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九成受访大学生利用网络辅助学习 六成线上分享学习心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上网学习心得体会12023-05-05 08: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链接已复制
字体:小大
在网上学习的过程,对鲁东大学的胡月而言,就像享用一顿大餐:先来点儿学习博主的短视频,作为开胃的“前菜”;再上“硬菜”——视频网站上的课程或纪录片;有必要时,还可以拿起“烹饪工具”——课堂速记软件或思维导图App,自制几道“助消化的小菜”。
从靠短视频App打发时间,到在社交平台搜索考研攻略,再到自己搜集院校信息、整理攻略、上传到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李显完成了发掘社交平台多重功能的“三部曲”。如今的他已是一位考研学习博主,每天和前来他主页浏览、交流的网友一起学习,成了和上课一样寻常的事。
通过网络乃至社交平台进行自学,已是一些大学生对日常学习进行补充的常见方式。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7所高校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3486份。调查结果显示,97.4%受访者曾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学习知识或技能,其中50.8%受访者基本每天都用社交网络学习,28.6%受访者每周使用三四次,11.7%每个月使用5-10次,8.9%每个月使用不超过5次。
在网络学习中提升自学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苏志杰就读于暨南大学,在一堂高数课后,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起他的教学新尝试:“我这门课也同步开设慕课,欢迎大家去学习打卡,作为课堂的补充。”苏志杰打开慕课App,发现原来他在全国还有近5万名“云同学”,在电子屏的另一端参与课堂。
最初向网络寻求帮助,苏志杰是为了适应大学里和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习模式。“由于课时安排有限,很多课程中,老师不会事无巨细地讲到每个要点,也不会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巩固。”全新的学习节奏中,苏志杰有时会感到没学透。在网上搜索不懂的知识点时,他发现网上有很多大学老师开的课程,打开了这个新世界的大门,他的网络学习之路一发而不可收。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9.0%受访者已经将通过网络学习当作自己日常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最常见的是观看专家在社交网络平台发布的课程(70.6%),此外还有观看学习博主分享的学习经验(63.9%),检索绘画、摄影等特长型技能(38.4%),检索非本专业的知识(37.3%),检索做饭、人际交往等生活实用技能(37.1%),跟随学习博主一起线上自习(33.7%),等等。受访者观看最多的网络学习内容是视频类(84.4%),其次是图文类(63.0%),此外还有纯文字类(34.3%)、互动游戏类(17.6%)等。
34.1%受访者认为通过网络学习效果很好,学习了很多知识或技能;57.0%受访者认为学习效果还可以,优势大于劣势;7.9%受访者认为网络学习虽然也有用,但效果一般,劣势大于优势;还有1.0%的受访者认为用处不大。
在受访者看来,通过网络自学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72.2%),此外还有学习的时间不受限制(65.2%)、网上检索学习资源的过程简便(50.2%)。网络平台里汇聚了不同学校课程的精华部分,课时较短,满足了苏志杰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临近期末周的图书馆里,苏志杰环顾四周,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戴着耳机、观看在线课程,笔下飞速地记着要点。“在网络平台学习很便捷,随时随地打开设备就能自学。”
网络空间信息丰富、资源多(66.6%),网上学习的形式有趣(56.9%)等,也是受访者喜欢网络学习的原因。就读于河南一所高校的杨紫琳最近被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教授李筠在视频平台开设的账号吸引了。李筠陆续发布了很多领读的视频,“李老师会串联着举例子,介绍书中讲到的生活背景、一些书本之外的历史事件。他还会联系现实,讲解一些举措对后世、甚至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同样学习政治学的杨紫琳被这个好玩儿、能听故事、能互动的线上读书课抓住了眼球,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对生僻哲学名词的形象解读她都很愿意听,“不管你是不是政治学专业学生,听了都会有长进。”
