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2014年工作心得体会,最新精选

9年职场工作之经历总结篇,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一展日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2014年工作心得体会1

2011年毕业,到目前已在职场渡过了9个年头,离职场基层的35岁"魔咒"渐近,是时候做一总结,以便重新出发,如果这段经历能给职场小白一些启迪就更觉得无比欣慰.

这9年中,正职入职的工作7份,都是基层的工作居多,也有一些做了几天或一段时间作为过渡的几份,总共也就有十数家公司了,横跨大中小企业,岗位的话基本是前5年是做质量管理方面的,后4年是销售方面的.现在是以时间为序列,经历加上分析总结的形式向大家呈现.

2010年11月,因为那时我们学的技术师范专业,所以当时去的是广州一间中专进行实习教学,经过那段时间,发现自己长期来说在教学方法和专业上都是很一般的,所以就没有毕业后当老师的想法,其实还没毕业就有点脱离专业了,后面就越走越偏了.其实经交流,80%以上的人都是脱离专业的.

2011年3月至5月是毕业前找工作的时间,当时的想法主要是觉得外面适合的工作岗位比较多,家附近合适的岗位比较少.当时选中的两个地方是广州和佛山,当时想着从事材料行业,广州的原材料厂做3年,下游佛山厂做3年,然后就回家做了,现在回顾起来6年的时间风口早就过完了,所以劝现在学追逐风口的小伙伴们要快咯,不然等你学得差不多时,也许风口已经转到别的地方去了.其中佛山还试过坐两个小时车去面试,想想那时是没有太多距离的想法.后来还是觉得广州适合一些,就基本上净投那些大企业,莫名的觉得大企业里面人才和资源多,能学到东西.第一家公司其实当时也是自己很想去的,做不锈钢原材料的生产的,面试了两次才进去的,第一次是副厂长面试的,是做生产管理的工作,没有录取,第二次去面试的是质量体系的岗位,录取了.那时候只考虑到薪资,福利,公司的名气和自己的兴趣这些东西,而且想着进去后能够转岗位,后来直到3年后离开也没有转过一次岗,还是做质量管理的工作而不是研究材料.所以说那些想进入大公司后再转岗的小伙伴要有心理准备了,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2014年经过3年都没有达到自己当初想要的,考虑后决定回家那边工作了,佛山也不去了,当时也是被一些同学的情况刺激了,他们那时基本上是有女友和结婚了,自己也没有想过在广州长期发展,一个人在那边也觉得没意思,不如回家算了.回到家找工作的过程其实也是挺曲折的.先是进了一家电器配件企业做绘图员3个月,再是进了一家知名电器企业做实验室里的实验员3个月,最后到年底时进了一家后来上市了的定制家居企业做质量管理1年.其实这三份工作中间都有一两个月的空档期,都是到处去找朋友玩和思考人生,其中也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也算赚了一点钱,起码生存问题是解决了.

2015年有年中就觉得自己确实不适合做质量方面的工作了,想着这种做久了也不能出来自己创业,于是就想着跳出来,从始不进生产企业了.直到年底才实现了这个想法.跳出来后,去了趟北京旅游,12月回来时,偶然的机会下去了当地的迎春花市摆摊,然后想着做销售也挺好的,起码用的是公司的资源,卖得多赚得多,于是就决定转型做销售了.其实回想起来这个决定也算是正确的,因为在刺激内需的前几年是生产,后几年的主战场就是变成要把东西卖出去了.

2016年开始转做销售工作,一样是个较不稳定的年,先是在一家壁纸店做了一个星期业务就被说不合适了.然后去了一个光伏发电的公司做业务,基本是做陌拜的,也是两三个月发觉做不下去了.但那个时候有两个收获,一个是去了中山的很多地方吃吃玩玩,第二个是认识了一个把我从销售带进稳定的朋友.我发觉动荡的时期都比较容易识到长久的朋友.然后到6月份就是朋友介绍进去车行做汽车的销售,做了一年的时间.

2017年因为觉得做汽车销售一年中的周末和节假日都不能休息,觉得长期不太好,于是在年中淡季的时候离职了.去了一间化妆品检测技术服务公司.这个公司正值业务的发展期,与团队人员的相处还不错,所以也做了两年多时间.

2019年公司的销售部要搬到广州,加上总监提拔的两个组长也没有自己的份,长久也没什么上升机会了,这个时候想着稳定在中山重新开始,于是辞职了,又开始了不稳定的时期.在10月份做的是一个生鲜电商平台,也认识了一个朋友,就是带着我做业务的师傅,那个时候我们经常一起去跑市场,但做了半个月觉得干得这么辛苦也没什么钱赚,公司发展也不怎么关自己的事的,就辞了.在12月份又进了一家展示行业做业务,因为想着周末有时间可以去参加徒步活动结识朋友.

