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做事常识心得体会,通用3篇

“常识”是你潜在的敌人!来看看成功者是如何打破常规、战胜规则,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蓝狮子图书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做事常识心得体会1

敌人从哪里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敌人是谁,也见识了他们的杀伤力。下面,我们接着要讨论的是如何消灭这些敌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一句古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现在,我们就来打探一下敌人们的底细。

九个敌人,从九个角度谋杀我们的梦想。但究其根本,最终放弃梦想的仍旧是我们自己。——决定我们成败与命运的绝非他人,也非那些敌人们,而是我们自身。真正的考验来自于我们能否承受住外界的影响和压迫,无数个案例都告诉我们:谁也不愿意放弃自身的梦想。但是,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不得不选择放弃梦想。而敌人们正是伴随着这些因素而悄然来临的。

这些原因很繁杂。它们通常会以一个令人难以拒绝的身份出现,例如课本中的常识和哲理、朋友和亲人们的忠告和建议、我们自己看待事物所产生的态度和观念等。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找不到它们一点点的破绽,而敌人正是因此而诞生的。

■ 常识

常言道……

最危险的敌人来自于最令人不设防的领域,它们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人们身边,而人们还会对它们采取友好的态度并接纳它们。那么,这个最令人不设防的领域是何处?答案很简单:隶属于常识的领域。

自懂事开始,我们便会从父母、师长、书本等处获得许许多多的常识,这些常识成了我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准则。

同时,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我们自身也会不断思考和总结,总结出属于个人的见解和认识,最终成为个人所信奉的常识。

然而,无论是他人与书本所教导给我们的,还是我们自身总结出来的常识,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偏颇性,如果不能够用辩证和全局的眼光来看待它们,便会陷入常识的误导,从而掉进了敌人的陷阱。

在下面的分析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常识便是规则,在很多人看来,这些规则是不能够违背也不能够打破的。但是,成功者会告诉我们:他们的成功正是因为打破了规则而获取的。

◎ 公众性常识

公众性常识通常来自权威的论断、历史的经验以及文化的沉淀,它们具备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和说服性。谁胆敢违背这些常识,谁就是大众眼中的异端,很多人会因为违背了原有的常识而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和伤害,甚至失去生命,人类历史中并不缺乏这样的案例。信奉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论》的作者、著名的科学家布鲁诺便是其中之一。

但是,举凡卓越的成功者,谁又不是因为打破了那些人们已经信奉为真理的常识呢?无论是提出“进化学说”的达尔文、写出洋洋洒洒数千万言《资本论》的卡尔·马克斯、采取流水线作业生产轿车的福特,还是倡导自由、民主的卢梭、伏尔泰,开创了印象派画风的马奈、德加等人,他们都是因为打破了人们的常识而备受关注,从而取得成功的。

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打破公众性常识需要常人所无法拥有的勇气和毅力(当然,今天我们不再需要像布鲁诺一样付出生命),所以很多人选择了认同和接受。

熟知体育历史的人大概都会知道一个关于“4分钟跑完1英里”的故事。在1954年5月6日,一名名为罗格·班尼斯特的小子以3分59秒的速度跑完1英里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人类不可能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这是一个常识,甚至是一个真理。因为在这个论断的背后有着一系列的医学见解,当然,科学家们也不忘记挤过来凑热闹,医学专家和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人的身体承受不了4分钟跑完1英里所带来的压力。这一常识导致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在此后的55年里,没有一名运动员打破这一纪录,哪怕有人已经非常接近这一纪录。——常识的力量由此可见。

那么,为什么那个叫罗格·班尼斯特的小子胆敢打破这一纪录呢?原因很简单,他需要证实自身的价值,并挽回自己的面子。原来,在此之前,在一次比赛中,他因为不得不在没有任何休息时间的情况下连续参加比赛,最终导致了表现恶劣,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大肆嘲讽。罗格·班尼斯特是一位梦想主义者,这对他来说是奇耻大辱,因此,他希望通过一个惊人的举动来挽回自己的名声,他的选择便是打破“4分钟不能跑完1英里”的常识。

