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演讲未来心得体会,通用3篇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读西交大王树国校长的讲演有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静静的漳河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演讲未来心得体会1

最近,网络上西安交大王树国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演,冲上热搜。作为84级老交大毕业生,关注了讲演内容。

2022年毕业讲演,王树国校长,拿着话筒,离开讲台,更走近台下的学生。

我在西安上学四年,体味过西安夏天的热。幸好讲演当日,阴天下着零星小雨,王树国校长说,这是“人若有情人亦悲”。

这里的“悲”,是指学子们即将离开校园,流下了激动的眼泪的意思。

王树生校长从前一天晚上的新闻联播说起,说到恰逢香港回归25周年,不禁感慨万千。

从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到如今终于即将迎来伟大复兴,漂泊海外百年的领土,一块块回归,这是百年来,千百万仁人志士奋斗的结果。

说到对毕业学子的厚望,王树国校长引用了诗人汪国真《热爱生命》中的一句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汪国真的《热爱生命》,诠释了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四个主题,对痴迷者,有很大的心灵慰藉作用。

王树国校长勉励交大学子,要有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事业,从来不是一片坦途。

困难和挫折,是一种人生历练,挫折中不气馁,战胜了困难,人就会变得睿智和强大。

最后,王树国校长和毕业学子约定,25后,交大校园再相聚,到时间,再见证祖国的繁荣,学子们的成就。


2023年研究生毕业典礼,老天的“慈悲”,变成了“普降甘霖”,书记给校长打伞的的一幕,两个字“温馨”。

我不赞成过度地解读“打伞”情节,那只是自然而然的一个举动。书记个子高,校长个子矮,官位也差不多,画面很和谐,如果反过来,看着就别扭。

一个单位,“将相和”自然好,如果为了单位大局,出于公心,有不同意见,会上吵起来了,也是当今社会,很难得的。

想起南京晓庄学院的杨种学副书记,如果单位开班子民主生活会,有人站出来,指出他的错误,虽然表面“不和谐不温馨”,却能避免现在的结局。

至于一些作者,拿王树国校长的讲演,和另一些同行进行比较评判,我深不以为然。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还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对谁都不利。

小时候,表现好,老师让站起来,在全班同学面前夸一顿,有时候,反而会让同学们孤立自己。


西安交大,名牌老工科学校,这些年,在国内的排名,比三十多年前,是下降的,尽管这些排名,不见得很科学。

从广府上海,西迁西北古都,在思想理念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

写这篇文章,开始用了王校长,刚刚突然想到,网上,还有个网红,很容易混淆,还是老老实实称王树国校长好。

如今的社会,与三十多年前,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时的西交大,口号是“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大潮,很多行业整体性衰落,无数工程师们黯然下岗,在市场竞争中拼搏沉浮,有成功的辉煌,也有失落的黯淡。

因此,王树国校长语重心长地告诫毕业学子,不要过于天真幼稚,毕业了,进入社会,就要准备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奋力拼搏,勇往直前。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演讲未来心得体会2

在我的大学时光里,我汲取了三点重要的经验。

仅仅两个月前,我有幸参与了母校的毕业典礼。而此次典礼却因恰逢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特别而隆重。受母校邀请,我能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这实在是莫大的光荣。

回到1987年,当我考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系时,一本书《硅谷之火》深深地触动了我。在图书馆里翻阅完那本书后,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地入睡。那本书让我内心的梦想燃起,我在武大的操场上徘徊了整整一个晚上,那时,梦想之火已在我心中燃烧。

然而,作为一个来自县城的大一新生,我身无分文,毫无所知,但却怀揣着要创办一家伟大公司的梦想。这个想法似乎天方夜谭。那个晚上,我思考了很多,但思绪却变得越来越混乱,难以梳理。后来,我决定暂时将这些想法抛之脑后,专心投入学习之中。

我的第一个目标是极为雄心勃勃的,我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四年的大学课程。这意味着我要承担双倍的课程、作业和考试压力,好似进入了学业的“地狱模式”。我因此面临许多困难。接下来,我将分享其中的三个难点。

