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讲好疫情防控“大思政课”,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青海日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防疫思政心得体会1鞠晓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当前,疫情防控面临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双重压力,高校更须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校园管理。疫情对社会运行方式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何在大思政格局转变过程中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提出新对策,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好的重要课题。
“大思政课”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以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鼓励青年学生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讲好“大思政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善用”上出实招、求实效。如何以疫情防控为契机,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做好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点。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课程思政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作用。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党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善用抗疫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结合伟大抗疫精神开展课程教学,有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大疫带来大考,大考推动大变局。这次大考,考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威力,考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也让我们对如何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抗疫斗争对社会、公民的教育警醒都是深刻的、长远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材和一堂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大课。正是这本“教材”,让学生如此深刻地体会到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指出,“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将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事迹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高校将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态保护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等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既是做好疫情防控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高校课程思政针对性与亲和力的有利契机。
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伟大抗疫精神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的集中体现,彰显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传承和价值旨归,是我国奋力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在疫情应对中,中国展现出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动员力和执行力,充分彰显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显著优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体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民本情怀,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展示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伟大团结力量。在疫情防控中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党员始终走在前、做表率,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加强社区联防联控,真正铸牢全民战“疫”的铜墙铁壁。广大医务人员、志愿者以及普通群众在危险关头、危急时刻,牺牲小家为大家、义利面前讲大义的忘我精神,生动阐释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一体的紧密无间和“小我”与“大我”的辩证统一。
要加强危机和风险意识教育,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疫情的反复再次警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路上必然布满荆棘和坎坷,必然是一场具有许多新挑战和新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未来,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教育,治不忘乱、安不忘危。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正在明显增多,惟有树立忧患意识,方能行稳致远。
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疫情之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判断已经深刻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中,要引导大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拥护者和践行者。
要开展科学素养教育,掌握科学的疫情防控方法。要引导青年学生以科学的精神认识新冠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做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者。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广泛接种疫苗、进行核酸检测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要作用,教学生熟练掌握常规的医用消毒技能和防控方法,多一份责任,多一些定力,用事实击败讹传,用科学击碎谣言,做到不跟风、不盲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舆论,能够作出理性回应,正确理解当下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以及实行“静态管理”措施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事实证明,这是符合中国实际、也是当前国家抗击疫情的最佳选择。