2020年疫情来了,就觉得展示行业可能比较难了,就辞了,这时想找一个平台可以长久发展的,于是进入了一间上市公司,做的是食品检测的业务,想着民以食为天嘛,这个应该可以做,但深入了解下发觉市场已被一家机构占得差不多,最重要的是上班的地方也较远,跟团队也相处一般,然后就觉得不合适了.又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找工作,就是想找一个团队既可以工作,也可能谈一些生活的东西,一起进步.范围圈定在自己的城市,一开始市区的都进行尝试面试了,后来发觉市区太远,可能找到也难长久,就又回到镇区,投简历也从前程无忧改到了58同城了,可能从此彻底本地化了.即使以后创业也是如此,可能都是考虑找在当地的进行合作.

回想这个轨迹,就有点像羊皮卷里一些主人公的经历,从村里到镇里到市里到省城再到全国其他地方涉猎一下,然后又回到省内再回到市里,再回到就近的镇区里.可能普通人的人生就是如此,折腾一翻经历经验丰富了,斩获一些东西又回到原来的地方,"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古今都是如此.


2014年工作心得体会2

《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月11日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收录在《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这篇重要文献深刻阐述了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创新和宝贵经验,肯定了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效,为坚持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理论指导。

全面从严治党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从严管党治党,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经验积累。

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到正定任职后,就把目光聚焦到了通过严格管党治党、加强党的领导来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他在1983年4月正定县第四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整顿党风严肃党纪是全党的责任,必须全党动手抓;各级党组织要认真按党中央的要求,党委重视、全党动员、领导带头、人人负责,向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从1983年正定的“六项规定”,到1989年宁德的“十二项规定”,再到2012年中央的“八项规定”,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建设、严格管党治党方面的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一贯坚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出系列重大部署,带领全党开辟了党的建设新境界。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郑重提出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这一重要概念。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将“全面从严治党”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列提出。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系统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

全面从严治党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要求“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发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动员令,并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全面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清醒。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就指出,这么多年中央经常讲、反复提“两个务必”,围绕改进作风发了不少文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为什么背离“两个务必”,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那一套还有不小的市场?主观上说,主要原因是一些同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好。客观上说,主要原因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在有些地方没有落到实处,在一些方面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全面从严治党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主动。正是基于对我们党所处时代特点的科学定位和对党的自身问题的清醒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卓著成就和宝贵经验,开辟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

全面从严治党的经验弥足珍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扬我们党历史上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化对管党治党规律的认识,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六方面总结概括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创新和宝贵经验。

第一,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时代特点以及面临的突出问题而实施的战略策略。而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地统一起来,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安排。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创新,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为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了思想基础。

第二,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使命是奋斗的方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立足当前、直面问题,紧紧盯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上下功夫;又着眼未来、登高望远,在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上着力。既拿出当下“改”的办法,又推进长久“立”的机制,推出了一系列事关长远、影响深远的战略举措。这种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的“靶向思维”,推动和确保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

第三,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只有管住“关键少数”特别是高级干部和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才有震慑力和说服力;广大党员是党的队伍的主体,管住这个“绝大多数”,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持良好氛围和环境。既对广大党员提出普遍性要求,用严格教育和严明纪律管住大多数,又对“关键少数”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更高更严的标准,进行更严的管理和监督,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一个显著特点和成功经验。

第四,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离开责任的权力,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真正把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作为最根本的政治担当,紧紧咬住“责任”二字,抓住“问责”这个要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牢牢抓住管党治党责任的“牛鼻子”,层层传导压力,把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一贯到底,形成了全党动手一起抓的生动局面。

第五,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信任是最大的关怀,但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坚持维护党的纪律严肃性和信任爱护干部相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很好地运用了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干部出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干部积极性。

第六,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自我革命,必须探索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的有效路径,这关乎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关乎我们能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秉持这样的战略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畅通人民群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全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从严治党经验的总结概括,深刻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内在逻辑,为全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保障,是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的行动指南。

2014年工作心得体会3

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共民政部党组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集中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民心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等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把农村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积极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决扛起兜底保障的政治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救助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系统回答了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群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他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这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做好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大事要事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不断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履行好兜底民生保障的职责使命。

  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这要求我们紧紧围绕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这个目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认真谋划、研究、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加快构建信息聚合、资源统筹、高效便捷的体制机制,不断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 加强对农村“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是社会救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寒假期间,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瑶沟乡招募志愿者,开办留守儿童爱心托管班,为孩子提供免费的阅读、学习、书画创作环境。图为2022年1月22日,在泗洪县瑶沟乡官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参加爱心托管班的小朋友交流绘制的年画。 新华社发 许昌亮/摄

