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模板范文小助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课堂改革的心得体会120xx年,新冠疫情反反复复,终是挡不住,万千企盼的目光。在新版课程标准落地的那一刻,许多飘忽的心也落地了。他告诉我们,不必追,守住本心,踏实前行。
守正,以“学”为中心。
“守正”,就是要守住立德树人的根本底线,守住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和育人价值,追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未来中国人。在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后,大家就开始有了各种探索,但全面检视课程修订体现的改革方向,究其本源,还是“以学为中心”的理念。
语文教学的本位意识已由“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知识已不再是传递性的,是基于活动而生成的,它需要我们将之转化为帮助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学习。落实全面育人、面向全体、素养导向、加强综合、突出实践、减负提质等,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即“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聚焦,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就成了根本任务。这就得将教师从过去的单一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历程,由关注自己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一篇一篇地教”转变为了“学生一组一组地学”。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活动的丰富,探究空间的开放,都是要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创新,以“思”作根基。
语文新课标将思维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思维能力是一个整体性概念,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之间是互为融合甚至互为促进的。“素养”则是长期养成并在生活中自然表现出来的,这都指向学生能力的养成。此前教育部表示,现行的语文教学较多地关注形象思维,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所欠缺。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急需不断“创新”。如此“创新”,都是以“思”作根基。
“创新”就需要教师自身多“思”、能“思”、善“思”。教师的教学思维会成为学生被潜移默化感染的“范本”。新课标对语文教师职能和职业修养的要求都有了变化,在坚守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就得多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丰富自我。
要强化思维能力培育,首先要求教师提高文本解读与独立思辨的能力,能以贴合文体的思维方式来解读文本,并得出具体阅读指导的程序和策略,让自己的教学清晰且有深度,严谨而有趣味,方能让学生深入而快乐地学习语文,发展思维,提升素养。
其次,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创设真实具体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多种课型相互结合,真正激发其内驱力,让学生多“思”、会“思”、乐“思”。每一节课都要有思考轨迹,有序、有逻辑,“起承转合”,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每一节课都应有明确的思维培育目标指向、方法策略和评价机制。同时,这些学习活动要贴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带有思维力挑战,使学生学习行为、逻辑思维能力均得推进到锻炼。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思维得以重塑、建构,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更推动“乐”思习惯的养成。
研读新课标,让“学科核心素养”入脑入心。我们当守住立德树人之本,以“思”作根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用“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培育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接班人。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认识到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问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佳,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耐心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位教师良好行为的体现。教师的工作是解决学生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其中除了教学上的,还有心灵上的。育人的工作是辛苦的,对待形形色色的问题,不计其数的学生,都要用一颗热情的心耐心地去做。
又一轮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广大教师见面了,通过认真研读,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新的初中语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那么,我们的初中语文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语文教学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师生双边活动转变。
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改革,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改革,要坚持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处理好讲授与练习、学习与运用、点拨与讨论的辩证关系;要坚持学以致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不断迁移。
二、语文教学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
学法指导不应该只看作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应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经过思考、生疑、答疑、创造等学习过程,才能使他们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学习动力。教师应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适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加强能力迁移。
