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团的十八心得体会,最新合集

大抓基层 建强基层 组织起来的团员青年更有力、更有为——五年来深化共青团基层建设和改革工作综述,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青年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团的十八心得体会1

“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改革举措落到基层,把力量和资源充实到基层,使基层真正强起来。”2018年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对加强共青团基层建设和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加强团的基层建设刻不容缓。”以团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为标志,新一轮共青团大抓基层的部署全面展开。5年来,全团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针对团组织有效覆盖不足、基层活力不够、组织动员能力不强、团员先进性不彰等突出问题,大力激发自我奋斗精神,打出系列“组合拳”,推动团的基层薄弱状况初步扭转,团的组织力稳步提升。

抓组织:以组织变革激发组织力提升

“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怎么有利于做好工作、就怎么建组织”“探索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指明方向。

青年在哪里?团员在哪里?团组织在哪里?面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好并不容易。

组织依托,数字赋能。全团建成“智慧团建”系统,第一次比较精准地摸清了“家底”,历史性实现团的组织体系实名到支部到团员,基层建设的精准性大大增强。

在总结继承以往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全团着重在组织建设理念思路和路径方法上探索创新,把扩大基层组织有效覆盖作为着力点,固根基、去盲点、补短板,努力构建纵横交织、覆盖广泛的组织体系,遍布基层一线、深入青年身边的团组织正在不断延伸。

在大、中学校,除了原有的校、院、年级、班等组织形式,一批适应学生团员校内外学习生活方式,在学生社团、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校地共建见习基地等建立的功能型团组织应运而生,学校共青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社会实践教育方面的独特价值更为突显。

在党和国家机构深化改革背景下,“团组织+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机关部门牵头行业大团委建设等拓宽基层团建视野的组织设置方式焕发出新的活力,机关团建的示范带动效应更加显现。

在国有企业业务板块扩展、产业链供应链延伸、用工方式更加多样的背景下,工程项目建团、产业链建团、公寓建团、青年突击队建团等多种模式成为新的有益探索,在更好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动员青年岗位建功、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领域团建在“主动求变”,新兴领域团建则在“变中求破”。

面对新兴领域“团员难找、组织难建,建而不活、存续不长”等问题,注重通过党建引领、区域联动、行业牵动、园区推动、总部驱动、产业带动等路径,有效提升组织覆盖质量。通过持续攻坚,5年来新建“两新”团组织超过50万个,带动社会领域每万名青年拥有的团组织数量翻了一番,共青团扎根青年的组织基础更加广泛。

“要把工作做实做具体,使广大青年融入以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中。”面对城镇化、经济转型、青年流动等给传统组织体系带来的巨大冲击,共青团破除“先建组织、再开展工作”、组织形态单一的思维定式,大力创新基层组织形态和组织动员方式,团组织主导的枢纽型“青年之家”、功能型青年社团、互动式网络社群等蓬勃发展,成为有效组织动员青年的“左膀右臂”:全团400多万个基层团组织、6万余个“青年之家”、20余万个青年社团持续双向赋能,彰显出更为广泛和多层次的组织力。

抓团员:锻造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

“团员应该有先进性,有光荣感”“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抓好入团以后的教育实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团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共青团抓住先进性建设这个关键,逐步把团员培养锻造成该有的样子、展现出应有的作为。

在团员发展中,紧紧抓住质量这一生命线。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制定实施分领域入团标准细则,推行推优、积分、评议入团,多维度考察入团申请人,入团标准和“门槛”明显提高,“什么样的青年能入团”更清晰、更明确。

“以前比较注重学习成绩,现在不一样了,要看综合表现,积分越高、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越有机会优先发展成为团员。”在谈到入团方式的变化时,浙江省平阳县实验中学的入团积极分子说。

近年来,新发展团员规模从每年800万名左右逐步降低并合理控制在350万名左右,以往高中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能入团的情况彻底扭转。

在日常教育中,强化政治教育、政治训练。全团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部署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制定实施中学团课教育指导大纲,全日制中学团校基本实现应建尽建,推动超过90%的团支部组织化开展学习教育并逐步形成机制,团员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整体跃升。

团课既要有意义、讲道理,也要有意思、引潮流。“第一次听音乐团课,觉得很生动、很吸引人。希望以后团课都能这样讲!”湖北省黄石二中的团员参加“百年追寻”主题音乐团课后说。

