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思政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日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意识形态心得体会1【光明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能够增强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凝聚“价值最大公约数”,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统领,画出“理想信念同心圆”。
抵制错误社会思潮,永葆马克思主义“本色”。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直面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应及时回应社会思潮演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思政课要旗帜鲜明地用“主流声音”占领“主阵地”,立场坚定地清除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各种“杂音噪声”。以马克思主义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在同各类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的基础上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创新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创新社会思潮引领方式,充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课程发展需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创新网络宣传形式,提升正面舆论引领效能,引导网络空间多元意见表达。持续推动网络“最大变量”向助力意识形态建设“最大增量”转化。
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思潮,通过微信、微课和微博等“微宣传”思想工作平台,发挥其在引导网络舆论方面的优势作用,有效传播主流思想舆论。关注“微时代”具有价值内涵的话语方式,丰富高校思政课引领社会思潮中的话语方式,推动话语表达的时代化、大众化和通俗化,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
凝聚青年思想共识,擦亮社会主义“底色”。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文化自信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增强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融入高校思政课发展全过程,坚定民族共同追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引领社会思潮。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以主动权赢取话语权。思政课通过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深度和广度,弘扬社会主旋律,凝聚社会正能量。以科学理性的方式对待社会思潮并进行批判性引导,鼓励积极昂扬的社会思潮,抵制具有明显意识形态渗透的社会思潮。在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将主流意识形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融合,更广泛地凝聚学生思想共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
争做新时代好青年,彰显立德树人“亮色”。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通过系统化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剖析多元社会思潮的本质内涵和理论内核,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判和抵御错误社会思潮的能力,增进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培养理性思维和科学观念。以学生思想需求为基点,根据时代发展创新方式方法,确保思政课在引领社会思潮过程中的“针对性”“精准性”,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时代感。
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当坚持因时而变,挖掘本质,增强认同感。以思政课增强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社会思潮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各类社会思潮相互竞争。思政课教学应广泛研究各类社会思潮,直面不良社会思潮给青年学生带来的各种问题,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增强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高同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斗争的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作者:盖逸馨,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关于意识形态心得体会2习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下是我对意识形态工作“三个事关”的心得体会。
事关党的前途命运:诚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陈云同志说的更通俗,“经济工作搞不好要翻船;意识形态搞不好也要翻船。”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政党要执政兴国,开拓前进,就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夯实共同奋斗的精神根基。
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力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要“强起来”,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必须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一刻不放松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工作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要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补足精神之“钙”,打造“坚如磐石”的脊梁,让全社会共同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扎鲁特旗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振清
(2017年10月26日)
关于意识形态心得体会3当地时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并发表题为《共迎时代挑战共建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强调各国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共渡难关,共创未来。中国主张立足当下,放眼长远,为推动国际社会共同解决全球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指明方向。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治理严重缺失,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要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体现的是中方致力于推动各方聚焦发展议题、共促发展合作的一贯立场。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表示,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倡导团结合作应对全球挑战,推动更加包容的全球发展,我完全赞同。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副主席基思·贝内特称赞,中国是一个对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全面愿景和规划的大国,习近平主席关于普惠发展的理念“不仅切实可行,而且至关重要”。
推动更加包容的全球发展,必须以团结合作、同舟共济为基础。合作才能办成大事,办成好事,办成长久之事。以意识形态划线,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以邻为壑、构筑“小院高墙”,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只会损人害己,破坏全球发展。推动更加普惠的全球发展,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走在前面的国家应该真心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大国要有大国的担当,都应为全球发展事业尽心出力。推动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必须以各国共同发展为前提。中方提出建设全球经济复苏伙伴关系,强调坚持发展优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想着发展中国家的难处,照顾发展中国家关切,体现出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避免世界经济分化和不平衡复苏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担当。
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就是着眼全球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需要。全球发展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充分说明这一倡议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从成立“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到举办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从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到制定务实合作清单,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走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契合。
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全球经济重回增长轨道并实现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中方第一个公开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倡议,正是为了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中方就深化抗疫国际合作、遏制全球通胀、缓解发展中国家债务压力等提出具体主张,强调要坚决反对将粮食、能源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撤销单边制裁措施,取消对相关科技合作限制,呼应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中方强调要继续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是支持世界经济开放发展的坚定力量。
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必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中国也将继续与各方携手合作,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开辟合作共赢的新境界。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一篇:加盟鱼乐贝贝心得体会,精选3篇
下一篇:观摩课的心得体会,最新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