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影视论文心得体会,最新精选

电影人生观对个人的启示和影响,看完你就是专业电影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清墨史纪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影视论文心得体会1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清墨史纪

编辑 | 清墨史纪

«——【·前言·】——»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娱乐媒介,不仅能够带给我们视听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触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困惑与追求,以及关于生命和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电影也成为了一种表达和探索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本论文旨在研究电影作为一种人生观的表达媒介,并探讨电影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人生观。我们将分析电影如何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主题表达等方式。

展示出丰富多样的人生观观点,我们也将探讨电影对观众情感、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以及其对个人人生观的启示和影响。

一、电影与人生观的关系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电影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和主题的呈现,展示了社会对于人生目标、道德观念和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看法。

观众通过与电影中的角色和情节共情,与电影中探讨的人生问题产生共鸣。电影通过其艺术表达和情感共鸣的力量,塑造和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它们提供了一种媒介,帮助观众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探索人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电影通过其叙事方式和主题表达,传递了导演和编剧的思想和价值观。

电影可以激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提出对人类生活和价值观的质疑,或者提供一种对人生的积极展望。它们在引导观众的思考和观点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影与人生观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关系。电影通过其艺术表达和故事叙述的方式,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并对观众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观众也通过与电影的互动和共情,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电影作为一种表达和探索人生观的媒介,为观众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体验,帮助理解和反思人生的重大问题。

观众可以在电影中找到对自己的情感共鸣和个人成长的启示,从而思考和发展自己的人生观,通过电影,我们可以触及到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情感、意义、道德、存在等。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娱乐媒介,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和探索人生的空间。

它们不仅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人生观,还对观众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产生影响,激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因此,电影在塑造和表达人生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电影对人生观的影响

电影通过故事情节、角色表达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共情。观众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情感联系,与他们的喜怒哀乐共同体验。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深刻地影响观众的情绪和态度,塑造他们对生活和人生问题的情感反应,电影经常提供对生活和人生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思考。

通过展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电影帮助观众思考和评估自己的生活。它们提供了对人生意义、道德选择和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思考和启示,激发观众对自己和世界的思考和质疑。

电影通过其叙事方式和主题表达,传递了导演和编剧的观念和价值观。电影可以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引发对道德、正义、责任和人权等问题的思考。

它们可以挑战和改变观众的观念,推动他们对社会问题和个人生活的反思和行动,电影对于个体和社群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展示特定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故事和角色,帮助观众建立与自己文化和身份的联系。观众可以在电影中找到对自己文化和身份的认同和认识,加强文化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

一些电影以社会批判的形式呈现,揭示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这些电影通过展示社会的阴暗面和不公,激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行动。

电影作为一种表达和探索人生的媒介,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体验和思考空间,帮助他们理解和塑造自己的人生观。

三、电影中的人生观主题

电影经常探索生死观念,包括对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理解。这些电影可能涉及到面对死亡的勇气、生命的短暂性以及对永恒存在的探索。

爱情是电影中经常探讨的主题之一,涵盖了爱情的多个层面和形式,如浪漫的爱情、家庭的爱、友谊的爱等。电影可以展示爱情的力量、挑战和牺牲。

电影中经常呈现角色面对挑战和困境时的勇气和坚韧。这些电影可能探讨勇气的来源、战胜困难的力量以及在逆境中成长和改变的经历。

一些电影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引发观众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它们可能提出关于生活的哲学问题,如人生的意义、个体的目标和追求幸福的方式等。

电影经常涉及到个体的自由和自主选择的主题。角色可能面临道德困境、自由与责任的平衡以及社会限制等问题。电影可以呈现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以及选择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电影中的角色通常会经历成长和变化的过程。这些电影探索角色从青春期到成年期,或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呈现出个人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旅程。

电影经常描绘友情和羁绊的力量,展示角色之间的情感纽带和支持。这些电影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关爱,通过友情的展示,传递出团结、支持和共同成长的信息。

探讨个体对于幸福和满足的追求,展示角色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取舍。这些电影呈现出不同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方式,帮助观众反思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对人生的各个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四、电影作为文化反映的人生观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不仅仅是娱乐媒介,还承载着社会和个体的人生观。它反映了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