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85.6%受访者认同通过网络学习可以养成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正在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的卢嘉昊也对此表示认同,认为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自学能够更加激发他学习的自主性。书籍只是单向的输出,但社交网络平台的“评论”“弹幕”等功能增强了互动性。“每当我看到他人的反馈,会产生一种我是在和很多人一起学习知识的感觉,能让我更好地坚持下去。如果是一个人在啃‘天书’,我会感到孤立无援,可能很容易就放弃了。”
在社交平台找到学习伙伴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0.0%受访者曾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学习攻略或心得。受访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专业所学或课外学习成果分享给更多人(36.6%),自我表达、展示学习成果(18.1%),和他人线上交流学习、促进自己进步(17.2%)等。
英语六级考了669分的高分后,张静怡萌生了把经验分享给更多人的想法。她开通了社交媒体账号,分享的第一篇笔记就是六级备考经验。贴满整墙的单词记忆卡、练习用什么App等“干货”和技巧,让这篇笔记收获了过万点赞和收藏。后来,她顺利保研至清华大学,也更新了多篇夏令营心得,“这也是紧张的考试过程中的一个情绪‘出口’”。
调查显示,83.8%受访者喜欢和网友交流讨论的学习氛围。能在和网友的交流中帮助别人、互相学习,也是张静怡最在意的。她会回复每一条留言,看到有粉丝评论“想知道你怎么考专业第一的”,她就细致地梳理了自己的学习规划和研究生申请过程。还有一位粉丝最初在小红书上和她互动很多,两人互加了微信,成了很好的朋友,经常互相探讨学习经验。
李显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记录下来,剪辑成短视频发到社交平台,有时候也会开着直播自习,来促进自己学习。“以前我在桌前坐半个小时就坐不住了,总想‘摆烂’,但想到有很多双眼睛隔着屏幕‘监督’我,自然就会更专注了,现在我能连续坐着学习六七个小时。”
除了分享学习经验、隔空“云伴读”,李显还会在早上五六点在研友群里叫研友起床,建立多人线上自习室。他发布的视频里,也经常展现早睡早起、勤锻炼的优良作息。“总能收到很多想跟我一起学习打卡的留言,能够激励大家一起上进真的很开心。”
虽然没有系统地发布过自己的学习心得,但苏志杰也非常喜欢在视频课程的评论区和“云老师”“云同学”展开讨论。“在讨论帖里能看到其他人对于抽象计算公式、化学结构的不同分析思路,可以对我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补充。”苏志杰认为,大学学习是一个寻找开放性答案的过程。有一次,苏志杰也在评论区留下了自己的思考,讲课的老师还对苏志杰的回答进行了点评。
考研时,就读于河南一所高校的杨紫琳也曾参与到网上学习讨论中。看完一位学习博主总结的考研资料,她又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了一遍,发到相关话题下。“因为我按照自己整理的逻辑,记知识点会更快,所以分享给大家。”一些网友在她的帖文下讨论,有人认为原博主的思路更好,也有人觉得杨紫琳整理的更好记,就知识点记忆的方式探讨了一番。
大学生网络学习,能高效利用也能理性看待
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几乎“用之不竭”,让杨紫琳觉得既方便又困扰。“输入一个关键词,能搜索出来的信息太多了。有时候打开平板电脑,从8点坐到12点,才选好我要看哪一个。感觉这一上午自己好努力,但其实什么也没干。”信息筛选的时间成本不可避免,杨紫琳也想了一些办法来规避,“可以去看权威的信息来源,比如我比较愿意看‘加V’大学教授的发布。
在中青校媒的调查中,受访大学生也指出了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些劣势,64.9%受访者认为注意力容易被分散,54.5%受访者认为一些学习内容质量不高,50.6%受访者认为找到合适的学习内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37.9%受访者认为学习效率不高,23.1%受访者认为有些平台提供太多便利、甚至被用作在学习中投机取巧。
胡月发现,社交网络平台就像她“肚子里的蛔虫”,随着她播放学习视频的增多,算法为她推荐到主页的视频越来越合胃口。“但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被大数据推送带偏,不能对网络信息一股脑全盘接收。”
调查结果显示,89.0%受访者认同社交网络中的内容有优有劣,需要仔细筛选;89.5%受访者认同网络学习是一种有益补充,而传统学习形式同样重要。
