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关于雷峰心得体会,最新精选

雷锋精神展现了最美好的人性,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创作谈,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雷峰心得体会1

作者:王兴东(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编剧)

如果活到今天,雷锋已经81岁了。然而,他22岁就离开了我们。

从戴红领巾到戴红领章,从学校到部队,我经历了学雷锋的全过程。雷锋读书自学的“钉子精神”对我影响很深。靠钻劲和挤劲,我从边防战士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成为专职编剧。

1995年的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乔安山与雷锋1962年8月15日最后一次出车执行任务。他在倒车时,撞倒一个晒衣服的柞木桩子,打在了指挥倒车的雷锋的太阳穴处。经抢救无效,雷锋离开人世。

一个与雷锋之死有关的人物戏剧性地出现了。乔安山和雷锋在鞍钢同年入伍,同开一辆车。这个事故意外地伤害了不该伤害的人,这样一个惊骇的戏核在生活里掩埋了三十多年。乔安山是如何面对铺天盖地的学雷锋活动的?他为什么沉默了这么多年?

生活是无字的剧本,剧本是有字的生活。一切源自生活的戏核不会顺风传递到编剧案头,编剧必须亲自去发掘。为了解开心头的困惑,我在辽宁省铁岭市找到了下岗在家的乔安山。随后我又在辽阳市找到了“雷锋班”的三位战友庞春学、于泉洋、田生绵,他们都是车祸的目击者。好剧本是感情凝结的产物,贴近了才有感情,深入了才有高度。采集乔安山等人对雷锋的感情就是向我内心拷贝情感的能源。

1996年上映的《离开雷锋的日子》取得了当年上座人次和票房的双料冠军。图为该影片剧照。资料图片

当年在商业大潮前,一切向钱看,赚到钱的是英雄,学雷锋被嘲讽,写雷锋也遭遇冷眼,没有人赞成我写关于雷锋的剧本,一些人认为关于雷锋的电影已拍过多部,再拍不会有人看,更没有人会投资这样的电影。

站在辽宁省抚顺市雷锋墓前,我陷入了沉思,同时暗下决心:这部电影不能做成一次性产品,必须给时代留下思考。

写雷锋因车祸而死,是否会损害雷锋的光辉形象?是否会颠覆此前雷锋因公牺牲的宣传,进而产生负面影响?我不能背叛自己的眼睛,更不能模糊大众探求真理的目光。创作中,我抛却陈旧的观念,揭开了雷锋殉职的真相。同时,我更着重于表现,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被压力和危机掐住了脖子的乔安山是如何传播雷锋精神的,比较尖锐地触及商品经济大潮中国人的道德状况。

1996年3月,我参加中宣部主持召开的长沙电影工作会议。当时,电影精品战略工程要求电视广告收入的3%来补贴电影,北京市有1000多万元补助费。时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的张和平找我要剧本,这个剧本也得到了北京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获得全额资助。中宣部领导看过影片,要求媒体重点宣传。电影一上院线,顿时火爆京城,北京有185万人次观看。

当年北京地质礼堂的陈淑萍经理这样跟我描述:影院近千个座位,为学校一天安排五场,场场满座。她还说,放了一辈子的电影,没见过这样的主旋律影片。

《离开雷锋的日子》红遍大江南北,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与人们呼唤雷锋精神产生共鸣共振。电影也使默默无闻的乔安山,走出在家待业的困境。他被评为“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56岁那年入了党,当选为中国雷锋学会副会长,还担任了抚顺雷锋纪念馆顾问。全国各地竞相邀请他去作报告,迄今他已在300多个城市作了几百场报告,成为雷锋精神的真正传人。