三、结合中学生自身实际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80篇。现在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四、语文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好书。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他们创新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求知。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学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他们学习方法上的点拨,做一个优秀的引路人。
相信,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的语文教学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从前我几乎没有读过,现在却觉得像尚方宝剑一样的,就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读《课标》,怎么能知道给学生教什么呢?带着这样的认识,我认真读了《课标》。这段时间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才对学生终身有益呢最全面的网站?除了听说读写、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素养应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可以深入到学生的灵魂,建构世界观,重塑心灵。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理念,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都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但是如果把一篇文章的解读把“工具性”无限制的放大,那势必上成了自然科学,抹煞了语文文字的深刻内涵,摒弃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再也谈不上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样的道理,如果单单着眼于“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里的思想情感,而不顾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本内容对学生的影响,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和道德讲堂,丢弃了“语文课程也是实践性课程”这一基本理念。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来。它要培养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这方面的价值,当然它也要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最近在准备赛教,特别害怕文言文的教学,当时唐老师告诉我,无论哪一种文体,都必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让学生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又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种对教师的引领、导向,是完全顺应新课标的精神的。于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热门思想汇报我将文言文的“文言并重”和“诵读为主”作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完成对文言文的教学任务,落实双性目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然而我的解读只在浅层,还有很多的内容等待我去挖掘,只要我们领悟了新课标的内涵、精髓、实质,然后在课堂中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那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上出语文味!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现在,仍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熟悉,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熟悉。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
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我们学校组织开展了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活动,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当学生的良师更要当好学生的益友,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让学生轻松学语文。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新型人才。下面我就谈下我的感受:
一、转变角色,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氛围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往传统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理解翠鸟捉鱼的高超技巧。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教师都是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直接告诉学生,但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个角度感悟到翠鸟捉鱼的高超技术?”这个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分析翠鸟捉鱼的高超技能,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这样既帮助学生寻找到了思考的角度,避免了盲目思考,又给了学生一个自己思考寻找正确答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能自然而然地发挥想象。因此,采用引导的教学方法,还能增加课堂乐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质量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在教育相对发达的今天,这一思想仍然是一条不可置疑的真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不足,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第二是学会倾听,给学生表达自己的空间,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三、鼓励质疑,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和质疑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例如,在讲解《诚实的孩子》一文时,有个学生突然发问:“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教师可以做个试验,拿着撕破的本问一个同学:“是你撕破的?”