首要问题之一是如何选择课程。刚进入大学,对于专业方向的选择一无所知,感到非常迷茫。我曾苦思冥想,却毫无头绪。于是,我决定亲自拜访大三、大四的学长,逐个敲门,寻找有类似背景的同学。幸运的是,我找到了几位热情的学长,他们不厌其烦地向我解释了大学的课程设置,分享了哪些课程较易,哪些较难,应该如何安排先修课程等等。他们还故事很多教授的趣闻轶事,让我受益匪浅。最令我感激的是,他们甚至将以前使用过的教材、辅助资料,甚至课堂笔记都送给了我。在那一刻,我仿佛获得了洞悉大学学习之道的“天眼”。

我认识到,很多人在解决问题时倾向于孤军奋战,认为自己面对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只能依靠自己解决。然而实际上,大多数问题早已有人经历并找到了解决之道。我们只需勇敢地主动寻求帮助和建议,而不是固执地自我封闭。

接下来,我面对的第二个难点是如何有效进行自主学习。武汉大学的计算机系最初是从数学系分离出来的,专业课程涉及大量数学。由于我并不擅长数学,自学变得相当困难,许多内容令我无法理解。我采取了一种策略:如果某一部分内容我无法理解,我就会跳过它,直接进入下一章。然后,过一段时间后,我会回头重新阅读之前跳过的部分,反复阅读多次,直到我能够理解为止。

这些经验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方式。首先,不要害怕向他人寻求帮助和建议,因为大多数问题早已有人遇到并找到解决方法。其次,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退缩,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克服困难。最后,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和决心,即使面临困难也要坚持不懈,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

这些经验对我早年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帮助我克服了很多挑战,实现了最初的一些目标。这些建议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值得铭记。

实际上,知识并不是线性的,许多知识点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

前面遇到不懂的内容,跳过去并不会有问题。等到后面理解了,有时候会发现前面的内容也变得更加清晰。

这就是一种被广泛称为“跳读”的学习方法。

现今社会变化万千,仅仅依靠学校所教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在学校学习的是软件,而今天我从事的却是手机和汽车,两者的专业领域差异巨大。

经过这些年的历程,我深信学习能力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必须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我遇到的第三个难题,是如何应对点名问题。

在大学中,点名是一项重要的事情。

然而,我很多课都是与高年级的同学一同上的。

我与同学们并不太熟悉,且要上双倍的课程,导致时间上的冲突,无法避免地会缺课。

一旦老师点名,我却不熟悉同学们怎么办?而且很多课程的成绩中有平时分,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我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老师为什么喜欢点名?

我认为点名的目的主要是监督同学们认真学习。

如果老师对我印象深刻,了解我没有偷懒,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于是,在课堂上,同学们总是喜欢坐在后面,而我总是坐在第一排的正中央。

我坐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每当老师提问,我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不论是否确切掌握答案。

课间休息时,只要有问题我总是主动去请教老师。这样一来,老师对我的印象逐渐加深。

多数老师都对我印象很好,因此缺课就不再成问题。

如此,我克服了重重困难,顺利获得了四年的学分。

接着,我迈向了我的第二个目标:成为卓越的程序员。

然而,计算机专业光是修完学分是不够的,能够编写出出色的程序才是硬道理。

30多年前,计算机数量有限。整个年级的同学共用一台价值六八千元的小型机。

而今天的个人电脑称为微型机,而小型机则比现代PC性能还要差。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同一时间有20多台终端使用,20多个人同时操作。

这个速度之慢真是让人抓狂。

而且,上机时间需凭票使用,每位同学每周只有两张上机券,每张仅有两小时。

要在这短短时间内完成优质的编程任务着实艰难。那我该怎么办呢?