但是,这个故事最富戏剧性的地方不在于罗格·班尼斯特打破了这一记录。而是,不久之后,很多运动员都打破了这一纪录。

人们的意识之中存在着很多类似于“4分钟不能跑完1英里”的常识,很多人会牢记并遵从于这些常识。很少有人能够像罗格·班尼斯特一般向常识发起挑战。

要分辨这些常识并不难,它们总是以“常言道……”“俗话说……”“科学论证……”等形式出现。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以下这些“常识”并不陌生: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谦虚是一种美德。”

“小心为妙,以免后悔。”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有钱才能赚到钱。”

“谋定而后动。”

……

在这里,我想请诸位花一点时间思考一下:这些常识真的无从打破吗?遵循这些常识之后,人们又会如何呢?

答案很显然:没有不可打破的常识,而遵循这些常识的人只能成为失败者和平庸者。我们可以随意分析一下其中的一些常识: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一旦人们认同于这一常识,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我相信他们一定会产生恐惧感。他们会害怕无法取得成功而成为“寇”,一旦如此,他们必定会选择逃避,不与他人展开竞争。

“谦虚使一种美德”,在很多人口中说出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都是他们在找借口。很多不擅于竞争、甘于平庸的人,总是会用这句话来掩饰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这是可笑的,也是可悲的。在我看来,只有成功者才有资格运用“谦虚”,平庸之徒和失败者根本就不配使用“谦虚”这一词汇。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是我最为厌恶的常识之一。现实中,这一常识被人们引用得最多。几乎在每一次制订计划时,都会有人不断的提醒计划者“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很多人正是因此而放弃了最初大胆的规划,而选择甘于平庸。

“有钱才能赚到钱”更是无稽之谈。但是,无论是谁,身边总是有很多人会对你说这句话。这句话意味着穷人永远只能是穷人,只有富人才可以享受富裕,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观点。与此类似,所谓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也是毫无依据的言论。事实已经证明,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出白手起家、开创商业奇迹的人。可事实上,很多人却始终信奉这些问题显而易见的常识。

换一个角度看待常识时,你会发现除了失败和平庸,常识不能够为我们带来任何益处。

◎ 个人性常识

善于总结和思考的人总是会不断形成自己的常识,这些常识通常来自他的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会对各类事物形成自身独特的看法和认识,一旦他们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些观点便会成为他们的常识。

“我没足够的资金,所以我不适合创业。”

“我的家庭没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很难获得良好的机遇。”

“要顺利做好一件事,一定要学会送礼。”

“不喝酒不抽烟,根本无法于客户开展交流和沟通。”

……

每个人都会形成这样一些个人性的常识,然后他们用这些所谓的常识来掩饰自身的平庸和失败。

田小华是群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一位签约讲师,不久前因为肺病住院治疗,医生明确的告诉他,他的肺病是因为抽烟过度引发的,并警告他以后不能再抽烟。

出院后,他陪我去拜访一家从事童车制造的企业。在沟通的过程之中,他不断抽烟,丝毫不理会医生的警告。

回公司的路上,我对他说:“医生已经说得很明确了,你不能再抽烟了,否则,要出大问题的。”

“在那种场合不抽烟能行吗?烟和酒可是交流和沟通的粘合剂。”他一脸轻松的说。

个人性常识往往会使很多人裹足不前,甘于平庸。可是,一旦人们将个人性常识带到工作之中,那将会对个人以及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雪舫是公司的一位业务人员,她的父亲是一位政府官员,她从小所接受的文化便是“送礼才好办事”。到了公司之后,她将这一常识运用到业务拓展之中,如她所愿,她的送礼策略很快打开了局面。

可是,很快书本、台历一类的礼品就很难使一些客户满足于了,他们甚至明确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雪舫为了获得业绩的增长,不惜代价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她还将这一经验传授给其他的业务人员,一时公司内送礼成风,甚至有业务人员提出将送礼作为开发业务的一种方式。