编剧是电影从无到有的首创者,没有编剧的发现,就没有电影的呈现。没有原创对雷锋精神的感动,就不会有影片对观众的触动。

雷锋精神展现了最美好的人性,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一部影片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人性剖析的力度,只有鞭挞丑恶、弘扬善美的作品才能持久地感动人、影响人。20多年前,我写乔安山“救人被讹”的情节,当下社会依然时有发生,所以有了“孩子被轧要不要救”“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尴尬讨论。凡此种种,叩问着全社会的道德底线。雷锋,这个名字宛如蛰伏在人们心宇中的响雷,不仅在当年,也在当下,提醒着我们,不要丢掉道德和良知。

当年看电影的孩子们,如今已为人父母,他们依然会推荐自己的孩子去看《离开雷锋的日子》,这是对我编剧生涯的最高奖励。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1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关于雷峰心得体会2

【编者按】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随即在全国各地引起热烈反响。这份承载万千期盼、凝聚全党智慧的报告,恢弘壮阔、振奋人心,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即日起,未来网推出【“未来”看未来·中国梦圆未来有我】系列评论,听听奋斗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青年人,讲述十年来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的故事,并以他们的学思践悟鼓舞激励更多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

“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作为一名曾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我也是“学雷锋”队伍当中的一员。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让我心潮澎湃、倍感振奋,同时也感受到肩上所担的重大责任。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21年7月,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我怀着对建设西部、回报祖国的满心憧憬,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新疆,在兵团,我和无数志同道合的青年们一起投入到西部建设当中,用这短暂的一年时间,与广阔的西部大地建立起终生的情感联结。

在西部,我看到了老一辈西部建设者们的丰硕成果。

兵团历史彪炳史册,兵团精神熠熠生辉。来到兵团后,我才真正明白“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这短短十六个字的兵团精神,是多少兵团人一生的追求与真实的缩影。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一座座工厂机器轰鸣。甜蜜的新疆瓜果与雪白的新疆棉花乘上奔驰向东的火车,新疆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这些成就,离不开那些在新疆“一扎根就是一辈子”的青年建设者。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在祖国西北边陲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

在西部,我看到了新一代青年志愿者们的成长担当。

疫情期间,我和队友们积极投身志愿工作,下沉社区一线,脱产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下沉工作队同时也是党员突击队、团员先锋队。大家和新疆当地的干部一起睡毛坯房、行军床,每日帮封控居民买菜买药、测温消杀,处理居民楼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协助医护人员开展核酸检测,穿着闷热的防护服,几天都很难洗上一次澡……但从没有人叫苦叫累、临阵退缩。

在新疆,我认识了许多同龄人。大家来自天南海北,但却始终“聚是一团火”,只要组织上有需要,我们总能够在各种活动当中相遇。活动结束后,大家又奔赴各自的岗位继续坚守。虽然大家的岗位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

我们是同志,是战友,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一部分。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一首《祖国不会忘记》,不知让多少投身西部建设的志愿者流下眼泪。多年来,一批又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离开校园,从祖国的大江南北汇聚到西部大地,拧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接过前辈们的旗帜,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他们在此付出,也在此收获。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强国有我,不负使命。在我心中,西部是信仰与理想的热土,是青年成长的乐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以青春热血为笔,以祖国大地为纸,我们青年一代一定能够接过时代的重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走在前列,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青春答卷。(作者:郑泓韬,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兼职辅导员、院团委副书记,95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项目 郑泓韬)

来源: 未来网

关于雷峰心得体会3

学先贤守初心:守正自持不迷惘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

近来,一直在读王阳明的心学,受教颇深。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历史上有“孔孟朱王”之说。他的一生功绩赫赫,但命运曲折多舛。其开创的“心学”被誉为中国儒学的最后一个高峰和启蒙思想的先导,其影响力经久不衰。他的心学思想核心内容是“致良知”、“知行合一”,旨在告诉人们,人,内心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与行为准则,这就是良知。人,要时时事事光复和实践这种良知,守正自持,做到初心不改,心外无物,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境界和操守。