我的第一招是:只要有时间,我就会跑到机房门口排队。若有同学迟到或未到,我便利用他们的电脑。

简直成了机房的“门卫”。

实在无电脑可用,我就站在旁边观察。

如果发现同学遇到问题,我会主动帮助他们。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我会事先在纸上把代码写好,到了电脑前只需录入。

为了提高效率,我找了一张打印纸,拓印了键盘的布局,贴在课桌上。

每当上课时,我会一边上课,一边敲桌子练习键盘的布局。

若实在无电脑可用,我就在纸上写,仿照教材上的示范程序。

我要求自己:写出与教材上示范程序相当水平的代码。

这就是我当时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大一时,我学习的第一门编程课是Pascal语言程序设计;而在大二时,有同学告诉我,我的Pascal作业被收入了新版本的教材。

这个消息令我激动不已,我觉得我所付出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

此后,我开始在导师的实验室帮忙进行课题研究。

如此,我便能获得电脑的使用权限,我在实验室的电脑前熬过了一个个通宵,逐渐成为同学们眼中的技术高手。

几年前,我在知乎上看到一段汇编代码。

汇编语言是相当困难的,它接近硬件底层,相当于硬件指令。

这就是我在大二时写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是在DOS平台上的内存管理工具,当时非常流行,几乎每位程序员都有一份。

随后,我将其全部开源,大约有2000多行代码。

30多年后的今天,竟然还有人在网上讨论这段代码。作为一个程序员,我感到非常激动。

接下来,我要迈向我的第三个目标:发表论文。

作为本科生,要发表论文实在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在设定这个目标后,我向导师张德向教授请教:该怎么做?

他给了我一个主意,他说:不妨将之前研究计算机病毒的思考整理并寄给学术期刊试试。

在那个年代,每位老师都对我很好。特别是张德向教授,在我多个关键时刻都给了我巨大的帮助。

当时,国内刚刚经历了计算机病毒的首次大爆发。

我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花费了很多时间研究,甚至写了一款杀毒软件。

其实,我对此一无所知,但我还是按照张老师的建议,鼓起勇气,将思考整理成了一篇论文。

当时的论文都是写在手稿上,写完后我非常激动,便拿给好朋友看。

他自告奋勇,花了三天时间帮我抄写了一遍。

于是,充满了众人期望和众人帮助的论文,我寄给了权威的学术期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半年后,我收到了回信,论文被录用了。

我真的没有想到,第一次投稿居然成功了。

此后,在张老师的鼓励下,我又向当时的第三届全国青年计算机学术会议投稿,也成功被录用。

回顾起来,那些看似了不起的目标,尝试一下,也许并不如想象中困难。

所以,我认为年轻人应该保持年轻人的勇气,不要迷失在别人的建议中,敢于尝试和勇敢去行动,这是最重要的。

其实,很多事情没有那么难,你去试一下,说不定就成了。

这是我发完论文以后最大的感受,之后我面对所有困难的时候,我都是一往无前,先干了再说。这就是我在武汉大学的求学生涯。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有和我一样类似的经历,可能因为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个人,梦想就被点燃。

我幸运的是什么?

我幸运的是,我真的把梦想当回事,并且学会去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然后竭尽全力去完成。梦想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正是因为这个梦想,我想尽办法把各种各样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我的创业经历

在我求学于武汉大学期间,积累了坚实的基础,为我未来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基础。

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是关键

在大二的时候,我在武汉电子一条街上认识了一个叫王全国的朋友,他是一位技术水平很高的人,是武大的校友,留校当老师,同时在一家网络设备公司工作。我们俩开始合作,王全国技术过硬,我在写程序方面有一定经验,我们决定一起创业。

我们合作开发了一款加密软件,这款软件在当时的市场上备受欢迎,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这个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是创业成功的关键,互相补充的能力能够大大提升成功的概率。

创业前要深入思考

我在大学毕业后,与几位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公司,但由于缺乏充分的思考和规划,公司遇到了很多问题。合作伙伴之间意见不一,管理问题难以解决,最终导致公司无法持续经营。这次失败让我认识到,在创业前要充分思考,制定清晰的计划,避免盲目的行动。

创业是最快的成长之路

我相信创业是最快的成长之路。在创办了金山后,我意识到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一个团队可以走得更远。我在2010年创办了小米,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高端市场探索方面,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这也是我个人成长最大的一次经历。创业让我不断追寻梦想,也让我不断成长。

成长比一切都重要

在小米高端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我们曾经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但我们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尝试,认识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在影像领域与徕卡合作,通过摄影培训和内部文化传播,培养了团队的摄影文化,提升了团队的综合能力。