后来,这件事发展到了无法收场的地步,一些拒绝接受礼品的客户在网络发布了一些对公司非常不利的信息,这些信息真实的描述了公司业务人员送礼的过程和状况。为了制止这股送礼风,最终,我们决定辞退雪舫,并对其他采取送礼形式开发业务的人员进行了严重警告。个人性常识不但会导致个人的失败和平庸,也会给企业带来不良的后果,甚至是灾难。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我最讨厌的一句话便是“我们已经试过了”,因为这句话的背后必定后紧跟着一个个人性的常识,例如“我们已经试过了,没有熟人是无法开拓业务的。”可是这种回答总是充塞着我们的耳朵。

后来,我制定了一个准则,任何人在说“我们已经试过了”之前,必须考虑一下几个问题:1、当初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眼下的状况与当时有什么区别?3、当时失败之后所获得的感受是什么?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能够回答清楚,我就拒绝“我们已经试过了”的说法。

个人性常识总是随着人生的成长而不断增加,一个清晰的事实是:一个人常识越多,顾虑便会越来越多,顾虑越来越多,其行为和思想便会固步自封。

无论是公众性常识,还是个人性常识,它们总是具备一种令人无法拒绝的力量。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重大的考验。但是对于梦想主义者来说,常识根本无法制约住他们,他们的一切思考都会围绕着实现梦想展开,他们会排除任何阻碍梦想实现的因素,常识自然也不例外。

常识是很多敌人的潜藏所,平庸、优秀、谨慎、恐惧等通常与常识一同进驻人们的大脑。“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优秀已经难能可贵”、“小心为妙,以免后患”……

■ 建议与忠告

人人都喜欢在别人没有主动要求时就提供自己的建议。

在我们人生成长的过程之中,我们接受到最多的东西是什么?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应该知道答案——建议。

只要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构想,就必定会有人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建议。这些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亲戚、师长、朋友、同事,也可能是一个在此之前与你互不相识的人。他们用自身的见解和观点对我们将要做的一切进行点评,最终提出“良好的建议”。当然,他们也会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忠告和劝阻。

关于建议,我只能遗憾的说“大多数建议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如果说它们有什么用途,那就是它们浇灭了很多人的热情之火,使他们远离了梦想。当然,我并不排除有一些建议是有利于事情的发展的,这些建议必定是积极的、正面的。事实是大多人在为他人提供建议时,都是采取保守、暧昧、消极、悲观的语气和态度。

杨绍宇是一位青年学者,他有一个梦想,搭建一个艺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2009年8月,他在木渎古镇开始了他的梦想之旅。他租下了一套近两百平方的房子作为艺术品的展示馆,用以免费为一些书画家们提供作品展览的平台和空间。

当家人和朋友们知道他的构想之后,很快建议像潮水般涌来。一些人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搭建艺术交流平台是不现实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房子的租金太贵,最普遍的建议则是“艺术只属于少数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位置,应该用来从事餐饮服务。”

所有的建议中,没有一个对杨绍宇的行为是肯定的,也没有一个人对如何更好的进行艺术交流和传播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无论我们希望做什么,我们总不会缺少建议。我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在一次小型聚会上,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最后,我获得了七个建议,而在场的人连我在内一共是八个人。这使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为他人提供建议。但是他们提出建议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人,而是为了证实自身的价值,或是体现自身的存在。

然而,正是这些为了体现他们自身价值和存在的建议,最终成了许多人失败和平庸的根源。我时常有一种体验:在构想一个项目的最初,总是能够保持充分的热情,但是在听取亲人、师友、同事的建议之后,便会变得犹豫不决,甚至萌生放弃和退缩的念头。

——多少伟大的构想正是如此被建议所谋杀的。

“我们家庭中没有人是经商的,所以你不适合做生意。”

“我们家庭中历代没有出现过作家,你就别指望成为作家了。”

“我们不认识什么大人物,也不认识有钱人,没法帮助你,你就安心找份工作好好干吧。”

