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人文医学心得体会,最新合集

记者调查:为何部分医院家属不能陪护病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文医学心得体会1

近日,云南一位王女士向央广网反映,今年4月中旬,她家人患有神经肿瘤,在北京某医院住院11天中,因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自己只能每天在病房外守候。“当时护工费都花了2000多元,现在还要承受价格不低的住宿费,经济压力很大。”

陈女士的家人也曾在北京住院时遇到类似情况。她觉得不合理,向有关部门投诉后,医院才同意陪护。“医院不允许陪护,只能花钱请护工,其实很多病人都想家人陪护。”

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是个例还是行业普遍现象?相关部门对此是否有明确规定?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市多家医院发现,医院、病人和病人家属对陪护问题看法不一。

医院不允许病人家属术后陪护 原因说法不一

在北京工作的刘女士告诉央广网记者,今年3月份,她在通州某医院做腹腔镜手术,需要住院7天。手术后两三天,插了导流导尿管,她不能下床,在这种情况下,医院规定不允许家属进入病房陪护。

刘女士向医院咨询原因,院方解释,这是按照此前疫情期间医院的规定沿用至今,并称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和老年患者,允许一个家属陪护。

“我术后疼痛很厉害,需要家属帮忙拿饭、帮扶起身、去卫生间和换尿袋。我妈妈就在病房外面,但不让她进。”刘女士认为,医院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定义模糊,无奈之下,她只能请护工照顾,一天260元。

在北京的另一家医院,一名病人家属向记者出示的护工委托协议单显示,收费标准200元/天。护工工作范围:负责照顾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协助患者洗脸、刷牙、梳头等,搞好患者床单位卫生,在护士站的需要和指导下经患者同意,协助护士做好留取体液、分泌物等标本及送检工作等。

“请不请护工,不是病人说了算,医生觉得你需要请护工,那就给你开单子。”北京某医院住院部的护理员说。另一家医院护士则称,“你问我原因,我也不知道,全院都是这样请护工。”

对于一些医院为何不允许家属陪护,记者走访多家医院科室,得到的解释也不尽相同。

北京望京医院住院部多名护士表示,按照三年前疫情管控措施规定,病房是封闭式管理,一般不允许家属陪护。如果家属要陪护,需要住院大夫决定,但也只能有一个家属陪护病人,且进入病房后不能外出,直到一起出院。

对于不能陪护原因,该医院住院部呼吸科的护士称,医院都是这样要求,之前是疫情,现在是甲流,为了防止交叉感染。该医院另一名来自骨关节四科的护士说,“该科室自开科以来,都不允许家属陪护。”

在另一家医院,一位住院部的护理员告诉记者,他们科室不让家属陪护,再大的手术也不行。“整个医院都是这样,还在沿用以前疫情时的规定。”

记者探访北京市儿童医院肠胃科、耳鼻喉科、心外科等多个科室,不少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向记者表示,对于心外科,年龄小的孩子做手术可以陪护,其他大部分科室均不能陪护,原因是“病房空间有限”“建院以来一直如此”“疫情原因”等。

国内其他城市的医院允许家属陪护病人吗?河南、河北多家医院向记者表示可以陪护。其中,河北石家庄市某医院护士长张楠(化名)表示,她在基层医院从未听说过不允许家属陪护的类似规定,家属陪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医院方面照护病人的压力。

花钱请护工要算经济账 也要唯效果论

对于北京部分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不少病人家属不理解。他们认为,请护工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病人家属照顾更加贴心和细致,不仅有利于病人康复,还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特别是不少其他城市的病人到北京大医院住院,一般都是患有大病。如果住院天数久一些,加上额外的护工费,对经济条件本就不好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虽然,每天200多块钱的护工费听起来不算贵,但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生病时最需要家人的陪伴,护工再细致也不如家人贴心。

不过,也有家属认为,不让陪护有好处,减少病房留守人员数量,给病人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既然都住院了,不少病人都不能自理,尤其是病人到大城市就医,如果患者经济状况较差,可能无法再承受护工费,而且病人在生病时最需要亲情。”张楠护士长(化名)说,医院应以人为本,按需施策,为方便管理可以固定陪护人员。

一名医疗专家称,家属陪护的优点是不需支付护工费,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来说,可以减轻经济负担,在某些情况下,家属的陪伴会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积极影响。