人生的格局与地位,从来不是用金钱多少和名利权位高低来衡量,而是由内心的价值趋向决定的,所以,我们要端正初念初心。阳明心学讲--心即理。正所谓“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人之初心,干净纯洁无外欲,只是后来被环境污染,特别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各种利益纷扰,争权夺利贪污腐化的事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失足成千古恨。在古代圣贤看来,外在的名利远远不及内心守正自持那般可贵。一个人的人生作为与价值追求,往往取决于内心不为外界所动,不为外物所惑,出污泥而不染,所以,要致良知,光复初心、坚定信念、付诸行动。王阳明一生平叛削藩、治理地方的功绩很大,自己一直却受朝中奸臣的排挤,后半生几乎都没有被准予迈进皇庭一步,面见皇上一面,更何况受嘉禄恩赐了,他一生身体病弱,最后,终因积劳成疾死在返乡的船上。当时,他的弟子满天下,分布在各行各业居官、居士、居商,地位显赫,他们纷纷要为他打抱不平,但他心里却平静似水,笑而拒绝。

历代的先贤也给我们留下许多美谈。史载:宋相包拯“徙知端州,迁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宋史·包拯传》),“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清官形象流传至今。笔墨纸砚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是件必须用品,端州又盛产砚台,然而,包拯在离开端州赴京上任时,却没有带走一块。现在看来顺走一块石头,实在是小事一桩,名砚再好包拯却不动心,足可以看出包拯守正自持的定力。“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公孙仪嗜鱼拒馈;子罕以不贪为宝;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陆贽拒靴;寇准不接待昏夜叩门者。古代先贤的这些品行,都以不同方式诠释了他们不求外物,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君子居暗室不嗫食的境界和操守。观操守在利害时,只有心正了,当遇艰难险阻时,才能勇于担当,面对风险诱惑时才能守正自持,坚守底线和良知;面对大风大浪时,才能辩是非、知轻重;权利来时不迷茫、不贪恋。这是古代先贤与优秀知识分子最基本的操行。近现代有方志敏、焦裕禄、雷锋等革命先烈,他们的一生恪守清贫,从不贪用公家一个铜板,一颗螺钉,一粒粮食,而自己的心血却全部融化在了为革命和人民事业上。还有我们当代的共产党人老干部,杨善洲,他身居要职退休后足可以颐养天年,但他却扎根大亮山的深山上,义务植树造林二十多年,昔日荒山披绿装;谷文昌一心装着东山人民,让东山风沙岛变为了鱼米乡,他一生艰苦,调回省城工作时,带走的只有两只皮箱、几袋杂物。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正是明白了“我为谁来,心为谁向、念为谁想”的道理,这样才能做到人生真正的升华,才能让人民在多年以后,仍能记起他们当初的样子,不会忘记你的功德。只要你不忘来时的路,心中永远装着人民,人民心中总有块丰碑为你矗立,为你铭记,这丰碑将永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来讲,只有端正内心,守正自持,才能多一份坦然、多一份平安。但总有人不懂得,更做不到守正自持,从起初贪小逐利所惑,到后来被权利所累,被贪婪欲望所控,意志防线松动进而底线失守,使贪欲之心在歧途上越走越远,逐渐走上违纪违法的不归路。忘却初心,不归之路正是从吃喝玩、拿卡要等小事开始,不知不觉中逐渐地走上了温柔之床、陷入黄泉之汤,沉糜之中,不能自拔。温水煮青蛙,水沸而不出,最后想出也出不来了。近年来,我们中心机关每年都要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一批贪官忏悔说,正是由于放纵自己的贪欲,忘记初心,迷失方向,追求心外身外之物,才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

《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告诫我们:“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日日三省吾身”。铲除邪念、正心立行;打坚内心定力,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志,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经得起考验。要始终牢记“千里堤坝,溃于蚁穴”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端正内心,守正自持,这样才能时刻保持一个人的本色。

张工写于2021年 “七一”前夕。

壹点号清河学士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