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工作心得 >

阿里目前的绩效管理挑战及解决之道(湖畔大学的演讲),好文推荐

Echo | 花名苗翠花,阿里人力资源资深总监,巨蟹座的她,性格爽朗,现任“盒马鲜生”人力资源资深总监。

绩效体系的本质是什么呢?

01

KPI绩效体系的核心价值点与误区

现有的绩效体系有三大作用:

评估;

管理;

发展。

也可以看作绩效体系的三个阶段,或者说通过这三个维度发挥作用。绩效体系是为了把勤和懒、优和劣区分开。哈威特做了一个调研,认为三者的占比权重为63%、22%、15%。

第一,绩效评估:

也可以看做绩效考核,如果评估不跟进、措施,这个评估就没有意义,评估完了就会跟奖酬或贴小红花的方式挂钩,有评估的地方就会有奖酬,评估优劣,奖勤罚懒,让大家从吃大锅饭脱离出来;

第二,绩效管理:

体现在帮助一家公司把核心诉求合理、专业化地分工分解,让不同人在不同的价值和擅长的专业里一起贡献价值,从而汇总在一起成为组织的成果和成效,通过绩效目标分解、结果验收的过程,把个体贡献汇聚成组织贡献,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绩效发展到最后阶段就是IDP(即个人发展计划),还有OD(即组织发展),通过一些配套的衡量工具,用来衡量组织效能和个人效能,衡量出来之后就能有改进方案。

对于组织绩效来说,它的整体路径包括:愿景使命和战略、寻找关键因子、关键对策、团队构建、KPI设定和任务分解。

对于个人来讲,会追求意义和方向,会追求业务计划、组织和资源的保障,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目标的时候,都会衡量付出和得失。业务如果没有系统的配合,业务就会很空。

在阿里,我们是习惯于拥抱变化的,我们如果三年不变动岗位和换工作,就会怀疑自己是否停滞不前的?

越来越多的80、90后员工做每件事情都在思考意义和方向,60后、70后可能隔很久才想这个事情。遇到不顺利的时候,80、90后会越来越多自问自答,他们的基础安全感非常强,生存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容易的事情,早就解答了这个需求,一直在寻求更高的发展。

为什么在这里说这个?

因为这个涉及到一个HR怎么看待绩效体系的本质有关,你要从认识你的员工、伙伴、业务着手。

对于绩效体系,从工具的交代来看,它怎么发挥价值?马云老师这几句话是比较准确的描述:

“使命感和梦想给你一个方向,绩效体系里面要附含这家公司的使命感和梦想。”

离职者常常会觉得无法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使命和方向,没有方向和使命感的工作对他来说就是浪费时间精力,会让他觉得在这段里程表里油耗高、前进少。

阿里的体系里会提到【价值观】三个字,也许很多公司没有提这三个字,但是会放在核心能力里面,或能力模型里面,里面也还是有类似价值观的东西,比如尊重客户、团队合作、积极分享等,只不过对价值观提要求的时候,是用考核、沟通还是奖励的方式?价值观在绩效体系里面起到红绿灯和斑马线的作用,规范你在过程中向左或右,确保你不偏方向,但是给你一定的弹性,这是绩效体系里面包含的要素和对个人对组织所起的作用。

这是回到HR的本质来看。

在阿里有一句话:

对得起好的人,对不起不好的人,奖勤罚懒、奖优汰劣,确保客观公正的评价,给予相应合理的回报。

这已经涉及到组织治理制度和绩效管理上了。

对于个人来讲,你怎么拿到?靠什么评价?怎么在这个组织里面拿到更好的回报?你当下的贡献会通过绩效沉淀下来,看是否符合下一级的要求,通过晋升承担责任表达出来。

晋升后面会配薪酬,能配多高、能走多远,是对人的判断,在阿里用的工具是人才盘点,在有些企业可能是人才盘点+轮岗,或者区域化工作的轮调,用这样的机制确保组织在面对每个个体的时候,让他继续走下去。

这就是绩效体系在里面贯穿的纽带作用。

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回到绩效的本质来看绩效发挥的价值,它对公司非常重要,如果由我来决定一家创业公司只能拥有三个制度,对于我来说,第一个是这家公司要有好的绩效考核制度。

02

3个调研

员工的真实心声是什么

接下来讲讲来自员工的声音,也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对个体进行解读,听听他们真实的心声如何?