但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系教授王岳则表示,病房应该是最安静和最适合休养的地方。从优质护理角度来说,不应该提倡病人家属在病房陪护病人,不仅因为陪护专业性比较强,病人家属没有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话,可能造成护理不当,会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另外,病人家属陪护会给其他患者带来不便与打扰,不利于其他患者的休养。

护士缺口突出 地方探索建立医疗护理员制度

2022年4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在补齐护理短板、弱项方面,提出“建立医疗护理员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和发展医疗护理员职业队伍”。

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邓勇表示,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个别地方外,医疗护理员制度迟迟没有建立,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填补护士资源空缺的仍是护工。

邓勇告诉记者,据《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指标计算,我国医疗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注册护士缺口达350多万人。目前,临床护士往往更多关注危重患者的病情,普通病房的患者需要生活护理时,主要由家属或自聘护工承担。

“有必要探索建立各个地区的护理费收费标准,按照财政、医保、患者各负担一点的原则,由三方共同承担。”邓勇建议,各级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财力作为撬动杠杆,激发社会资本和社会公众参与,有关政府部门可以落实促进就业及创业扶持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护理员职业培训补贴范围,对医院护理员服务所需设施设备改造给予财政支持,根据人员数量对医院培训和使用护理员提供补助,减轻医院成本。

2022年,福建开始组织实施公立医院“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2022年7月5日,福建省卫健委、人社厅、财政厅、医保局联合印发了《福建省“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该《工作方案》提出,按照财政、医保、患者各负担一点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护理员由试点医院统一聘用(或通过劳务派遣)、统一管理。此外,福建省卫健委还组织专家制定并印发《福建省“无陪护”病房服务规范》(以下简称《服务规范》)。

根据《工作方案》和《服务规范》,所谓“无陪护”并非无人陪护,而是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连续不间断的生活照护等服务。护理员在护士指导和管理下,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以“一对多”模式提供有关陪护和生活照料服务。

邓勇认为,从现状来看,医疗护理员制度能否推行,关键在于医院。首先是经济效益问题,医院落实该制度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次,医患纠纷问题,如果出现护理不到位等情况,护理员代表院方,一旦出现医患矛盾,将加大医患纠纷。另外,护理员的制度和标准需要细化,如果没有清晰的界定,就加大了医院的管理难度。

“从短期来看,取消护工不现实。”邓勇说,应加快探索建立医疗护理员制度,定期进行培训和服务质量监督考核,规范服务行为,优化医疗机构护理员结构,提升护理患者水平,解决护理服务的付费难题。(记者汪宁)

来源: 央广网

人文医学心得体会2


何谓医?何谓医生?

医者,生人之术也。医,就是使人健康的方法。医生,就是给别人带来生命和健康希望的人

医学精神包括医学的科学精神与医学的人文精神

医学的科学精神:

严谨求实的实事求是精神

继承和实践基础上的创新精神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医学的人文精神:

• 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本精神

• 为人类健康的奉献精神

• 真诚守信的职业态度

• 博爱的仁爱思想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 医学科学精神重视临床的客观事实和医学规律;

• 医学人文精神重视病人的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依循整体观念,强调客体的感受性,强调人的生命价值。

•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共同缺失造成医患关系的恶化;

•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离造成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

•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辅相成,才能造就优秀的医生。

医学精神之内涵

精诚 敦仁 惠爱 谨信

精诚:精术显德

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以术济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

• 唐孙思邈《大医精诚》: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 清人王世雄《回春录序》:"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

以诚立命

• 对人无诚,难以取信于人

• 对课无诚,难以钻研刻苦

• 对业无诚,难以敬天立命

• 对病无诚,难以求实求精

医学精神之敦仁

语本《易.系辞上》:“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子曰:“凡爱众而亲仁"。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

敦:勉力,坚持执行

以仁为本、尊重生命是医学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特征。

仁心、仁术是医学精神的核心内容

医学精神之惠爱

惠:给予,奉献

生命的三种形态:

第一种,一个人的自然生命结束了,社会生命也随之结束,社会责任、社会影响随着自然生命的消亡而终结。

第二种,一个人的自然生命还未结束,他的社会生命就已经结束了。

第三种,一个人的自然生命结束了,但社会生命依然存活着,如思想家的思想,政治家的功业,医学家的文献等等,这些远远超越了自然生命,使得人的社会生命斑斓绚丽,历久弥新。