各地通过创新“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团日等组织生活的形式载体,加强辨析式讨论、沉浸式体验、仪式化教育、社会化实践,强化组织育人功能。

在上海,“争章推优”逐步成为初高中团队衔接和培养一体化工作的“榫卯”,高中、高校探索建立“推优”一体化连续培养、接续育人链条。这是全团推动完善贯通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经过少先队组织推优入团的比例超过90%,各地普遍建立团员先进性评价常态化机制,研究细化推优入党具体措施,团员中经过团组织“推优”成为党员的比例明显提升。

大事难事显担当,共青团员有作为。5年来,全团累计组建50余万支青年突击队、动员960余万名团员青年,在疫情防控、防汛抗洪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在前、作表率;每年组织动员500余万名大学生参与三下乡、返家乡、社区实践等活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广阔舞台施展才华;数千万团员青年参加网络文明志愿行动,抵制谣言杂音、传播主流价值,团员先进性在实践中得到历练彰显。

抓骨干:探索创新工作骨干选用机制

“四缺”之难,难在基层、首在“缺人”。5年来,全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干部有不同于党政干部的特点,应该采取符合群团组织特点的干部管理方式”等重要要求,努力破解“行政化”选人用人模式,大力拓宽团的工作骨干来源渠道,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努力把“好苗子”选出来、用起来。

在江西铅山县,团县委不仅配齐了专职团干部,还结合县产业特点,选配了1名挂职干部和3名兼职干部,全县每个乡镇都配备了1-2名专业领域的兼职团委副书记,乡镇团干队伍进一步充实。实践中,各地严把政治素质、事业心等核心条件,改体制内“单通道”考为社会化“五湖四海”选,身份、职业、年龄、级别等选拔“杠杠”开始打破,探索形成了挂职兼职、专项招考、岗位聘用、择优转任、开发公益性岗位、增设事业化平台等多种方式畅通用人渠道,真正把愿意为党做青年工作、热爱共青团事业的人选拔到团的岗位。

选进来是第一步,管好用好更重要。

“有些工作看着‘高大上’,青年到底认不认?”“强调几次的工作问题没解决,责任究竟在谁?”这是团山西省晋城市委对各县级团委书记年终述职的“灵魂拷问”,明确依岗定责“压担子”,分类管理“履职责”。在贵州铜仁,市委组织部、团市委联合印发区县团委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履职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对区县团委“关键少数”的“目标怎么定、实绩怎么考、结果怎么用”作出具体规定。5年来,全团先后制定实施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制度,逐步探索建立县级团委书记履职评价制度,“干好干坏一个样”“想到哪儿干到哪儿”的情况明显减少。

抓机制:基层建设和改革只有进行时

基层改革,县域是重中之重。在中央书记处指导下,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团中央先后开展两轮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持续“强三性、去四化”,强化县域共青团政治功能、形成社会功能,聚焦基层组织方式单一和工作方式低效,破除县级团委机关化、行政化依赖,创造性解决“四缺”问题……改革直指县域共青团存在的顽瘴痼疾,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2022年8月,经党中央批准,团中央印发指导意见全面推开县域基层组织改革。在各级党组织的重视支持下,县域基层组织改革整体进展态势良好,“团委在基层的影响起来了”“与中心工作贴的更紧了”“小部门大贡献”成为不少地方党委政府对基层改革成效的积极评价。

5年来,在不断取得丰富认识和实践成果的同时,全团总结形成了一批务实管用的制度机制成果,先后制定、修订和完善团的基层制度规范67件,深化改革“投石问路”和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形成良性互动。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团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带来深刻启示:面对基层薄弱的长期挑战,面对社会环境、青年群体的持续深刻变化,自我革命、真抓实干是关键所在,回归初心、扎根青年是根本出路,优化体制、创新机制是必然选择,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组织起来力量大。新的奋斗征程上,共青团正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精神状态和改革创新、敢闯敢试的奋进姿态,持续大抓基层建设、深化基层改革,努力把更多团员青年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体现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团的十八心得体会2

“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改革举措落到基层,把力量和资源充实到基层,使基层真正强起来。”2018年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对加强共青团基层建设和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加强团的基层建设刻不容缓。”以团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为标志,新一轮共青团大抓基层的部署全面展开。5年来,全团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针对团组织有效覆盖不足、基层活力不够、组织动员能力不强、团员先进性不彰等突出问题,大力激发自我奋斗精神,打出系列“组合拳”,推动团的基层薄弱状况初步扭转,团的组织力稳步提升。

