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斗拱心得体会初中,最新精选

斗拱第七章——七踩重昂平身科小结,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十哥店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斗拱心得体会初中1

前面用了六章试解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

在这个装配过程中,我去掉了斗拱附属件-枋件。这主要是因为枋件不只是单独存在于平身科斗拱,而是要与柱头科和角科斗拱相结合。这在我下边要图解的柱头科和角科斗拱中,要穿插介绍。以便使不同科目斗拱之间的整体关系更加清晰。

我的这个题目叫图形详解,但实际有很多不详细的地方,其中的卷杀这个词可能就不被大众理解,可以说它是名词,它也是动词。它出现在很多斗拱件中,在这个小结里做点小解释。

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多数斗拱,拱件两端的下边一般呈圆弧状。

这里的原因有二:一是我们的观察距离;另一个原因是斗拱披麻打腻子上漆彩绘后的形状,实际这个圆弧就是卷杀的效果。在一些没有油漆的斗拱中,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得卷杀的痕迹。如下图中应县木塔的斗拱。

在有油漆没披麻的斗拱中,也可清晰看到卷杀的痕迹,如下图独乐寺斗拱。

在现代出版的大多数专业书籍中,斗拱的工程三视图都被用圆弧来表现斗拱件的卷杀。这也包括现代出版的宋《营造法式》中的一些图形,这应该是绘制图纸图形者的一种省略。但在《营造法式》和《清式营造则例》中,对每一种斗拱都详尽的规定每种拱件的卷杀瓣数与每瓣的边长,并配有图形。但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还有须考据的空间,我这里只说我在虚拟建模和图形详解方面体会,下面我就具体举例。

上图是来自宋《营造法式》中的图形,它的文字解说是:“一曰华拱。、、、、、每头以四瓣卷杀,每瓣长四分。如里跳减多,不及四瓣者,只用三瓣,每瓣长四分。二曰泥道拱。、、、、、、每头以四瓣卷杀,每瓣长三分半。”

在前面的博文里,我讲我做的清式斗拱模型中,宋式‘泥道拱’演化成为清式的‘正心瓜拱’,宋式‘华拱’演化成清式的‘翘’。我这里先拿正心瓜拱来做个解读。

我先把从《营造法式》上照像所得的截图粘在我的模型上。

再去掉模型的油漆彩绘,去掉圆弧。

按《营造法式》上要求:“每头以四瓣卷杀,每瓣长四分”得下模型。

再单拿出贴图的模型两端的投影如下: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首先我是按清代制式用现代技术手段做的虚拟模型,却能把宋代书中的插图帖在模型上,而长和高的比例合适。要知道明清的斗拱是以斗口为模数,宋代斗拱是以材为模数。但传承下来却能高度吻合,让人惊奇。

其二,在投影中我们看到:符合了每瓣的长度相等,就和宋时的法式的图形不相等。

其三,我拿进中国书店版的《营造法式》第700页(营造法式 卷三十附)。见下图:

这里从斗拱件的名称到模数由材变为斗口,可知是后人编纂时加的,我们可以认为是明清斗拱的制式,看看它的卷杀。

我们把正心瓜拱的截图贴在我的模型上。

在模型上做出卷杀后,可得到相似度较高的吻合。

但在这些法式的说法和图示中,并没给出实际卷杀画线的确切定义和做法 (如图中斜线的度数,对斜线垂直线的长度等) 。实际操作主要还是靠工匠的传承和经验,从本人读《营造法式》和《清式营造则例》的图来看,这图是测量而出,而非设计图纸。现代图纸设计者应给出的是画线的基准和步骤或确切数值,而不光是结果。而图上的给出的条件和卷杀要求都不能指向唯一的结果。

我不推测古人的做法,但在这里我给出现代人的做法供参考。下面我就用一个有点区别的两个拱件-里外拽相拱、单才万拱为例,试解卷杀的画线定位尺寸问题。

我先把两个的模型和传统图纸放在一起。

外拽相拱是五瓣卷杀,单才万拱是四瓣卷杀,先说外拽相拱。

等弧长的外拽相拱五瓣卷杀,圆心距两边线不相等。给出了弧长,限定第一瓣与上面的位置后,这个卷杀主要给出圆心位置,圆弧大小,然后再弧上分度,做出直线就可按线卷杀了。

单才万拱是四瓣卷杀,这里选的是圆心与两边线对等,弧长作四等分直线。这种画法是常见于现代出版物的图形画法,与宋《营造法式》中的要求略有区别。我的这种做出的每瓣边长为0.387斗口,法式中要求为每瓣长三分。

