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纳米马达心得体会,通用3篇

用DNA构建的纳米级转子:科学家建造世界上最小的流动驱动马达,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cnBeta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纳米马达心得体会1

科学家们已经建造了世界上最小的流动驱动马达。受标志性的荷兰风车和生物马达蛋白的启发,他们从DNA中创造了一个自我配置的流动驱动转子,将来自电或盐梯度的能量转换为有用的机械功。该成果为纳米级的主动机器人工程开辟了新的前景。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研究人员的论文于周四发表在《自然-物理学》上。

几千年来,旋转电机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动力源泉。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横跨荷兰和世界的风车和水车。今天,先进的海上风力涡轮机驱动着我们绿色能源的未来。

“这些由水流驱动的旋转马达,在生物细胞中也有突出的特点。一个例子是FoF1-ATP合成酶,它产生细胞运作所需的燃料。但迄今为止,纳米级的合成结构仍然难以捉摸,”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仿生科学系Cees Dekker教授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施新(音译)博士说。

“我们的流动驱动马达是由DNA材料制成的。这种结构被对接在一个纳米孔上,一个微小的开口,在一个薄薄的膜上。在电场的作用下,厚度仅为7纳米的DNA束自我组织成一个类似转子的构造,随后被设定为每秒超过10转的持续旋转运动,”研究的第一作者施新说。

“已经7年了,我们一直在尝试自下而上地合成这种旋转的纳米电机。我们与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亨德里克-迪茨实验室合作,使用了一种叫做DNA折纸的技术,”监督这项研究的Cees Dekker补充说。“这项技术利用互补的DNA碱基对之间的特定相互作用来构建二维和三维纳米物体。转子利用来自水和离子流的能量。这是通过施加电压或更简单的方式建立的:通过在膜的两边有不同的盐浓度。后者实际上是生物学中最丰富的能量来源之一,为各种关键过程提供动力,包括细胞燃料合成和细胞推进。”

解决一个难题

这项成就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它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纳米尺度上实现流动驱动的主动转子的实验。然而,当研究人员第一次观察到旋转时,他们感到困惑:如此简单的DNA棒如何能表现出这些漂亮、持续的旋转?在与理论家Ramin Golestanian和他在哥廷根的马克斯-普朗克动力学和自组织研究所的团队的讨论中,这个难题得到了解决。他们对该系统进行了建模,并揭示了迷人的自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束状物自发地变形为手性旋转体,然后与来自纳米孔的流动相耦合。

从简单到合理的设计

施新说:“这个自组织过程真正显示了简单的美。但是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不局限于这个简单的转子本身。它背后的技术和物理机制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构建合成纳米马达的方向:流动驱动的纳米涡轮机,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未被科学家和工程师探索的领域。你会惊讶于我们在建造这种流动驱动的纳米涡轮机方面所知道的和所取得的成就是如此之少,特别是考虑到我们在建造它们的宏观对应物方面有几千年的知识,以及它们在生命本身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在进一步的步骤中(已在预印本中),该小组利用他们从构建这种自组织转子中学到的知识,取得了下一个重要进展:第一个合理设计的纳米级涡轮机。“就像科学和技术总是这样,我们从一个简单的风车开始,现在能够重现美丽的荷兰风车,但这次的尺寸只有25纳米,相当于你体内一个蛋白质的大小,”施新说,“而且我们证明了它们承载负荷的能力。”

“而现在,旋转方向是由设计的手性设定的,”Dekker补充说。“左手的涡轮机顺时针旋转;右手的涡轮机逆时针旋转。”

除了更好地理解和模仿FoF1-ATP合成酶等运动蛋白外,这些结果为在纳米尺度上设计主动式机器人打开了新的前景。施新表示:“我们在这里展示的是一个纳米级的发动机,它真正能够传递能量并做功。你可以用18世纪蒸汽机的首次发明来做个比喻。谁能预料到它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社会的呢?我们现在可能正处于与这些分子纳米发动机类似的阶段。潜力是无限的,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纳米马达心得体会2

文 |虚浮記憶

编辑 |虚浮記憶


引言

自驱动发动机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大约在十年前首次进行了演示,近年来,微型马达和纳米马达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展示出各种应用。