1、“幸福指数”调研

马云老师在公司成立10周年的时候说过,阿里巴巴在未来发展102年有3个愿景,其中一个愿景是成为幸福指数最高的公司。在阿里的文化中一直都有“因人成事”的理念:

客户第一;

员工第二;

股东第三。

阿里对人的成长是坚决相信“平凡人可以成就非凡事”。

我当时出了一份调研问卷,和常规的一问一答不太一样,更多是找问题关联性的调研,我把其中可能跟绩效有关的摘出来。

我们发现大家认为,公司的绩效管理政策是不错的,但是在主管执行的手上有时候变形了,阿里内部有个叫阿里味儿的地方,大家可以在上面反映问题、批评人、不满意、赞等,阿里味儿在2010年是非常活跃的,在绩效季都会有“神帖”季,员工会对绩效提出不公平、不对的呼声。

我们作为资深HR,我总希望给员工更多一些来自HR的回应,他们常常叫我“神帖终结者”,因为我会把绩效管理、晋升、HR涉及的政策逻辑背后的理念、对员工的关心、对组织目标的执行重要性等等讲出来。每次讲完之后,员工的反馈是:原来是这样,公司是对的,但是我所收到的却不是这样的。这是很有意思的。

绩效管理怎么设计是一回事,管理层怎么执行又是一回事,但是事实上在好的HR手里,要把执行当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考虑到体系里面去,如果体系不人性,就很容易走偏,那么这个体系就需要重新review(复盘),从员工幸福指数的角度来看,是与绩效制度是相关的。

2、“理想中的绩效体系”调研

2012年,我承担阿里集团绩效体系改革的时候,对员工也做过一个调研:

你们理想中的绩效体系是怎样的?

回答有很多:

“执行层面要确保落地,可以强制性做下去”;

“开放团队成员的绩效目标,让大家看到各自在做什么,目标是什么,有助于绩效提升”;

“我们都在一个团队里,我却不知道隔壁在干嘛”;

“他叫我配合的时候,是会影响到我,还是有利于我”;

“跨团队的合作,始终叫我们去做,但是我去了之后,影响到我现有的工作,怎么办?”

……

员工很困扰,在宽的组织维度里面,我们鼓励不鼓励?我们到底要鼓励哪一种横向合作?既然有这种说法,就说明存在,员工到底要怎么去鉴别这个事情?

没有十全十美的绩效体系,公司怎么灵活作出调整,“要灵活不要僵化”这是员工的诉求,可是我作为一个HR,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我的实践心得是:

当他被系统束缚的时候,就会讲这句话:我要灵活,我要调整。但是当他自己做的时候,给他灵活系统的时候,他会说:我什么都搞不清楚,太复杂了,我不会用。这就是我们的悖论。

所以,员工心目中对绩效的理想体系有很多多元化的诉求,这就是我们以KPI为导向、这也要那也要的绩效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3、“价值观考核”调研

还有一次我们去做调研,关于阿里巴巴把价值观纳入考核,因为价值观代表了一种对过程的诉求,当时有几个投票,有这样几个结果:

1、有1582个投票说要增强自下而上的对主管的考核,比如团队是否幸福要算在主管头上;

2、有1438票说下属员工的成长和晋升要包含在对主管的考核中,在谁的团队晋升快、在谁的团队晋升慢。

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阿里巴巴内部员工轮岗很频繁,很可能上半年在你那里沉淀学习了,下半年在我这里发挥了,这样算谁的?如果强制去执行这个事情,不管合格与否,就会滋生别的事情。所以这不是单纯的绩效问题,这是综合的、一揽子的、结构性的问题。

我们期待绩效管理的最终结果是:

造就一支备受鼓励和激励的员工队伍,一只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员工队伍。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在一起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这都是我们想要的。

03

不确定性,阿里组织的常态

桐庐会议和组织部调岗这这两件事情对我影响比较大,我是负责集团绩效体系的改良,它和绩效是相关的。

2012年2月14日-18日,召开了桐庐会议,参加的人有:今天阿里集团前40的HR的头和业务的头,会议整整开了四天,会议很难熬。结束之后,大家就像放飞的鸟一样。

我们讨论了阿里的组织和文化,讨论当下面临的问题和四个未来的解决之道,当时我们认为很幸福,认为这四个解决之道至少可以引导阿里HR向前再走个10年没有问题。

那么提出的四个解决之道是什么?