学会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此刻,学生明白了课文中的感叹号的特殊作用,就是为了加重语气以表示意思的肯定,而列宁的回答后面用的是句号,说明了列宁的话是谎言。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感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于是就会积极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适时激励,树立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年纪虽小,但是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小心翼翼维护自己的骄傲。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会让他们放弃一种兴趣,也会激发他们一种潜能,改变他们的性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曾经有位教师让学生用“因为”和“所以”造句,有个小男孩积极地举起小手,回答道:“因为妈妈让我放学后写作业不让我出去玩,所以我很不高兴。”从句子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学生的认识有些偏差,所以老师不高兴地批评了他,然后很不客气地让那个孩子坐下。从这以后,这个孩子不仅再也没有自己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再也不喜欢主动参加任何活动,性格都变内向了,因为他的积极主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并且自尊收到了伤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应有的鼓励,在学生出现偏差的地方给予耐心的引导,使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孩子应有的活力。
五、设置情境,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这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让他们的情绪跟着文章作者的感情起伏,才会使他们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这就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让学生画出文中景象和让学生表演出文中故事情节都是非常不错的方法,学生在积极将准备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会增加对课文的精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学生们能够在色彩或表演中收获意外的快乐,使语文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充实,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开开心心收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上的一场春风,它必将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与希望。相信通过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努力,语文教学必将欣欣向荣,展示新的活力,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教师占主体地位,老师是课堂的中心,这已经是过去的教学观念,刘老师的讲座,不仅让我的思想,而且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作为新一代的教师,必须进行三个转变,那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手段的转变。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在已往的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点燃这把火,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
课改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生感觉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三、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
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标准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四,要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总结: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
今天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老师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课堂改革的心得体会2班集体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是班级学生的精神共同体。《奉贤区新成长教育行动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我们要创新推进新成长班集体建设行动研究,以新成长班集体建设创新带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高效转型。在《纲要》的引领下,上海市奉贤中学附属初级中学进行了新成长班集体建设的校本研究,围绕学校“ 培育品行端正、志向高远、学识广博的贤雅少年”的育人目标,探索贤雅班集体建设的策略和途径,以此激发每一位贤雅少年的成长潜力。
做好顶层设计,搭建成长框架
班主任是贤雅班集体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奉贤区新成长班集体建设实施方案》,基于学校新手班主任和青年班主任较多的客观现实,学校组建了贤雅班集体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了校本化的实施方案,并在暑期对全体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明确贤雅班集体建设内涵、价值取向、特质表现、创建机制和评估标准。
学校引导班主任制定班级建设总体目标、计划和分学年目标、计划,通过关注初中四年班级建设全过程、关注班级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贤雅班集体建设融入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让班集体成为落实德育工作的基础平台。