抓组织:以组织变革激发组织力提升

“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怎么有利于做好工作、就怎么建组织”“探索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指明方向。

青年在哪里?团员在哪里?团组织在哪里?面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好并不容易。

组织依托,数字赋能。全团建成“智慧团建”系统,第一次比较精准地摸清了“家底”,历史性实现团的组织体系实名到支部到团员,基层建设的精准性大大增强。

在总结继承以往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全团着重在组织建设理念思路和路径方法上探索创新,把扩大基层组织有效覆盖作为着力点,固根基、去盲点、补短板,努力构建纵横交织、覆盖广泛的组织体系,遍布基层一线、深入青年身边的团组织正在不断延伸。

在大、中学校,除了原有的校、院、年级、班等组织形式,一批适应学生团员校内外学习生活方式,在学生社团、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校地共建见习基地等建立的功能型团组织应运而生,学校共青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社会实践教育方面的独特价值更为突显。

在党和国家机构深化改革背景下,“团组织+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机关部门牵头行业大团委建设等拓宽基层团建视野的组织设置方式焕发出新的活力,机关团建的示范带动效应更加显现。

在国有企业业务板块扩展、产业链供应链延伸、用工方式更加多样的背景下,工程项目建团、产业链建团、公寓建团、青年突击队建团等多种模式成为新的有益探索,在更好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动员青年岗位建功、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领域团建在“主动求变”,新兴领域团建则在“变中求破”。

面对新兴领域“团员难找、组织难建,建而不活、存续不长”等问题,注重通过党建引领、区域联动、行业牵动、园区推动、总部驱动、产业带动等路径,有效提升组织覆盖质量。通过持续攻坚,5年来新建“两新”团组织超过50万个,带动社会领域每万名青年拥有的团组织数量翻了一番,共青团扎根青年的组织基础更加广泛。

“要把工作做实做具体,使广大青年融入以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中。”面对城镇化、经济转型、青年流动等给传统组织体系带来的巨大冲击,共青团破除“先建组织、再开展工作”、组织形态单一的思维定式,大力创新基层组织形态和组织动员方式,团组织主导的枢纽型“青年之家”、功能型青年社团、互动式网络社群等蓬勃发展,成为有效组织动员青年的“左膀右臂”:全团400多万个基层团组织、6万余个“青年之家”、20余万个青年社团持续双向赋能,彰显出更为广泛和多层次的组织力。

抓团员:锻造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

“团员应该有先进性,有光荣感”“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抓好入团以后的教育实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团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共青团抓住先进性建设这个关键,逐步把团员培养锻造成该有的样子、展现出应有的作为。

在团员发展中,紧紧抓住质量这一生命线。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制定实施分领域入团标准细则,推行推优、积分、评议入团,多维度考察入团申请人,入团标准和“门槛”明显提高,“什么样的青年能入团”更清晰、更明确。

“以前比较注重学习成绩,现在不一样了,要看综合表现,积分越高、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越有机会优先发展成为团员。”在谈到入团方式的变化时,浙江省平阳县实验中学的入团积极分子说。

近年来,新发展团员规模从每年800万名左右逐步降低并合理控制在350万名左右,以往高中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能入团的情况彻底扭转。

在日常教育中,强化政治教育、政治训练。全团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部署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制定实施中学团课教育指导大纲,全日制中学团校基本实现应建尽建,推动超过90%的团支部组织化开展学习教育并逐步形成机制,团员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整体跃升。

团课既要有意义、讲道理,也要有意思、引潮流。“第一次听音乐团课,觉得很生动、很吸引人。希望以后团课都能这样讲!”湖北省黄石二中的团员参加“百年追寻”主题音乐团课后说。

各地通过创新“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团日等组织生活的形式载体,加强辨析式讨论、沉浸式体验、仪式化教育、社会化实践,强化组织育人功能。

在上海,“争章推优”逐步成为初高中团队衔接和培养一体化工作的“榫卯”,高中、高校探索建立“推优”一体化连续培养、接续育人链条。这是全团推动完善贯通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经过少先队组织推优入团的比例超过90%,各地普遍建立团员先进性评价常态化机制,研究细化推优入党具体措施,团员中经过团组织“推优”成为党员的比例明显提升。

