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设计研发心得体会,最新精选

天坑专业工作五年后的深刻思考,告诉你高校科研和企业研发的区别,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投必得论文编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设计研发心得体会1

刚刚过了春招,看了很多小伙伴在讨论今年的就业形势有多么严峻,随着研究生报考人数再创新高,现在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了。


小编是某211农业大学硕士毕业,所在的实验室近几年发了一篇Nature和一篇Science(均为正刊),自己也混了一个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二作,毕业之后没有选择继续读博而是进入了企业搞产品及工艺开发,现在在某国内饮料头部企业中做产品开发。


以上介绍了一点自己的背景,不是为了炫耀,只是让大家了解一下我的背景,学生时期我接触的应该也是本领域内的国际前沿研究,现在做产品也是在国内的龙头企业,感觉自己的经验还是有一定参考性的。


有的同学可能比较关注的是学校和企业的科研条件的不同,觉得学校投入的更多一点,企业少一些,其实学校里也有穷实验室,企业里也有顶尖的实验条件,但是科研院校和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思维是不受物质条件影响的。


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和学习,小编在学校时期的科研思维和工作后产品开发的要求产生了比较激烈的碰撞,同时我也是在不断地探索中总结了一些心得,自觉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科学家与工程师的角色转变


做科研尤其是做基础研究的,主流的研究思路都是发现现象,然后查阅文献,产生最初的想法,然后开始设计一个逻辑严谨的实验方案,执行实验后获得数据,通过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而后再根据提示进行深入的探索,直到获得充分且互相印证的实验数据,用来解释这个现象背后的机制,最终利用这个机制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实现想达到的目的。


这就好比水烧开了之后会顶起壶盖,瓦特用这个原理发明了蒸汽机,进而出现了汽车;同样的原理也被应用在发电当中,无论是煤炭还是核能也都是将水加热成水蒸气推动涡轮转动来发电,从而出现了火力发电厂或者核电站。


水开了会顶起壶盖→水汽化体积膨胀产生压力→压力转化为动力→动力用于驱动交通工具、发电


其实这就已经包含了我们今天要讲的两种角色了。


从水开顶起壶盖研究出是因为水汽化体积膨胀产生了压力,这个过程就是科学家完成的工作,而利用这个原理开发出蒸汽机进而研制出汽车,这个过程就是工程师需要完成的工作了。



从学校出来进入企业就是要完成从科研工作者向工程师的角色转变。思维上的冲突也是在这个角色转变中不断地发生。


学校科研与企业研发的思维碰撞

➤ 碰撞1 研究思路不同


在科研的时候,我们的最高优先级就是搞清楚背后的原理、机制,越详细越好,越基础越好,至于之后的实际应用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能很快实现生产力的进步最好,实现难度比较大但是可以发文章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在做产品的时候就恰恰相反,做产品需要的是实现稳定可靠产品的量产,只要可以低成本地完成产品的量产,那么在生产路线中的技术原理清不清晰并不是那么重要。


这里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Ken Kocienda是负责第一代苹果手机触屏键盘代码的工程师(当时苹果手机还是一个秘密项目,对公司内的人都保密,当时项目代号为purple)。


当时触屏键盘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你以为你按的是“n”,但实际上你的手指头是很大的,你很可能是按的n旁边的任意一个字母,比如b(在键盘n的左边)等等。因此,当你想打“apple”这个词的时候,你可能实际打出来的是“sookw”。


Ken需要写一个纠错算法,让用户打了“sookw”的时候,显示出来是“apple”。


但他不是算法专家,他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他找到领导,问我能不能去问NLP(自然语言处理专家),领导说你可以问,但是你不能明着问,现在这个项目还是保密期。


Ken只好找了个公司内的专家,拐弯抹角地问。专家给他讲了概率和构建电子词典等等NLP的算法。但Ken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理解,一无所知。


没办法,他回家想了一个新的思路。能不能通过打字的路径来猜测词?虽然“sookw”跟“apple”差的很远,但是在键盘上的运动路径是很像的。如果他构建了英文大多数常用词在键盘上的运动路径,纠错算法不就有了吗?