总之,我的创业经历教会我,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充分思考规划、持续成长,都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创业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实现更大的目标。

在手机上模拟相机效果的专业摄影套装变得非常受欢迎,这个小产品也大获成功。我们将首发价格定在799元,然后在一段时间内,黄牛把它炒到了1400多元。

我曾经两次否决了这个产品的提案,你知道为什么吗?那是因为我也是在学习摄影之后,深入了解摄影爱好者的喜好,才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在创意阶段,我曾两次否决了这个产品。这是因为我在学习摄影后,深入了解了摄影爱好者的喜好。因此,在第三次提案时,我毫不犹豫地支持了这个创意。

这个热门产品最终诞生了。

你可能会问,同一个创意、同一个产品,为什么当你的认知发生改变后,决策也会发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正是因为认知的改变,我们对摄影领域的了解不断深入。这个认知的改变也在不断地反映在我们的产品上。我们的摄影能力逐渐建立,我们拍摄的照片也变得越来越好。

这种探索和改变发生在小米的方方面面。我们对高端产品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高端产品的声誉和表现也越来越好。

我分享了小米13的故事,这款产品在销量和口碑上表现不错。然而,它也经历了两次险些夭折的经历。

第一次是在立项阶段,小米12的业绩不佳,导致亏损。很多人质疑小米13是否应该继续做小屏手机。这款产品在小尺寸内要实现全能旗舰的功能和体验,对研发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在疫情爆发期间,我们进行了集体封闭研发,确保产品的开发进度不受影响。最终,小米13在性能和体验上都表现出色,取得了成功。

我还谈到了小米14的故事,它也遭遇了两次夭折的风险。我和团队一起克服了困难,坚持信心,最终取得了成功。

通过这些故事,我想强调认知的突破对于个人和团队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学习,我们能够改变观念,不断提升自己,最终取得成功。只有认知的突破,才会有真正的成长。

这是我近十年来最大的收获。

这就是我给大家分享的,过去生涯里几次关键的成长。在武大求学期间,我建立了一生的梦想,还学会了拆解目标。在金山创业的过程之中,我完成了从程序员到管理者的蜕变。创办小米,一个改变中国制造业的愿景,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我的梦想开始逐步走入了现实。

每一段经历,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认知的突破,更是一次关键的成长。

最近几年,不少人都特别焦虑,特别迷茫,很多人问我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怎么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呢?

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成长。

只有脚踏实地地成长,才有足够的自信、勇气与决心,去迎接所有未知的挑战。也只有脚踏实地的成长,才能让内心的充实,眼里有光,时时刻刻充满力量。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时的成败得失都不是那么重要。所有的人生难题,都将在成长中找到答案。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

朋友们,愿你历经岁月洗礼,梦想依旧熠熠生辉。朋友们,不管你的梦想是什么,我都真诚地祝福你,祝你梦想成真,祝你拥有一个快乐而充实的人生。

演讲未来心得体会3

玺承(ID:xicheng-edu)

作者 | 小玺君

编辑 | 小玺君



所有人生难题,都将在成长中找到答案!


8月14日晚,小米创始人、CEO雷军再次站上了舞台,跟无数人分享了他近三十年来的“成长”收获。


三十六年前,一本书点燃了一个少年的代码梦,也点燃了他的创业梦想。


梦想的种子悄然种下,推动雷军命运的齿轮转动:


22岁加入金山软件,成为北京公司开发经理;


28岁成为金山软件总经理,从程序员走上管理岗位;


37岁以金山股份CEO的身份带领公司完成上市;


40岁,创立小米公司,做了手机;


51岁,决定开始人生最后一次创业,进军汽车界;


……


这三十多年来,雷军不断努力,不停拼搏,一直在追逐梦想。


演讲现场,雷军也回顾了自己的武大往事、创业之旅和最近三年的小米高端探索。


他坦言,“过去三年高端探索之路,是近十年来我最痛苦、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


作为当前为数不多还活跃在一线的的互联网大佬,雷军的创业经历能为普通人带来什么启发?又能为电商老板们带来哪些思考?


