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律听课心得体会,通用3篇

一位北大马院学生的听课感言:在北大讲堂听名家讲理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青年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律听课心得体会1

如何学好党的历史,特别是如何更好地把握党的理论,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经常议到的话题。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希望理论能够真正入脑入心,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本科四年学习,到博士两年在读,在我的北京大学六年读书生涯中,对于其浓郁的学习氛围,真是情有独钟;对于其浓厚的理论滋养环境,真是倾心留恋。北京大学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能够经常听到一些社会名流或理论名家的讲授。本科期间,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总课程时,我就听了傅华、林毅夫、单霁翔、刘世锦等知名专家讲授的新时代理论和实践的报告。这门课的主持人,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美东。所请专家讲授的内容均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近日读到这些讲授内容的结集本《北京大学理论名家大讲堂》,让我的思绪又回到那听课的时空中……

1

第一个想起的是时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长的傅华老师(现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记得当时他这样说:

“跟过去相比,中华文化在时代潮流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实现了完全主动,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不是傻子过年看街坊、跟着大哥进城。”

傅老师解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他将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括为四大特征。第一,新时代文化是积极美好、催人向上的。第二,新时代文化是导向鲜明的,旨在追求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正义,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第三,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有诸多原创性贡献,读通读透就能发现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第四,新时代文化是充满自信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能够对时代课题作出创建性地回应,我们的文化能够引领时代,造福人民。

2

第二印象深刻的是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老师。他在讲演中特别说到:

“习近平总书记讲,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三个字,我当时听起来觉得又兴奋又新鲜,因为过去我们无论从事文物保护,还是进行考古、历史研究,都往往把身边的这些文化遗产视作已经失去生命了,它们已经远离了今天的社会,它们只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但是‘活起来’就是告诉我们,它们有生命力,它们不但有灿烂的过去,还应该有尊严的现在和健康的未来。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对待观众、对待文物的态度。”

单老师解读了新时代文物保护与中国文化自信的关系。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只有让文物重归人们生活,让人们感受到文物的尊严和魅力的时候,人们才会保护这些文物,更增进对文化的认同。故宫工作团队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展品、多渠道开放故宫、设立文物医院等措施,让博物馆“人见人爱”,让新时代的文物保护更添光彩。

3

至今,我还记得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老师的观点,对我也挺有启发。他讲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条件不同,理论不能简单套用的问题。他还讲到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理论问题,引导我们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充满自信。

4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老师的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老师解读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如何转型。他指出,当前中国的基本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在经历30年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种阶段性回落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未来的发展,不能与过去30年一样靠高投资带动,要靠产业转型带动。对未来中国的前景不必悲观,中国在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后经济增速才开始回落,远超拉美国家,但仍需警惕落入各种“陷阱”,要积极应对各种危机。

5

在这个大讲堂上,我还听到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老师对新时代经济形势与政策的解读。

他指出,中国站在了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有一些亮点引人关注:在GDP上,有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预计,在不远的将来(10年到1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过美国。在城镇化上,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2016底已达57%,在2020年末已经超过60%,这意味着中国超过半数的人口在城镇里工作、生活、学习,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服务业的发展上,2006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1%左右。十年后,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1.6%,到2020年更是达到了54.5%。对标西方发达国家,如果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7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再提高到70%。这个国家将会更加壮丽,更加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光彩。

6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老师有关中美贸易战的一段话,也很精彩:

“一年多来的中美贸易战证明,要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次中美贸易战在规模、范围、力度上都超过许多人的预期。实际情况是,美国不仅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同时在科技、金融等方面采取了一些超出很多人预期的措施。这些使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中美贸易战是绕不开、躲不过去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要想成长壮大,这个过程必然要经历。”

王老师解读了新时代大变局下中国的战略选择。他指出,在中美贸易战上,美方以舆论为先导,以关税战主攻,以投资、科技、金融等助攻。在科技领域,美国搞“打头断链”,重点进攻中国的龙头企业,切断产业链,限制技术、人才交流等。在产业上,越南、墨西哥这些国家的替代效应开始显现。但是总的看来,中美贸易战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总体可控的,没有想象得那么大。我们采取扩大内需、促进“一带一路”出口多元化等措施,有效地抵消了加征关税带来的影响。

7

听专家型的领导干部讲课,也是一种享受。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叶连松老师这样解读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他说:

“京津冀要实现协同发展,就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就是把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所谓城市群,就是大城市周围有一个城市圈,或者城市带、卫星城,然后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方式,比如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等等把它们连起来。这是现代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城市群建设方案。不能一城独大,不顾周围;也不能搞摊大饼式的发展。”