于是他就按这个思路搞,于是很快就做完了键盘算法,实际应用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科研就是从现象或者idea出发,然后不断深入仔细的探究其中的机制,是一个线性的过程。


而产品则是在技术、市场和成本三重压力下妥协的产物。



➤ 碰撞2 研究目标不清晰


刚才说到产品则是在技术、市场和成本三重压力下妥协的产物。


技术代表的是解决方案,成本代表的是实现目的的资源上限,而市场代表的是我们要满足的产品需求。


但是市场是复杂和不断变化的。


学校搞科研的时候我们的目标都是比较明确的,我就是要解决某个难题,可能其中有很多崎岖,但是终点是明确且稳定的。


但是产品研发是面向市场需求的,这个非常复杂且多变的。


就好像我们用的智能手机,一部手机有很多零件组成,每个部件又都有很多的选择,屏幕有LCD有OLED,电池有快充有大容量电池,指纹识别有屏下有侧边有背后等等,每个人想要的都不一样,全部零件都要最好的,那手机厚度重量和价格大部分人又接受不了,所以手机厂商才会根据目标用户将手机分为入门、低端、中端和旗舰机几种档次,每个档次又有很多的排列组合。


而想要赚钱就必须打造一个市场中大部分人都喜欢的产品,但是谁也不敢说自己能够洞察这部分人的需求具体是什么样的。


所以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都是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地调整目标甚至改变目标,所以就会遇到本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产品开发突然就被喊停,自己投入非常多精力做的一件事突然变得毫无意义,然后从头开始另一个全新的开发过程,这是让早已习惯学校科研思维的同学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 碰撞3 研发周期长与需求频繁调整的矛盾


正如刚才所说,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都是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地调整目标,有可能会随时被喊停,在实际工作中喊停是存在的,但是更频繁的是不断的调整,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但是遇到那些开发周期比较长的专业就显得比较痛苦了。


小编是做微生物发酵的,有了解的小伙伴可能知道,微生物发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不同的微生物之间的特点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有的微生物生长周期短一两天就可以培养出来做实验了,但是有的可能需要一周或者几周才能刚刚培养出来,再加上后期的研究时间,整个实验周期很长。


除了微生物之外肯定也有很多专业具有类似的特点。


这就产生了另一个碰撞,市场是在不断的变化,大众的喜好变化也是在实时变化的,这时候为了保证产品不一开发出来就过时,那么在开发的时候就要实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己的开发目标,所以就会频繁出现开发过程的校正,经常会出现在开发过程中被打断,停下来根据目标的调整来调整自己的方案。虽然做的是同一款东西,但是做着做着就发现最后的成品跟自己一开始想象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共同点:Demo的重要性


以上这三点就是我这几年工作中总结到的学校科研和企业开发中的不同点,也是从一个科研工作者向工程师转变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思维定式。


说了这么多的不同点,这里说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你的领导/导师根本不理解你在说什么。


为什么呢?


导师尤其是那种大导师,他们离开一线科研很长时间了,对于现在的研究技术只了解一个大概,详细的细节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而且你研究的内容肯定是更加细致深入的,导师不懂也是正常的。


导师都听不懂就更不要说可能都不是一个专业的领导了,他们并不是特别关注你汇报时的技术细节,他们只关心自己提的要求完成地如何。


那么我们要怎么才能让他们明白我们做了什么呢?


一个是汇报时要更宏观一点,避免钻入某个技术细节的牛角尖,另一个就是要注意提高Demo的重要性。


不是专业的人听不懂也不会花费精力了解技术细节,他们只有用眼睛看见Demo,才能明白你要做什么,看不见Demo,你说得再清楚,他们也不会花时间听的,他们也听不懂,想象不出来。




总结


最后,我在这里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也是我自己一个阶段性的感悟,在学校和在企业做研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各自的目标不同带来的方法论不同罢了,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的面试和以后的工作。

设计研发心得体会2


“设计要解决问题,解决当下乃至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


每当谈及自己的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鲁晓波总是会不经意地提及一个词——“解决问题”。他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其他艺术院校的一个主要区别就在于关注解决问题。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自成立至今,一直秉持‘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的理念,服务民生和国家发展。”


鲁晓波接受采访


从1977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至不久前卸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人生,与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一同向前,镌刻上了时代的烙印



“这是一条有前途的路”


从小,鲁晓波的父母教导他要习得一技之长谋生。年幼时,他跟随工厂里的美工画画,读了许多与绘画相关的书籍,逐渐发觉了自己对绘画艺术、造型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对艺术的喜爱和对“科技救国”号召的响应,使他在高考后,选择了能将艺术与科学融合的道路——设计专业。鲁晓波称自己是幸运的:“个人的兴趣和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使我朦朦胧胧地走向了这条道路。但后来,越走越觉得这是一条有前途的路。”