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类共同战斗中,中国作为有担当的大国,在抗击疫情方面贡献斐然。我国为他国提供防疫物资,分享抗疫经验,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各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现实意义,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疫情的传播特点让大学生领悟到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团结一心、积极应对才能攻坚克难,逃避或自私自利只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战斗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志愿者们表现出的救死扶伤、不惧牺牲,不畏艰难、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为当代大学生直接展示了可知可感的高尚品格,与理论中的“道德榜样”崇高修为完美映照,并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向往,进而成为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我们要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弘扬敬业奉献担当精神,培育大学生服务国家的意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要鼓励大学生自觉投入抗疫斗争中,主动承担起特殊时期的使命和任务,切实履行作为时代新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充分发挥新时代大学生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疫情防控,是对全社会的迅速动员,也是对国家基层组织能力的演练考验。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积极参与基层抗疫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了大学生高素质的表率作用。高校疫情防控呈现出的有力度、有温度、有效力、有秩序,教学、生活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模范遵守,都大大提升了大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勇气,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培养集体意识与规则意识,提升社会组织能力,树立起个人服务国家的观念。
常态化疫情防控任重而道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提高政治站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赋予工作崭新内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适应疫情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用大学生亲身经历的社会事件作为生动的教学案例是实践教育的最佳方式,将疫情防控中的优秀素材纳入课堂,将全民战“疫”实践作为课程思政的新素材,大学生的参与度、接受度更高,更能在切身体会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强烈共鸣、互动,将极大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防疫思政心得体会2来源:【开封日报-开封网】
全媒体记者 刘延超
直播学习、网上交流、社群互动……疫情阻不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步伐。连日来,市第三十三中学团委创新方式载体,持续开展“做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线上主题团日活动,把思政课搬到网上,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这是全市团组织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缩影。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在团市委引领下,我市各大中学校团委充分挖掘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拓宽志愿服务和劳动实践育人主题教育维度,建立党团联动、支部轮值的防疫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成立青年党员先锋队、团员青年突击队,汇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青年力量,在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中沉浸式地上好主题鲜明、教材鲜活、底色鲜红的“大思政课”,为时代青年成长注入强大动能。
常态化防控,让青春在需要处绽放。河南医药健康技师学院团委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火速成立了党团员参与的“药院先行”防疫护卫队,累计为全校师生服务17天、119个小时,采样近两万次。同时,成立“健康你我他·抗疫我先行”志愿队,开展血压血糖测量、中医坐诊、健康咨询等服务,为驻校老师和在校学生健康护航。
成立突击队,让青春在实践中淬炼。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成立“青春向党”疫情防控突击队,校党委书记为突击队授旗,庄重的授旗仪式激励队员们不负重托、热血担当。夙兴夜寐培训上岗、清点装备、采样交箱,突击队累计为全校师生服务17天,采样12万余次,守护校园师生健康平安。其间,突击队成员王锦扬等学生,将抗疫体会感想和青春誓言一同写进第一封入团申请书中。
无独有偶,开封技师学院团委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团员青年突击队,发挥学生组织基层优势,学生们充当“疏导员”“引导员”,维持核酸检测现场秩序,提醒同学们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常态开展校园消杀工作,用心用力用情助力全员核酸检测“加速度”。
社区最前沿,让青春在服务中担当。市体育运动学校组织青年志愿,有序助力北门社区、东棚板社区、北西后社区等基层 防控,他们每天6时许抵达检测点,协助医护做好扫码登记、秩序维护、检测引导等工作,保障核酸检测工作有序高效进行;市卫生学校组织动员全校各级团组织及团员青年开展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团支部优秀团员轮值上岗,志愿者逐楼排查,检测队伍井然有序,将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紧密相连,汇聚战胜疫情的强大青春力量。
学践相结合,让青春烙上人民印记。市火电中学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校领导在线上开设专题党课,青年思政教师开展线上教研,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加知识竞赛,分享学习心得,并将学习成效和防疫实践相结合在疫情一线检验,在实践中学真知、在实践中增才干、在实践中展抱负,在青春的成长篇章中烙上人民印记。
接下来,团市委将通过多种形式,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青少年中入耳入脑入心,引领青少年学生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本文来自【开封日报-开封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防疫思政心得体会3【思政探索】
作者:武贵龙(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编者按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一周年之际,如何更加高效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更显示出极为重要的价值。把握好抗疫期间丰厚的思政教育素材,转化为打动人心的教育资源,时刻做好做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思政课实际效果,高校肩负有重大的责任。为此,我们今天刊发此版,希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所启发和推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政大课。疫情防控中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都是一个个真实而催人泪下的人与事,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与感悟,关于爱国、关于制度、关于生命、关于规则……
