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铁血少年心得体会,最新合集

他踏千山万水而来,铁血山河而去—杨靖宇将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咚咚锵shd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铁血少年心得体会1

7月19日上午八点半,实践小分队跟随随行志愿者去参观靖宇县最著名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纪念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建筑风格,馆内设3个展览厅,并设有观众电视厅和录像室。以陈列“杨靖宇将军战斗的一生”为主,同时设专室陈列其亲密战友、当年抗联一路军部分将领的英雄事迹。现珍藏的文物资料2400余件和来自国内外知名人士的留言题词,为研究东北抗联斗争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通过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解,我们了解到:杨靖宇,1905年生,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5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党组织派往信阳等地领导农民运动。曾任中共豫南特委书记、豫南工农红军游击队总指挥。1929年被党派往东北地区工作,任中共满洲省临委抚顺特支书记,领导抚顺工人运动。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任东北反日救国会总会会长,积极领导抗日活动。1932年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1933年起,历任磐石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等职,长期在东北坚持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县(今靖宇县)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杨将军的功勋伟业,让我感触颇深,伟大的爱国精神,让我仿佛找到了精神引领​。危难时期,英雄辈出。杨将军为国捐躯,誓死抗敌,永不言弃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引领着我们。杨将军值得我们永远去纪念,去尊敬。

杨靖宇将军塑像

他踏万水千山而来,铁血山河而去。

他日故城高楼起,嬉笑嫣然,谁记当年郎?

高楼大厦由地而起,人们的生活安定。

少年郎们玩笑打闹,是否在红旗升起时,会记起那些铁血英雄?

我曾经不知,也曾遗忘,但,当我有幸踏上靖宇这片土地时,我终是记起,在许多许多年前,有一位英雄,他的英魂驻守在这片土地上,保家卫国,守护人民!

铁血少年心得体会2

作者:慎独

红军时期的少共国际师是一支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虽然从1933年8月创建到1935年2月撤编仅存在一年半,却留下深刻的影响,培养出多位优秀指挥员。相比之下,鲜为人知的是东北抗联组建的少年营。

影视剧中的少共国际师

1933年9月,团组织联合发文,提出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中组建类似少共国际师的部队。一个月后,在杨靖宇的组织下,这支部队诞生了,虽然人数少,但对外称抗联少年营。全营70余人,平均年龄18岁左右,还有一些是15、16岁的少年,首任营长朴浩、首任政委尹文京都是朝鲜人。虽然抗联少年营都是一群半大孩子,军事训练却没有降低标准,在杨靖宇的培养下,这些孩子军事技能进步迅速,战斗力不输于其他部队。抗联少年营成立不到一个月便参加了一场战斗,奉命反击敌人的围剿,随后在伊通县与独立师1团一同毙伤俘日伪军20人,缴获38支枪。

但这支部队毕竟太年轻,战斗经验不足,在狡猾的敌人面前显得稚嫩。12月12日,少年营在磐北抓获几名伪军,其中一人自称是烟囱山伪军骨干,信誓旦旦地向少年营的战士保证,只要能放他走,他就说服伪军团长拿着枪支弹药来换剩下的俘虏。少年营的战士太年轻,轻易相信了敌人,没有考虑敌人撒谎的可能。结果少年营按约定到墙缝沟时,遭到400多名敌人包围。新任营长陈玉振与政委等4人牺牲,其余战士顽强战斗,突出重围。

日军将老百姓集中在这样的村落里,当地百姓称之为“人圈”

1934年3月,少年营与其他友军从临江重返磐石,开展游击战争,保卫磐石根据地。在这一年的战斗中,少年营主要担负伏击敌人运输队、打击伪军、阻止敌人修建“集团部落”的任务,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35年3月已经有一个连的人数,并改由第1师指挥。