催化马达在生物医学领域有许多应用,例如生物传感、药物输送,以及纳米和微米泵,这些应用需要在纳米尺度的尺寸范围内,另外,货物运输和生物材料钻孔等应用,则需要微米尺度的尺寸。

微型马达还被应用于环境修复和辅助激光刻蚀。混合微生物机器人的制造尺度介于微米和毫米之间,具体取决于产生机械力的生物材料的尺寸,例如细菌细胞或哺乳动物细胞。之前已经演示过毫米尺度和厘米尺度的催化马达。

不同的尺寸和形状,对于不同的应用,以及理解纳米和微米尺度运动的基础科学,都至关重要,在研究中,致力于开发制造不同尺寸和形状的催化微型,以及纳米马达的各种结构。

制备方法以及其运动机制

2005年,戈勒斯塔尼安等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一种微小物体,通过扩散泳动机制,实现自主推进的模型,随后,他们在人工催化Janus微粒上,进行了实验证实,从那以后,球形Janus微粒在微纳米马达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者们使用不同的方法,制备了各种材料的Janus微粒,比如聚苯乙烯、二氧化硅,以及催化或反应金属,几何非对称的Janus微型马达,如椰子微型马达和纳米壳微型马达,已经成功实现了自主推进。

目前对于球形Janus马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尺度范围内,因为真正的弹道运动只能在800纳米以上观察到,在800纳米以下,由于持久长度较低,无法获得明显的定向运动,关于球形Janus马达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的报道有限。

其中强烈的布朗运动和流体粘度,对马达的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考虑到纳米材料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研究球形Janus纳米马达具有重要意义,关于Janus微粒运动的基本机制仍存在争议。

一般来说Janus微粒只有一侧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推进这些马达的驱动力,通过泡泡推进实现的Janus马达驱动力已经比较清楚,然而,在没有明显气泡生成的情况下,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推进机制,包括电解质离子自扩散和自电泳。

使用球形微粒作为马达的一个优点,是它们具有固有的几何简单性,这有助于理论和实验之间的协调,研究表明,马达的尺寸会影响其速度,而几何形状和马达设计,则会影响其运动轨迹。

一些研究者提出在自主推进的Janus粒子上沉积TiO2臂,以提供额外的转矩,并导致不同位置的催化剂产生不同的运动类型对制备不同尺寸的微米和纳米球形马达,并解决马达运动的基本问题以及开发各种应用非常感兴趣。

制造了基于固体二氧化硅的球形Janus微机器人,可控尺寸范围从125纳米到650纳米不等。首先,采用改进的Stöber方法,制备了固体二氧化硅微球,微球大小由反应中氨水的浓度控制。通常情况下,微球尺寸随氨水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为了制备Janus微机器人,首先通过滴涂法得到了一层固体二氧化硅微球的单层,将二氧化硅微球悬浮在已知浓度的乙醇中,然后滴在经氧气等离子处理的干净亲水性玻璃片上,通过滴涂法得到了商业微米级二氧化硅和聚苯乙烯微球的单层。

或者可以使用Langmuir-Blodgett技术制备更紧密堆积的单层,功能化二氧化硅微粒积累在氯仿,乙醇混合物的二元体系界面上的水相中,溶剂蒸发后,单层位于空气-水界面上,并转移到硅晶圆上。

接下来的步骤中,将制备好的单层,放置在自制的电子束装置中,在真空条件下,沉积一层铂催化层,可以在沉积微米级微粒的铂层前,先沉积几纳米的钛,以增加微粒表面的粘性,获取的Janus微球,经过超声处理后悬浮于蒸馏水中。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成功获得了半包覆有铂的三种不同尺寸的球形Janus微粒,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这些Janus纳米颗粒的运动,并利用ImageJ软件对其轨迹进行了跟踪,随着尺寸减小,布朗运动的影响力加大,黑色轨迹表明没有任何H2O2存在。

然而添加H2O2燃料后,Janus纳米颗粒的随机运动范围扩大,红色轨迹表明这些Janus纳米马达的自推进,通过催化反应驱动,根据之前对微米级球形Janus马达的研究,由于Janus颗粒的一侧发生的Pt触发的H2O2分解产生溶质梯度,这种活动运动是有可能的。