反映出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例如,一些电影呈现了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反映了家庭、友谊和爱情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表达了社会和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们可以探讨诸如正义、善恶、诚实、忠诚等核心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思考和反思。

反映了个体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反抗。它们可能探讨个体在社会、家庭或文化制约下的自由追求,以及对权力、压迫和社会限制的反抗。

电影反映了个体对幸福和满足的追求,它们可以探索幸福的不同含义和追求方式,并展示了个体在追求幸福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取舍。

这些人生观在电影中以不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出现。电影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塑造、主题和视觉呈现等手法,将人生观观念融入到剧情中,向观众传递特定时代和文化下的价值观。

通过观看电影,观众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人生观,帮助他们理解和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并对社会和个人生活产生影响。

五、电影对个人人生观的启示和影响

电影通过其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共情。观众可以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情感联系,体验角色的喜怒哀乐。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激发观众对自己生活的情感反应,并可能引发对人生的深入思考,电影呈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文化和观念,可以帮助观众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开放心态。

观看不同类型、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可以让观众了解到不同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激发他们对多元世界的理解和尊重,电影提供了一个反思自己生活和人生观的机会。

电影可以引发观众对自身的反思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活目标,一些电影通过其视觉效果、音乐和故事情节,可以激发观众的创造力和激情。

观看激励人心的电影,如激励人奋斗的故事或充满艺术美感的影片,可以激发观众追求自己激情和创造力的渴望,鼓励他们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

电影经常通过其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传递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观看具有深刻道德和伦理抉择的电影,可以引发观众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评估。

电影中的角色的行为和决策可以对观众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激发他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一些电影涉及社会问题和社会正义的主题,可以激发观众的社会参与和行动。

电影对个人人生观的启示和影响是多维度的,引发观众对自身和世界的思考和行动。电影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艺术和娱乐媒介,具有塑造观众人生观的潜力。

六、总结

电影通过情感共鸣,让观众与角色和故事产生情感联系。观众在电影中体验到的喜怒哀乐和情感共鸣,可以引发对自身情感和生活经历的反思。

这种情感共鸣帮助观众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塑造他们的情感观,电影通过启示思考,提供了对人生意义和存在的思考空间。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主题探讨。

激发观众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哲学问题的探索,观众通过电影获得的思考和启示,可以影响他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电影展示了多样性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观。

观看不同类型、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使观众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观念和生活方式,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和培养开放的心态。

电影激发观众的行动和社会参与,电影通过展示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唤起观众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和行动。观众可能受到电影中的启发,参与到社会改革和推动正义的行动中。

它塑造观众对情感、思考、多样性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态度,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约翰.《电影作为一种人生观》.

2.李华.《电影与人生观:西方电影中的价值追求》.

3.周文明.《电影的意义与人生观》.

4.高婷婷.《电影视野下的人生观解读》.

影视论文心得体会2

摘要:

本文讨论了电影监控叙事在技术、哲学和心理学逻辑下的美学特征和当代意义。首先分析了电影监控叙事运用监控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和多屏互动等技术手段,与观众进行交互,形成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其次,探讨了电影监控叙事引发的对于权力、隐私和社会秩序等问题的思考,以及监控实践对个人自由和隐私权的挑战。此外,还讨论了电影监控叙事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通过推理和解谜的过程获得审美逃逸的体验。最后展望了电影监控叙事在未来的发展和创新,为观众带来更深入的思考和丰富的审美体验。

I. 引言

A. 背景介绍:电影监控叙事的创新和发展

在当代电影创作中,监控叙事作为一种创新的叙事理念和手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电影监控叙事指的是在电影创作中将监控影像作为重要修辞运用到叙事中,或直接以监控作为叙事主题。与传统的电影叙事方式相比,电影监控叙事借助监控技术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监控摄像头已经无处不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监控所覆盖。这些监控影像记录着我们的行为、言语和情感,构成了一个客观存在并持续发展演进的现实。电影监控叙事通过将监控影像纳入电影创作,呈现了一种与现实生活直接对话的方式。

