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怀念战友心得体会,最新合集

学文|(军旅)战友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大院子女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怀念战友心得体会1

当过兵的人和正在当兵的人,心中都有一个概念,什么概念呢?那就是战友情。

战友情,这三个字听起来很简单,写出来也非常的容易,但是真正的去理解和体会透这三个字,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也只有当过兵的人和正在当兵的人才真正的能去读懂,和体会最深最透彻了。战友情,就像一壶陈年的老酒,年代越久情越浓!虽然离开部队多年,但它一如既往地醉在我们心田里,沸腾在我们躯体中。每年的“八一”仍然是我们聚会的最冠冕堂皇的理由。那浓浓的氛围,那绵绵的芳香,不管你胜不胜酒力,只要举起杯,没有谁不是一醉方休。喝下的是军中岁月,饮下的是战友豪情!戎马生涯,这辈子难以忘记。似水流年,冲不淡对军营深深的回忆;每每相聚,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气势在战友之间仍将延续。

难忘的军旅生涯!战友战友亲如兄弟。战友情深似海,战友情是世界上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在很多时候,甚至超越了骨肉情和同学情,因为它可以在危急时刻,使人果断选择我死你生,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战友之间却可以做到。有的人虽然没有当过兵,但也听说过,战友情意深,在一起同吃同住,保家卫国,摸打滚爬,相互信任,是可以说把后背交给对方的人,走向社会后,也不会忘记当初战友情,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即便是分开了,多年后回到老部队,见到老战友,新战友一样的亲。因为战友是没有血缘关系好兄弟,战友情是一生旅途中最可爱可敬的,也是最可信任的好兄弟。

同学就不同了,同学是小时候的友谊,思想单纯但并不成熟,长大了分开走向社会后,人心有的就变得很市侩了,有的还能不忘初心,还能在一起玩耍,有的就渐行渐远了。当然也有很多同学在走向社会后,也有互相来往的,但是有很多的都是势利眼,也有的同学相互处得关系很好,也经常的有来往。但是多数人都不会相处很近的,所以同学之间的关系还是远不如战友的关系。同事就更不同了,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在一起工作而已,人心叵测,笑里藏刀,瞪大了双眼都不知道谁是谁非,非得经一事长一智才行。

战友情是不了的情,情同手足是弟兄,战友亲如兄弟并不只是在军营,脱下军装回到了地方,那份浓浓的战友情依然延续着,化都化不开。战友情不是写在脸上,而是珍藏在心里;人世间情感品种繁多,数来数去还是战友情深,战友情真。自从一起穿上军装,成为战友,那就是战友情的生成和延续,即便不在一个连队,甚至不在一个团的,只要是一起去部队里的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故乡老家的七七年一起入伍去军营的战友们,到了部队后有在军直地炮团的,有军直高炮团的,还有军直属队的,还有军直坦克团的以及四十军所属几个师直分队的。大家分散在四十军所属各部队,但是我们都是一起从老家来去军营的战友,我们每年都会在故乡八一建军节时候聚会。除了特殊情况外,比如新冠疫情期间我们不能聚会外,正常的情况下大家都会回到老家聚会。

天涯海角也隔不断战友情,生死相依都相伴在旅途中,最亲密的是战友,最信任的是战友,最恋恋不舍的是战友,战友战友一往情深。战友战友是没有血缘的好兄弟,战友情是一种没有血缘的兄弟深情。老家一起入伍的战友经常聚会,我常常回去参加,和外地的一个连队的战友们也经常的聚会。比如我们二0一四年去绥化市特务连的战友聚会,两天时间。去老部队驻地佳木斯市守备二十三团特务连聚会多次,去锦州市四十军军直警卫连也聚会过。聚会后大家难舍难离,畅叙战友深情和离队后的工作及家人的一些状况,大家都很热情也很快乐。

在我的微信好友中,战友基本上占据了大多数,微信群也近一半的群都是战友群,我和战友们毕竟是相处了近四十年的好兄弟。平时也经常坐一起聊聊部队的往事,回忆军旅中那些难忘的岁月,有了困难互相帮助,有了苦恼相互倾诉,可以说是一种没有血缘的亲兄弟。当过兵的人和正在当兵的人,只要穿上军装,离开家乡和亲人,这个生命就交给了祖国;肩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在部队这个大家庭里,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组成新的集体;每天朝夕相处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军旅生活。彼此建立了深厚兄弟情谊,情同手足,一人有难,大家来帮;当战场上有的战友流血负伤了,战友会立即抢救,背下战场!当战场上有危险的时候,战友之间就可以把流血牺牲留给自己,把生存和安全留给战友。这就是战友情的真谛,所以说,朋友情和同学情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和战友情不能相比的。