同时,学校邀请德育专家就班集体特色培育、班集体创建机制和策略等进行专题培训,对班主任们制定的班集体创建计划进行指导与修正。
找好特色抓手,展现班级特色
在班集体创建计划的引领下,各班积极寻找班级特色和亮点,以“ 一班一品”促进学生成长,以班级创建特色为抓手, 为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成长氛围。
优化班级环境,让每一处文化元素会“ 说话”。活动中,各班积极开展班级物质环境创建活动,并以民主方式征集和确定班名、班训、班级口号、班徽,将制作好的班级名片展示在学校大厅的“ 班级树”上,以此引导学生树立班级整体意识。比如,七年级三班的班级名称是“ 拾穗”,班训是“ 厚积薄发,金穗扬梦”,班级口号是“ 风吹麦浪,耕耘梦想”。在布置班级物质环境时,七年级三班首先将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的《班级学生公约》张贴在教室前方,配合班级积分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并以黄色为主色调,创建班级环境,以此展示“ 拾穗”这一班集体创建的总目标。六年级三班则抓住学校体育节的契机,通过定制班服、设置班服日等方式,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学生干部,让每件事都有人做。为促进学生干部培养,学校设计班级自主管理手册和班干部会议记录本,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自我领导力和团队领导力。此外,由学校大队部牵头, 学校每两周开展一次学生干部专题培训活动,提升学生干部的班级管理能力。让我们欣喜的是,除了规定的班级小干部岗位外,有的班级秉承“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的理念,增加了许多个性化的班级岗位,如护花使者( 浇花)、健康保卫员( 量体温)、作业提示员( 公示作业)、秩序管理员( 核酸队伍管理)等,这些举措,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心,也让班级事务得到有效落实。
召开系列主题班会,让每节课都能解决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校从上到下达成共识,那就是班会课就是要解决问题的。考虑到校级层面的共性问题和班级层面的个性问题,学校德育处推进实施“1+1+2”班会课模式,即学校每月统一确定主题一次、年级组每月提供教案和课件一次、班主任每月自行设计班会课两次。比如,学校针对学生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确定“绿网行动,Action”班会课主题,全校推进;六年级年级组针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问题,确定“努力不求赶超别人,只为不负自己”班会课主题,全年级推进;班级针对学生审美素养问题,设计“ 适合中学生的美”主题班会。
组建互助小组,让每个人学会学习。同伴教育指的是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因此,在班集体创建过程中,各班积极组建互助小组,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比如,七年级四班以六名学生为一个互助小组,通过就近安排组员座位、进行团体考核评价等方式,引导组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此外,班主任为每个互助小组配置一位导师,适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同学情谊和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及时总结提升,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为促进互学互鉴,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贤雅班集体创建研讨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德育论坛,邀请班主任介绍创建特色班级的具体做法,为遇到难题的班主任答疑解惑, 不断提升贤雅班集体创建的质效。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初中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也是一个转折点。因此,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提升自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学校培养贤雅少年的育人目标,我班将班名定为‘ 雅律中队’,并以‘ 行稳致远,探源溯流’为班训,‘ 自律善思,成就梦想’为班级口号,旨在培养一群自律而不失律动的贤雅少年。”德育论坛上,学校教师郁琦婷以《创建雅律班级,培育贤雅少年》为题,分享了自己一学年来的班级文化建设心得。
对学生们来说,贤雅班集体建设意味着什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制定了班规。自己定的规矩哪有不遵守的道理,现在,我们班的纪律好了很多。”“ 自律的孩子才能走得更远,我们班的学习状态特别好,在这种环境中,我自然而然地做到了专心学习,自觉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这个学期我们中队每周都会召开一次班干部会议,会上大家一起反思班级出现的问题并讨论解决途径,各位班委积极踊跃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让我深刻意识到了作为一名班委的职责。”……一学期的学习结束,学生们收获颇丰。
此外,学校还举行了线上班级管理研讨会。会上,青年班主任们不断发挥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挖掘钉钉群公告、打卡、钉一下、日程提醒等功能,逐渐完善线上班集体建设途径,为资深班主任们提供有效示范;资深班主任们也纷纷分享了自己家校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干部的经验,为青年班主任们管理班级送去一剂良方。
在班主任们的分享中,我们看到贤雅少年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组织班会课、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也看到班集体的强大凝聚力,可以说,贤雅班集体的建设不仅助力了贤雅少年们的茁壮成长,也让班主任队伍迅速成长起来。每进行一次研讨交流总结,贤雅班集体建设的策略就会多一点,实施路径就会宽一点,我们的信心和劲头也会更足一些。在新成长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上海市奉贤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将继续通过创建贤雅班集体,让每一位学生在班级文化的引领下,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成为优秀的贤雅少年。
(胡雯峰,奉贤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林春辉名校长工作室学员,首届新成长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曾获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干部,奉贤区十佳思政教师等称号。曾获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优课,上海市德育精品课,多次获得行政嘉奖。教育格言:用心和行教育孩子。本文曾发表于《教育家》杂志2022年12月第5期。)