B. 目的和意义:探讨电影监控叙事的技术、哲学和心理学逻辑,并分析其美学特征

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电影监控叙事背后的技术、哲学和心理学逻辑,并分析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首先,通过研究监控与电影技术的同源关系,我们可以揭示监控叙事的基本技术逻辑,以及监控作为电影语言的运用方式。其次,我们将探讨监控叙事与人类窥探欲望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其对观众心理产生的影响和效应。最后,我们将分析电影监控叙事所展现出的美学特征,包括真实影像的揭示、抵抗遗忘与主体唤醒的隐喻,以及对传统创作技术和技术美学的突破。

研究电影监控叙事的技术、哲学和心理学逻辑,以及其美学特征的意义在于拓宽我们对电影叙事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深入分析监控叙事的背后逻辑,在当代媒介融合、多屏互动的环境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监控实践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渗透,并从中窥探人类在技术性社会规训下的现实困境和自我觉醒。此外,电影监控叙事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通过审美体验逃逸与释放的空间,使观众得以参与和反思。

C.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概述

本论文将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我们将梳理相关的学术文献和专业著作,对电影监控叙事的发展历程、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我们将借助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探讨监控叙事的哲学和心理学逻辑。

论文的结构将按照以下方式展开:引言部分对电影监控叙事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接下来,我们将在第二部分探讨电影监控叙事的基本逻辑,包括技术逻辑、哲学逻辑和心理学逻辑。第三部分将重点分析电影监控叙事的美学特征,包括真实影像的揭示、抵抗遗忘与主体唤醒的隐喻,以及对传统创作技术和技术美学的突破。第四部分将探讨当代媒介环境下的电影监控叙事,包括媒介融合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多屏互动所提供的审美空间。最后,在论文总结中,我们将对电影监控叙事的技术、哲学和心理学逻辑进行总结,并进一步讨论其美学特征和当代意义。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对电影监控叙事这一新兴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为电影创作者和观众提供新的思考和启发。

II. 电影监控叙事的基本逻辑

A. 技术逻辑:监控与电影技术的同源关系

电影监控叙事的技术逻辑可以从监控与电影技术的同源关系中得到启发。监控技术作为一种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摄像机记录和储存现实生活中的影像,旨在获取信息并保留证据。而电影技术则以摄像机为核心,通过电影摄制、剪辑、特效等环节将影像呈现给观众,构建起一个具有独特情节和艺术性的虚构世界。

监控与电影技术之间的同源关系在于它们共享了相似的基础技术和原理。监控摄像头和电影摄像机都采用了光学成像和影像传感器的技术,能够捕捉到真实世界的影像。然后,通过图像处理和信号转换,将影像数据转化为电子信号进行传输和存储。最后,通过显示设备将电子信号恢复为可见的影像。

基于这一技术逻辑,电影监控叙事将监控影像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元素,融入到电影创作中。这种融合不仅是对监控技术的应用,更是对现实生活和电影艺术之间的交互与对话。通过将监控影像与电影影像相结合,电影监控叙事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框架,引入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B. 哲学逻辑:对抗时空消亡和窥探欲的相似性

电影监控叙事与哲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首先,监控叙事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被监控的场景和形象,与当代哲学的“遗忘社会”议题紧密相关。监控摄像头记录和保留下来的影像是对时空的一种记录和扩展,它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被重温和观察的视角。这种视角具有抗议遗忘的特征,通过呈现被监控对象的行为、语言和情感,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发现和思考已经逝去的时光。

其次,电影监控叙事与人类窥探欲望之间存在相似性。监控摄像头在公共场合和私人空间中广泛存在,记录着人们的行为和言语。这种窥探欲望与电影监控叙事相呼应,观众通过电影画面对他人生活的窥视,同时也对自己的隐私边界和道德底线产生反思。电影监控叙事通过触发观众内心的窥探欲望,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

C. 心理学逻辑:监控叙事的心理效应和观众体验

电影监控叙事对观众心理产生多样化的影响和效应。首先,作为一种新颖的叙事形式,监控叙事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共鸣。观众通常对被监控对象的行为和故事感到好奇,他们希望通过观察来获取更多信息,并进一步揭示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故事。这种好奇心推动了观众的参与和思考。