进一步的研究,将集中在如何实现对自推进Janus纳米马达的有效引导,并使其能够实现受控的定向运动,许多方法已经被用来引导马达,包括磁场、重力导向和化学导向,除了燃料以外的分子化学导向很少被观察到,证实了pH导向。

团队希望采用生物学启发的方法,肌动蛋白、动力蛋白和马达蛋白等小型生物分子,负责细胞内大部分运输,通常认为直径小于800纳米的物体,由于旋转扩散的影响,而无法进行定向运动,自然界通过利用微管道轨道来解决这个问题,马达蛋白可以在其中行走

为了实现无力引导颗粒,采用了壁引导策略,并设计了引导颗粒运动的墙壁,一个明显的方法是使用限制流体流动的高墙壁,从而限制了微马达的可进入区域,颗粒和管道的研究中所展示的那样,同一团队还在微流体芯片中,实现了活性微马达的捕获

观察到颗粒会感受到墙壁和台阶,并且倾向于沿着墙壁移动,直到遇到障碍物或其他刺激,在设计这些墙壁时,考虑了颗粒与墙壁之间的吸引力势,以防止颗粒由于旋转扩散而逃逸,研究人员展示了一个接近1微米高玻璃墙的铂帽子状颗粒,并沿着墙壁移动的示例。

在一些实验中,颗粒甚至成功地跨越了两面墙壁之间的间隙,而没有明显的偏离,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可以提供颗粒接近墙壁结构的更详细视图,研究人员的实验室正在进一步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2011年,高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电化学方法,来制造催化微型喷射器,与传统的卷曲技术相比,这种方法有很多优势,首先,电化学方法只需要一个电位计和一个多孔膜,不需要昂贵的无尘室和电子束蒸发器,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而且相较于卷曲技术,电化学方法没有尺寸限制,可以制造更小尺寸的微型喷射器,卷曲技术制造的最小管道长度至少为25微米,而电化学方法,可以制造2-5微米大小的管道,卷曲技术能够制造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微型马达,这些材料可以通过蒸发在牺牲层上实现。

而电化学方法无法制造非导电金属氧化物,或聚合物的微型马达,通过在聚合物和铂之间添加一个中间的镍层,可以实现对这些管道的额外定向控制,由于聚碳酸酯膜孔道的锥形形状,这些管道的一端略大于另一端。

这使得可以优先选择放气孔的开口,在卷起过程中,依靠机会使一端略大于另一端,以实现定向运动,这些管道的锥形形状,可以进一步利用其优越的捕获效率,利用卷起的管道捕获精子,并创建了混合微马达,通过使用具有锥形几何形状的更小管道,可以增强管道的捕获效率。

研究人员详细介绍了一种用于制造微管的电沉积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直径为2微米的聚碳酸酯膜,来指导微管的生长,膜的一侧涂覆有75纳米厚的金属,起到工作电极的作用,银氯化银电极,被用作参比电极,而铂丝则被用作对电极。

首先从含有15毫摩尔EDOT、7.5毫摩尔硝酸钾,以及100毫摩尔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溶液中,沉积一层聚合物层,这层聚合物是一种叫做聚3,4-乙烯二氧噻吩的导电聚合物,它被用作微管的外层。

在PEDOT层上沉积金属层,由于亲溶效应和静电作用的影响,PEDOT主要在膜表面生长,而不是形成内部孔道的杆状结构,为了赋予这些微管催化活性,还在PEDOT上沉积了一层铂层,这一步是通过从铂电镀溶液中沉积实现的。

然后通过手工在氧化铝浆料上抛光的方式,去除金属层,并用氯甲烷溶液溶解膜,浮置的PEDOTPt微管在乙醇中进行清洗,并被收集并储存在水中。

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制造的微管,在相同浓度的H2O2下,其相对速度要远远大于卷起式微管。

这些微管的运动机制与较大的卷起式微管相同,都是通过气泡推进,此外,这些微管还具有另一个优点,即它们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活性,经过一小时,大多数微管仍然保持活跃,尽管推进速度较低。