这些是我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建议,这些建议对我毫无价值,更无帮助。现在,每次回乡,他们依然会给我这样那样的建议,但是我知道它们对我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亲人和朋友们也少不了给我们一些忠告,可是这些忠告通常与建议一般,对我们毫无价值和意义。

2005年夏天,我与一位朋友合伙在南京投资了一个农业项目,这个项目来源于我儿时的一个梦想——让农民富裕起来。

我的合作伙伴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但是他在个人的声誉上并不突出,很多人对他颇有非议。项目运行初期,很多人在我耳边讲述他的是非。渐渐的,我受到了影响,于是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对合伙人心存戒备。很快我们便因为一笔预付款而争执起来,最终导致不欢而散。项目也随之搁浅。

这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他人的忠告通常对事情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糟糕的是忠告还会带来疑虑、犹豫和猜测,而这些正是导致失败和挫折的根源。从此之后,我对所有人的建议和忠告都采取一种避而远之的态度,甚至在他人为我提供建议时会打断他们,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你的建议对我真的有帮助吗?如果没有,请免开尊口。”

“你了解我要涉足的这个领域吗?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请不要提供什么建议。”

“如果你想劝我放弃,或是提出一些负面的意见和建议,那么,不好意思,我不想听。”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样拒绝他人的建议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礼貌的,毕竟对方是好心好意,是表达他们的关爱之意。可是,不要忘记一旦他们将不适合的情绪和观点传播给我们,那将导致糟糕的后果。而直截了当的拒绝对方的建议,或许会导致一时的不快,但可以使我们实现梦想的决心得以维持下去,我认为是值得的。

他人的建议和忠告一旦进入我们的大脑,很快就会衍变成敌人。当我们遭遇一时的挫折时,会认为失败已经来临。当我们没有处理好一些事务时,我们会搬出他人的建议和忠告作为借口。当我们真的失败时,我们会用他人的话语安慰自己。

现实是建议和忠告所带来的最大敌人,当你向他人表述你的梦想时,几乎每个人都会对你说:“现实一点吧!别胡思乱想了。”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建议和忠告是“现实”的,可真正的现实是什么?是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

所以,请跟我一起对那些建议者们说:“让你的现实见鬼去吧!”

■ 态度

态度决定人生的成败!

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法和角度,并因此决定着他的行为。所以,几乎每一位成功学研究专家都将态度视为人生成败的根本。

实际上,态度只有两种:积极和消极。几乎所有的案例都证实成功者都是积极主义者,无论在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们总是会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信一切都会过去的,最终的成功必定属于他们。消极主义者恰恰相反,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会萌生退意,想方设法寻找逃避措施。

积极和消极必然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方式:积极者在困境中找机遇,消极者却在顺境中找困难。

丁成和李原都是我写作方面的兄弟,他们都曾给我很多提示和帮助。他们各有特长,丁成注重在作品中表达激情,李原善于在作品中引经据典。当然,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他们拥有同样出众的写作才能。

但是,如今这两个同样具备写作才华的人却存在着很大差别:

丁成尽管还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富足生活,但是在诗歌界已经赢得了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广场》、《我是那我是》以及《2004悼词》和《国殇三部曲》已经成了备受关注的诗歌作品。所主编的《80后诗歌档案》也成了最受关注的诗歌类书籍之一。

李原从2003年开始便计划创作一本诗歌评论集,可是至今也没有完成,尽管也零零星星的写了一些文字,但是不成系统,也缺乏思想性。一句话,这些年他过得庸庸碌碌。

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原因很简单:不同的态度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丁成是一个积极主义者,无论在什么样的状况下,都会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当初为了出版《80后诗歌档案》,他至少在十多家出版社碰了壁,但他始终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李原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消极主义者,在还没有动笔写作之前,他就会想到很多困难:文学类的作品没有出版社会愿意出版、写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影响了工作怎么办?一个年轻作者的书没有读者愿意花费时间去阅读……于是,他选择了退却。《80后诗歌档案》从选编到出版历时五年之久,这期间丁成尝遍了艰辛和挫折的滋味,我相信这一切是李原根本无法忍受的。

◎ 态度从何而来?