链接
(一)征文对象
全区中小幼、职成校校(园)长。
(二)征文内容
校(园)长谈学校发展。
(三)征文要求
1.可选择学校发展的几个重点方面谈思路思考、举措成效等,彰显学校特质,不要面面俱到。
2.语言力求通俗易懂、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娓娓道来,倡导随笔类文章,不要写成工作总结或教科研论文。
3.字数一般控制在3500字内。随文提供作者的至少三张生动有特色的的电子工作照,电子照片为jpg格式,不小1M。文章和照片发送至fxjyhrxy@163.com,并标注为“校长来啦”。
点击查看往期推荐
序
标题
日期
001
上海开大奉贤分校祝燕国:发挥好社区学院在“家校社合力育人”中的作用
2021.6.6
002
青溪·青村联合中学薛晨红:教育使命归本源 青溪流淌哺芬芳
2021.6.13
003
区教育学院教研中心副主任(金阳幼儿园原园长)张颖:寻评价之道 助成长之力
2021.7.11
004
奉贤中等专业学校杨旻:青鸟翱翔
2021.7.31
005
致远高中杨文英:最美的遇见
2021.9.20
006
金海幼儿园张冬梅:孩子的事都是大事
2021.10.23
007
五四学校邱玲:担民族复兴之责,培养“四有”好老师
2021.11.20
008
金汇幼儿园吴秀英:生活乐体验 评价促发展
2021.12.4
009
肇文学校万建平:崇尚文化润校 构建育人生态
2021.12.12
010
上海市奉贤中学附属南桥中学何鸿斌:精准把握“双减”内涵,促进学生多元成长
2021.12.18
011
奉贤区实验小学奚安:做好在线教学的“加减乘除”
2022.4.9
012
汇贤·奉浦联合中学余雪梅:“疫”路前行 汇智育贤
2022.4.10
013
思齐幼儿园周琴:心系幼儿,情暖家园——“疫”起的变与不变
2022.4.16
014
曙光中学程立春:引而伸之,触类而长——我们来观摩你的课
2022.4.17
015
奉贤中学附属小学何春秀:“疫”路同行 “晶”益求精
2022.4.30
016
金棕榈幼儿园徐燕燕:来自核酸检测的幼儿教学启示录
2022.5.4
017
曙光中学李龙权:浅谈“三型”新成长课堂的认识与实践
2022.5.14
018
待问中学张兰萍:以教育科研推动新学校高品质发展的新思考
2022.5.15
019
区教育学院蒋东标:润质贤品显担当 融合共进促成长
2022.5.20
020
区教育保障服务中心何永军:优质服务 规范管理 品质保障
2022.5.20
021
塘外小学孙卫红:读塘小,品和善
2022.5.21
022
柘林学校王英:新成长教育背景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
2022.5.22
023
西渡小学方英:落实“双减” 主动担当 深化学校教学与管理变革
2022.5.28
024
区爱贝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宋丽梅:信息化赋能科学育儿 做有温度的“育儿陪跑者”
2022.6.3
025
金海幼儿园陶燕丹:“疫”路有爱 温暖相伴待花开——居家背景下的幼儿教育思考
2022.6.11
026
西渡学校高安平:从这里渡向遥远的未来
2022.6.12
027
奉城·兰博湾联合幼儿园汪卫华:云端相聚齐奋进 隔空传爱护成长
2022.6.18
028
奉城二小苏丽华:小小菜园,大大收获——家校协同实施劳动教育的校园实践探索
2022.6.19
029
肖塘幼儿园黄春花:唤醒 扶持 激励 绽放——肖塘幼儿园科研新成长之路
2022.6.25
030
思言小学施建英: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者
2022.6.26
031
四团幼儿园钱英:园本课程实施中融入“瓶玩”资源的思考
2022.7.2
032
金汇幼儿园吴秀英:润物细无声,花开好时节
2022.7.3
033
西渡幼儿园马京华:巧用“镜子原理”,浅析管理方略
2022.7.9
034
新南幼儿园王莉莉:一次走访调研带来的思考
2022.7.10
035
金阳幼儿园王将来:“四个一”助力教师队伍新成长
2022.7.16
036
奉二·头桥联合中学金爱群:新成长理念下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2.7.17
037
南中路幼儿园吴丹时:基于儿童立场,探究户外游戏
2022.7.23
038
奉城·兰博湾联合幼儿园汪卫华:凝心聚力 稳步启航
2022.7.24
039
泰日学校汤连华:寻找我们的诗和远方——新成长教育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2022.7.30
040
奉贤区绿叶幼儿园吴冬花:锚定方向 蜕变成长——市示范幼儿园创建路上的思与行
2022.7.31
041
星火学校王莉:原来我们可以这样近
2022.8.6
042
顾建明:“互联网+教育”中职学校育人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22.8.7
043
四团幼儿园陈叶:新疫情背景下幼儿园常态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2022.8.13
044
待问幼儿园沈花梅:探索教师成长新路径 激活教师发展内生力
2022.8.14
045
奉贤中学附属初级中学胡雯峰:“疫”路同行 遇见成长
2022.8.20
046
金池塘幼儿园姚丽萍:盘活课程环境中的新成长
2022.8.21
047
奉贤中学附属小学何春秀:从学生立场思考学校基础工程的建设
2022.8.27
048
奉城·兰博湾联合幼儿园周青:明德立人,做新成长教育的“JING”行者
2022.8.28
049
花米幼儿园胡人英:走进自然日活动,探寻课程生发点
2022.9.3
050
奉贤中学附属初级中学胡雯峰:给孩子有“仪式感”的教育
2022.9.4
051
育贤小学顾雪华:从心开始,“育”见未来
2022.9.17
052
阳光外国语学校侯敏:阳光宝藏
2022.9.18
053
金阳幼儿园褚烨:温暖如歌 携手同行
2022.9.24
054
青苹果幼儿园范丹方:学分制评价,撬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支点
2022.9.25
055
金海幼儿园张冬梅:看见孩子 遇见支持
2022.10.15
056
小蜻蜓幼儿园施萍萍:最美丽的遇见
2022.10.16
057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奉贤实验幼儿园傅丹丹:“心”需求 新成长
2022.10.30
058
上海音乐学院奉贤区九棵树实验幼儿园吴佳静:用艺术拥抱未来
2022.11.6
059
上海音乐学院奉贤区九棵树实验幼儿园翁琦:亲子奥尔夫,游戏玩玩乐
2022.11.13
060
尚同中学屠长江:走在校园数字化转型探索的大道上
2022.11.19
061
上海音乐学院奉贤区九棵树实验幼儿园吴佳静:我的游戏我做主——把户外游戏还给孩子2022.11.20
062
奉二·头桥联合中学金爱群:秉持教育初心 办有温度的教育2022.11.26
063
待问中学连杰:筑梦新起点 凝聚新力量2022.11.27
064
奉城幼儿园朱佳莉:野趣运动——转变 改变 求变2022.12.3
065
待问幼儿园张娟:以爱之名,我们在行动2022.12.4
066
肖塘.秦塘联合幼儿园吴秀英:有一种幸福叫作“遇见”2022.12.10
067
青村幼儿园鞠翠萍:当民俗文化邂逅角色游戏……2022.12.11
068
奉浦幼儿园华建红:走进自然 乐享野趣2022.12.17
069
邵厂学校赵静:你若微笑,倾城日光——趣谈“当最年轻遇上老龄化”2022.12.18
070
金海幼儿园张冬梅:让每一个生命自然和谐地生长2022.12.24
071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奉贤实验小学何超英:与你牵手的日子里2022.12.25
072
南中路幼儿园吴丹时:让幼儿真游戏,让教师真成长2022.12.31
073
金池塘幼儿园姚丽萍:理念走向实践,让孩子的每一天都经历成长2023.1.2