除了催化推进之外,对于需要生物相容性的系统,还可以考虑其他微动机设计方法,一种方法是使用生物混合动力驱动器,将活细胞纳入由人工组分构建的结构中。

与可能对细胞有毒性的化学驱动微动力推进不同,生物混合动力驱动器,利用运动细胞的机械能,来驱动马达或执行指定任务,这些生物驱动的马达可以通过生化、磁性或机械刺激进行外部引导和控制。

上图展示了一种电化学构建的导电聚合物微管,可以通过其他金属或表面化学方法进行改性,这些微管具有微小的尺寸,非常适合较小的细胞类型,特别是细菌作为载体。

细菌能够展现多种类型的运动方式,并且作为丰富且易于培养的系统,可以将机械运动转化为受控推进的廉价选择。这种方法使用细菌的运动能力来驱动微管,从而实现微动机的运动。

生物混合动力驱动器,是一种考虑了生物相容性的微动机设计方法,通过利用细胞的机械能,可以实现马达的驱动和任务执行,而电化学构建的导电聚合物微管,可以与细菌配合使用,使得微管可以被驱动并推进,这些方法为生物相容性的系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结语

纳米和微尺度结构在自走式电机中的应用,为微型机器人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纳米和微尺度结构可以实现更高效、精确和多功能的自主移动,使其在医学、环境和工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和微尺度结构在自走式电机中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制造难度、能源供应和导航精度等问题,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纳米和微尺度结构,在自走式电机领域的实际应用,纳米和微尺度结构将为自走式电机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突破。

参考文献

1. PaxtonW F 2004 Catalytic nanomotors: autonomous movement of striped nanorods J. Am. Chem. Soc. 126 13424 13431 13424–31 10.1021/ja047697z [Crossref], [PubMed],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2. Fournier-BidozSArsenaultA CMannersIOzinG A 2005 Synthetic self-propelled nanorotors Chem. Commun. 2005 441 443 441–3 10.1039/b414896g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3. WangJ 2013 Nanomachine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Wiley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4. FischerTAgarwalAHessH 2009 A smart dust biosensor powered by kinesin motors Nat. Nanotechnol. 4 162 166 162–6 10.1038/nnano.2008.393 [Crossref], [PubMed],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5. XuanMShaoJLinXDaiLHeQ 2014 Self-propelled Janus mesoporous silica nanomotors with sub-100 nm diameters for drug encapsulation and delivery Chem. Phys. Chem. 15 2255 2260 2255–60 10.1002/cphc.201402111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纳米马达心得体会3

微纳米马达药物递送技术是一种基于药物载体自身可发生自主运动的新型体内药物递送模式,可以在无损模式下促进治疗药物在病变部位的有效富集、滞留与渗透。

它将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可以在微纳米层面上拓展针对重要生物医学问题的解决新视野,建立新的疾病治疗原则和可能的应用模式。

本文阐释了微纳米马达药物递送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微纳米马达药物递送体系的具体应用案例等,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纳米载药技术(nano drug-loading technology)属于纳米级微观范畴的药物载体输送体系,通过将药物包封于纳米颗粒中,达到改善药物的亲水性、可控调节释放速度、增加生物膜透过性、改变体内分布、提高生物利用度等目的。

癌症治疗中纳米药物递送载体及其理化性质

现代医学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能够提高药物在病变部位富集及渗透的纳米药物递送技术的支持,但传统纳米药物载体均是基于被动扩散的纳米颗粒,主动性及选择性欠佳。

微纳米马达是一种能够将周围环境中的化学能或其他能量转化为机械动能从而产生自主运动的人造机器,也被称为微纳米机器人

生物医用类微纳米马达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正在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并迅速成为当前生物医学技术领域研究前沿。

微纳米马达的给药方式

目前,距离在疾病治疗中实现微纳米马达药物传递技术的优势还很遥远,原因包括:微纳米马达的生物安全性体内不良免疫反应药物脱靶现象等。

身体各部位疾病治疗方法的特殊性病变组织微环境的复杂性,也要求微纳米马达具备相应特殊的给药方式。

如对于眼科疾病,需要考虑眼睛的特殊结构和血眼屏障的存在以确定给药方法;基于胃肠道的微环境生理特点设计微纳米马达以治疗胃肠道疾病;骨科疾病则面临着关节腔内病变部位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心血管疾病通常通过静脉注射载药微纳米马达实现给药,根据病因、特殊的微环境和特殊的治疗,需要设计基于微纳米马达的药物释放系统。在这些特殊微环境中的给药方式,均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而由于肿瘤微环境的特殊性,传统纳米治疗药物在肿瘤中的扩散和渗透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静脉注射肿瘤原位注射,微纳米马达利用其自主运动能力可有效地改善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扩散和渗透。