大事难事显担当,共青团员有作为。5年来,全团累计组建50余万支青年突击队、动员960余万名团员青年,在疫情防控、防汛抗洪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在前、作表率;每年组织动员500余万名大学生参与三下乡、返家乡、社区实践等活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广阔舞台施展才华;数千万团员青年参加网络文明志愿行动,抵制谣言杂音、传播主流价值,团员先进性在实践中得到历练彰显。

抓骨干:探索创新工作骨干选用机制

“四缺”之难,难在基层、首在“缺人”。5年来,全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干部有不同于党政干部的特点,应该采取符合群团组织特点的干部管理方式”等重要要求,努力破解“行政化”选人用人模式,大力拓宽团的工作骨干来源渠道,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努力把“好苗子”选出来、用起来。

在江西铅山县,团县委不仅配齐了专职团干部,还结合县产业特点,选配了1名挂职干部和3名兼职干部,全县每个乡镇都配备了1-2名专业领域的兼职团委副书记,乡镇团干队伍进一步充实。实践中,各地严把政治素质、事业心等核心条件,改体制内“单通道”考为社会化“五湖四海”选,身份、职业、年龄、级别等选拔“杠杠”开始打破,探索形成了挂职兼职、专项招考、岗位聘用、择优转任、开发公益性岗位、增设事业化平台等多种方式畅通用人渠道,真正把愿意为党做青年工作、热爱共青团事业的人选拔到团的岗位。

选进来是第一步,管好用好更重要。

“有些工作看着‘高大上’,青年到底认不认?”“强调几次的工作问题没解决,责任究竟在谁?”这是团山西省晋城市委对各县级团委书记年终述职的“灵魂拷问”,明确依岗定责“压担子”,分类管理“履职责”。在贵州铜仁,市委组织部、团市委联合印发区县团委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履职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对区县团委“关键少数”的“目标怎么定、实绩怎么考、结果怎么用”作出具体规定。5年来,全团先后制定实施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制度,逐步探索建立县级团委书记履职评价制度,“干好干坏一个样”“想到哪儿干到哪儿”的情况明显减少。

抓机制:基层建设和改革只有进行时

基层改革,县域是重中之重。在中央书记处指导下,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团中央先后开展两轮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持续“强三性、去四化”,强化县域共青团政治功能、形成社会功能,聚焦基层组织方式单一和工作方式低效,破除县级团委机关化、行政化依赖,创造性解决“四缺”问题……改革直指县域共青团存在的顽瘴痼疾,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2022年8月,经党中央批准,团中央印发指导意见全面推开县域基层组织改革。在各级党组织的重视支持下,县域基层组织改革整体进展态势良好,“团委在基层的影响起来了”“与中心工作贴的更紧了”“小部门大贡献”成为不少地方党委政府对基层改革成效的积极评价。

5年来,在不断取得丰富认识和实践成果的同时,全团总结形成了一批务实管用的制度机制成果,先后制定、修订和完善团的基层制度规范67件,深化改革“投石问路”和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形成良性互动。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团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带来深刻启示:面对基层薄弱的长期挑战,面对社会环境、青年群体的持续深刻变化,自我革命、真抓实干是关键所在,回归初心、扎根青年是根本出路,优化体制、创新机制是必然选择,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组织起来力量大。新的奋斗征程上,共青团正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精神状态和改革创新、敢闯敢试的奋进姿态,持续大抓基层建设、深化基层改革,努力把更多团员青年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体现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团的十八心得体会3

牟田口廉也中将的第18师团是中日战争开始后,以预备役官兵为主体紧急编成的“特设师团”。

第18师团的4个步兵联队编成地为日本的北九州地区,其兵员分别来自大村,久留米和福冈。

这个原先在大正时期被裁撤废止的师团重新编组后,参加了1937年11月在杭州湾的登陆战,为配合主力部队占领南京,第18师团一路疾进,攻占了芜湖截断了南京守军西面的退路。

南京陷落后,第18师团继续转战中国大陆,参加了1938年10月进攻为华南重镇广州实施的大亚湾登陆。

虽然是临时成立的特设师团,但这支由九州地区矿工组成的部队作战能力不亚于常设师团。(士兵来自同样地区的56师团113步兵联队在松山战役中的表现)