光明图片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四个自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下,各地各部门戮力同心、全力奋战,展现了一幅幅惊天动地的感人画面。最美逆行的白衣天使、军民同心的硬核力量、“搬家”“散装”的驰援方式、乡村社区的守望相助、拔地而起的救治医院、志愿服务的快递小哥,无不触动着人的心灵、挑战着人的泪点。越是在艰难困苦和紧要关头,越能体会到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感受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磅礴伟力,感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这些,都是高校讲好师生教育思政课的生动案例和素材。日前,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高校要结合疫情防控的实际形势,认真组织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及时将此次疫情防控纳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设置《在抗击重大疫情中成熟和成长》等讲授专题,将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措施成效以及抗疫防疫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等贯穿融入思政课教学。二要精心设计第二课堂育人活动,如开展书记、校长主讲“师生同上一堂课”网课,在学生中全面推行“网络主题教育班会”,在师生中开通“共防疫,中华情”网络对话等,立体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在疫情防控中感受中国力量、传递北科温暖、坚定必胜信心。
加强法治教育,
增强规则规矩意识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不停跳动的病例数字和实时更新的疫情实况,不断地考验着人们的规则意识与理性。有的人无知无畏、心存侥幸,不加防护;有的人无视规则,没有理性,不听劝阻;有的人不惧法律、无视道德,触碰底线。疫情防控最需要的就是人们严格遵守和积极配合疫情防控的规定和措施,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和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等。是否能够响应国家号召、听从学校的安排部署,是疫情期间摆在广大师生面前的一道“法治考题”和“规则考题”。当前,随着假期结束,高校作为疫情防控重要阵地将面临更大挑战。高校要紧抓疫情防控这一实际工作,不断加强对师生的法治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师生在特殊时期遵守国家、地方和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增强纪律观念和法治意识。一要积极开设宪法法律线上课程,持续讲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二要科学制定符合校情的疫情防控管理规定,如北京科技大学及时制定了疫情期间校园管理、工作纪律、违纪处理等多项管理规定,通过多种渠道确保师生知晓并执行,引导师生在遵守规定的实践中夯实法治和规则意识。三要充分发挥师生创造和自我教育的作用,鼓励师生创作微视频、诗歌、书画等作品,通过新媒体开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活动,开设《疫情防控法律知识问答》微信专栏等,切实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入脑入心。
加强生命健康教育,
增强健康成长能力
疫情来袭,一颗小小的新型冠状病毒竟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导致成百上千人陷入生命危机,也使上亿民众陷入焦虑与恐慌。据有关统计显示,近些年来青年学生中非正常死亡事件也呈上升趋势。揪心的现实面前,我们要把握这一直击心灵的教育机遇,突出加强对师生的生命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学会认知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念。生命健康是成就一切的基础。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地成长是一种责任,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我们只有在风雨中坚定信念,才能做到“珍爱生命,健康成长”。高校要始终把师生的身心生命健康教育放在教育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帮助广大师生提升身心素质、塑造健全人格。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方位帮助学生学习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知识,引导师生珍惜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健康成长能力。二要加强对师生的心理辅导和疏导,通过开通“心理热线”“在线点对点辅导”等方式帮助师生解决心理困惑,尤其要注重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师生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三要树立师生团结一心、友爱互助的价值导向,关爱自己也关爱他人。学校要力所能及地与社会共享抗疫经验,帮助大家在疫情做好自我防护、传递人间关爱。
加强党性教育,
增强责任意识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周密部署,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面对疫情,无论是医生、军人还是普通志愿者,都毫无保留地将满腔热血挥洒疆场,把战胜疫情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育人高地,高校更应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疫情防控实践中主动作为、贡献力量。一要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师生党员干部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勇挑重任,积极参与战疫,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要鼓励党员干部始终坚守校园疫情防控一线,不惧疫情、不怕风雨、不喊苦累,用钢铁般意志铸牢战疫防线;开展“党员在身边”活动,引导鼓励党员积极行动,参与防疫值守、担任志愿者保卫家乡。二要引导广大师生勇担社会责任,发挥学科、专业特长为疫情防控献力献计。北京科技大学多名教师积极参与新冠肺炎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研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的三维重建等工作,多名学生携手社区开展线上防控知识宣讲,日语专业十余名本研学生志愿参与海外援助物资翻译任务等,用硬核式表现扛起了北科人的责任担当。
加强文明教育,
增强网络素养
疫情发生以来,网络海量信息爆炸式传播,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容小觑,网络阵地已成为战疫斗争的第二战场。此外,高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还要确保“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研”的总体教学秩序,意味着疫情期间广大师生要通过网络连线、隔空对话来实现日常的教学任务。基于此,高校要突出加强师生网络文明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师生争做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四有好网民”。一要立足在线教学这一实际,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师生网络教育培训指导,提升师生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二要注重教育形式创新,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征文、书画、短视频等网络作品创作活动,提高网络资源供给质量,持续加强舆论正面引导和官方媒体发声,回应师生关切问题,帮助师生增强理性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三要制定网络文明公约,教育引导师生科学用网、文明用网,共同维护清朗和谐的网络空间。
防控就是最好的课堂、眼前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在这堂疫情防控的思政大课中,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大家都是课堂中的一分子。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风雨无阻,终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4日15版)
下一篇:疫情心得体会员工,最新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