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学生立德树人心得体会,最新精选

立德树人融入字里行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教育新闻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学生立德树人心得体会1

最近,笔者有幸在郑州七中聆听了“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北京一零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翔的阅读教学课《哦,香雪》、作文课《学习“插叙”》及微报告《谈谈当前语文教学》。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教学和报告中,程翔老师一如既往地亲和沉稳、游刃有余,语文味十足,学生如沐春风,听课教师收获满满,或许这正是当前课堂研讨会最美的样子吧!

阅读教学力求与学生心灵发生联系

《哦,香雪》是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的自读课,学生在年前已学过,如今再学,该怎么教?“主要靠大家发现!”程老师紧扣学情,自然入课,并不旁逸斜出。让学生上台板书课文标题时,或因紧张,学生将“哦”的“口”旁写大了,程老师就势发问“这个字怎么读”“为什么读去声”,因学生解说不明,程老师又顺势埋下了伏笔:“能否去掉?”快结束时学生自然给出了答案:“读ò,表示领会、醒悟,饱含作者对香雪的怜爱、心疼、赞叹之意,不能去掉。”

由题目而及作者,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因为学生对铁凝知之甚少,程老师便从刚结束的两会说起,会上铁凝刚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而且是唯一一个高中学历的。“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听到学生回答后,程老师强调“人的价值在于贡献,不在于学历”,相机提问顺势引导,这样介绍作者的方式,贴合学情,新颖别致。而这种随堂生成的点拨艺术,贯穿了整个课堂。

就在这轻松愉悦的问答之间,开始了《哦,香雪》的教学。程老师循循善诱,学生思考回答,时而阅读时而对话,时而书写时而记录,如春行山路,高低起伏,别有景致。比如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本课的重点“插叙方式”,师生是这样对话的——

师:从叙事方式讲,这段文字是什么?

生:插叙。

师:谁来读?

生(读):“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畏缩在桌角上。”

师:作者为何详写插叙这段文字呢?

生1:想与别人不一样。

生2:为下文换铅笔盒做铺垫。

生3:反映城乡差异问题。

师:香雪好厉害啊,小小年纪就知道城乡差异,还想为改变差异共同富裕……

生3(不好意思):不是。

显然,学生对于小说中的这段经典叙事并不能真正领悟。程老师用归谬法指出理解的偏误,随后又饱含深情地范读这段插叙,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用心体会香雪曾经受过的伤害,进而指出香雪的单纯、善良,内心的不平静。

师:那么,这段插叙是怎么引出的呢?

生:有人替香雪分辩:“谁叫咱们香雪是学生呢。”

师:一句话扭转叙事方向,这种手法真好!你作文里有吗?

生:没有。

师:以后呢?

生:我努力!

程老师始终微笑地看着学生,眼神充满期待,学生表示要努力做到,这不就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了吗?

这样的对话情况整堂课上不胜枚举,在程老师的其他课堂上也俯拾皆是,可称之为程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这样的镜头并不多见,即便不少名师,也难有如此亲切流畅且与学生心灵共鸣的对话。依托知识学习,引导学生感悟人生道理、获得精神成长,正是立德树人落实在课堂上的最好呈现。

这堂课从小说的基本要素引到塑造人物的主要任务,从对比手法导出本课的重点“插叙方式”,从写作手法引出小说“反映人性”的写作主题,最后联系学生经历,谈到学生自己的作文。

于是,自然引出了第二堂作文课《学习“插叙”》。

作文教学重在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

继续上课,程老师引导学生自读预发的作文材料之前,先介绍了《春又来》这篇习作,它来自程老师某次考试后发现的学生作文,并且强调“连续修改了两次也没能达到期待的高度,原因就在于不会使用插叙”。

看似一段真实情境的随意引入,实则匠心独运,这个情境导入与上节阅读课的内容巧妙对接,同时暗含挑战和期待。

程老师让学生先自读原文,说自己看到的优点和缺点。关于优点,学生提到了结构、立意、手法、题目等,各有道理;对于作文缺点,讲的多是隔靴搔痒,说不中要害。程老师耐心听学生表达,有个女生说了半天(约4分钟)也未能说清想表达的意思,连听课教师都有些不耐烦了,程老师却一直耐心在听,专注又和蔼。临了,他荡开一笔,直接引导学生走向记叙文叙事的时间轴,并借助板书让她明白“插叙”在时间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形象直观,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故乡》的“插叙”加以说明。可谓师者仁心,有教无类。

学生终于明白:“插叙”只能是过去的事,不能将两个故事放在同一个时间段来说!这篇作文的主要问题找到了!