对于这一点,杨紫琳深以为然。在读本科时的一门课上,杨紫琳的老师曾布置一项用计算机算法给照片去雾的作业。杨紫琳曾在一则视频上看过关于深度学习的科普,课堂外的涉猎和课堂上的知识点擦出火花,她决定用这种方法试试看。“有些这个专业的博士、硕士在视频平台上传相关的科普视频,让我可以初步了解深度学习到底是什么,可以去看哪些文献,用哪些方法解决问题。”但真正开始学,她才发现深度学习比想象中难得多。在网上的视频引领下入了门,又有老师提供的大量帮助,她才磕磕绊绊写完了给图片去雾的代码,“不过还很粗糙,能应用的图片很少。”
这次经历也让杨紫琳意识到,社交网络学习很生动、有趣,对于刚入门的阶段非常友好,让人不会被陌生的名词、庞大的知识体系吓退,“但想要深入研究,还是得去看那些看似枯燥的书籍、论文。”
在理性认识网络学习的基础上,一些受访者也给出了网络学习的建议,72.2%受访者认为可以选择权威信源推出的学习内容;61.8%受访者认为可以对比不同来源的信息,选择更为优质的内容;48.5%受访者认为可以多去浏览,多看有益;44.9%受访者认为可以和同学、朋友交流有哪些优质学习资源。
卢嘉昊认为,社交网络平台对于年轻人学习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不过还需要得到一些正确的引导。比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好社交网络的学习属性,让学生对通过检索社交网络获得的内容进行一些分析,或是做一些信息的整合,以及进行更加深度的思考。”
关于如何利用好社交网络和传统形式的学习,杨紫琳有自己的心得。“当你想学一个新东西,但又不知道从何学起,就可以先去社交网络上看看。平台上博主的介绍是一种知识的拆解和浅化,会帮你找到方向,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等初步了解了,再想去深入,就可以去查更专业的书籍、文献,同时还可以把社交媒体上相关的素材作为辅助。”在不知不觉之中,这个“套路”已经深入了杨紫琳的自学体系之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 实习生 陈宇龙 范子菁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
超九成受访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学习,六成线上分享学习攻略或心得
网上“充电”:大学生在“冲浪”和“社交”中自学
上网学习心得体会2
孩子新课部分已经讲完,正式进入复习阶段。今天老师可能身体不舒服给了一部分学习任务让自己复习。我大概让孩子试了试发现一些问题。不知道是只有我的孩子存在,还是大部分孩子都存在的问题。想和广大朋友一起讨论一下。
孩子背诵默写所有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都很顺利过关。但是如果给一个子注音会犹豫,或者打乱顺序听写也会犹豫。这一个月陪娃学习,对他的语文教材可以说比较熟悉了,发现和自己小的时候学习的教材差别很大。我是80后,清楚的记得自己的课本开篇就是拼音,现在的课本开篇是识字。那会没有现在的三年幼儿园,我是直接背上书包读一年级,30多年过去了还记得自己第一节课,老师在黑板写了一个很大的a,作业就是回家写两行a。一年级很大部分时间学习拼音,自我感觉自己拼音学的很扎实。
现在看自己的儿子幼儿园三年好像也在学拼音,那会觉得小小的年纪会背诵就很厉害了,一年级还系统学习呢,可是一年级拼音结束了发现学的并不好。一年级拼音讲的很快。是不是老师觉得幼儿园都学三年了,孩子们应该掌握差不多了,在幼儿园老师觉得一年级还学呢。
还发现现在的一年级拼音顺序是打乱的,一节课有韵母,有声母,有整体认读。我一个大人都觉得好乱。真的不知道现在的教材编版是按什么规则。最近让自己的孩子每天坚持读一本小故事书,带拼音的,目的就是训练他的拼音能力,不知道做的对不对?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
上网学习心得体会3我是圈圈,定期分享【个人成长干货】与【自媒体写作运营】,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从掉进自媒体的坑里之后,我就迷上了知识付费,昨天粗略算了一下,2年多来下来七七八八加一起大概花了有3万多,目前能看到的回报大概不到1万 。
可能有的人会说,这不是被「割韭菜」了吗?
以前我也这么想过,后来钱花得多了一点,想法就变了。
不算那些打卡类的付费社群,我报过的知识付费类型还挺多的:
写作课,年度阅读课,拆书稿课程,理财课,自媒体运营课,画画课,个人ip课 ,商业文案课,朋友圈运营课,自媒体运营星球……
便宜的99,贵的1699,上车这么多次,也算是对知识付费不陌生了,接下来就唠唠这3万多砸下去,我都收获了什么心得。
我觉得知识付费大致可以分3种:
知识付费不存在纯「割韭菜」这一说,如果你感觉被「割」了,我猜可能有以下5个原因:
从我自身经历的几次失败的知识付费分析的,欢迎对号入座[狗头]~
上上个月我脑子一热,报了一个ks运营课,被那个老师鼓吹的迅速起号方式给蛊惑了,无数学员案例,60岁大妈逆袭,20岁小伙从服务员到开上豪车……
我一狠心,399就这么花了。
等到开始学习课程,发现资料包基本就是网络拼凑,而所谓的快速制作视频的方式,也不过是去用小程序洗别人的文案+去小红书找别人的图=批量制造短视频垃圾。
但很不幸,这些视频有人爱看,还都是高赞,靠播放量就能赚很多,这种简单粗暴近乎抄袭的赚钱方式我真心接受不了,可能活该我穷吧 。
