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观看早读心得体会,精选3篇

阅读是生命的光合作用——从一本书和我的书房早读说起,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掌上淮海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观看早读心得体会1

先说一本书,书名就叫《阅读是生命的光合作用》,此书是红旗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此书作为红旗出版社2009年的重点书目,曾破例推荐给全国的省委书记,推荐函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部有想法、有体会、有品位、有价值的大书,作者从对历史、社会、知识、精神等问题的深度思考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生的道理、生活和工作的智慧。现寄上一套,希望能听到您对本书的意见,以利我们出版更多有水平有价值的图书。”为什么这本书如此取名,因为书中33页有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有名人言:“阅读是生命的光合作用。因为阅读,生命才春意盎然。”我们确信阅读改变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阅读更是我们生命的云梯,它让我们的梦想青云直上。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让我十分意外的,此书出版后,中央电视台10套《子午书简》栏目还对我作了一次专访,题目是《名人的读书秘籍》。


接着说一下我的书房早读。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50多年,每天早起两三个小时,一年就是1000小时,10年就是1万小时,50年就是5万小时。5万小时让我翻书、读书万卷,在纸质媒体刊文3000篇。说到书房早读,我的做法是读书不能仅止于读,而是要坚持读与思、思与写、知与行的结合,这里面有多篇现成文章可以给大家构成交流。

一篇写于2022年7月18日,题目是《人生路上,每个人都在奔跑》。另一篇写于2022年7月19日,题目是《不妨做一个在风雨中欣然漫步的人》。两篇文章距离今天的分享会都很贴近,不妨在这里交流一下。

以上说到我的书房早读,其最大特点是“不仅止于读,而是读与思、思与写、知与行”的结合。除此之外,还有“读与思、思与写、写有应”的效果,说得大气一点,开句玩笑,有的文章还真有点“山有呼海有应”的效果。《生活是努力且幸福的款款而行》在今日头条发布后,阅读量11万;《高考为人生打开新的篇章》,阅读量7.3万;《日子总要往前走》阅读量5.1万。上文的精要之处,恰恰来自我的阅读所得。好文的读者效应,应归功于原创作者。

王华超

观看早读心得体会2

今日早读心得体会

似是而非的教养观

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存在一种“似是而非”的教养观,什么是“似是而非”?看似正确其实违反了孩子的正常生长规律,比如现在家长要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其实这是“填鸭式”的教育“揠苗助长”的行为。同时也折射出我们家长焦急的心态,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那么当前我们最需要给孩子什么呢?

那就是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给孩子培养一种勤劳,有爱,有孝心的可贵品质,并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样孩子以后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客服,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变得更加坦荡!

观看早读心得体会3

01

从古至今,可供我们选读的文学类书籍非常之多。中国古代,有古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现在,我们去各种网络文学网站上看看,那里面的小说多到我们一辈子绝对读不完。

那么,面对如此多的文学类书籍,我们该怎么选择?



有人说,我就凭自己的兴趣。我喜欢看哪种类型的,我就选哪种类型的看。有些女孩儿喜欢看言情类的小说,有些男孩儿喜欢看玄幻、修仙类的小说。当然,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阅读,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对文学不单单是感兴趣,或不只是想用来娱乐消遣,还想做更深入了解的话,那么经典文学,就是那道绝对绕不开的坎。

只有你对经典文学产生兴趣,并且想要去做一些了解,那么这个时候,文学的大门才真正地朝你打开。

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很多人都会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能就会觉得在文学领域,每个分类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分不出什么高低。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文学作品,绝对有高低之分。举个例子,曹雪芹的《红楼梦》和郭敬明的《小时代》,哪个高哪个低?不用我多说,高下一目了然吧。


郭敬明所著书籍《小时代》


其实,像“文学无高低”这样的言论,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没有帮助,甚至起到的是反作用。这种言论,只是把讨论拉到一个比较低的层面,以便于任何人都能过来指摘一番。比如说,火箭和二踢脚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如果把比较放在这个层面的时候,甚至连我这种对火箭一无所知的人,也能过来插一嘴。实话讲,如果在文学探讨中碰到类似情况,是无趣也是很无聊的。


02

所以,我们暂且不去理会这种论调。我们再来说说,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去阅读经典文学。

大家先来想一个问题。如果拿经典文学,比如说,曹雪芹的《红楼梦》,跟现在的某些流行文学作品,如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相比,哪一个传统,哪一个新颖?