074
柘林·绿太阳联合幼儿园翁梅:挖掘“我”的力量,绘制教师专业发展同心圆2023.1.7
075
金麦穗幼儿园杨凯:当幼儿园户外活动遇见“风霜雨雪”……2023.1.8
076
金水苑幼儿园阮慧苓:探自然之源 享游戏之乐2023.1.14
077
汇贤·奉浦联合中学吴珏:亮班集体名片 绘新成长天地2023.1.15
078
青村小学赵鹰:借点点星火 圆教育信息化之梦2023.2.4
079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奉贤实验小学徐柳花:创课程,从有界到无界2023.2.5
080
邬桥学校屠静贇:新成长教育理念下的沐光之旅2023.2.11
081
新贝艺术幼儿园王玉莲:“四改变”让“小场地”也有“大作为”2023.2.12
082
四团小学曹阳:从热爱到热爱2023.2.25
083
思齐幼儿园周琴:以“三全”机制推进数字家长学校运行的思与行2023.2.26
084
区少年军校邢华:快乐成长 愉悦收获2023.3.4
085
解放路小学丁莲娟:协规同力迎挑战2023.3.5
086
解放路幼儿园顾春华:让“观察”成为教师的专业习惯2023.3.11
087
致远高级中学张建权: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生活赋能2023.3.12
088
明德外国语小学陈兰:守正出新 行走于学校课程变革之路2023.3.18
021-37597011
奉贤教育热线
工作日8:30—11:00和14:00—17:00
021-67137151
招生考试热线
工作日8:30—11:00和13:00—16:30
400-920-8761
奉贤区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
咨询热线
提供24小时咨询服务
奉贤区教育系统各单位热线电话
主要服务时间:8:00—20:00
(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奉贤教育
http://www.fengxian.gov.cn/jyj
微博ID:上海奉贤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电子化和数字化推动传统外贸转型升级为跨境电商,传统的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该行业与时俱进的要求。因此,探究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教学路径,对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制约因素
1.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足
首先,高校运用现代科技更新教学手段的意识薄弱。利用新时代的信息化技术和媒介,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育人效率。然而,各级各类学校依然遵循传统的育人观念,忽视利用科技将思政元素嵌入培养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全过程的重要性,导致融合教学的效果和可控性较差。其次,高校运用现代科技更新教学手段的能力欠缺。跨境电商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行业,高校不仅需要提供符合跨境电商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还需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探寻促使跨境电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实现情理交融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当前缺乏相关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成果,相关高校不知如何将科技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导致高校培育的跨境电商专业人才与社会迭代更新的发展需求不匹配。简言之,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足制约着“电商思政”融合教学的发展。
2.思政元素的隐匿性较深
跨境电商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其行业态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瞬息万变,挖掘其中具有隐匿性的思政元素是高校当前面临的挑战。在推行思创、专创、科创、产教等四创融合理念的素质教育新时代,跨境电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要求教育观念全局化与教育主体多元化。第一,教育观念不够全局化,“大思政”的育人格局发展受限。长期以来,传统的跨境电商人才培育模式仅注重学生的技能。目前依旧有部分教育者认为跨境电商课程思政是毫无交集的平行线,殊不知,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蕴含丰富思政元素;此外,跨境电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缺乏体系,存在思政元素混乱的现象。第二,教育主体的单一化使“孤军奋战”进一步加深。教育部在《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倡整合多元的育人主体,推进协同育人,提升育人实效。思政元素的隐匿性要求“电商思政”融合教学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但多方育人相关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项目并不完善;同时,跨境电商相关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足,导致“电商思政”融合教学难以获得多维空间和实践场域。
3.部分学生的意志力不强
跨境电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十分考验学生的自我意志力。为什么当前的抖音短视频、网络游戏对学生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瓜子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向我们展示了及时强化与及时反馈的魅力。有学者认为,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多巴胺的作用,明确学习任务,再及时给予学习反馈就能够使学生投入学习并产生共性化的结果。然而,除了利用“嗑瓜子效应”带来的积极作用,高校还需避免相应的负面影响。新时代的跨境电商专业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对PC端与移动端的使用率极高,但对于博眼球的各类网络副产品缺乏自控力,不自觉陷入了流量陷阱。另外,新生代普遍习惯使用互联网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追逐张扬和个性,他们的价值取向日渐多元化,自我意识愈发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削弱教师作为教育者角色的权威,也提升了“电商思政”融合教学的要求和难度。可见,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并培养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延迟满足的自律性与自觉性。