态度决定着人生的成败。那么,是什么决定着我们人生态度的形成?很多人认为态度是天生的,事实不然。要否定这一点很简单:

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对未来充满幻想,可是成年之后,对人生的态度却有了很大的差别。这意味着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我和我的团队曾经在人员招聘方面作过一个深入的研究,研究的主题是:如何寻找积极主动的员工?为了弄清楚为什么有些人是积极的,有些人却是消极的。我们对每一位前来公司应聘的人都进行了详细的交流,最终发现积极者与消极者有着两点是不同的:

1、成长的环境不一样;积极者的父母和师长总是会不断告诉他们“你就是成功者!你会行的!”,并且适时为他们提供一些磨难,用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勇气。消极者的亲人们则相反,他们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件事太危险,你不能做”,或是“这样的事对你来说太难了,还是让父亲帮你做吧。”尽管所有的父母和师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充满了关爱之情,但是,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却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2、学习的内容不一样;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积极者总是会阅读一些成功者的传记,并将自己想象成其中的某一个成功者,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处处模仿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会想一想自己的偶像是如何应对的。消极者却将时间花费在一些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应酬和活动上,即便阅读也仅仅是翻阅一些多愁伤感的情感类小说,或是参与一些充满杀戮、阴暗的网络游戏。

环境和学习的内容决定着一个人的心态。这意味着一个人态度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一、青少年时期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二、自身的学习和调整。或许,在少年时期,并没有获得积极的人生教育,但同样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改变和纠正自身的态度。

我的父母是朴实的农民,在我年幼时,从不曾给我任何一丝鼓励。直到上初中,他们始终都在向我传达一个信息:“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能够认识一些字,将来种好地就可以了。”幸运的是他们还向我传达了另外一个信息:“家里人没有办法帮助你,你只能靠自己。”

从初中开始,我开始大量阅读屈原、王安石、李世民、爱迪生、诺贝尔等人的传记,并且立志要成为一名成功者。我从这些已经作古很久的人们身上学到了勤奋、忍耐、克制,同时也学到了热情、勇敢和不怕挫折,这一切至今都在给我带来好运,它们是我在每一个短暂的挫折面前都表现得坚毅和刚强。正是它们塑造了我积极的人生态度。

◎ 刻意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近来,利用写作之余,我读完了一本小书——《哪来的天才?》,作者是《财富》杂志的高级编辑杰夫·科尔文,他以有趣的文风写出了成功的本质——刻意练习。与所有的成功者一样,杰夫也不相信成功有什么“快车道”可走,他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刻意的进行练习,以培养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要成为卓越的画家,你就必须刻意的去练习绘画,练习对色彩的把握以及对画面情绪的控制。同样,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也离不开刻意练习……

这一观点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所说的有些类似,他认为“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而“一定程度的紧张练习对那些能够肩负重要使命的卓越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需要一遍一遍研习专业技能。”而他总结出来的练习时间是“不低于10000小时”,这便是一个期望获得成功的人刻意练习的时间标准。对照这个时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进行一次自我测量。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还是畅销书《引爆点》的作者,甚至被《快公司》赞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

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进行刻意练习,同样,要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获取。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不断获得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都会激发我们继续取得成功的信心和勇气。至少我与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是拥有这一感觉的。而这便是培养积极心态的最好方式。

我刚刚认识余勤时,他是一个非常悲观的青年人,但他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尤其是具备出色的人品——这是我最为看重他的地方。于是,我们决定给他一个机会。与大多数人一样,他进入公司后从基层的销售人员干起。

为了培养他积极的工作心态,我们给他分配了公司的一些老客户,他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就可以获得订单。同时,每次他取得订单时,我们都会为他举办一个小型的庆祝活动。诸位能否想象出今天的余勤是什么样子吗?如今,他已经是我们业务部门的三位负责人之一,每年会产生近五百万的个人业绩。你再也看不到他身上有一点消极的意味。