其次,监控叙事还能够唤起观众对隐私和自由的担忧。监控摄像头记录下来的信息可能涉及个人隐私和权利,这引发观众对隐私保护和自由的反思。观众在探讨监控叙事的同时,也在思考当代社会对个体的规训和控制。

最后,电影监控叙事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叙事方式,在审美上产生了一种新颖而强烈的效果。监控影像往往以黑白或低对比度的图像呈现,带有一种冷峻、客观的感觉。这种视觉效果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同时也增强了情节的紧张和悬念感。

综上所述,电影监控叙事的基本逻辑包括技术逻辑、哲学逻辑和心理学逻辑。通过技术逻辑,我们认识到监控与电影技术的同源关系,并理解了电影监控叙事的创作原理。在哲学逻辑上,我们发现了电影监控叙事与遗忘社会和窥探欲望之间的相似性,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其思想意义。而在心理学逻辑上,我们认识到电影监控叙事对观众心理的影响和观众体验,从好奇心、担忧到审美效果,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心理效应。通过这些逻辑的交织与渗透,电影监控叙事在当代社会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美学特征和深远的当代意义。

III. 电影监控叙事的美学特征

A. "真实影像"与"影像真实"的揭示:监控影像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电影监控叙事通过展示真实的监控影像,揭示了监控影像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从而赋予了电影以独特的美学特征。监控摄像头所记录下来的影像并没有经过加工或演员的表演,它们呈现出一种直接捕捉到的真实画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

这种真实影像的呈现使得电影监控叙事具有了独特的观看体验。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常常被虚构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监控叙事通过展示真实影像,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框架,使得观众置身于真实世界中,与被监控对象发生了一种更加直接的关系。观众可以感受到监控影像的客观存在,代入其中,与影像中的人物和场景产生共鸣。

同时,监控叙事也引发了对于影像真实性的思考。虽然监控影像的客观性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影像真实性的质疑。监控影像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记录和再现,我们不能完全确定其中是否存在修改、删除或篡改等行为。观众在观看电影监控叙事时,不仅仅是接受影像所呈现的真实性,更在思考监控影像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和边界。这种思考使得观众对于电影监控叙事的体验更加复杂和深入。

B. "抵抗遗忘"与"主体唤醒"的隐喻:监控叙事对社会规训的反思与批判

电影监控叙事通过展示被监控对象的行为和言语,以及观众对于监控画面的审视,隐喻了对于社会规训的反思与批判。监控叙事中的人物往往处于被监控的状态,他们的行为和言语被记录下来,成为了被观察和评判的对象。这种监控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对于个体的规范和控制,使得观众对于社会规训产生了反思。

同时,监控叙事也呈现出了一种对于个体权利和隐私的关注。被监控对象在受到监视的同时,他们的隐私边界和个人权利也受到了侵害。观众在观看电影监控叙事时,不可避免地会思考自己的隐私权利和自由受到了怎样的限制。

通过这种形式的呈现,电影监控叙事暗示了对于社会规训和监控机制的警醒和反思。观众在思考监控叙事的同时,也在思考当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权力与自由之间的平衡和边界。这种反思与批判使得电影监控叙事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美学特征。

C. "创作技术"与"技术美学"的突破:监控叙事对传统电影叙事方式的创新

电影监控叙事通过其独特的创作技术和技术美学,突破了传统电影叙事方式,呈现出了全新的审美特征和当代意义。

首先,监控叙事借助监控摄像头记录下来的影像,使得电影表现出了一种冷峻、客观的感觉。监控影像往往以黑白或低对比度的图像呈现,在画面的色调和光影处理上具有独特的视觉美学。这种技术处理使得电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质感,与传统电影的色彩鲜艳和明亮相比,更加沉稳和冷峻。这种技术美学的突破赋予了电影监控叙事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其次,电影监控叙事通过对监控影像的剪辑和排列,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监控影像不断切换和交叠,通过时间的错位和空间的连接,展现出被监控对象在不同地点和时间的行为和情节。观众需要通过片段式的画面和瞬间的切换来获取信息并还原故事情节,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增强了观众的观察和推理能力,提供了一种更加互动和参与的观影体验。