  阐明了新的总体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他强调,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这要求我们强化底线意识,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坚决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把握工作重点,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区域统筹、资源统筹,加大重点群体救助力度和重点地区倾斜支持,切实解决社会救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注重制度建设,在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加快形成系统全面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衔接、相得益彰。

  部署了新的任务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农村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日常性帮扶措施;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对象精准认定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这要求我们准确把握社会救助事业发展规律,全面把握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突出重点对象和重点任务,抓住短板弱项和关键环节,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各项工作。

  二、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基本民生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用心用情用力推进社会救助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快速发展,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成,社会救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制度改革取得突破。2014年,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一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规定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8项社会救助制度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作出总体设计、系统规划。社会救助制度由分散的单项救助转变为综合的救助体系,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更加密实牢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增加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等规定,做到“应保尽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整合城市“三无”人员救助与农村五保供养,规范特困人员认定,做到“应养尽养”;临时救助制度突出“托底保障”功能,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实施小金额先行救助,及时化解群众突发性、紧迫性生活困难,做到“应救尽救”。2021年,全国4680多万困难群众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全年实施临时救助1089万人次。

  •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民政部门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快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让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政策好、日子有奔头。图为2022年1月25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东驿达村困难群众接受春节慰问时露出开心的笑容。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陆志鹏/摄

  兜底脱贫圆满完成。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临时救助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兜底支持作用,实现全国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全部动态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占全部脱贫人口的19.6%,圆满完成社会救助兜底脱贫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将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中符合条件的240万人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

  救助水平稳步提高。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增加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建立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资金超过2万亿元,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城市和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了1倍和2倍,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或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

  治理能力全面增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全国社会救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建立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加强资源统筹和部门协同,形成救助合力。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推进核对信息平台全国联网,提高救助精准度,2021年各级核对机构共开展委托核对业务1.89亿人次。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促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高效联动。持续开展社会救助绩效评价,实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及巩固提升行动,有力纠正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建立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归集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人口、支出型困难家庭等在内的6000多万低收入人口信息,根据困难类型和致困原因分类给予针对性救助帮扶。推行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加强主动发现,开通部省市县四级3700多个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电话,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针对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灾情多发的不利影响,及时调整、密集出台社会救助政策措施,适度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范围,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及时提供照料服务,有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充分展现了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应对能力和蓬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启示我们,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推动党建与社会救助工作融合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益作为社会救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始终坚持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坚决守住民生保障最后一道防线。

  三、开启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持续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持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强化协同配合,落实部门责任,加强社会救助各项制度之间,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制度之间的衔接,确保改革形成整体合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深入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通过改革的手段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社会救助创新发展的动力活力。探索完善共同富裕目标下困难群众民生保障政策措施,更好发挥社会救助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功能作用,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织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加快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建设,完善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扩大部门间信息共享与数据比对,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常态监测、快速预警、救助帮扶。进一步完善低保、特困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强化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提升制度可及性和覆盖面,科学合理制定调整救助标准,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高效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强化救急救难功能,不断提高救助时效性、有效性,扫除救助“盲点”,确保民生保障安全网更加牢靠。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保持过渡期内社会救助兜底政策总体稳定,与乡村振兴部门建立信息共享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精准落实落细各项救助政策。“精准”是社会救助制度公平公正运行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对象认定办法,健全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机制,加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夯实精准救助基础。及时准确了解困难群众所忧所思所盼,推进困难家庭救助需求综合评估,根据其具体困难类型、程度和特点,相应给予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或急难社会救助,把各项救助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做到救助对象精准、措施精准、成效精准,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

  创新优化多样化救助服务。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主动发现机制,简化优化救助程序,提升救助效率。创新救助方式,针对日益多样化的救助需求,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加快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应用,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为困难群众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救助服务。积极培育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加快形成社会救助服务多元供给格局。实施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强化乡镇(街道)社会救助责任和保障条件,提高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打通社会救助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强化规范健康发展工作保障。加快推进社会救助立法工作,不断健全社会救助法治体系。加大社会救助资金支持力度,加强资金监管,规范发放程序和时限,确保各类救助金及时足额发放。持续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治理,深入整治社会救助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贪占挪用救助资金、“优亲厚友”等违法违纪行为,守好用好困难群众的每一笔救助款。加强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和理论研究,对有突出表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社会救助的良好氛围。


来源:《求是》2022/08

作者:中共民政部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