第一,绩效体系要改革;

那个时候阿里出现问题的一些表面现象包括:公司论坛“神贴”频繁出现、员工离职、阿里文化被诟病等各种现象纷扰,最后谈出来的解决之道是绩效体系要改革。

第二,生态化建设;

阿里的很多业务已经走到真正的平台化,一个政策就像一个宏观经济出的调控一样,会带来整个连锁反应,但是阿里还是一家企业,管理这家企业的年轻员工会有廉政的事情浮现出来,所以我们怎么从治理一家企业走向治理一个小型社会,就要生态化的建设。

第三,文化升级(Review);

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和文化在内涵和表达上确实有需要复盘的地方。

第四,HR能力升级。

在此之前,HR的模式更多还是站在政策解读、做价值观捍卫的时候,对价值观的理解还不够根本和深入,“一个好的HR”的定义还是沉浸在进行“小棉袄“的管理和温暖关怀的层面,但是站在组织的判断和诊断上缺乏方法。

这四个方向的事情,都有各自挂帅领头的人领回去。

到了2012年4月的时候,发生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情:组织部要轮岗。

2012年组织部有300个人左右,后来实际发生轮岗的是22个人,也就是10%左右的比例。这个轮岗不是事先征询大家同意的,而是报到你名字的时候,你就被轮掉了,去哪里也不是你能选择的。

发生这种重大的事情,不是马云老师自己关在家里拍脑袋决定的,而是会有各种讨论最终敲定(事业部、HR都会参与讨论)。淘宝系一口气要抽走4个核心总裁的D(直属),连业务、HR、法务有8个人。该抽调给原有组织带来的伤筋动骨是很厉害的。

我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表达什么?

这在阿里是一个常态,时刻在拥抱变化和不确定性,我们在经历其中的时候已然不知所以,管理层都如此感受,下面员工的动荡感又会是如何?

04

阿里面对的绩效管理挑战

我调到了集团后,核心是做绩效改革。

站在2016年回看2012年,可以看绩效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我们做了一份面向大约涉及2000人左右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访谈互动问卷。

最后汇总下来的感受包括(虽是一些土话,但是今天已经可以清楚看到背后所生动表达的含义,以及触及的本质):

1、“刚准备吃肉,被拿走了”

(意思是做的事情快要有成果了,马上被换了岗位,如果发生两三次以后,可想而知发生的影响是以后谁还敢更认真去做好眼前的事情,因为说不定啥时候就不让我做了,也许从组织层面是有意图的调整,但是从个体层面会有这样的问题);

2、“我的肩膀被别人踩着晋升了”

(意思是工作变化,有的时候是因为人变,有的时候是因为事变,这是P8产品经理说的,当时正在做一个重大的产品立项工作,前期完成了调研、客户访谈、原型设计、投入生产阶段,但是因为当时公司有更重要的业务,就把这个团队整体拔走,另外一个团队接过来做,因为这个产品当时是很红的产品,团队拿到了非常好的成绩,而且这个产品让当时的团队晋升了一批人,那么前面的一波员工怎么想这个事情?其实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

3、“老板自身难保,谁还管我去留”

(这句话背后的语境是:在这个动荡的环境下,可能我在这个项目不会很久,那我总可以跟对人吧?以前我们说,跟对人超过做对事,但这对组织的伤害也是很大的。然而,连老板的去留,老板自己都不知道,可能会被突然袭击。虽然是有考量的,但是个人的努力、规划、信心很容易被大环境变动,所以,要么有坚强的心力,要么随波逐流,这个时候心力就特别重要)。

后来我总结,人在组织上感受到无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也在思考个人和组织要如何连接?通过讨论后,有一个很清晰的关系浮现出来:汇报关系,用架构把大家连在一起,因为你是上级,所以我要汇报给你。

我逮着几个员工访谈,听到员工和我说,他们对于上面说的都很认可,但是马上回到团队以后,他的担心是团队会不会被拆掉?这会不会影响他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其实,往往上面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到了下面,员工更关心的是当下他个人会发生什么变化。当然,这不是全部,我们看阿里,还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组织。当一个健康的组织希望更好的时候,就会接触到这些问题。

那么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问题的本质就是,组织模式和业务模式脱节了。

阿里是典型的平台化业务,上面有买家和卖家,无论是淘系还是阿里云,阿里提供一个平台,阿里像平台上的管理员,出政策、出方案、出倾向性,让生态系统里面参与进来的玩家用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来玩,阿里的业务是典型的互联网业务形态,随着用户、环境和未来导向不断调整,因为,我们是在服务着多元的卖家和买家,他们对社会最敏感,大量的协作随时发生,个体的价值动态发挥。