为了即将开始的马来作战,1941年11月,日本大本营将正在中国广东地区第23军序列中的第18师团调出编入第25军。师团这时由以下单位组成:第23、第35两个旅团司令部。步兵第55、第56、第114、第124联队,骑兵第22大队,山炮兵第18联队,工兵第12联队,辎重兵第12联队,通信队等。

每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1个联队炮中队,1个速射炮中队,通信中队;每个步兵大队下辖4个中队,1个机枪中队和1个步兵炮小队;

骑兵第22大队辖两个骑兵中队和I个机枪中队;

山炮兵第18联队辖两个山炮兵大队和1个野炮兵大队;

辎重兵第12联队辖3个汽车中队和1个驮马中队。

第18师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1941年11月奉命改编为“三单位”制师团。川口清健少将的第35旅团司令部和步兵第124(福冈)联队被调出组成了“川口支队”。

因时间有限,川口支队虽然脱离了第18师团的编制,但该师团并未成立步兵团司令部,而且还保留了骑兵大队。

第18师团号称丛林作战之王,在南洋攻略作战中表现优异,仅次于第5师团。在马来半岛结束作战后,迅速转入缅甸战场,与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展开激战。

后来,在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和新六军的连续打击之下,其一线野战部队的三个联队的所属的战斗力量几乎被全歼,整个第18师团也差点全部交待,关防大印也被中国军队缴获,是日军中番号1~20的精锐师团中,被中国军队揍的最惨的部队。

日本陆军从明治时期建军开始,就组建了为保护皇居和天皇的禁卫部队近卫师团。近卫师团的兵员来自本乡、宇都宫、佐仓、水户4个征兵区。

进入大正时期后,以第1和第14师团(第14师团步兵第2联队在贝里琉战役中重创美军陆战1师)的征兵区中选拔优秀士兵组建近卫部队。

中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11月初,以近卫步兵第1、第2联队和近卫第3野炮兵联队的第3大队组成的近卫混成旅团,由绥田武少将指挥,侵入了中国华南地区,先后参加了广东翁英作战和广西宾阳作战。

不久后,近卫混成旅团陆续返回日本本土,随即又扩编为近卫师团。1940 年6月3日,近卫师团临时派出部分兵力前往中国湖北省的汉口,随后再次入侵了广东地区。

1940年11月,日本大本营对近卫师团的编制进行了修改,使其更适合作战需要。近卫骑兵联队是日本陆军历史上首批组建的老部队,因此也被改编成了近卫搜索联队。

该联队由本部和九七式轻装甲车,乘车步兵各两个中队编成。这时近卫师团的序列为:师团司令部,步兵团司令部,第3、第4、第5步兵联队,搜索联队,野炮兵联队(野炮兵两个大队、100毫米榴弹炮1个大队),工兵联队,辎重兵联队)和通信队等单位。(炮兵配置相当不错)

随着日本准备与英美开战,1941 年7月,近卫师团被调往法属印支南部。进入10月后,近卫师团开始在西贡附近集结并做好了战斗准备。

唯一不足的是,近卫师团从日俄战争之后便未经战阵,他们长久以来接受的都是仪仗队式的训练,缺乏实战经验。况且这支部队在领导身边待惯了,见多了大人物,难免在指挥上不太顺畅。

为了使部队适应即将开始的马来亚作战,日本大本营对第25军的装备进行了改进。虽然第5和第18师团的军马都跟随部队在中国大陆转战了多年,但马来亚的地形和炎热的气候并不适合军马活动。

考虑第25军将在南方公路交通发达的英国殖民地作战,其所辖3个师团的辎重兵联队都用卡车替换了原有的辎重马车。步兵联队也将驮载山炮、重机枪、步兵炮、速射炮和弹药的部分军马予以撤编,取而代之的也是卡车。

改编后各师团所有的物资、弹药和部分人员都可以利用机械化实施快速机动。

在南方作战开始前,各师团还领取了大本营为马来战役准备的特殊机动工具6000多辆自行车(银轮部队)。(说到底还是穷,工业生产力不足,这么重要的战役,这么精锐的部队,鬼子连给3个野战师团配全摩托化载具都做不到)有了这种简易的交通工具,日军行军的速度大为提高。