以下为雷军2023年公开演讲重要语录整理:




关于梦想与成长


1、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一个人琢磨,学会问人,实际上99%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找个懂得人问问。


2、这么多年的历程,我觉得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掌握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足以面对未来所有的挑战。


3、那些看起来很了不起的目标,试一试,也许没那么难。


4、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魄力,不要听人家这个建议那个建议,敢想敢干最重要。


5、知识不全是线性的,大部分是网状的,很多知识点之间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前面看不懂,跳过去没关系。等后面看懂了,反过来可能就能看懂前面的。


6、很多人年轻时因为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个人,梦想就被点燃了。我幸运的是,真的把梦想当回事,想办法拆解成一个又一个可实现的目标。


7、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时的成败得失都不是那么重要。所有的人生难题,都将在成长中找到答案。


8、只有脚踏实地的成长,才有足够的自信、勇气与决心,去迎接所有未知的挑战。也只有脚踏实地的成长,才能让内心充实,眼里有光,时时刻刻充满力量。


9、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


10、每一段经历,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认知的突破,更是一次关键的成长。




关于创业


1、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找互补的朋友一起干,成功概率会大很多。


2、第一次创业失败,让我明白:创业,要先想清楚。


3、创业是使人成长最快的方法。


4、只要用心学,我们的能力就一定会成长。成长,比什么东西都重要。


5、高端是小米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


6、同一个创意,同一个产品,当你改变认知以后,决策就完全不同。


7、做高端,首先要无短板,同时在参数和体验有冲突的时候,要坚定站在体验这一边。


8、只有认知的突破,才会有真正的成长。


9、探索,就是要进入到一个未知的无人区,去走没有人走过的路。


10、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雷军演讲全文


一、武大往事


1987年,36年前,我考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在图书馆,我看了一本书《硅谷之火》后,热血沸腾,激动得睡不着觉。


我心里有团火:我要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


但,一个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有的大一新生,一个刚从县城出来的年轻人,想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谈何容易!


这么离谱的梦想,该如何实现呢?我想还是先把书读好。


1、第一阶段:两年修完所有学分


如何才能把书读得不同凡响呢?


我琢磨了一个当时很夸张的目标:两年修完大学四年所有学分。


这样的想法,在那个年代还是石破天惊的,那我是如何做到的?


▍一,从选课入手


上两倍的课,写两倍的作业,过两倍的考试,这是用地狱模式上大学。


辛苦不要紧,关键是如何选课。我自己琢磨好久,还是一头雾水,下决心到大三大四同学宿舍,找个人问问!


很快,我就找到了几个学长,特别热情地讲了几个小时:


把整个课程体系都讲了一遍,包括各个课程的难易程度、重点内容,甚至走的时候,他们还把自己用过的教辅、课堂笔记,都打包送给了我。


就是这次经历,我有了一个很重要的收获: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找个懂的人问问。


许多人觉得,自己遇到的问题,只能靠自己搞定。


但实际上,99%的问题别人可能都遇到过,甚至有标准答案,你只要找个懂得人问问就行。


▍二,从自学入手


上两倍的课,意味着大量课程要靠自学。


而我们计算机系是从数学系分出来的,课程特别难,自学常常会遇到看不懂的地方。


那怎么办呢?我硬着头皮读了一段时间,终于开窍了:


遇到实在看不懂的,先跳过去,咬着牙往下读,反复多读几遍,基本就能搞懂。


后来我才明白,很多知识是网状的,知识点之间不一定有绝对的先后关系,前面看不懂就跳过去,等后面学会了,也许会更容易看懂前面的。


说到这里,我想多说一句:


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仅靠学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三,从搞定点名入手


要一下修完两倍的课程,上课时间难免会冲突。

一旦缺课遇上老师点名,会有很大麻烦,怎么办呢?