当学生明白过来这个道理,再看修改后的《春又来》,不禁恍然大悟。学生们再次尝试修改,接下来的课堂流转顺畅,势如破竹。

随后课堂走向高潮,程老师展示了自己创作的小小说《个性》,俨然一篇下水佳作。学生读罢,程老师巧妙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去掉宋光春节前夕与赵书记抢菜吃、分酒喝的内容,会怎么样?一番热烈讨论后,归纳出“插叙”的重要作用,水到渠成。

整堂作文课都以作文说事,始终围绕“插叙”做文章,问题来自学生作文,贴着学生实际水平行走,中间有易有难,有顺畅有滞涩,最后归于写作技法,学以致用。整堂课犹如一段难忘的旅程,起伏有致,曲径通幽。

很多语文教师困惑于如何将阅读课堂与写作教学关联起来,这堂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读写一体,相互促进,教师搭建桥梁,学生融会贯通。关于这一点,笔者曾在程翔的“课堂作品”里读过他的精彩论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具有启蒙意义,都能够唤醒学生的心灵。当教学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的时候,也就唤醒了他们的阅读意识;当阅读和写作意识都被唤醒的时候,他们就实现了成长。当阅读与学生的心灵建立联系时,学生才能感受到阅读的必要性,阅读的意义才会显现出来。但是这种联系并非必然地出现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它需要一个媒介,教师的作用就是努力在二者之间建立起这种联系。”

即便是文言文,也应“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文本本身,要学得扎实,并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社会深入思考,助力学生成长”。说白了,不管阅读还是写作,教师都要力求引导学生与其生活发生联系,“在你中重新发现我”,读进去,而后写出来,做到这一点,问题便不难解决。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不能迷失自我

随后,程老师作了约半小时的微报告《谈谈当前语文教学》,对于廓清当下笼罩语文界的大单元教学、群文阅读、项目式学习等花样翻新的新名词新概念的认知,大有裨益。

程老师的一些观点发人深省,比如说:

“语文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是一线老师的问题,不是课程标准能规定的,现在的课程标准手伸得太长了点儿。”“谁规定的语文课必须用情景教学?不用情景教学就不能学语文了吗?”“条条大道通罗马。中小学教师是实践者,不是理论家,他们的使命就是把双脚深深扎根于三尺讲台。”“真正的艺术作品一定是自己心灵化的结晶。我们课本中的作品足够每个语文老师研究一生之用。”……

对于基层语文教师来说,这样的声音真实而震撼。

新课标强调立德树人,要将立德树人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用优秀的作品影响人,用高尚的心灵感染人,用祖国的文字滋养学生心灵,是语文课义不容辞的责任。落实在日常课堂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精美的文学作品中徜徉,在经典的语言文字中穿梭。就像程翔老师一样将教书育人融入课堂的字里行间,将立德树人写进自己的“课堂作品”,不因世俗而改行,不被潮流所裹挟……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31日第7版

作者:张善存

学生立德树人心得体会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是树人之本。一个人的品德成就和行为方式是他们内在品格的集合,但这些都是通过教育与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通过灌输道德原则、引导正确的行为方式、加强社会价值观的传递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到人类文明、自然规则、社会秩序等方面上取得卓越进步。立德树人还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比如,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坚持运动,在良好的环境下休息,规范饮食等,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只有从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才能让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立德树人需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严格的师德规范。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共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我反思和应变,领会社会价值观念,以应对阶段性的挑战和压力。 立德树人不是一种泛泛而谈的口号,教育者要让学生在道德、智力、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立德树人的目标具体化,成果反映在学生的真正成长中,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美好未来的实现添砖加瓦。

学生立德树人心得体会3

“科技小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科研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拆了四堵墙,架了四座桥’。”北京平谷西樊各庄科技小院硕士研究生杨茜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科技小院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做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并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立即在广大高校师生中引发热议,大家纷纷表示,回信饱含着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深切关爱和殷殷嘱托,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广大青年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小院人:请党放心,强农有我