由于在中日战争中,采用弹巢供弹、故障较多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表现不佳。(故障率高,保养麻烦,火力持续性差,跟中国军队的ZB-26轻机枪不是一个档次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本陆军已经普遍开始换装口径同样为6.5毫米、采用一个装30发子弹的弹匣供弹的九六型轻机枪,这款结构简单、坚固耐用且不易发生故障的新型机枪加装瞄准器后有极高的射击精度,为了在近战时发挥作用还特别给枪口加装了刺刀。(纯属脑洞大开,闲的蛋疼,谁拿得动10.22公斤的机枪去拼刺刀啊)

由于新式轻机枪的产量有限,人侵马来亚的日军中仍然有一些部队使用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作战。而各步兵联队的情况也基本相同,有的联队装备了1939 年定型的7.7毫米九九式步枪,有的联队则还在使用老式的6.5毫米三八式步枪。

尽管马来半岛地形很复杂,但为了实施进攻战,参谋本部仍然给山下奉文的部队配备了坦克。第25军指挥的第3战车团下辖3个战车联队,其编成为:

向田宗彦大佐的第1联队(九七式坦克31辆,九五式轻型坦克17辆)

河村页雄大佐的第6联队(九七式坦克25辆,九五式坦克12辆)

北武树大佐的第14 联队(九五式坦克45辆)

加上第5师团和近卫师团搜索联队的装甲车,第25军约有120 辆坦克和装甲车。

说实话,这点儿坦克的数量和质量在欧洲战场啥都不是,连德军一个装甲师的坦克数量都不到。鉴于英军在殖民地薄弱的装甲力量,这点坦克实际上也够用了。日本人实际上也只能打打这种时间差的仗,但即使占有这种海军和空军的优势,日本陆军的伤亡依旧居高不下。

为马来亚方面作战提供空中掩护的是营原道大中将的陆军第3飞行集团该集团由第3、第7、第10和第12飞行团,第15独立飞行队、第81独立飞行战队和飞行场站部队组成。

其实力为:战斗机168架、轻轰炸机约108架,重轰炸机约99架,侦察机72架,总计约447架。另外还有以法属印度支那为基地的279架海军飞机作为支援(陆侦9架、战斗机108架、陆攻144架、飞行艇18架)可以说配合马来方向作战的日本航空兵,力量是极为强大的,这也是日军能够打赢新加坡之战的重要保障。

驻新加坡的英国皇家空军指挥官估计,日本陆海军在马来亚战区可以调动的飞机约722架。

由于皇家空军至少具有“以一敌二”的技术优势,在测算后认为,在马来亚地区部署336架飞机就足够了。事实上到了战前,这一地区的英军飞机只有可怜的158架,还大都是落后的机型。

其中包括“布鲁斯特水牛”式战斗机60架,这种机型在美国早已被淘汰。其余还有“布林海姆”轻型轰炸机47架,“毕尔德毕斯特”鱼雷攻击机24架、“哈得逊”轰炸机24架、“卡塔琳娜”式水上飞机3架。这些飞机的飞行成绩很差,就像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飞行员一样,他们只能靠勇敢来弥补战斗训练的不足。

这些飞机与日军的“隼式”“零式”相比,在航程、机动性、速度等方面都存在至少20%的差距,能够强于日本人的唯一指标是油耗较低,这只有在长途奔袭时才能体现。他们对日军战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一无所知。

防守新加坡的英军,包括刘易斯·希斯中将的英印第三军,下辖英印第九师和第十一师,戈登·贝内特少将的澳大利亚军陆军第八师(欠一个旅),还有英印第二十八旅、第四十四旅、第四十五旅、第五十三旅、第五十四旅以及马来亚义勇军的两个旅,总计兵力约88600人。其中英军19600人、澳军15200人、印度军37000人、马来军16800人。

英军统帅部在战役进程中又开始陆续向远东增兵,总计派出陆军45000人和飞机141架。

加上配合作战的航空部队、炮兵以及后勤支援单位,山下奉文中将的第25军总兵力为12万5408人,各种车辆7320辆,军马11516匹。这些兵力和装备将逐次投入到纵贯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作战中,第一批预备在宋卡、北大年和哥打巴鲁登陆的兵力为26640人,其中作战部队为17230人。

感谢您的关注与点赞

参考文献:《堡垒沦陷》

《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