我的办法是,让老师对我留下深刻印象,知道我没有偷懒就行。


于是,上课时,我不光坐在第一排容易被老师看到的地方,还第一时间回答老师上课的提问;下课时,又会主动请教老师自己关于课程内容不懂的地方。


就这样,终于让各课老师对我印象都不错,搞定了大学四年的学分。


2、 第二阶段:做一名优秀的程序员


我们计算机系,光修学分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还是把程序写好。


因此,我有了第二个目标: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


可是,三十几年前,电脑非常少。大一全年级同学只有一台68000小型机,上机需凭票,电脑还慢的令人发指。


而且每人每周只有三四个小时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很难把程序写好。


于是,我一有空就去机房蹭电脑。


为了有效利用上机时间,我还会提前把代码在纸上写好,每次去机房就可以直接输入。


还想了个馊主意,让输入更快:


就是用打印纸把键盘拓下来,贴在课桌上。这样不管上什么课,都可以一边上课,一边偷偷练打字。


实在找不到电脑用,我甚至会在纸上写程序。


在教材示范程序的基础上,我开始尝试在纸上用自己的方法重写所有示范程序,反复练习,直到达到同等水平。


等到我上大二的时候,我写的《Pascal 语言程序设计》作业已经得到了老师认可,被编入了新版教材。


之后,我开始在老师的实验室帮忙做课题,通过不断练习,逐渐成为了大家眼里的“技术高手”。


时隔三十多年,这段大二时候写的编码,仍然被大家广泛讨论,令我颇感自豪。


3、第三阶段:在学报上发论文


紧接着,我又给自己定下一个新目标:要在一级学报上发论文。


这个目标,对于一个在校大学生来说很难。于是,我去找我老师张德向教授请教,他建议我从之前研究计算机病毒的思考入手。


虽然自己当时心里也没底,但还是按照老师建议开始行动,完成了一份几十页的论文。


写完后,我还让几个好朋友帮忙提意见,经过几番修改后,把论文寄给了权威的学术期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没想到,半年后就收到了被录用的回信,让我非常激动。


也是这件事,让我明白,敢想敢干真的非常重要,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魄力,很多事情其实没有想象得那么复杂,去试试就知道了。


在武大的求学生涯里,我很幸运,因为一本书,点燃了梦想。


更重要的是,我把这个梦想真的当回事,想办法拆解成一个又一个可实现的目标,然后竭尽全力去实现。


最终,把各种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二、创业经历


大学时期的这段经历,为我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修完学分、有了充足时间后,我开始琢磨要做些有趣的事情。


1、和王全国一起,我们做了第一款商业软件


王全国,是我武大的学长。


我大二五一假期时,在武汉的电子一条街上认识的他。当时,他已经留校当老师,在一家校办的网络设备公司上班,技术水平很高。


因为他们公司的电脑比实验室的好太多,还是最新型号,我常跑去那儿蹭电脑、写程序,也顺便帮忙接待咨询的客户,没有工资,中午管饭。


随着我们之间关系越来越熟,他逐渐认可我的能力,我们决定一起写款技术上难度大的加密软件。


每天下班后,把卷帘门一关,我们就开始干,而且经常干到凌晨3、4点。但无论睡多晚,第二天一定按时起床。


就这样,没日没夜干了十五天后,第一款商业软件做成了,名叫 BITLOK 。


这款软件定价 2000多元,一经推出,就在加密软件圈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销量也不错。在持续升级了几代后,卖了六七年,赚了不少钱。


我很清楚,如果当时不是和王全国一起干,这次创业多半难成。


毕竟我当时才大二,而王全国无论是经验、资源还是成熟度都远远超过我。


所以说,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找互补的朋友一块干,更容易成功。


我和王全国也因此成为了一辈子的朋友。


2、合伙创业失败,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1990年8月,大三暑假,在武汉电子一条街上“混”出一点名气后,有学长来拉我创业。