余勤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同事们的帮助,最重要的是他自身也在不断克服消极悲观的态度。每次面对挑战时,他总会自告奋勇,为了保证取得预期的成功,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正如“美国杂志界第一夫人”凯西·布莱克所说:“把握每一个可以取得成功的时刻”,余勤用充分的准备做到了这一点。后来,在谈及态度时,余勤说:“后来我才发现,积极的态度是可以通过刻意的练习获得的。”

跟余勤一样,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的练习取得积极的人生态度。

消极的人生态度最容易产生的后果是:自我设限。很多时候,我们具备获得成功的一切素质和条件,可是常常因为自我设限而选择了退缩和放弃。当然,谁也不会承认自己的退缩和放弃,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借口,甚至是埋怨。梦想则因此离我们越来越远。

或许敌人们还有其他的来源,但是,最能够为敌人提供生长空间的莫过于常识、建议和忠告,以及你自身的人生态度。或许,你会觉得它们与敌人们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请选择一个安静的午后,认真的思考一下它们之间的关联,你会发现: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打破常规、顺从于他人的建议和忠告,以及我们的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使得敌人们得以围绕在我们身旁,促使梦想离我们越来越远。

做事常识心得体会2

我是电的“老熟人”了,我看“老”了电,电也把我看“老”了。其实我并不老哈,刚入不惑之年。我真心的觉得是时候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总结分享出来,使得自己的社会价值最大化,而今日头条无疑是最好的平台。

我从事电工电气行业已经将近20年了。从大学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到毕业去钢厂实习;从钢厂跟着师傅学徒到科室技术员;从工厂到设计公司;从电气维护工作到电气设计工作;可以说是“千锤百炼”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理工技术男,却做过5年的销售,是不是很意外?


做销售的确是一个社恐人士的噩梦,你懂的。然而有弊就有利,做销售的经历,让我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情商、更加懂得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我的业绩并不好,因为性格原因,我并不喜欢销售,最终选择放弃销售工作,从新回到老本行。我想,虽然没有赚到钱,但是这段经历让我有“阅人无数”的机会。

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在回到技术岗位7年后,在我工作的业余时间开始做自媒体,发布技术视频和科普视频。起初的目的肯定是赚钱,[微笑]当我发布了大概70个视频的时候,就有1万粉丝了,可是我却放弃了。因为收入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外加我父亲突然去世,我也没有心思去做事情。就这样停更了。


父亲的突然去逝,让我开始认真思考“人生”。这期间我无心做事,却看了不少哲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

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人活一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个人感悟“赚钱”并不是人的第一需求,成就感才是第一需求。成就感带来的收获中也有物质收获,这足够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我还是决定要做点什么,只要做事就是对社会有贡献,就不白活。

做什么呢?除了本职工作,我觉得我还是适合做自媒体创作的,创作什么呢?一定是关于老本行的,我对电气电工技术类的知识内容还是有把握的。于是,我重新出发,从零开始,重新开了一个头条号就这样开始了,并继续坚持着。

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把此生所学分享出去,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学到,自己收获成就感。是为了赚钱吗?肯定不是,张雪峰都说电气行业的收入不高,那么,这方面的视频也是小众的,看的人并不多,收入也是平平的。


工作是要继续的,一个人能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是幸运的。能得一技能,又有一份技术工作,工作之余还可以在自媒体上天马行空,满足自己的兴趣,这不就是幸福吗!

纵观电工技术的历史,电工是一个多学科工种。它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行业,从发现电能的那天开始就有电工技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融入新技术,即便是高科技人工智能的今天,“GPT”这玩意儿也是离不开电气技术的。

因此,我决定也已经开始做了,将自己毕生所学以及在工作中的经验分享在自媒体,让更多想从事于电气电工行业的人受益。我会想方设法的,结合各种知识来讲解专业知识,让众多的新手也能听懂。同时,我会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推陈出新,为大众科普常识。让我们一起加油吧[微笑]

