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雏鹰助老心得体会,最新精选

探育人者翰墨情怀,品东台市校园书香,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江苏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雏鹰助老心得体会1

中国江苏网1月5日讯(冯谊、李鑫、管林子、秦倩清、王远嘱)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近年来,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已出台相关规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1月5日上午,中国江苏网专访东台市教育局局长王劲松。

(专访东台市教育局局长王劲松

记者:作为横跨文学、艺术和教育三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在您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现在的孩子以及家庭来说,是否缺失?大体是怎样的一种现状?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王劲松:五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和“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必须建立大教育格局,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形成教育整体合力。对此,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在文化启蒙、每日涵养、耳濡目染等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地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做一个有“根”的人、大写的人,也是家长的职责所在。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家庭层面自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原因也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受浮躁心态和功利倾向影响,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以“成材”教育取代了“成人”教育,以分数的“一元”取代了发展的“多元”,以学校教育取代了家庭教育,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失魂”。现在的家长多是上世纪“70”后和“80”后,自身也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特别是在优良家风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功课要补。另外,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父母在外打工,疏于且无力于孩子的日常教育,让“完整”的教育变成奢望,也成为学校教育的不能承受之重。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付诸行动。

记者:您作为东台市教育系统的掌舵人,近来年,全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王劲松:近年来,我市在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记住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难事,关键在于让“理性的东西凝结在感性中,历史的东西融会在心理中,社会的东西内蕴于个体中,个体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或文化涵养得以建构”。我们加强环境、学科和活动三类课程建设,常态化开展“美德行”“雏鹰助老,情暖夕阳”“续写雷锋日记”等主题德育教育,逐渐形成品牌和影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编制《新三字经》《东台名人》等乡土和校本教材,开展“手绘文明”“日行一善”等开口小、参与面广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构价值、促进知行合一。

二是加强“一校一品”的学校文化建设。我们大力推进和而不同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验小学的“努力”文化、第一小学的“求真”文化、安丰中学的“乐学”文化、东台中学的“勤能煮海,进可登天”,实验中学的“另起一行,我是第一”,就是基于学校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师生认同的价值提炼和特色实践。今年我们举办第五届东台教育论坛,开放了5个特色文化建设现场,后港小学的写字育人、时堰小学的书香建设等现场给全市中小学校长带来不小的冲击,加深了对校园精神、品质、特色塑造的体认,促进各校对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从“心动”真正走向行动。

三是拓宽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和载体。2015年,我们创办了全市中小学国学培训体验基地,先后吸纳城区及乡镇近万名学生走进晏溪书院,体验国学经典,优秀文化传承平台的示范辐射效应日益显现。今年,我们在全市开展了起始年级家长全员培训活动,立足于家校融合,对家长加强言传身教、优化家教氛围、开展亲子共读等提出明确要求,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共识。结合双语“真阅读”工程实施,我们开展经典诗文诵读、读书笔记展评、文学社团现场等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落在日常、抓在经常。

记者:您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颇深,从专业上来讲,中小学生普及书法艺术教育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王劲松:加强书法教育是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的要求。有人形象地认为,阅读是让人在牙牙学语后“第二次说话”,书法艺术则是让人获得“第二张面孔”,思之诚然。从大的方面说,加强书法教育教学,就是要着眼“端端正正写中国字,堂堂正正做中国人”,让文字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地质层”的因子成为育人的丰厚养料,让学生从小对书法这一国粹多一份认知认同和情怀情结;就是要让书法这一“有意味的形式”成为学生审美体验、感受、表现和创造的重要资源,这对于青少年习惯、性格、气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从小的方面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是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关键在于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就达到了写好字的基本目标。郭沫若认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因此,开展书法教学,正是有着多方面积极意义。

记者:目前在中小学生中推广普及书法课程,难点在哪里?是课程体系的完善?师资力量的配备?外部环境和条件的保障?还是政策支撑?我们东台市教育系统可否做过有益的尝试?

王劲松:《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三年多来,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广普及书法课程,基础在学校,重点在课程,关键在教师。学校要把《指导纲要》落细落小到各年段,做好课程规划实施、教师研修培训、校本资源开发、评价机制完善等工作,保障书法教育教学常态化、序列化。书法教师要增强自身综合素养,自身写字差强人意,就很难谈得上有效示范,学生就难以“亲其师信其道”;要增强指导力,标准化和大一统的讲解与指导容易流于“空”,失于“泛”,一个有经验的书法教师应该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要强化责任担当,从育人的高度看书法,满怀热情、俯下身子,做课程的建设者和促进者。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现象,一个学校有一两个热衷此道、乐此不疲的教师,在学校支持下带动身边一批人,形成一个团队,对书法教学形成带动辐射,甚至形成一所学校的书法教育特色。

东台市对书法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在加强课程建设、区域整体推进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课程层面,小学各学段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写字时间;把书法指导课作为新课型,研制出基本课堂教学模式向全市推广;农村学校利用学生中午在校时间安排写字,有条件的学校每周由专业教师利用电视录播室进行视频教学,供书法普及阶段师生共同学习。活动层面,每年举办全市小学生现场写好字展评活动,评选优胜学校和班级;每年开展现场才艺大赛,把硬笔和毛笔书法作为重要展示项目;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把书写作为权重。师资层面,把书法纳入教学基本功培训与考核范畴,不少学校每周要求教师完成“三字”作品,每月开展点评交流。

最近,我市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成立教育书画院,吸纳教育系统有书画专长的教师加入,定期邀请书法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书画研究和交流活动,培养一批专兼职书法美术教师队伍,对于加强书法师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作为教育界里的书法家,您对青少年学习书法艺术有何建议和指导?