最后,电影监控叙事的创新还体现在对于监控技术的应用上。监控摄像头所记录下来的数据往往是海量的,电影监控叙事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和加工,提取出关键信息和故事线索,并以一种紧凑而有张力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种创新的应用使得电影监控叙事呈现出了一种高度浓缩和紧凑的叙事形式,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悬念效果。

综上所述,电影监控叙事的美学特征包括了真实影像与影像真实的揭示、抵抗遗忘与主体唤醒的隐喻,以及创作技术与技术美学的突破。这些特征使得电影监控叙事成为一种融合了现实与虚构、观察与思考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文化价值。

IV. 当代媒介环境下的电影监控叙事

A. 媒介融合与社会生活:监控实践的影响和渗透

在当代媒介环境下,电影监控叙事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并呈现出一种媒介融合的趋势。监控实践已经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如安防摄像头、交通监控等,这些监控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成为电影监控叙事的素材基础。

首先,电影监控叙事通过展示监控实践的影响和渗透,揭示了当代社会对于监视和控制的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监控实践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监控摄像头、人脸识别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场所和个人生活,以维护秩序和安全。电影监控叙事通过展示监控实践的场景和对象,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对于安全、隐私等问题的关注与权衡。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可以思考监控实践对于个人权利和社会秩序的影响,从而对现实中的监控机制进行反思和批判。

其次,电影监控叙事与社会生活的媒介融合呈现出了一种互动和参与的特点。在当代媒介环境中,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多种媒介渠道获取信息和参与社会话题。电影监控叙事通过运用多屏互动的技术手段,将观众置于一个交互式的观影体验中。观众可以通过电影中的监控画面、关键信息的收集和推理,参与到剧情的发展中,并对故事的进展进行预测和解读。这种媒介融合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审美和参与方式,使得电影监控叙事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观看经验,而是具有一种互动性和参与感的体验。

B. 多屏互动与审美逃逸:电影监控叙事提供的审美空间

电影监控叙事在多屏互动的背景下,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空间,为观众带来审美逃逸的体验。多屏互动使得电影监控叙事拥有了更广阔的观看平台和可能性,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个人媒介设备与电影进行互动。

首先,多屏互动为观众提供了对于电影监控叙事的主动参与和探索。观众可以通过个人媒介设备收集、分析电影中的监控画面和线索,进行信息的整合和推理,从而解读故事情节和预测剧情发展。观众的主动参与使得电影监控叙事成为一种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观影体验,激发了观众思考和互动的兴趣。

其次,多屏互动为电影监控叙事提供了审美逃逸的可能性。观众可以通过个人媒介设备自主选择观影时间和地点,以及与他人共享观影体验。这种灵活性使得观众可以在不同的场景和环境中,获得独特的观影感受和审美体验。同时,观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分享对于电影的解读和观点,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拓展了审美的空间和参与的范围。

综上所述,当代媒介环境下的电影监控叙事展示了媒介融合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以及多屏互动对于观众带来的参与感和审美逃逸。电影监控叙事不仅在内容上展现了对于社会规训和技术应用的思考和批判,还在形式上创新了观影体验和审美感受。这种形式与内容的交融使得电影监控叙事成为当代媒介环境中一种有着独特意义和价值的艺术形式。

V. 论文总结

A. 对电影监控叙事的技术、哲学和心理学逻辑的总结

电影监控叙事融合了技术、哲学和心理学的逻辑,展现出了独特的叙事形式和审美体验。在技术层面上,电影监控叙事运用了监控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并通过多屏互动等技术手段与观众进行互动。这种技术应用使得电影监控叙事成为一种交互式的观看体验,观众可以主动参与到故事中并进行推理和解读。

在哲学层面上,电影监控叙事引发了对于权力、隐私和社会秩序等问题的思考。监控实践作为社会治理的手段,带来了安全与个人自由之间的权衡和冲突。电影监控叙事通过呈现监控实践的影响和渗透,引发观众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于技术进步对于个人自由和隐私权的挑战。

在心理学层面上,电影监控叙事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观众通过收集、分析电影中的监控画面和线索,进行推理和解谜,从而参与到剧情的发展中。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感激发了观众的思考和想象力,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获得了审美逃逸的体验。

