥日昇昌票号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了解晋商文化和晋商精神的孕育、发展等情况,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

……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从古代中国到近代中国,从综合展到专题展,习近平总书记情系博物馆,对中华文明的保护与传承十分关切。如今,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源源不断汲取精神力量。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办什么样的博物馆?怎样办好博物馆?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发挥更大价值?

在首都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一边认真观看、听取介绍,一边同专家交流讨论,提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西安博物院,习近平总书记观看西安都城变迁图、汉唐代表性雕塑与唐三彩文物展等,要求“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

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殷殷嘱托,饱含深深期许;谆谆教诲,指明发展方向。

3月28日,北京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展览开展。这是北京中轴线出土的展品。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关心备至、思虑深远。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2019年11月,雅典卫城博物馆。正在希腊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这里参观。

从古希腊大理石雕像上的“拔火罐”图案谈到古代中医,由帕特农神庙三角楣上的众神雕像联系到中国古籍《山海经》……短短一个小时,虽道不尽历史沧桑,却打开了文明对话交流的新天地。

当地时间2019年11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夫妇陪同下,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博物馆,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

出国访问时,习近平总书记常常走进博物馆,了解不同文明的独到之处;外宾来访时,习近平总书记同他们一起参观博物馆、展览,共赴文明之约。

在哈萨克斯坦,走进“哈萨克斯坦-中国千年对话”艺术展,观赏来自哈萨克斯坦国家艺术博物馆的中哈两国艺术珍品;

在白俄罗斯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的纪念册上,郑重书写“铭记历史,维护和平”;

在湖北省博物馆,同印度总理莫迪参观精品文物展,就加强中印两个文明古国交流互鉴、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和对话交换意见;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前,同出席开幕式的外方领导人共同参观选自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的9件中外文物珍品……

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5月8日,游客在西安博物院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博物馆记录历史,更面向未来。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带着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深沉的文化自觉,以博物馆为载体,让焕发时代光芒的中华文化,与世界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和强大动力。(记者杨湛菲、施雨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