二、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优化路径
1.发挥教学影响的中介作用
教学影响是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实现教育这一双边活动的中介。跨境电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路径应随着高新科技的普遍应用而进行信息化的转变,依据教育部指导纲领提出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在知识传授环节,教师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慕课、课堂派等移动教学工具拓展跨境电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空间,通过多元的教学设计,完成预习、讲解、测试、答惑等方面的教学工作,让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在能力培养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跨境电商实训平台,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指导学生熟悉跨境电商选品、销售等流程,将职业道德与素养等思政因素无痕嵌入平台中,使学生在知行合一中领悟思政价值。在价值塑造环节,回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复盘跨境电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能提升移动教学工具延展融合教学的维度。教师应结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商业发展动态、行业报告等网络资源,开发“电商思政”案例,并开放移动教学工具的讨论、投票、问卷等功能,将德育的思想价值贯穿跨境电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始终。此外,教师还应将课程思政这一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学生的生活中,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时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2.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跨境电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自主体悟思政原味和真味。一方面,教师应提升自身德育意识与融合教学的能力。教师要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定期参与观摩、研讨、培训等思政教学活动,掌握以德育人的相关理论和原理,切实提高德育意识;此外,还需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如,挖掘跨境电商概论、网络营销、跨境电商物流、商务礼仪等跨境电商核心课程的思政元素,不断探索、优化融合教学的路径,提高“电商思政”融合教学的水平。
另一方面,为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教师应作为多方育人的主导者。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依赖高校和教师,而是需要高校、企业与政府三者进行联动与合作。跨境电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要以协同企业和高校为一体的紧密育人方式,以社会责任推动电商思政校企合作制的建立。尤其是企业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代表,应以身作则,主动撑起培育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个人修养等义务,相关政府部门应监管校企的协同育人职责是否落实到位,共同创造适合跨境电商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同时,教师主导多方的育人力量,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跨境电商教学中,使“思政音”入耳入脑入心。
3.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经历对其进行教学,“行动后学习法”(Action After Review)[1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往往使学生将内化的思政教育外化于行动的成效更大。教师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承认受教育者在“电商思政”融合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延迟满足的自律自觉性。
首先,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跨境电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激发学生自主了解、调研、讨论、分析当前跨境电商行业动态,探索市场发展需求和趋势,鼓励学生产生创新性的想法和观点,引导其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中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民族复兴的理想。
其次,学生是独立的人,跨境电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要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校企合作制中,高校通过与第三方平台经营者、支付企业、物流企业、境内服务商等跨境电商相关的社会力量进行合作,如,设立实训基地、开发实操项目、推动服务创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进行市场分析、客户定位、运营管理的能力,助力学生开拓视野、转变思维、解决问题、激发潜能、创新实践。如,在选品、客服、美工、营销、物流等课程模块,激发学生以低廉的推广成本进行高质量引流、以合法且高效的运营手段提升转化率和利润率、以和谐的方式维护客户与店铺的长期关系,培育学生成为具有分析、沟通、营销、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践行思政的知行合一,提升政治素养,实现“思政音”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同时,学生也是发展的人,跨境电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每一个阶段的实训心得,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总结并分享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所得,互相产生灵感碰撞,自主提升创新意识。最后,由教师整合思政内容,使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全面发展综合素养与能力。
来源:《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上一篇:关于教师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
下一篇:学风建设的心得体会,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