微纳米马达的药物负载方式

药物的负载方式以及对运输过程/病变组织微环境的响应决定了药物在递送过程中的渗漏和靶位的释放速度,最终影响到治疗效果和相关副作用的有害程度。

而微纳米马达的结构直接影响其药物负载方式,迄今已开发出多种结构。

有研究团队引入多孔概念,设计了一种表面涂覆含有药物克拉霉素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层和壳聚糖层的Mg基微米马达,用于负载疾病治疗所需的药物,但这些微纳米马达不能很好地满足疾病联合治疗要求。

针对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具有大孔/介孔复合结构的纳米马达,可以负载小规模药物阿霉素(DOX)和大规模靶向药物肝素/叶酸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微纳米马达的靶向能力

尽管很多药物都具有杀死有害细胞或减轻疾病的能力,但大部分不能有效富集于病变部位,导致疗效欠佳,且毒副作用明显。

因此,担负载药功能的微纳米马达应具有靶向目标细胞或病变组织的能力。

马达基体的化学识别修饰和负载可特异性靶向病变细胞的物质,以及利用磁场、电场、近红外(NIR)光照射等方式都可以实现微纳米马达对药物的靶向运输。

但有研究者报道了化学识别策略可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给药物基于化学识别原理的靶向递送策略提出了新问题。

依赖外场调控赋予微纳米马达靶向能力的研究非常多:一种磁驱动柔性Ag/Ni纳米线马达,在外加磁场控制下,可实现在生物介质中将载药微粒Fe2O3/DOX-PLGA定向输送到HeLa癌细胞;基于仿生理念设计的血小板膜涂覆多孔载药马达,可实现血小板膜仿生修饰纳米马达在血栓部位的有效聚集。

此外,基于生理病变处葡萄糖、活性氧、炎症因子等的浓度梯度来构建具有靶向能力的趋化性微纳米马达,也是热点研究方向。

微纳米马达在生理环境下的

药物递送运动

从驱动力来源,可将微纳米马达分为生物马达物理马达化学马达三大类,分别通过生物体自身的运动能力外加物理场的驱动作用和化学反应的驱动力实现在介质中的主动运动,在实际生理复杂环境中微纳米马达的运动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微纳米马达药物递送示意

当微纳米马达在人体生理环境中发生自主运动时,会受到细胞、组织和多种体液的影响,许多研究人员通过创新设计微纳米马达驱动源和基材,提高其在复杂生理环境中的运动能力

还可以通过微纳米马达的表面亲水性修饰技术减少血液蛋白的黏附,以及通过微纳米马达表面电荷的控制来减少巨噬细胞的吞噬,提高微纳米马达的生理环境相容性,从而有利于药物递送运动。

利用微纳米马达所释放药物实现病理组织的增溶或消融,由此提高微纳米马达在复杂生理环境中的移动能力,也是研究热点。

微纳米马达自主运动在

提高细胞摄取和组织渗透性

方面的促进作用

负载药物的微纳米马达进入目标细胞的效率是疾病治疗的重要因素,同被动纳米颗粒类似,微纳米马达可以通过表面修饰的方式实现目标细胞对其内吞或非内吞过程。

令研究者感兴趣的是,微纳米马达的自主运动在提高细胞摄取方面的功效及相关机制。已有研究包括:近红外驱动介孔二氧化硅/铂纳米马达的自主运动行为不能改变细胞摄取的方式,但对摄取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超声波可驱动纳米马达对细胞摄取更快的内化过程;聚合物基两面神(Janus)纳米马达具穿透肿瘤血管内皮模型的能力。

微纳米马达还可能促进解决微纳米载体及其负载药物在病变组织的通透性差这一关键问题。有研究发现:具有酶活性的仿生微米马达可以通过自主运动能力增强其在黏蛋白凝胶中的渗透性;一种载药微米马达能够通过自主运动有效嵌入胃肠组织黏膜。