5月3日中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科技小院创始人张福锁正和北京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在地里交流如何发展乡村林下经济,忽然发现朋友圈被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刷屏。

5月4日,中国农业大学举办了一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说:“回信充分肯定了科技小院的做法。”

张福锁等人于2009年创办了第一个科技小院,位于河北曲周。他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们团队平均每人一年发5篇SCI文章,但这些英文文章老乡们也用不上,要想办法到农村去,让技术真正在农民地里发挥作用,才能解决生产问题。

科技小院要探索一条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政产学研用新路子,从老师到学生,都是“自找苦吃”。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院士介绍,科技小院“拆了四堵墙”——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之间的墙、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墙、教和学之间的墙。同时“架了四座桥”——高校对接乡村的桥、师生深入基层的桥、人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桥、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桥。

李晓林是第一个去农村驻扎的教师,一年有300多天在一线。杨茜觉得,教师们“自找苦吃”是出于“三农情怀”,许多同龄人对农村的感情,是在和农民的密切接触中建立起来的,这种情感复杂又深厚。

十几年来,全国先后有2700多名研究生参与到科技小院的建设和运行当中。目前,中国农大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

座谈会上,科技小院学生代表王雯欣发言时说:“初到科技小院,我们吃了很多城里娃没吃过的苦,也经历了饮食、生活、劳动、思想等各种困难。”但这些并没有把他们打倒,反而让他们变得更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愿景,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三农战线,舍我其谁!”

在王雯欣看来,当增产增收的喜悦绽放在老百姓的脸上,当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的画卷绘成现实,每个小院人的故事、眼泪和坚守都能证明,“自找苦吃”真的可以创造出幸福美好。

座谈会后,农大师生举行誓师大会。同学们一起庄严宣誓:知农爱农守初心,强农兴农担使命,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准备着,时刻准备着!星火传承先辈荣光,展现青年先锋力量,请总书记放心,强农有我!请党放心,强农有我!

高校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窦鹏辉说,习总书记的这封回信不仅仅是给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也是给全国农业战线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全体人员的,“我觉得回信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在中国农业大学等“农”字头高校、科研院所及专业师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张福锁表示:“总书记的回信为我们抓好抓实爱农兴农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理念,科技小院应勇担“立德树人、爱农兴农”时代重任,主动服务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等战略需求,大力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的深化综合改革,不断在农业科技核心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提升爱农兴农新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适应度,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团委书记范大年表示:“我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力以赴为青年搭建实践成长的广阔舞台,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推进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充分融合,教育引领同学们学会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继续建功立业,继续书写农大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华彩篇章。”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曾多次到各地的科技小院学习调研,深感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农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吃苦在前,担当作为,经得起风雨考验,永远奋斗不息!”黄季焜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在全国众多高校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广大教师表示,更加深刻感受到青年深入基层、扎根基层的重要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驻山西省中阳县阳坡村第一书记张健睿频频往返于讲台和田间地头,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经历了一场政治洗礼,进行了一次国情研修,凝结了一份乡土情怀。张健睿说:“我们不仅要‘只向上走摆脱冷气’,也要‘多往下走广接地气’,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辅导员何一凡表示,新时代新青年始终要有昂扬向上的精神,要有脚踏实地的实践能力。“作为辅导员,我要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勇担新时代新使命,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火热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青年学子:“吾辈定不负所望”

“吾辈定不负所望”,是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后发出的共同心声。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2022级本科生高雨菡表示,乡土中国,不可忘本,“我们更有冲劲与热情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并在逐步的自我提升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一名即将奔赴新疆基层开展教学实践工作的研支团成员,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让我心潮澎湃。”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法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杨雁舒说,乡村兴则中国兴,“我立志在‘四有’好教师的标准要求下,涵养‘自找苦吃’的精气神,自觉担当起建设边疆的责任,把爱党爱国的信念之种埋进茫茫雪原,用实际行动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21级研究生刘浩炜则表示,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与殷殷期望激励着广大青年扎根基层、砥砺品格、艰苦奋斗,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我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忘经世济民初心,把专业知识用在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上,将青春的智慧和汗水融入强国复兴伟业,让‘财经报国’的志向在祖国大地绽放绚烂之花。”

本报北京5月4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