我答应得爽快,想着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但现实很残酷。


我们是4个创始人,在宾馆租了一个房间作为办公室,取名“三色”。考虑到大家都是朋友,不好意思谈股份,就选择平分,每人25%。


大家热火朝天的干了一段时间,凡事都几个人商量着来。但这样做效率低,意见也常常不一致,经常出现扯皮的情况。


我们决定正式选一个董事长来决策。之后几个月,又改选了好几回,大家都轮流当了一遍,除了我。因为觉得我年纪小,压不住场。


接着,我们开始苦干,从卖电脑、写软件,到打字复印业务等,什么生意都做。


一开始还赚了点小钱,可随着业务越来越多,赚钱越来越难,最后连工资都发不出,只能关门清算。


就这样,第一次创业结束了,我抱着一台286电脑回了学校。


回来后,我复盘了很多次,觉得我们在商业上太幼稚,完全没经验。


创业前,大家既没说明白谁牵头、做什么业务,只是碰到什么做什么,稀里糊涂开始稀里糊涂结束。


只能说,办公司太不容易了,光有技术是不行的,还要学习商业方面的基本功。

3、怀揣梦想再出发,建立小米帝国


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


这是大学毕业后,我入职金山得到的最重要的经验。


2010年4月,我选择再次出发,怀揣年轻时候的梦想,和一群伙伴创办了小米。


谈到成长,过去三年小米的高端探索之路,是近十年来我最痛苦、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


▍小米“高端化”的战略争议


小米的高端探索,从小米10开始。


刚开始很顺,首战告捷,但紧接着,小米11 就遭遇重大挫折。


做高端的难度之大、投入之大,是大家没想到的。


沮丧的情绪在公司里弥漫开来,有人说,做高端太难想要放弃;有人说,小米品牌形象已经固化,建议换个新品牌。


为此,我紧急召集了一次讨论会,鼓励大家畅所欲言。


过程中,我反复说服大家:我们创业的梦想就是把小米做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无论多难,我们一定要坚持把小米品牌“高端化”。


从外部环境来说,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我们在技术上寻求突破,赢得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最终达成了共识:


高端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不能有任何动摇,必须死磕到底!


▍小米的“高端化”探索之路


以影像为例,和大家聊一聊小米品牌“高端化”的探索过程。


因为对影像一直很重视,我们在2017年就设立了单独的相机部。


鉴于友商一直采用 DXO评测来展示影像的效果和技术实力,我们设定了一个简单粗暴的目标:


超越友商,DXO全球第一!


为了夺取DXO第一,我们从小米11 Ultra入手,在传感器、参数、调校方面都下了功夫。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发布前一天,拿下了DXO评分全球第一。


可谁也没想到,产品首发第一天,就遭到用户疯狂吐槽。


我们对此进行痛苦的反思,然后明白了:参数到顶、DXO全球第一,并不意味着拍照好、用户满意。


那到底要怎样才能拍出用户满意的好照片?


大学时期的经验告诉我:找个懂的人问问。


于是,我们就找到了徕卡。作为影像界的传奇,徕卡的地位和实力都是顶级的。


在签约后,我们第一件事就是请徕卡到小米科技园来办摄影班,要求核心团队成员全部来上课。


随着我们对摄影文化的了解,我们最终确定了人文影像的方向,要做出原汁原味的徕卡影像。


为此,我们需要花两倍的研发投入,但效果是好的。


首款搭载徕卡双画质的手机——小米12S Ultra,受到广大用户的喜欢,也让小米影像在大众用户和专业摄影圈层,都有了很好的口碑。


而这样的探索与改变,正发生在小米的方方面面。


三年多的时间,上百亿的投入,几万人的共同努力,小米的高端探索之路,历经艰难险阻,才迎来了阶段性的突破。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成功的背后都是认知的改变和突破。


只有认知突破,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


这也是近十年来,我最大的收获。




雷军演讲总结


演讲的最后,雷军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经历过几次关键成长,最重要的几点感悟:


  • 在武大的求学生涯,让我建立了梦想,并学会了把梦想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 在金山的创业历程,让我完成了从程序员到管理者的蜕变。


创办小米,一个改变中国制造业的愿景,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让我的梦想开始逐步走进现实。


每一段经历,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认知的突破,更是一次关键的成长。


最近几年,不少人都感到非常焦虑,非常迷茫。


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呢?


我的答案是:成长。


只有脚踏实地的成长,才有足够的自信、勇气与决心,去迎接所有未知的挑战;


也只有脚踏实地的成长,才能让自己内心充实,眼里有光,时时刻刻充满力量!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时一刻的成败得失,都不那么重要。


所有的人生难题,你都将在成长中找到答案。


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权,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