这使我原本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困惑一下子就解开了。

8

我还记得,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老师的自信讲授。他解读了新时代中国为什么可以自信。其中有两点特别引发我的注意:一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这不仅表现在人均GDP上,而且表现在家庭中位净资产、人均预期寿命、社会治安、对国家与自身未来预测等指标。二是,目前一些指标在计算上有问题,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人民真正的幸福程度,比如中国不少街头生意没有记录考察范围,如果算上这些成分,中国的经济规模可能已经超过美国。因此,中国必须要提出中国自己的理论,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国人也应当对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具有自信。

一堂堂理论课听下来,我对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新时代的新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从现场听演讲,到现在看到《北京大学理论名家大讲堂》一书出版,我更加体会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度、力度和温度;同时也感受到,一些深刻的道理,其实是可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逻辑传递出来的。我坚信,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彩内容一定会更加“深入百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陈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来源:理论中国

律听课心得体会2


2021年12月,我们高中数学组一行5人前往实验中学听课,学到了不少东西,深感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深感不虚此行。现将听课活动及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对于何老师《习题课:空间坐标系》的评鉴

王老师的评鉴:

1. 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2. 注重能力培养。每讲一道题,老师先分析然后让学生动手练,练后总结解同类题的方法。

3. 课堂精心设计问题,具有层次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如课堂设置的例题由易到难,具有一定的梯度。

4. 以教材为例,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能训练学生的能力。如设置的例题先求空间两点间的距离,补充拓展了在正方体、正三棱柱为载体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个顶点及特殊点坐标。

5. 能熟练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和重点知识,讲解清晰,分析透彻,知识迁移流畅,课堂安排合理紧凑,课堂容量大。

6. 对学生的信息及时反馈,当堂纠正。如叫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不全面,接着让第二个学生补充,第二个学生仍补充不全,这时,授课老师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把问题回答全面。

7. 学生兴趣浓,热情高,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

8. 教态大方自然,语言规范准确精炼,板书科学、工整、美观。

老师讲课

刘老师的评鉴:

1. 教学理念新,重基础,能够利用好教材,比教材详实。讲授高于教材,拓展到位。

2. 讲授知识层次高,从习题的评讲到高考考点的渗透,高考方向明确,能够紧扣高中教材编排内容,讲授内容承上启下,渗透高考方向。

3. 从知识的讲解到方法的传授再到能力的提升适合新课标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李老师的评鉴:

1. 同一知识变形应用,课堂过渡自然,条理清晰;

2. 课堂节奏把握好,题目设置从易到难,便于掌握,语言精练;

3. 把握考点,注重知识的迁移;

4. 讲练结合,边讲边练,学生能够掌握;

5.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学们认真听课

二、对于贺老师《习题课:直线的方程》的评鉴

唐老师的评鉴:

1. 上课节奏把握平稳;

2. 条理清晰,语言精练;

3. 板书整齐,解题过程规范标准;

4. 过渡衔接自然;

5. 重难点突出,易错点强调到位;

6. 讲练结合,边讲边练,还课堂于学生。

开心的笑

贺老师的评鉴:

1. 课堂精细简练。在课堂上不说一句多余的话,没有重复的一句话。

2. 注重知识的迁移。由题目出发,串联了直线方程的所有形式并复习了直线两种位置关系,总结到位而巧妙。

3. 一题多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讲解例3时,给了两种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势,增加了学生知识的宽度。

4. 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恰当,注重学生解题思想方法的培养。例如,讲解例3第二问时,强调画图的重要性,深化数形结合思想在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性;讲解例1时,强调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5. 注重基础,尤其是解题格式的规范性。在黑板上展示整个解题过程,同时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6. 讲练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本节课共讲三道例题,均是教师分析,学生自己解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7. 讲题但又不拘泥于一道题,灵活变形,由易到难,逐步达到高考考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接受。

三、学习后改进措施

学生认真听课

1. 认真研读课标,精心研究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真题,正确把握高考出题方向,使课堂讲授知识有的放矢。

2.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拓展、备衔接(知识之间的衔接、课堂过渡之间的衔接)。

3. 以教材为例,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根据本班学生学情,依据高考方向,对讲授知识进行适度拓展。

4. 教师课前大量做题,总结题型及方法,以便课堂上精讲多练,灵活驾驭课堂,还课堂于学生。尽量在20到25分钟之内讲授完新知识,其余时间引导学生练习掌握本节重点知识,规范书写格式,进一步总结同类题的解题方法及所用数学思想,形成能力。

5. 注重让学生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培养,力争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7. 狠抓落实。作业尽力做到有布置有检查。

律听课心得体会3

中国《市县领导决策》刊、网 李元成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听宋才发教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林晨(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21级法学硕士研究生)