爱是奉献的具体内容

• 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社会

• 爱家庭:关怀保护,承担责任

• 爱工作:认真负责,努力学习

• 爱他人:充分尊重,关心体谅

• 爱社会:勇于奉献,传递爱心

• 爱患者:推己及人,救死扶伤

医学精神之谨信

《论语·学而》:“谨而信,泛爱众。” 谨于言而慎于行,人无信而不立

谨:讲话准确、技术严格、态度认真

信:兑现承诺、经验预估、取得信任

人文医学心得体会3

作为医生,我们总是习惯了工作时处于医院的权力中心:高度交叠于患者的依赖,护理同事基于多年合作的默契和信任,我们沉浸在自己专长领域的无所不能并因此而骄傲,会为每一例患者的康复发自内心地感到满足。成就感成为了医生坚持下去的动力甚至是源泉,但当医生们面对比成功多得多的失败场景时,感受开始变得分裂。同情?麻木?悲伤?难过?当医学无能为力时,没有人教过医生该怎么去面对……


在神经科工作至今,有一位患者令我印象最为深刻。他是一位神经科危重症患者,送到医院时已经意识昏迷,构音障碍,间断癫痫发作。一个月来,患者癫痫发作十余次,前期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迫不得已才被转送过来。


考虑恶性肿瘤可能,神外主任会诊考虑不能耐受脑活检或者进一步手术;放疗科主任会诊考虑没有病理不敢动手,最终只能让患者出院回家。


(资料图)



他出院后我时常在想,我们的决策对吗?这算不算见死不救?诚然我们已经做了所能做的一切,所给予的治疗处理也已达到我们的极致;考虑到患者的情况和家属的意愿,我们不得不选择目送老人离开。


患者的女儿曾是手术室的护士,她尊重、理解且支持我们的决定,但我作为医生却有种无能为力的愧疚。或许我们本能帮助到她更多,反复再反复搜索知识库还有没有漏掉的新技术和方案,在出院的最后一刻到来之前都不愿作此决定。


或许从生命质量、生命价值论观点考虑,继续救治该患者意义不大,即使其活着也没有生命质量可言,说得更残酷些,现阶段的生命价值不高,甚至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当医学无能为力时,我们的力量可以来自哪里呢?


3年前,我的外婆因脑出血失去意识躺在病床上,我也曾无助和彷徨。就是在那之后,我毅然选择了神经病学领域,想要攻克人类脑血管疾病,为更多人带来生的希望,但真的入行后,我发现我们的力量依然太有限。


我见过青年丈夫弥留之际,在病床前哭得无法站立的妻子;见过已知自己时日无多,冷静安慰晚辈的长者;也见过来自外地并不富裕的家庭每天在ICU外打地铺,ICU内昏迷的患者的每一条最新动向都会牵动他们敏感而脆弱的心弦……


医生不该守在传统的执业范围和职业边界以内,知识赋予了我们改造生命旅程的才华,也衍生了我们面对未知的底气和勇气。医学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着石头过河当中砥砺前行。


一念及此,在家属无间的配合下,我们几乎每周联系,掌握着那位出院老人的生命体征变化,指导血压、血糖调整方案和抗感染方案,继续吸氧等生命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直到有一天,奇迹出现了。老人家从一动都不能动,一步一步恢复到能够去掉鼻饲吃流食,慢慢地他能和女儿对话,上肢也慢慢能动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能独立进食、独立站立、独立走路、独立去卫生间。我不禁感叹还好当初没放弃,能够在患者出院后还继续着院内般细致严谨的护理,我也在其出院后继续着医生的角色,只不过合作的“战友”换成了一位虽已退休,业务却依然过硬的护士——他的女儿。


生命无常脆弱,却独有意义。可能影像学病灶水肿被吸收、可能发作进入平台期、甚至可能临床诊断有误,但这些统统都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原本以为必然离开我们的他终于回来了。原来爱和慈悲有时也能做到技术无法触及的边际。



当医学无能为力之时,我想我已在自己的医学之路上找到了答案:搜索每一个可能的方法,不放弃每一分希望。用无畏、底气携手患者面对所有可能与未知。倘若医学方法走到了尽头,护理的道路也绝对会为我们敞开,让患者保有尊严、减少痛苦地走完剩下的旅程。这是医者的使命所在。


我们每天和来自地狱的恶魔抢夺生命,哪怕不是每一场战役都能大获全胜,至少找到机会就想尽一切办法把你的名字从生死簿上撕掉,哪怕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代价。因为生命是如此美好且令人着迷。



作者:张思远,清华大学神经病学系研究生,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住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