肯定会有人说,那肯定是《后宫•甄嬛传》新啊,因为它出现得晚嘛。那么我告诉你,并不是。我们需要脱离认知上的一个误区,即经典文学是传统的东西,传统的就是老的。绝对不是这样。经典文学指的是那些经过历史淘汰和选择而留下来的作品。它们并不传统,反而经常比同时代以及之后很长时代的作品来说显得更为革新。

反倒是很多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在创作方法和套路上都是早被实践过的经验,并且早就被大众所接受,所以更应该因为过时而被称为传统。

经典文学的创新,首先从写作手法上来说,很多种心理描写、叙事结构、和人物的性格弧线等等,首先都出自经典文学作品。其次是题材上,如寻宝类的小说,多少年前法国作家大仲马的那一部《基督山伯爵》,是不是现在有很多人还在使用?如王子复仇类的小说,是不是很多还在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蓝本?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东西,直到如今还在被通俗文学当然也包括网络文学使用,而且每次拿出来,依然会有很好的效果。这就是经典文学具有更永久的价值的明证。


莎士比亚被认为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而且,文字背后是有东西的,越是好的文字,背后的东西也就越多。而文学,不在那些表面上的东西,重要的是怀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去写。

如果经常去阅读和模仿那些没有经过时间检验的非经典作品,那么你自己身上的灵性、创造力、审美能力,也会逐渐流失。

我们拿游泳作个比喻,通俗类的文学就是在浅水区晃悠,经典文学则是不断开疆扩土,去向很少人到达的领域。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你突然遇见了一个让你特别心动的异性。这时候,如果让你用文字描述,你会怎么表达?

也许最简单的就是,啊,她好美!让我的心砰砰直跳!

或者按照一般通俗文学的套路就会写道,她有一头披肩长发,肤如凝脂,身姿婀娜,让他看得都呆住了。你看了或许觉得是这么回事,会在脑海中产生一个比较合理的想象,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大部分时间,不会有那种特别值得回味的感觉。

我们来看看,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怎么描述类似场景的。《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入贾府,所有人都见过了,只有贾宝玉还没来。等到宝玉来的时候,作者写道: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而宝玉换完衣服再来私下相见黛玉时,宝玉的反应是: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现在很多通俗文学作品里写到一见钟情,会有这样的桥段:男女初识,四目相对,“确认过眼神,遇见对的人”。虽说感觉很直接爽快,但缺少一种情的韵味,给读者的感觉就是不够合理,甚至会觉得莫名其妙:他们怎么就喜欢上对方了呢。

而《红楼梦》是怎么写的?一个心里一惊,一个直接开口说似曾相识,可见两个人是典型的一见钟情。男女初次相见,除了对另一方良好的风度、优美的仪容仪表、得体的谈吐等外显人格表示欣赏和接受之外,陷入一见钟情的双方,一般都伴有一定的亲近和愉悦,这正是异性相吸的自然基础。表现在宝黛之间的就是互相觉得曾经见过、或者“过去有可能见过”的层次,这种分寸的拿捏,显得非常精确。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


所以,经典文学作品中,处处充斥着这种能够经得起推敲、学习和琢磨的细节。这种感觉是我在读通俗文学书籍中所不可能找到的一种体验。

除了能在经典文学中得到非常独特和深入的阅读体验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经典文学著作都能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在几十年、几百年之后,也不会觉得过时。

就比如说,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之一:《鼠疫》。


《鼠疫》


《鼠疫》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它讲的是在一个名叫奥兰的城市里,人们突然发现有一些老鼠莫名其妙地死了,然后一个看门老头染上了某种怪病,不久之后也死了。在这时,奥兰市的医生就提出了很可能会发生鼠疫。而人们在不安的情绪当中,仍保持原来的状态。后来染上这种怪病的人越来越多,死亡人数也越来越多,政府再也瞒不住了,不得不封闭了整座城市。而封城之后,加缪又在这部小说中写了灾难,写死亡,写逃离的人群,写对抗的勇者,写人性的善与恶。

讲到这儿,我想大家也都能看出来,这跟我们过去三年所处的环境,有多么的高度重合。而《鼠疫》这部小说,大家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出版的吗?1947年。

所以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具备超强的前瞻性以及普世意义,能够给你的人生提供很好的指导,能够帮助你更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


03

说了文学经典这么多的好处,我们怎样更好地去阅读它们呢?下面我来说一说自己的建议。

首先,怎么在如此多的文学经典中做选择?首先,你可以从自己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探寻他的阅读轨迹,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经典。

这种方法其实暗含一种逻辑,就是你与你所爱作家的“文学品味”是相似的,通过探寻他们的阅读轨迹,能发现一类与其相似的作家。举个例子,我之前从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看到,他特别推崇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么我就去找来看了。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又发现菲茨杰拉德跟海明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海明威也特别欣赏他。那么我又去读了海明威的作品,就像《永别了,武器!》《非洲的青山》《老人与海》等等。而在《非洲的青山》中,海明威又把马克•吐温尊为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于是我又去看了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由此可见,寻着这样一条线探索下去,你就会对整个世界文学史有一个相当清晰的了解。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其次,我觉得,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经典文学作品,应该在不同的年龄段多读几次。

对文学的认知,跟年龄、阅历、受教育水平、阅读量有很大的关系。

拿我自己来说,小时候读《红楼梦》,只看到一群少男少女谈恋爱的故事,感觉就是在看热闹,或者根本就看不懂。

刚成年的时候再看《红楼梦》,会和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产生一些共鸣,跟随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心情,因为那时我也进入了谈情说爱的阶段。

再大一点读《红楼梦》,就会发现“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会感叹“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以及,“世事本无常,人间有兴衰。”于是通过《红楼梦》,我对世界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知。

所以说,文学阅读其实并不难,但与此同时,它也没有捷径,都是在“观摩——模仿——半模仿半写——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的过程中打磨出来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