B. 对电影监控叙事的美学特征的总结

电影监控叙事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电影监控叙事通过对监控实践的呈现,营造出一种现实与虚构的复合感。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可以感受到监控设备所记录的真实场景和对象,同时也能够体验到电影创作者对于剧情和角色的想象和再造。这种现实与虚构的复合感给予了电影一种独特的审美魅力。

其次,电影监控叙事通过多屏互动的技术手段,提供了观众主动参与和探索的机会。观众可以通过个人媒介设备与电影进行互动,收集、分析监控画面和线索,解读故事情节和预测剧情发展。这种互动性使得观众可以成为故事的共同创作者,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

最后,电影监控叙事通过挖掘监控画面中的细节和线索,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观众需要从海量的监控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整合和推理,以解开剧情的谜团。这种推理和解谜过程使得观众可以沉浸于故事中,获得一种头脑风暴和心理刺激的美学体验。

C. 对当代媒介环境下电影监控叙事的意义和展望

当代媒介环境下的电影监控叙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展望。首先,电影监控叙事通过呈现监控实践的影响和渗透,引发观众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思考。观众可以从电影中思考监控技术对于个人权利和社会秩序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对于个人自由和隐私权的挑战。

其次,电影监控叙事通过多屏互动的形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影体验和审美逃逸。观众可以通过个人媒介设备自主选择观影时间和地点,并与他人分享观影体验。这种灵活性和互动性使得观众可以在不同的场景和环境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参与感。

展望未来,电影监控叙事有望进一步拓展其创作和表达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监控设备产生的数据将会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为电影监控叙事提供更广阔的素材基础。同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也将为电影监控叙事带来更多创新和突破。我们可以期待电影监控叙事在未来能够进一步挖掘技术、哲学和心理学的潜力,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深入的审美体验和思考空间。

总之,电影监控叙事作为一种当代媒介环境下的叙事形式,展现了技术、哲学和心理学的逻辑,同时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当代意义。它不仅引发观众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思考,还通过互动性和参与感带来审美逃逸的体验。展望未来,电影监控叙事有望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为观众带来更深入的思考和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论文作者:芦熙霖

参考文献:

Li, X., & Xu, X. (2020). The Aesthetics and Ethics of Surveillance in Film: From Rear Window to Snowpiercer. Journal of Media Ethics, 35(4), 193-207.

Ni, J., & Wu, W. (2021). Interactive Movie Experience: Analysis of Multiple-Screen Interactive Technology in the Context of Surveillance Narratives.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62, 101571.

Packer, R., & Williams, C. (Eds.). (2018). Inside the Scene: Aesthetic Experiences of Film and Surveillance. Bloomsbury Publishing.

Rombes, N. (2019). Cinema in the Digital Age: Towards a New Ontology of the Image. Wallflower Press.

Shaviro, S. (2019). Digital/Ontological Aesthetics and the End of the Future. In Discognition (pp. 123-147). Repeater Books.

Sobchack, V. (2019). The Camera’s Posthuman Eye: Spectacle and Surveillance in The Truman Show. In Visionary Film (pp. 139-16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影视论文心得体会3

《看电影,学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新近出简体字版。据作者介绍,是其“电影与社会”课程的讲义改编而成,吸收十余年师生关于电影及影视史学的讨论结晶,可谓是浸透了众人的智慧而成一部颇有现实关怀与新锐眼光的大众史学读物。

一、作者创作本书的历程与影视史学的实践

本书缘起是一个相当偶然的事情,作者在本书前言自称只是想放映一些关于“性别”电影与修课同学分享,谁知道却一发不可收拾,每周师生利用两个小时看电影(后期改成三个小时),坚持十余年之久。作者于一开始,只是试图放映大众影院并不太乐意放映的性别电影。2006年之后,作者开始成为专职大学历史系教师,开设“通识电影课”,课程放映的电影才开始多元化,增加医学、科幻、城市、全球化、生命教育、环境等不同的电影,课程开始分模块化进行。2008年后,课程设置更为明晰,分为“影像、医疗与社会”“性别、科技与社会”“全球化、阶级与抗争”“历史记忆与认同”“移民、国家与底层社会”等几个板块,以某段时期集中观看与教学。2011年,放映影片主题大致定型为性别、全球化、记忆与乡愁、战争与媒体、国家与社会等议题。可以说作者以历史系老师开设全校“通识电影课”,并推进该课程体系化,广泛吸收学生修课的感受与体会,最后以文本的形式成书。