在研究生学习生涯的第一个学期,法学院为我们开设了《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并邀请尊敬的宋才发教授为我们讲授。我深感荣幸在步入研究生生活的开端,就能够聆听到宋才发教授饱含真诚、孜孜不倦的教诲。我相信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无论对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生活,还是对自己历练如何为人处事,都会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人生成长会带来强有力的帮助。初见宋才发老师的时候,虽然略感陌生,但其洪亮的声音、端正的身姿、自信激昂的学者风范,确实让人不禁肃然起敬。抱着一颗好奇的心,我通过网络平台对宋才发老师进行搜索,得知宋才发老师是湖北省武穴市人,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宋才发教授不仅是专业的学术人员,更是高瞻远瞩的领路人,由此萌生了我向宋老师学习的决心、勇气和动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宋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硕士生入门最重要的是认真读书,重在积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一个无知识的研究生就如同无骨之躯,今后必定经不起风吹雨打。认真读书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唯有用知识充实自己空洞的头脑,才能做到学有所成、学有创新。宋老师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我们:读书做学问是一件苦中求乐、苦中有乐的事情,要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有毅力和恒心才能坚持得下去。研究生读书不能像小学生那样,一味地一字一句地去通读,也不是囫囵吞枣地完成任务式。而应该像“年轻人谈恋爱”一样,用真心、真情、实感去读书。只有爱上读书,自觉地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涵养,才能使人越读越精明、越读越睿智。读书要日进有功、循序渐进,千万不能一曝十寒。要好好利用研究生学习生涯前两年的宝贵时光,认认真真地读一些对今后有用的书。尤其要讲究读书的方式方法,如果一味地追求读书范围的广度,忽视或忘却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那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读书态度。要在深入阅读、钻研的过程中和基础上,注意发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捕捉别人新的写作素材和新的观点。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宋老师第一次课就用朴实诚恳的话语,要言不烦地点醒梦中人。

宋老师教会我们积累知识的方法和路径。宋才发老师强调知识来源于学习、来源于积累,要注重学习资料收集、归纳整合的方法。令人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一幕是宋老师在授课时,把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一部分个人档案和研究资料用拖车带到教室,分门别类地摆放在我们面前,耐心细致、现身说法地指导我们如何积累资料。宋老师向我们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积累资料的路径和经验,主要包括以下五点:一是学会有效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料。二是多翻阅自己感兴趣的、与自己专业、研究方向相关的图书资料。读一本书要从了解这本书本身的价值、写书人的价值开始,学会翻阅作者简介、目录、内容提要等,以期搜索和捕捉应当精心阅读的内容。三是学会寻找知识的路径。宋老师提到他在读研究生的年代,图使馆的许多书还被封存着,新华书店基本上没有法律专业方面的书籍。他只好经常去古旧书店、地摊淘金,寻找对自己有用的珍贵资料。他告诉我们,你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非常优越,要学会利用公共图书馆的书报资料,做到读、摘、抄多种方法并举,真正把读、思、研有机结合起来。四是要学会收集、整理他人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方法。同时要养成保存自己研究成果和档案资料的习惯,建立自己的数据资料库,形成自己一套得心应手的资料保存方法。要保存好自己的学历学位档案、科研档案、工作档案等,养成保存自己在公共场合的演讲稿、已经发表的成果、未发表的成果,写作手稿、往来书信、录入软盘等资料的保存习惯。五是要学会和善于调查研究。宋才发教授还启发我们知识无处不在,不只是来源于书本,更重要的来源于实践。研究生必须掌握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要在导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利用每个假期时间到乡村、社会实践中去调查研究,参与最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活动,检验所学的书本知识的真伪,填补自己的知识短板,练就和增强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努力才会有收获。

宋老师启迪我们把自己磨砺成为社会急需人才。宋才发教授除了教会我们掌握基础技能之外,还对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即做学问需要学会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把自己塑造成为健全完善的人。宋老师认为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研究生的创造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宋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碗米”的故事。同样是一碗米,把它放在不同人的手里,会创造出不一样的价值。我十分认同宋老师的这个观点:“再聪明的人,科研成果都是用时间和汗水抵出来的”。研究生要做好学问、写好论文,就需要具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功底,就需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研究生初学做学问,不能一开始就要求“十年磨一剑”,应当循序渐进“先有数量,后有质量”,既要重视科研成果的数量,更要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宋老师还告诫我们,研究生读书不等于把书上的字从头到尾看一遍,既要看到书面上的有字之理,更要看到书的背面无字之义。光读书不动笔、不写作不行,假如读十本书都如眼过烟云,倒不如扎扎实实地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体会。对此我深有感触,希望自己能够利用即将到来的寒假期间,通过宋老师倾情相授的学习方法,写一篇两篇有意义、有收获的心得体会,就从写这篇听课有感开始吧。

时光匆匆,课程虽然很充实却也很短暂。但宋才发教授的文人风骨,将给我留下恒久的记忆和难以忘怀的回味,对我一生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现在回想到宋老师在讲台上脱稿洋洋洒洒的高谈论阔,台下的我总是感慨万分,即饱含敬佩和感恩,又期待自己能够学习到宋老师的思辨能力与大师风范。总而言之,经过与宋才发教授短暂却充沛的学识熏陶,我深刻领悟到自己必须诚恳待人,脚踏实地求学。

责任编辑: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