四年大学生活中,最让鲁晓波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老师们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无私的育人精神。时任工业美术系主任的奚小彭上课时会把学生带到人民大会堂里现场教学。在讲授知识、解读经典的同时,也传递着职业理想。鲁晓波说:“现在我们常讲‘实践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其实这种方法学院早就在践行。”


鲁晓波在巴黎市政厅“中法品牌峰会”上演讲


1982年,鲁晓波毕业留校任教,为国家、为社会、为培养人贡献自己的思想和技能。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鲁晓波前往德国的艺术院校担任客座研究员,将德国成熟的教学方法、专业知识带回中国,满腔热血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在鲁晓波个人学习与最初工作的那段经历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完成的首都机场壁画在中国美术界产生重要影响,此后又陆续完成了《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等重要国家设计项目。这些都促使鲁晓波深刻意识到,学术志趣的养成与学术视野的开阔尤为重要


“志趣基于兴趣而高于兴趣,需认识到学科专业领域与社会需求发展的大势,继而上升为服务国家和人类发展的崇高志向;视野不是一项实用技能,却是一种影响价值观的重要判断能力,在关键时刻决定人生道路的选择。”鲁晓波解释说。


鲁晓波连续主持了四届“艺术与科技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2022年初,鲁晓波入选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在他所提到的“设计”这条“有前途的路”上,他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为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国家的美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设计是具有引导性的”


自大学时代受师长的影响,鲁晓波便深知“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并以“真刀真枪”的科研带动教学的重要性,他也一直在这样做着。


鲁晓波对于未来高速列车的设计


2008年,将研究方向转至信息设计的鲁晓波,受当时铁道部委托,参与主持了“中国高速铁路信息导示系统设计”,这是他第一次基于信息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实施国家重大项目。

交通系统的信息更新速度很快,一旦有新的车次进站离站,信息内容就需要及时更新。乘客多远能看得见标识、标识的识别性如何、不同的交通路线怎么引导……要考虑的因素很复杂。鲁晓波召集了信息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很多师生,做了大量的实地研究,通过调研和分析最终确定了信息标识的形式、尺寸、位置等,完成了一套动态标识识别的系统设计规范,成为当时铁道部的一个标准规范,之后各个高铁站的实施建设都可以参照这个系统标准进行设计。


鲁晓波主持的上海世博会湖南馆设计


2010 年,鲁晓波担任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设计总监。他颠覆了以实物、展板配合长方形屏幕的传统展览形式,创造出一个雕塑式展示空间,运用莫比乌斯环形态,在高2.4米、总长240米的环带上滚动播放所有影像内容。观众可以通过电子彩笔在电子壁画上涂鸦,描绘自己心中的家园。同时,鲁晓波决定全部采用竹子和纸张作为场馆设计的原材料,既有人文意蕴,又低碳环保。鲁晓波始终秉持“隐藏技术,为情境服务”的理念,让参观者切实感到“身临其境,难辨虚实与震撼体验”,最终收到了令人满意的设计效果。


鲁晓波还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虚拟现实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国家重点项目《艺术学项目新媒体艺术形态研究》、国家“973”计划《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验证与典型示范》、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风格文化创意及智能产品设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等众多文化、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的国家级项目,这些项目让他深刻体会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为创新带来的无限可能”


鲁晓波与乌桐走银非遗传承人合作的器皿设计


“通过科研项目能够加深我们对学科领域前沿问题的了解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逐渐真正理解设计的本质。”鲁晓波说:“设计是具有引导性的,越是科技发展,越是需要传统的文化和自然的智慧。设计引导的不是对物质消耗的欲望,而是转向精神富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味。这些都将为学生将来在这些领域施展个人才能打下基础,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可以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艺术的终极目标是解决现实的问题”


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首站就来到美术学院。鲁晓波陪同总书记参观了“实种实褎 实颖实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并就学院工作做了汇报。“在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对艺术设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培养德艺双馨的青年人才的殷切希望,由此更加感到自己责任重大。”鲁晓波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国家形象,增进民生福祉。以传统文脉、学院智识、视觉表达、多样设计助力国家形象塑造,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国家重大项目。2015年,美术学院主持设计的米兰世博会“麦浪”造型的中国馆荣获了国内外众多奖项。2018年开始,美术学院的众多师生都参与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设计工作中,前后历时近三年。2019年,美术学院设计的“红飘带”和11辆游行彩车在国庆庆典中亮相天安门广场,同时还作为牵头单位完成了“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的设计。2021年,美术学院牵头设计了“七一勋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2022年,在曾承担2008北京奥运会形象设计工作的基础上,美术学院再次投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参与和主导完成了10余项重要设计工作,荣获“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在人才培养方面,鲁晓波特别强调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他说:“作为设计师,价值判断是第一位的。当下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设计师不可能什么都掌握,但对知识的发现和运用能力很重要。”


