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一部高质量全面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图书——《内江市脱贫攻坚亲历者口述实录》评述‖刘德元,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方志四川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扶贫论述摘要心得体会1一部高质量全面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图书
——《内江市脱贫攻坚亲历者口述实录》评述
刘德元
一
2021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宣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如何反映和宣传好这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歌颂和书写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党员干部、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是摆在文艺宣传部门尤其是史志机构面前的一件大事。2021年,按有关部门部署,全国各地相关机构及个人纷纷以不同形式、不同载体对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大事件进行宣传和书写,如新闻界、文艺界以特别报道、报告文学、纪实小说、诗歌、影视、戏剧等形式,方志界则以其独特的方志(年鉴)对这一事件进行记述,旨在为脱贫攻坚留下堪存堪鉴的《扶贫志》,为新时代中国留下幸福满满的《小康志》(简称“两志”)。
二
从修志经验看,编修志书是一件大的系统工程,其编纂出版周期过长自不必说,而且资料的收集也异常困难。此种情况下,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则在编修“两志”的基础上再辟蹊径,以一部《内江市脱贫攻坚亲历者口述实录》(简称《口述实录》)从另一侧面反映和歌颂内江市在脱贫攻坚中亲历一线的典型人物以及脱贫攻坚的艰苦历程。
内江地处川中丘陵腹地,千百年来贫富不均的现象一直存在,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代际传递,截至2013年底,内江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01个、贫困人口21.78万,其中有78016名贫困人口集中在301个贫困村,有139784名贫困人口分散在1328个非贫困村和社区中,属典型的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内江市委、市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积极探索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新机制,重点围绕组织保障、政策支撑、资金投入、人才支持等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投入保障体系,创造性开展“311干部帮扶基层”行动①,探索创新“两集中、三权六化”②投资收益扶贫模式等。截至2019年11月,内江市实现建档立卡的21.78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6.9%下降为零。2017年至2019年内江市连续三年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列为脱贫攻坚综合评价“好”的市(州)。
内江市不仅自己完成了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还对口支援凉山州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凉山州视察,发出了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的号召。同年6月,四川省委组织部印发《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选派管理实施方案》。内江市积极响应,从农林、教育、卫计等12个部门先后抽选上百名精兵强将,分别到美姑县、普格县、金阳县、昭觉县、甘洛县、雷波县、喜德县、布拖县、木里县、越西县10个贫困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帮扶工作中,涌现出以曹宇、夏天等为代表的脱贫攻坚先进工作者。其中,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挂职布拖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曹宇和威远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刘忠明,在2021年2月25日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分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内江市扶贫开发服务中心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2020年,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到各县(市、区)、镇、村以及凉山州访谈,采集回大量珍贵音像、图文资料,同时提供第一手资料的还有各县(市、区)党史研究室及其他社会团体。2021年12月,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组织整理的《口述实录》由开明出版社公开出版。《口述实录》以前言起笔,访谈口述人48人,编辑实录45篇326千字,每篇实录插入1—5张相关图片,文末附录《内江市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和《内江市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最后垫以后记。访谈对象按市级、县(市、区)级排列顺序,分为内江市、凉山州、阿坝州、附录四部分。编辑原则遵循口述者的身份和语言习惯,生动全面地讲述了内江市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以黄健、付大为等为代表的市、县(市、区)领导,以曾红军、刘忠明等为代表的组织实施者,以何志兵、张晓勇等为代表的帮扶干部和第一书记,以王启刚、丁胜利等为代表的返乡创业扶贫带头人等在脱贫攻坚中亲历一线的感人事迹。
三
实录,就是按真实情况,把实际情况记录或录制下来。它是编年体史书的一种,在古代是用来专记某一帝王统治时期的大事,如《明实录》《清实录》等。内江《口述实录》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脱贫攻坚人物为采访对象,采取访谈者与口述人一问一答的对话实录,生动反映内江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
从实录层面看,笔者认为,此书有以下7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访谈者与口述人的每篇实录,标题下均以数百字“提要”勾勒全文,提纲挈领介绍了口述人所负责的扶贫地区、扶贫项目和扶贫对象的贫困程度,以及访谈者的访谈内容等,形成访谈者、口述人、编者与脱贫攻坚地区之间的一种时空关联,起到了引领阅读的作用。
二是通过访谈者与口述人之间的现场对话,拉近了编者、读者、访谈者与口述人之间的距离,把访谈者、读者带入口述人所援助的脱贫攻坚现场,使编者、读者、访谈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是编者、访谈者、口述人,它是一种交叉时刻的写作,它交叉着编者心思、访谈者情思、口述人两地(家乡、家人与援助地区)相思,交叉着读者对于脱贫攻坚的理解。交叉是理解这本《口述实录》的钥匙。从这里出发,我们不仅可读解出访谈者的细密情思,更能体会到口述人的精神实质,从而感受到《口述实录》所承载的时代意义。
四是《口述实录》精巧之处正在于以“时间—空间”的交叉并置,打破了其他记录扶贫攻坚文章中循规蹈矩的线性原则,有效黏合起了编者、访谈者、口述人隐藏在叙事中的支教扶贫、科技扶贫、医疗扶贫、农业扶贫以及电商扶贫的叙事结构。表面上看“时间—空间”似乎退隐在故事背后并没有凸显什么显著意义,但是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时间—空间”的交叉,恰恰构成这本《口述实录》最引人入胜的注释,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这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真实故事,是新时代的交响辉映。
五是采用《口述实录》记录脱贫攻坚的丰功伟绩,它既有故事性,也有纪实性,真诚而恳切地做到了用“口述实录”记录这个时代,记录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它用访谈者、口述人与编者的交叉,勾勒出“口述实录”所需要的情节转换,以编者、访谈者和口述人的视角,同时展现脱贫攻坚的生动场面。