做事常识心得体会3

一、要有一个感恩的心

感谢天地,感谢父母。要懂得感恩,才会内心舒坦,否则内心不满足、不平静。理解父母的不易,应该多听父母的话,因为父母对孩子是无私的,绝对真心。

懂得感恩非常重要,感恩是做人的根基,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更高的精神层面来源于这一根基。

二、做应该做的事,说应该说的话

做事、说话伴随人的一生,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的一生前途。关键是做应该做的事,说应该说的话,而不是只做愿意做的事,只说自己高兴说的话。

千万不要只顾自己一时痛快,不管对错,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只顾自己一时高兴,不管影响好坏,说自己想说的话。

要善于听从忠告或劝告,所谓“善听者聪,善察者明”。善意的和有优秀者的忠告或劝告一般对自己有好处,要认真对待。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或建议非常重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会借力会事半功倍。

做人的行为原则是:在家善于听父母的,在校善于听老师和优秀同学的,在工作岗位善于听领导和优秀同事的。在家善于听父母的,既能使家庭关系顺畅,家庭环境才能充满和睦、融洽,才能少走弯路,避免或减少大的失误,人常说“姜还是老的辣”;在校善于听老师和优秀同学的,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取得较好成绩的目的;在工作岗位善于听领导和优秀同事的,才能把握正确方向,提高工作效率,做出单位认可的工作业绩,得到表扬和提拔。这行为三原则不能反过来,否则一生荒唐或碌碌无为。

三、掌握自己的命运

我的青春我做主,年轻人要有志气,有理想,有上进心。要沉下心,安静学习,高度专注,坚持不懈。要有勇气实现自己的理想,工作中要踏实、精细,做好每一件事,要挑战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克服困难。

必须有一颗依靠自己的信念,靠谁也不如靠自己。靠自己是正道和自信,是积极进取的表现,总会越来越好,别人不会小看;靠别人是人生的悲哀,是懒惰和懦夫的表现,总将一事无成,别人瞧不起。

四、有责任心,愿意付出

一个人必须要有责任心,这是人不同身份的职责所在。责任心就是要搞清楚一个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应该为别人做什么,应该承担多少,应该付出多少。责任心绝不是希望别人为自己做什么,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多少。

在家庭生活中,一个人必须有的责任就是孝敬父母、照顾妻子、养育好孩子。一个人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最起码为家庭做出贡献,增添好的荣誉。要让父母脸上有光,腰杆挺直,让父母的生活过的更好,要多问问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要让妻子有保障,有幸福感,有安全感;要让孩子有学习的条件,要高度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要严格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为家庭付出,目的不是求回报。如果怕孩子不孝顺,就不要生孩子;如果怕兄弟姐妹不报答,就不要帮助;更不要指望侄男外女,愿意无偿帮助就付出,否则直接拒绝。

作为孩子,责任就是听父母话,好好做人,孝敬长辈;作为学生,责任就是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提高成绩;作为工作单位的人,责任就是听领导的话,按照管理规定好好工作,最快、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有了责任心,在加上不懈的努力和付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情义、有担当、受人尊重的人。

付出是高尚的,为自己的亲人付出既是责任,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会得到幸福的回报。不要把付出当作吃亏,吃亏往往让人难受,事实上吃亏是福。一个人善于付出人生才会幸福,必要的付出就是成绩,积极的付出会让人感到快乐和收获。

能够帮助别人说明自己有能力,有价值;总是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说明自己能力不够。

五、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人是高级动物,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大脑的意识,比动物优势就是思考,人除了思考在其他方面不如一些动物。一个人可以没有多少学问,但一定要有头脑,要主动地用大脑思考,经常把大脑调动起来,不用大脑的人就是傻子,不用大脑的人还不如许多动物。

不仅要多动脑子,还要会动脑子。要多从书本中学东西,活学活用,为自己所用。要和有知识、有头脑的人多交流,提升自己的分析、思考能力。

人的理想、目标、计划都要经过思考才能确定,这才是理性的,不是盲目的。通过思考理清思路,排出先后顺序,发现主要问题,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方法,所以说,思考是提高成绩、完成任务的关键一步,层次越高的人越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并从思考中得到普通人无法想象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