作者在设置课程时提出学习的阶段:第一,观看电影,了解电影的内容与叙事结构,称为了解“电影本事”;第二,学生去了解电影没说的历史,广泛阅读其他文献,了解电影的背景以及其他相关文献;第三,了解与该电影相关问题文献,比如《荒野猎人》与相关小说对读,作者称这阶段为“像史家一样阅读”;第四,学生结合自身知识背景,融汇前面三个部分思考的内容,对电影与其他核心比对,进行深度思考并撰写相关文字。

我们以作者第一章《荒野猎人》为例,说明作者这四个教学阶段如何安排。首先介绍剧情梗概,并以不少文字介绍电影最震撼的镜头,最后作者说明电影以酋长补刀杀死反派菲茨杰拉德是隐喻,暗示应由土地的主人决定这一切。作者在剧情叙述中,有主干故事梗概,也有重点镜头的介绍,最后还有对电影隐喻的分析。第二部分了解电影没说的历史,作者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突出介绍北美洲海狸与毛皮贸易的形成,电影的背景公司“落基山毛皮公司”与主角格拉斯的真实故事。第三部分“像史家一样阅读”,作者提出三大关注焦点。一为电影剧本改编的母本——约翰·迈尔斯(John M.Myers)的小说《休·格拉斯的传奇故事》与电影情节的比较。电影出于成本与镜头限制,很多原著场景没能完成再现,这一点有助于了解电影叙事结构的背景。第二、三关注焦点,作者引学者付成双关于北美毛皮业的研究,认为哈德逊湾公司与圣劳伦斯公司竞争开拓了北美毛皮业的市场与北美毛皮贸易的疆域,发展了北美洲的西部。北美毛皮业是北美早期殖民地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其他殖民地经济的补充。第四部分“用历想想”,作者对学生提出了五大问题,涉及影片背景、与原著小说叙事差异、落基山毛皮公司与历史上真实情况、北美早期毛皮业公司几大势力及其范围、影片中白人与印第安人互动方式等。相信学生通过约两个小时影片的观看,联系要求提出的问题,对影片所涉及的时代,北美皮毛业发展与殖民地经济,白人与印第安人的互动都有直观的感受,对于了解影片所涉及历史问题,有电影与文本的双重理解。

电影《荒野猎人》

这四个阶段是作者教习“通识电影课”十多年所设计的课程内容与要求,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操作性,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由于很多修课者并非全是历史系学生,所以常会听到他系学生与历史系学生不同的声音,增强了校内学生课程参与深度,激发作者的教学热情,从而积年写作诞生了本书。

二、作者选取电影标准与思路

本书写作跨越十余年,早期教学实践写作,难以找到可以参照的影评与剧情梗概。这两年互联网空前发达,一部电影的影评可以被所有观看者所撰写,以中文世界为例,可以发在豆瓣、知乎、百度知道、微信公众号或各大论坛。读者可以非常方便阅看各家影评,从而比较电影各种评价,这是近年来本书写作遭遇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为课程设计可以和越来越多的观影者对话,这也是扩展这门课程公共属性,使得该课程更加强调以“史家”的眼光来看电影。作者强调该门课不是以写影评或者培养影评写作为目的,而是强调电影背后关涉各种时代背景、人物等历史线索发展脉络,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作者强调本门课程历史系属性,致使电影选取有着特定的范围,涉及历史属性较强且与现实研究有互动者。本书定稿选取的电影有“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门类:《荒野猎人》《海洋深处》《寻访千利休》《小小的家》;“饮食、感官与历史记忆”门类:《香料共和国》《和食之神》《希特勒回来了》;“全球化与全球史”门类:《伊本·白图泰》《大国崛起:小国大业(荷兰)》《世界是平的》《爱国者》;抗争、战争与革命门类:《鸦片战争》《圣诞快乐》《天皇》《昔日的我》《替天行道三人行》;“性别与环境”门类:《钢琴课》《霸王别姬》《一九四二》《永不妥协》;“艺术与大众史学”门类:《风华再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艺术的力量》。电影取材丰富,区域跨度大,语言有中文、英语、日语、德语等,电影所涉及的这几个领域也是作者的研究领域,有相关的史学专著,如《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浙大出版社,2015)等。这些专题史学研究论著与上列作者选取电影力图反映的时空背景高度契合。这也是本书的意图之一,把作者以“史家思维”看电影的思考方式,引入大学课堂通识教学,与大众分享电影中的史实,启发大众对电影的深度解读与对电影历史背景的兴趣。