但咱能说这个课割韭菜吗?我觉得不能,毕竟它对别人有用啊。
这种课报了大概率也要凉凉,不是没用,是报早了。
举个例子,大佬讲得是个人IP如何打造,可咱菜单栏还没研究明白呢,公众号1篇文章还没发表呢,这时候大佬讲的东西很容易让你觉得:懂了,又没完全懂,很空洞,最后用不上。
钱花完了,得到一堆看似无用的方法论,就会有种「被收割」的感觉。
划重点,这时候应该把重心放在:怎么积累足够的优质内容,把账号搭建起来,在账号保持基本运转的同时,再去琢磨底层逻辑的事情。
如果曾经报过这样的课程,可以定期回顾一下,也许某个课当时听不懂,回顾的时候你已经不是当初的小白了,刚好课程又就适合你了。
比如教你如何表达的课程,这种能力的提升,大概率是不会以直接的物质形式回报给你的,如果觉得学了就应该在职场里顺利升职加薪,大概率是要失望的。
能学到东西,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就是这类课程最直接的回报。至于其他的,可以期待,但短期内没必要强求。
虽然很多课程宣传的文案里会写很多学员案例如何如何逆袭,但短暂的颅内高潮过后,我觉得咱们还是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个清醒的认知,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愿意涨薪的老板。
这种我觉得倒不能说是纯割韭菜,只是老师本身的资源和渠道能力存疑。
真正牛B的老师不可能缺变现资源,如果少得可怜,要么你不是她扶持的重点学员,要么她能力有限。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曾经很赚钱,现在风口过了变xian一般,比如拆X稿类的课程,注意看案例变现转zhang的时间就能分辨 )
我之前参加过一个文案培训课,还拿到了结营第一,结果进了一个500人的大群,一个礼拜一个单子,还要靠抢,这跟课程宣传的接dan「接到手软」是相差了十八条gai吧。
但那个老师讲的文案课程确实很有用,一些文案思维也对我很有帮助,好像也不能说人家割韭菜,只能说,我不是她重点扶持的学员吧。
我曾经报名了一个tou条课,自身原因导致后来没听课,跟着我一批的小伙伴账号都做起来了,我却还在原地踏步。
那就没招儿了,谁能帮得了呢。光说不练肯定是没有结果的,上帝来了也白费不是?
只有做了才能发现问题,老师才能对应地帮咱提升,如果不做光听课,最后课程结束还是不会写,账号还是做不起来,这样给老师扣上一个「割韭菜」的帽子,你说老师多冤吧。
还有更多原因,欢迎补充[小鼓掌]~
说了这么多,那好的知识付费怎么筛选呢?
看老师人品
要信得过,你喜欢,与你三观一致,这是基础。
可以搜索老师的名字,也许会有其他学员的评价,看她的账号运营了多久,看她写过的文章透露的价值观,看她朋友圈案例等等,多角度去观察一个人。
看老师实力
比如我们买的是公x号运营课,那就要看看这个老师本身公X号粉丝体量,变xian情况,以及她学员的变xian情况,特别是要看她学员的运营情况,更有说服力。
这就需要我们仔细研究课程目录,多找几个竞品课程横向对比。
同时,要对自己当下的所处的阶段(包括你目前的能力,拥有的资源,学习时间是否充足等等)和你自己的真实需求(是成长,还是搞钱,还是链接人脉)有比较明确的认知,这样能帮助你筛选到最适合自己的,也最容易出效果的课。
这一点很重要,我之前很多次无效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买了不适合自己的课。
如果小伙伴们记住以上这两点,大概率能少花很多冤枉钱。
知识付费切忌冲动,这是对我们的钱和时间负责,也是对老师负责。
我们希望投入了钱和时间就有对应的回报,而老师们也是一样,他们也希望我们学了课程会做得更好。
如果一个不错的课程,因为我们冲动选错了,影响了最终的学习效果,进而就说老师「割韭菜」,那属实是有点不讲武德。
吃了这么多次亏之后,我现在上车谨慎多了。
最近在跟某个公众号训练营,是我对比了3个训练营之后选择的。其实一X开始我已经准备要买另一个博主的公X号课程了,但我仔细对比了课程目录和对应的服务,明显现在的更适合我一些。
从课程循序渐进的设置,和社群服务的设计,以及对于涨粉变现以及后续社群运营等内容的侧重,才是我最需要的。
而我在老师的朋友圈潜伏了几天,看完了她半年来的每一条朋友圈,给我感觉是一个值得信赖,用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做的课程,交付一定不会差,事实也确实如此。
后续效果如何我也会真实记录下来,作为检验知识付费的又一次真实心得,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蹲一下后续。
最后总结一下知识付费的二十字箴言:
交完钱≠学完了
不盲目
不冲动
三观一致
当下有用
祝看到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们,都能告别无效的知识付费,让我们的钱不白花!
关于知识付费你有哪些想要吐槽的?欢迎一起讨论吖~
作者简介:
圈圈,90后不自由撰稿人,广告公司出逃中,专注「自媒体干货」与「个人成长精进」,热爱阅读、写作与搞钱~
愿我们都成为自己的太阳️,无需凭借谁的光[太阳]~
上一篇:工作的体会心得体会,最新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