从教四十载,鲁晓波开设的课程逐渐由偏技术讲授到信息艺术设计概论,再到如今的设计的价值。但不变的是,他始终会在课程中强调,设计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服务于国家的需求。


“艺术和设计的本体价值是什么?”在研究生新生导引课上,鲁晓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艺术的终极目标是解决现实的问题。”他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格局审视自己的工作、职业以及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鲁晓波接受访谈


江宁是鲁晓波指导的一位研究生,他关注到视力障碍的学生也希望体验信息化成果的需求,想要设计一个能让视障人士学习、交流的信息化工具。鲁晓波支持鼓励江宁尝试,并让他与工科的研究生一同合作,探索热感等不同技术在盲文数字显示屏上应用的可能性。江宁的成果在清华大学-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青年创新论坛上受到了认可,后来经过不断迭代完善,自主研发出“大幅面触觉图形显示终端”产品。在鲁晓波看来,江宁的例子只是众多学生的一个缩影。


2009年,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启动,这是令鲁晓波为之自豪的一件事。这个项目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计算机系、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建设,研究生参与到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家“973”“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支撑项目中。“新技术将重新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产业模式以及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面向这些世界性的问题,中国应该有自己的解决方案。”鲁晓波说,“在技术创新的赋能之下,提供科学的、有人文温度的解决方案,这是设计人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清华人应该做的事情。”


主动创新、积极求变、主动树立经验示范……作为院长的鲁晓波在推动学院的高质量发展上殚精竭虑。他说:“我们需要应变,更需要引领,不忘使命和担当,努力成为国家形象的塑造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优秀文化的传承者、艺科融合的引领者、创新人才的培养者。”


人物简介


鲁晓波,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7年-1990年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和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学习,2022年受聘清华大学第二批文科资深教授。担任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米兰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育部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科技部2035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致力于在信息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专著有《图形界面设计》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成员,“十三五”科技计划重点专项专家、中国科协第七、第八届全国委员;主持国家元首检阅台造型设计,主持上海世博会湖南馆设计,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项目《新媒体艺术形态研究》、《基于虚拟现实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项目《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验证与典型示范》课题、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国风格文化创意及智能设计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设计卷主编,组织策划了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和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担任国际著名红点设计奖、意大利金圆规设计奖评委。策划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国际艺术与科学作品展暨论坛、联合策展“基弗在中国”、“新朦胧主义艺术展”,参加国内外艺术展十余次。曾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来源|清华映像

文|彭欣怡

图片 | 周浩 等

编审 | 刘蔚如 周襄楠 张歌明 张莉

栏目统筹 | 周襄楠 贺茂藤

封面设计|任帅

排版|曾净

编辑|孙东临

责编 | 赵姝婧

审核 | 许亮


▲早知道

▲ 倒数3·21,清华愿你睡个好觉!

▲ 我们期待怎样的班团集体?校长有约共话现代大学班团集体中的师生关系

▲ 今天,我们来聊聊幸福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

“在看”我吗

设计研发心得体会3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米日古力·吾 通讯员 外力·克依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我感到无比振奋……”3月20日,在乌什县召开的干部大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宣讲全国两会精神时说。

在学校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华文化大院、推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乡入村生活化项目、试点运营润疆文化生活超市……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库尔班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这也成为他所提建议的关键词。

“我是第二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我在多地开展调研时,最深的感受就是如今南疆大地现代文明新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在乡村扎根并焕发出勃勃生机。”库尔班·尼亚孜说,这让他觉得,在当下这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今年全国两会上,库尔班·尼亚孜建议,希望通过团队设计研发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各种产品,以“文化生活超市”为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心灵深处。

“我的工作重心就在绵绵用力、润物无声上。”库尔班·尼亚孜表示,要带头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全国两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社区、企业、学校、乡村广泛深入开展宣讲,团结带领乡亲们拧成一股绳,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库尔班·尼亚孜近2个小时的宣讲,赢得阵阵掌声。“今天的宣讲生动、深刻。我要立足本职工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各族妇女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铆足干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建设美好新疆。”乌什县奥特贝希乡阿拉萨依村妇女主任图尔荪古丽·马木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