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第1军改编为东北抗联第1军,下辖3个师,除了第1师外,第2师也效仿建立了少年营,但在之后的西征战斗中,因1师师长程斌叛变,1师少年营不得不解散。幸好有杨靖宇在,他担心少年营的战士们因为师长叛变丧失斗志,决定重组少年营,新的少年部队改名抗联一路军少年铁血队,人数仅56人,平均年龄不过16岁。

杨靖宇从自己的司令部中挑选了精干人员,到少年铁血队担任队长和政委,同时经常派干部给孩子们上课,帮助他们成长,不仅教他们军事技能,还教他们文化知识、战场救护知识等。这些孩子大多都是穷苦出身,有的父母死在日本人手里,有的是给地主家打工,吃尽了苦,所以这些孩子斗争意志坚定,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不过由于东北很多地方组织薄弱,一些孩子不知道党和抗联的关系,只是把抗联当作以前抗日义勇军,听说这是红色阵营的队伍后,因为之前受日伪军散播的谣言,就想离开抗联。杨靖宇知道后没有责备他们,而是耐心地给他们讲清道理和抗日救国主张,让孩子们明白,抗联队伍是真心抗日的,渐渐让这些孩子们澄清了误解,都表示要跟着抗联打日本。

杨靖宇等人对这些孩子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孩子天性爱玩,杨靖宇就找老乡教孩子们捕鱼捉虾,增加生活的乐趣,甚至还给他们找来了一个篮球。孩子们剥下桦树皮作纸张,自己办学习小报,交流学习心得。

1939的除夕夜,少年铁血队在抚松一带的山里猫冬,腊月二十九一场大雪,盖住了所有活动痕迹。领队的战士盘算着估计敌人也在猫冬,就主张让大家好好过一个年。战士们在木屋里包了饺子,还开了个简单的联欢会,这在抗战期间实在是太难得了。要知道,杨靖宇从参加抗联到牺牲前,也只过了一个年,吃了一次除夕夜饺子。

日军包围一处抗联营地

由于抗联处于极端困难的斗争环境中,许多战士牺牲在林海雪原,因而对于抗联的战斗记载不甚详细。但这支东北土生土长的队伍,对于东北人民来说如同亲人,很多抗联的故事都是东北的父老乡亲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其中就有抗联少年部队的故事。如在长白山就流传一支抗联少年连的故事,人们说这支部队是杨靖宇的卫队,可能说的就是少年铁血队。据说有一次近300日伪军进山围剿少年连,日军的领头军官被百姓称为“小老母猪”,因为这鬼子长得矮胖。

日军走到一处小河湾,见河边的地里有一垛麦垛,此前抗联战士经常藏在麦垛里伏击敌人,因而敌人命令百姓把地里的麦垛都清理掉。日军命令伪军去清除麦垛,几个伪军小心翼翼地走过去,他们害怕里面真有抗联战士,不敢动手清理,而是点燃了火把,想把麦垛烧掉。火燃起后,日伪军觉得里面就算有人也活不成,就放松了下来。不一会儿,火烧得越来越大,只听一声巨响,麦垛爆炸了,紧接着又是几声响,像是手榴弹爆炸,麦垛附近的日伪军被炸倒,离得远的也被吓一跳。日伪军正发懵时,只听伏击山包上响起密密麻麻的枪声,敌人倒下不少,日军见情况不妙,只好逃跑。原来,麦垛里有少年连存放的十几颗手榴弹,他们猜到了敌人肯定会烧麦垛。之后,日军足有大半年没有找少年连的麻烦。

日军残杀抗日军民

到了年底,大雪封山,日军判断抗联在山里生活艰难,尤其少年连都是一群半大孩子,饥寒交迫容易动摇。“小老母猪”决定派两个心腹汉奸劝降少年连,这2个汉奸打听到少年连在红桃湾一带活动,到那里找了一天,遇见少年连巡逻的战士。这俩人被带到连长朱靖元面前时,有的战士说要枪毙了这俩人。但朱靖元没有同意,而是与连里几个骨干商量了一下。俩汉奸心里直哆嗦,生怕这些热血少年把自己毙了,没想到朱靖元居然同意投降,还写了封回信让这俩汉奸交给小老母猪。