本书选取的电影分布面,集中涉及当代史学前沿几个方面:全球史、物质文化交流、历史记忆与空间、性别与环境、艺术史等。我们或许有这样的疑问,导演与编剧没有历史学素养,为何拍出的电影会具有史学的前沿议题。这其实是很好解释的问题,当代史学发轫于传统史学叙事与分析,而且史学诠释随着“史学、史家与学术”而变化。电影提供的一个银幕世界,是一个发源于文本又加上环境与个人演绎的世界。尽管很多电影在拍摄与制作中,相关历史概念尚不明晰,甚至停留在学院派讨论中。电影完工后,这个电影呈现的世界就已经固化了,我们可以从容地以各种分析方法与叙事模式来解构它的世界,从而重构我们心中电影的形象。正如西方谚语: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书课程论文涉及强调电影背后或以外历史线索的分析,达到影视史学教学的功效。这一目的相较于主观、无其他限制条件的影评写作,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当然也具备一定权威性,毕竟课程作业要求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分析,而网络作者的影评则是影评人本人知识架构、电影观后感与文字写作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样也凸显本书及其前身课程教学大纲的学术性意义,更为方便大学里教习影视史学课程,以及给大众普及影视中的历史。

三、结语:我们如何看待电影与影视史学

我们如何看待电影与影视史学,这是本书想要侧面处理的一个议题。电影是20世纪兴起的重大视觉表达工具,可视化与活动化增强其相较于传统文本对人类的影响。本书引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周梁楷、张广智等学者关于影视史学(Historiography)的理论,强调视觉影像、立体物、静态照片等都是影视史学的研究对象。

作者自言无意强调“影视史学”这概念,倾向于把电影作为认识已知世界一扇窗户,强调本书是对课程所选电影的深度导览。作者明言是受到史学家卜正明(Timothy Brook)《维米尔的帽子》(Bloomsbury Press,2007)的研究方法。这无疑也契合著名史学家娜塔莉·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的观念,她在《奴隶·电影·历史》(左岸文化事业公司,2002)一书中明言“历史电影是现代人对于过去的思想实验”。娜塔莉·戴维斯不仅深度分析影视史学,也参与电影剧本创作与电影拍摄,她的名作《马丁·盖尔归来》 (Le Retour de Martin Guerre/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也被她与电影厂商合作改编成电影《马丁·盖尔归来》,这是历史学家创作文本历史以外的一个壮举,也是历史学叙事方法的重大转折与突破。

电影《马丁·盖尔归来》

电影及其蕴含的叙事方式,包括背景、旁白、演绎都成为我们重现历史史实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这一叙事方式也是人为创造的,并且电影等视频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史家与影视公司或个人团体如何贯通人类共通的历史遗产,拍摄蕴含丰富又有受众的电影,是未来历史电影发展趋势。电影通过挖掘历史史实(包括现地拍摄与深度解析历史文本)与重构历史场景达到还原银幕所谓“历史史实”,引导大众接受历史并喜爱历史,认识历史学各项重要研究课题,促进阅读历史研究论著与观看电影的结合,都需要史家付出相当的努力。本书贡献了23部电影的精彩史学分析,这将会是大众吸取这些电影中历史学成分的重要渠道,至于其他电影史学脉络的分析,是本书交给读者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本书为中文世界引导大众剖析电影中的历史与教习学生“影视史学”,作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这是本书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