六是以《口述实录》形式讴歌脱贫攻坚,既可为新编地方志(“两志”)补充内容,也可与文献、档案相互印证。编者对口述资料的编辑、整理以尊重受访者口述原始资料、不删改不添加为原则,同时保持口述资料的客观完整,是这部《口述实录》的底线和特色。
七是《口述实录》现场展示了编者、访谈者与口述人之间的关系,它延续了史学界(文字史料、文物史料、口述史料)的作者风格,相比于志书采用篇章节目体记述脱贫攻坚,《口述实录》则有更为亲历、亲闻、亲见的传统优势。同时对口述人来说,对自身亲历的过往事件却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受,也愿意接受采访和表述,这就是《口述实录》独特的优势所在。
因此,《口述实录》的文字是真实的、朴实的,情感是细腻的,它既不是刻意的煽情,也不是空洞的言说,它温情地把一个个脱贫攻坚的故事融入到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宏大背景中,让人感受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放眼海内外,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上亿人口的脱贫,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同时,我们还可从《口述实录》中得到某种启示——那便是“口述”的意义正在于为历史提供证言,为脱贫攻坚找到代言,为贫困人口找到希望,从口述人的人生中感受到无限的温暖、记忆和人间大爱。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口述实录》让我们看到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注:
①“311”,指2019年内江市组织实施“311”干部帮扶基层行动:选派3000名干部到农村、千名干部到千户工业企业、千名干部到千户服务业企业开展帮扶行动,助推乡村振兴、“三大攻坚战”、党的建设等重点工作。
②“两集中”,指财政资金集中使用,集中实施产业项目;“三权六化”模式,指通过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赋予建档立卡贫困户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财产权和财产收益权,锁定退出目标,实行挂图作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德元(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扶贫论述摘要心得体会2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这是我下村以后放在案头、记在心头的一句话。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身处乡村振兴一线,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我要怎样地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给了我明确的答案和指引,更给予了我工作的方向和力量。
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当我走进农村,走近农民,看到村里还存在不少留守儿童,见到一些村民依然在牌桌上消磨时间……我真切体会到我们驻村干部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学会了俯下身子与村民朋友交流沟通,耐心细致地开展群众工作,从村民需求出发建设新农村。当留守儿童住上了装饰一新的房子,有了自己专属的课桌与房间,当村民朋友积极参加我们组织的各项活动,消失了多年的春节民俗重新出现在村里,当新建的展示村史村情的党建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他们夸赞自己家乡的好谈资,我越发真正从心底里认识到,乡村振兴工作,成就一个人,帮助一个家庭,改变一个村庄,是党赋予驻村干部的责任和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一重要要求,清晰精准地为我们驻村干部如何“能干”明确了努力目标。能干的第一步是懂农业,努力使自己成为懂政策懂技术的行家里手,懂得如何真正“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其次是爱农村,就是让自己真正扎根在基层,走近“她”,才会爱上“她”;最后是爱农民。在村的日子里,我通过抖音为脱贫户一次售完囤积的5万斤谷子,带领群众售卖农产品创收,给留守儿童开办义务辅导班,组建发动村民自治的志愿服务队,在办好一件又一件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中,与农民朋友建立深厚感情,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我在实践中深刻领会总书记强调的,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
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开展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在驻村帮扶过程中,我们发挥职业教育单位优势,利用帮扶村自然和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和农旅实践资源,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改造升级,打造出一个以党建为引领、科技农业为根基,自然教育为手段,研学实践为目的,农业与创新、自然与耕读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知识科普劳动教育体验基地。“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我们在村中心广场建设党建宣传栏、展示长廊,搭建免费党建报刊亭,让老百姓随手获取党建书籍和报刊读物。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台固定每周三组织村民观看红色电影,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红色教育。举行冬至包饺子、推广普通话、“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节水爱水护水等群众性活动,让老百姓从心里真正理解和接纳党的方针政策,心甘情愿听党话、跟党走、颂党恩。(作者为江西省永修县立新乡中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编 辑 | 刘 琼
微信公众号版权说明
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稿件来源、作者;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微信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聚焦三农工作队伍
聚力乡村振兴战略
欢迎投稿
网站投稿:tougao@dxscg.com.cn
报纸投稿:xcgbbtg@163.com
报纸投图:xcgbbtt@163.com
扶贫论述摘要心得体会3来源:人民日报
回信
徐淙祥同志:
你好!来信收到了,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
请代我向乡亲们问好!
习近平
2022年6月27日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27日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向当地的乡亲们表示问候,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
习近平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粮食生产,我一直都很关注,基层调研时也经常到田间地头看一看。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回信全文另发)
徐淙祥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农民,一直潜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2010年牵头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逐渐成为当地种粮大户,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等荣誉称号。2011年4月,习近平到张槐村考察时,曾向他和乡亲们了解小麦种植情况。近日,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十多年来从事粮食生产、帮助群众脱贫等情况和体会,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
《人民日报》(2022年06月29日01版)
下一篇:治警教育整顿心得体会,最新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