对于每一个公司来说,也许介绍其组织体系架构都是团队建设中最明晰的部分,但在阿里巴巴,这却恰恰是最难以被描述的一个部分,这一方面是因为阿里巴巴的组织体系总是在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阿里巴巴正在构建一种面向未来的组织体系,而这一体系现在还很难说已经成形。

阿里巴巴曾提出过一个理念:互联网公司必须是圆的。互联网本身生产力是网状经济,它不是一个垂直经济,最能促进网状经济发展的就是网状、圆形的环境。这也与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观点不谋而合。德鲁克在1988年就曾经预言,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20年后的典型大企业,其管理层级将不及今天的一半,管理人员也不及今天的1/3。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将由跨部门的专家小组来完成,协调与控制将更多地依赖雇员的自律意识。而20多年后,阿里巴巴正在朝这样的企业迈进。

在2012年2月份,阿里曾经做过一次调整,形成的组织架构叫“七剑”,即七个集团的子公司。但这一体系只运行一年时间不到,在2013年初,马云通过邮件宣布,将阿里巴巴拆分为25个事业部(BU)。尽管后来的发展并不能说尽如人意,但是阿里通过分拆自己,可以说是其对“用互联网思想管理公司”的一次探索。

在阿里巴巴集团担任总参谋长的曾鸣,是架构调整的参与者之一。在他看来,对于阿里未来管理变革的构想,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通过相对开放、紧密、互动的沟通,始终保持阿里对于自身使命愿景和文化的强烈共识(第二,实现工作平台的逐步成熟,最终找到一种互联网的工作方法,承载高频率的深度互动;第三,在这个过程中演化出不同的组织方式,比如内部员工可能会自由流动,可能会有人竖一个旗杆要做某件事,就招来了十几个人,公司内部会有更多的小单元出来。曾鸣认为,做互联网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对不确定性有高度的容忍度,敢于失控。

在阿里巴巴的发展蓝图中,未来是要运营这家企业,而不是管理这家企业,管理是自上而下,而运营是大家一起努力,让整个系统转起来,让它越来越变成一个“自组织”,有自己的能量,有自己的协同方式。传统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控制、命令,管理工具是做计划、预算。今后会慢慢变成靠激发、鼓励、指明方向、自下而上的方式,从所谓的整合资源变为资源聚合。就像太阳在银河系,太阳又有自己的卫星体系,有一种内在的能量让它们更好地运作。

这一点体现在组织上,就是阿里正从原来的金字塔结构变成一个更生态型的组织。从一个非常确定的世界走向一个网状、不确定的世界。

05

阿里的解决之道

首先,在不确定中求确定性(清晰的目标、计划、考核、结果认定和回报,栓在KPI上,我们从KPI中读到的弊病都是现象)。

拨开现象,我认知到了这一点,当我们业务呈现网状平台的时候,我们利益的输送还是在一条线上;当我们组织随着业务在发生这样变化的时候,我们还在追求组织的确定性;所以员工在疑惑到底要和谁好?如果我们的KPI能够讲清楚,也就不会有困扰,因为时间、内容、汇报关系发生了变化。

那么不变的东西是什么?人,要求一个最大的认可和最大的利益化的。组织和个人评估之间发生种种偏差,反映在不公平、绩效不满意、对组织文化的挑战上。

第二个本质的挑战是单线化,上级决定了我,我决定了下级。

后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改革,最重要的一点是怎么从科层制组织状态走向用团队项目的绩效和个人发生连接,你投入在什么事情上,只要把你每时每刻的表现在你身上沉淀下来,就不会介意组织发生了什么变化,因为你每一刻的表现会被记录下来。

客户需求时时刻刻都会存在,每个人会围绕这个发挥不一样的价值,你自己有自己的价值树,如果把个人的价值是放在整颗树上,那么个体就具备了对抗组织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力量。如果能够建立以个人价值为承载的合理体系,绩效体系就发生了创新和变化的点,乃至是根本性的点。

如何从企业中找到个人价值的承载点,发生新的利益输送关系,使绩效突破,是我们去思考去做的事情。​​​​

欢迎关注@卢郎杂谈头条号,每天可以收获最实用的CEO职场管理干货,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