王劲松:青少年学习书法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专著和教材。书法作为艺术,学习时首先遵循规律之“真”,取法乎上。重在日日练习,多读帖揣摩,入乎其内,得其三味;在此基础上多临帖书写,所谓提笔即是练字时。练字的时间总还是有的,清代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有: “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这种精神和习惯值得提倡。

同时要注意目的之“善”,修身养性。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不可沾沾自喜、急于求成,艺无止境、止于至善,要进一步放慢脚步,在练习中体会书法之道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笔笔未宜忽,字字悟其神”,让自己的书法学习自觉置于更宽的境地,从而不断有新的收获和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心境趋于平和,多了份“宁静致远”的情怀,也更多地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结合起来。

再次要讲求艺术之“美”,怡情悦性。艺术以审美为核心,书法之美,如林语堂所云:“一切艺术的闷葫芦,都是气韵问题。”让气韵生动起来、丰富起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所谓“功夫在诗外”,书法也要讲求“字外功”,多亲近自然,对“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才会获得更多的字外之趣;多观摩名家书法、各种展览,多读读与之相关的书籍,多增加自身的文化积淀,对书法这一中国特有艺术形式才会有更深的体会和自信。

记者:最后再回到书法艺术本身,我们注意到,您在书法艺术领域已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近些年来,您对书法艺术所探寻和追求的是什么?

王劲松:有时,我以为可以没有书法,殊不知,书法已然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书法除了实用,更主要的是愉悦性情,提升修养。像我们从事创作的人,一旦拿起笔,你就是帝王。你能驾驭一切,掌握一切。斯时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的臣子就是笔墨。笔墨如此多娇,这大概就是“欣然命笔”的诠释吧。毛泽东用过这四个字,其得意洋洋之色,跃然也。不过,毛主席在现实生活和创作中都是帝王,而我们只能在创作中南面为“王”,但这也就够了。

我也希望我的作品在今后的岁月中找到内心的安定。

黄公望曾有一句话,非常有意思。

他说:“画不过意思而已。”

“意”不变,是法。

“思”是变,是想法。

一个常,一个无常。

没有想法的书法家常常在常识之中,而艺术往往在常识之外。

雏鹰助老心得体会2

安青网讯 10月24日上午,由瑶海区三里街街道团工委联合铁路一村社区党委、合肥雏鹰行动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联合主办“雏鹰敬老·欢度重阳”活动正在欢声笑语中如火如荼进行。30多名大小志愿者与50多位老人欢聚一堂,一起热热闹闹的度过一个温馨欢乐的重阳节。

活动分为文艺表演和爱心饺子两个环节,志愿者们摆好桌椅,布置演出现场,请老人们有序入座。小主持人吴天淇首先入场,致开场词,送上节日祝福,男女声二重唱《听我说,谢谢你》、绕口令《老虎拜师》、萨克斯独奏《我和我的祖国》、古诗朗诵《敕勒歌》精彩节目应接不暇,赢得现场老人声声夸赞。酷眩动感十足的街舞表演,感人的神话故事,悦耳动听的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演出在慷慨激扬《英雄》朗诵声中和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欣赏完精彩的文艺表演,大家共聚社区食堂,80多份热气腾腾的爱心饺子端上桌,香气扑鼻。小志愿者们和老人围坐在一起用一次性可降解餐具分食,现场笑声不断,热闹温馨。社区老人们表示孩子们的表演很精彩、很有趣,一起吃饺子更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馨,让他们老有所享、老有所乐。

此次活动三方联动,不仅让社区老人度过了一个暖心又暖胃的重阳节,感受到了社会关怀;还倡导了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营造了共同关心、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同时引导青少年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学会关爱老人与感恩社会。

(通讯员王玲玉 黄如)

雏鹰助老心得体会3

视频加载中...

公益路上总有这样的一群人在努力,让公益的力量越汇聚越强大。

我们在一起,就会了不起。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在秋高气爽蕴含着浓浓敬老情的日子里。为进一步推动“暖心绿苑”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引导社区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营造共建共享共治的和谐社区氛围。

安徽善之源公益教育发展中心、合肥蓝天残疾人马拉松协会、合肥市好人之家联合和平路街道绿苑社区党委开展了"暖心绿苑 雏鹰敬老"活动第一期,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活动。11月2日上午,来自合肥各校的30余名小雏鹰志愿者们在社区主任带领下拎着油、米等慰问礼物看望了社区困难老人。

“亲眼看到爷爷奶奶们因为身体不好,生活困难,我感触特别大,我们想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让他们也感受到节日的温暖,社会的温暖。”小志愿者赵子瑜这么说道,一旁的小伙伴们连连点头。活动中小志愿者潘孝楠表演了吉他独奏《花》,小志愿者戚天乐朗诵了《 满江红》,小志愿者蒋羽墨朗诵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小志愿者袁畅朗诵《蜀道难》 。小志愿者的节目和慰问让社区老人们感受到了志愿者们的朝气和社会大家庭的善举温暖。善之源小雏鹰志愿者也从心底真真切切的感受和了解老人们的孤独、疾苦、以及生活的不易。

这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利于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而且更让“爱老、敬老、助老”的优良传统传承给年轻一代,为构建美好和谐社会打下基础。"暖心绿苑 雏鹰敬老"为系列活动,以“心向善 行有爱”公益跳蚤市场为依托筹集关爱社区困难老人的帮扶资金,搭建一个邻里互助平台,助力社区公益教育,服务社区发展治理。时刻在传达“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

(文/刘偲清 图/张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