不同类型的微纳米马达与病理细胞/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不同,具有不同的渗透模式和机制。研究人员尝试建立了微纳米马达与肿瘤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以及肿瘤组织通透性机制研究与评估的体系,为以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微纳米马达药物

递送体系的应用案例

微纳米马达的生物医学应用案例

(a)血小板膜修饰的介孔-大孔二氧化硅/铂纳米马达,用于靶向血栓部位以及抗凝血药物的递送;(b)介孔-大孔纳米马达负载多种药物用于肿瘤治疗;(c)微米马达递送活性药物用于治疗胃部感染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心血管疾病已经取代癌症,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原因,给药途径通常是静脉给药

借助仿生学原理和光热技术,有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具有自主运动能力的血小板膜包覆载药多孔纳米马达,用于静脉血栓的治疗研究;也有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Janus胶囊微马达包被红细胞膜的光热溶栓平台,可以为微马达提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在近红外照射下,Janus胶囊微马达在热传导力的作用下产生快速运动。

血液环境的复杂性对微纳米马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相关问题的探索已成为微纳米马达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主要研究内容。

癌症的治疗

微纳米马达技术将先进的材料合成技术、能量转化技术、生物相容和功能表面修饰技术相结合,集成具有自主运动能力的纳米尺度药物传递系统,为药物在生理环境下的传递提供更高的效率,以应对癌症的复杂性和变异性

有研究团队利用脲酶驱动的纳米马达来装载、释放以及高效递送抗癌药物DOX,提高了抗癌药物对HeLa细胞的杀伤效率;该团队还报道了脲酶驱动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马达靶向治疗膀胱癌细胞三维球体模型

此外,一种利用磁性纳米线马达激活化疗前药5-氟-1-丙炔基尿嘧啶,可实现肿瘤的双正交靶向治疗;而负载DOX的肝素/叶酸/L-精氨酸杂化纳米马达,可在肿瘤活性氧微环境下产生自主运动并持续释放NO,实现了肿瘤化疗中药物的深度渗透和多药耐药的有效逆转。

胃肠道疾病的治疗

无毒自毁性载药微纳米马达能够利用胃肠道环境提供的燃料,产生自主运动并渗透到胃肠黏膜中,从而实现长期停留。

再根据胃肠道的特定生理特性触发药物的释放,由此减少口服次数,大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将酸驱动Zn基微马达应用于活体小鼠模型,实现了对该马达在小鼠胃内的分布、滞留、药物递送能力和急性毒性的检测,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的Mg基微米马达,可用于治疗胃肠道幽门螺杆菌感染。另一利用微米马达治疗胃肠道疾病的方法,将药物输送到特定部位的同时,可以辅助病理组织的成像和观察,具有非常实际的生物医学应用价值

结论

由于分辨率和灵敏度的不足,目前应用于生物医学微纳米马达的活体成像技术无法满足体内微纳米马达的跟踪要求,成为微纳米马达进入临床试验的障碍。

许多先进的疾病治疗技术与微纳马达相结合的研究也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干细胞技术与微纳米马达技术的结合,基因转移技术的发展也将得益于微纳米马达的介入。

由于传统给药系统的安全局限性和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与免疫治疗临床应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部位T细胞浸润不良。利用微纳米马达技术提高T细胞在肿瘤部位的高效浸润,可能会成为未来此领域研究的热点。

把更先进的医疗技术结合起来,构建更复杂、更具医疗优势的平台,是多学科交叉的意义,也是时代进步赋的必然结果。

科学家正在积极提出微纳米马达的新概念、新思路、新材料和新的生物医学应用,这些工作集中于设计更好的生物安全性微纳米马达、智能微纳米马达、新的治疗模式、新的生物医学要求以及构建更完整的微纳米马达体外和体内实验系统等方面。

微纳米马达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未来目标是在疾病的早期准确诊断有效的药物传递局部精确治疗清晰的成像细胞/组织的可控操作等方面取得实际的临床应用进展。

基于微纳米马达技术的生物安全、高效、多功能诊断治疗剂的研究和相关诊断治疗方案的实施,将是微纳米科学、生命科学、医学、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等领域专家的协同攻关。

来源:科技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