从图中比例可看出,如我按图往下缩小我的圆心,就可达到每瓣三分边长的要求,但在零件建模时是按另一种规矩做的,所以就先保持这种差别吧。其实这种差别与变迁也是挺有看头的。

最后来说卷杀一词。如果木匠干活时我们常在边上看看,对于这个词就好理解。他们常把需要锯掉一点说成杀杀,看下图就是卷杀的第一杀。

第二杀,下图。

以此类推,这就是卷杀。

这章就说到这吧,下章节说柱头科。

斗拱心得体会初中2

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西江建筑文化艺术馆内设有榫卯-斗拱智拼小游戏,这款触屏小游戏包含了唐、宋、清三种斗拱的拼装游戏,让游客通过观察和记忆复原斗拱,身临其境,体会中国古建的博大精深。事实上,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视频加载中...

△ 榫卯-斗拱智拼游戏视频介绍


斗拱演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西周至南北朝

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

唐朝斗拱

第二阶段: 唐代至元代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

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

宋朝斗拱

第三阶段: 明代至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清朝斗拱

两个阶段斗拱的区别

唐、宋、元建筑

斗拱体积硕大,接近柱高一半;

数量少,柱间一般1、2朵;

屋顶出檐深远,达三四米;

色彩简洁明快,风格庄重朴实。


明、清建筑

斗拱变小,只有柱高几分之一;

数量多,柱间多达4—8朵;

屋顶出檐较短,大约一米;

色彩繁复华丽,风格富丽堂皇。


>>> 实例展示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宋)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宋)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宋)

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元)

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元)

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元)

北京故宫保和殿(明)

北京故宫保和殿(明)

北京故宫保和殿(明)

北京颐和园佛香阁(清)

北京颐和园佛香阁(清)

北京颐和园佛香阁(清)

本文内容来自西江建筑文化艺术馆中“华夏建筑”之“斗拱智拼游戏”。

后期我们将连载该艺术馆内的建筑文化相关内容,期待您的持续关注。同时,欢迎您能走进西江建筑文化艺术馆,身临其境感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斗拱心得体会初中3

2000多年以来

从最原始的木料搭接开始

它在匠人们的手中演化万千

斗、升、拱、翘、昂

直到

一座座亭台楼阁,一方方宫阙城池


斗拱

用一种柔软的智慧

承托起一整部中国古代建筑史

如今

我们只能在古旧的图纸上回味它吗?

只能仰望已经凝固的技艺和记忆吗?

我们希望它能重生

用一种全新而亲切的方式

历经6年的沉淀积累

180多天的产品研发

准工坊和AC联合推出“斗拱系列文创产品”

让时间和技艺再次凝练

今日这款

“高屋建瓴”,

带着清式斗拱特有的轻盈与端庄而来,

- 首 选 送礼佳品 -

桌 面 摆 件 · 寓 意 高 远

“高屋建瓴”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意为居高临下、势不可挡

也比喻为人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传 统 文 化 · 创 新 传 承

清式“单昂三踩平身科”外檐斗拱

多用于殿堂或亭阁建筑,

即“高屋建瓴”所用原型

创 新 点 一 : 拼 装

造型在保留传统斗拱神韵的基础上,做了现代精炼

共23块构件,均可拆装,体会斗拱榫卯构造之精妙

以磁铁提升把玩的自如感受,适合儿童益智、青年静修、老人健脑

创 新 点 二 : 瓴 瓶

将原型斗拱的“正心桁”与”挑檐桁”衍化生成具有收纳功能的“瓴瓶”

两端可灵活开启,便于盛物、祭供、香薰等多种功能。

实 木 手 工 · 匠 心 雕 琢

全材采用黑胡桃木,手工打磨,体现工匠精神


- 场 景 展 示 -

案 头 摆 件 · 处 事 静 心

高 山 流 水 · 茗 香 沁 心

博 关 经 典 · 焚 香 清 心

支持团购及企业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