两个汉奸颇有死里逃生的感觉,兴高采烈地回到日军驻地,把信交给“小老母猪”,等翻译把信念完,“小老母猪”很高兴,觉得大功告成。第二天一早,日伪军按照约定的时间前往约定地点。快到时,“小老母猪”远远看见一队抗联战士列队迎接,看样子都是一群孩子,确系少年连无疑了,站在抗联队伍前,“小老母猪”兴高采烈地讲了一段话,翻译官把这些话翻给抗联的战士们听,大致就是“建设王道乐土”之类的鬼话。朱靖元在两个伪军“护送”下,走近“小老母猪”,翻译则招呼其他抗联小战士缴枪。战士们一个接一个,把步枪放在地上,日伪军边笑边看,觉得这么长时间的战斗总算有了结果,回去能领一大笔赏钱。

但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小战士的身上都是鼓鼓囊囊的,虽然天气寒冷,棉衣显臃肿,可与战士们精瘦的小脸比太过肥大。就在日伪军放松警惕时,朱靖元突然发难,一脚踢飞了最近的那个伪军,随后从怀里掏出手枪打倒另一个伪军,其他战士也纷纷从棉衣里掏出手枪射击,原来大家只交了长枪,把短枪塞在棉衣里,大冷天所有人都穿得很厚实,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日本关东军

日伪军被这一变故吓得够呛,慌乱拉枪栓准备还击,近距离步枪哪比得上手枪好用?一阵射击后,敌人被打倒不少,剩下的抱头就跑。“小老母猪”多了个心眼,事前在后方留了一些人做接应,枪一响,日伪军就冲了过来。朱靖元见敌人有后手,知道硬拼会吃亏,就下令停止追击,钻进密林撤退。敌人对着林子放一阵枪后,不敢进林子追击,带着尸体和伤兵撤了。

在漫长的抗战岁月中,这些少年战士大部分牺牲了,活下来的少部分人成为抗联的骨干。经过口口相传留下来的故事,或许不那么准确,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少年为了抗日拼劲了全力甚至献出了生命,这些勇敢的少年展现了东北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抗日精神!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铁血少年心得体会3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昨天(20日)举行抗美援朝老战士专场参观活动。上千件珍贵史料,让大家追忆浴血奋战的岁月,重温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

视频加载中...

在展厅《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展板前,昔日战友再次重逢。这嘹亮战歌,打开抗美援朝老战士们的战斗记忆。 

抗美援朝老战士 朱述元:任何一个想侵略别人的,都是纸老虎。我深刻体会到,要想不挨打,就得自己有力量。 

曾经战场上的铁血少年,如今已经白发苍苍。看着战友奔赴前线的历史照片、缴获的武器装备,老战士吴燕的思绪回到70年前。21岁的她为了保家卫国,义无反顾奔赴朝鲜。 

抗美援朝老战士 吴燕:山头都炸平了,树一棵都没有,土都翻过来了。大家都是不怕牺牲,我们就是要去保卫国家,因为他都打到了我们的鸭绿江,都打到了安东,能不出去吗? 

正义之战,不惜血肉之躯。展厅里,实物场景模拟出上甘岭战役。树干密布枪痕、一锹岩石就有70多块弹片,这让亲历这场战役的93岁老战士戴仕林刻骨铭心。 

抗美援朝老战士 戴仕林:我们装备不如人家,可是我们靠精神,靠一个“忠”字,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一个“勇”字,敢打硬仗敢打强敌,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靠着必胜信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原中央贸易局干部 曾担负抗美援朝物资保障工作 赵明仁:保持抗美援朝精神,既是缅怀先烈,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要不忘初心,遇见任何的风浪,我们都绝对有把握打胜。


(编辑 赵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