在部队里的战友情,至今难忘,我参军六年;就是这六年里使我军人的作风永不忘,军人的传统没有丢,军人的血液仍然在骨子里流淌;那种情怀终生难忘!说到此,我回想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叫我永生难忘。我入伍的第二个年头,那还是在四十军警卫连的时候,冬季野营拉练,我们徒步行军每天都要走很远的路。在行军中,我们背着枪和行李还有子弹手榴弹等,全身负重四十多斤,有的时候刚刚到一个地点说是在这个地点吃饭休息。可是刚刚开饭,有的战友嘴快地吃了一半,有的战友可能还刚刚端起饭碗,突然紧急集合,战友们急忙去集合,又走了几公里路再返回来,休息一下继续吃饭。还有的时候行军中体力弱的战友,有很多东西拿不动了,走路跟不上,体力好一些战友就帮助这些战友扛枪和背背包等,这些事情真的十分的叫人感动。这些也只是在军营里的战友们之间的一个缩影,有很多很多互相帮助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所有的这些,就是战友情。

如今我们已年过花甲,战友之间仍在联系,共同关心,互问安好!我们的军魂永远都在,不论天涯海角,只要一声令下,祖国需要,即使再远,也会第一时间报到。战友战友亲如兄弟,战友情是牢不可破的,坚不可摧生死情。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哈尔滨市退休教师。一九七六年一月至七九年四月,四十军直属警卫连服役。七九年四月至八二年十月,守备八师二十三团特务连。八二年至一八年四月哈尔滨市教师,一八年四月退休。爱好文学诗词,书法和乐器,在省市和国家有关媒体发表作品三十多万字。

怀念战友心得体会2

老兵,怀揣绿色梦想,在火热军营千锤百炼、淬火成钢。如今,他们即将脱下戎装,带着军营的馈赠,开始新的奋斗。

转身之前,他们再次回望那些热血沸腾的瞬间,回望那些披星戴月的日子,用真挚感人的讲述,给予在强军新征程中踔厉奋发的年轻战友真诚的祝福和期望。

苦干,收获的是甘甜

■南部战区空军某旅某雷达站一级上士 唐逢飞

沿着436级台阶的青石板路,我从营区走上金鸡山头的阵地,和“英雄天线车”告别。我曾在这里送走一批又一批老兵。今年,我也要转身离开。

16年前,走出大学校园的我,和1位同年兵被分到这个有着“钢铁雷达连”荣誉称号的连队。到连队第一天,车行至山脚下突然停了下来。班长说,我们要背着行囊爬上山。当我们气喘吁吁爬上山头,在军旗前宣誓完毕,班长笑着告诉我们,对雷达兵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这场特殊的新兵欢迎仪式,也是雷达兵的第一课。

第二课,在阵地上。我们眼前,是一架布满弹孔的老旧天线车。指导员说,1979年的边境作战中,这块仅有0.07平方公里的山头,在27天里落下300多发重型炮弹,雷达方舱被弹片穿透536个弹孔。

“炮弹一发一发落在阵地上。电缆断了,天线停止转动,战士们就用防风绳拽着天线一圈一圈跑,一拨人倒下去,下一拨又接上,直到战斗结束。‘人在阵地在,人在天线转,人在情报通’,这就是咱们‘钢铁雷达连’荣誉称号的由来,也是咱们雷达兵的兵魂!”

指导员的讲述,听得我们热泪盈眶。以后的日子,在阴冷雾气的常年环绕中,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网络,望着看不到头的群山,话题总有聊完的时候,生活总有枯燥的时候,内心也有迷茫的时候,可一想到那15个字,热血就在胸中奔涌。一样的年纪,一样的职责,当年的他们,面对漫天炮火没有退缩,让阵地坚如磐石;如今的我们,有什么理由畏惧?怎么能不守好阵地?

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白天在阵地上摸零件、查线路,晚上钻进学习室分析电路、学习原理。两年后,我考入空军预警学院雷达士官学校,5年后走上雷达技师岗位。

2012年,连队来了新装备。上山道路不便,我们只能在山脚把装备拆开,一件件搬上阵地再重新组装。恰逢老技师退伍,换装的担子全部压到我一个人身上。“班长,这个发射单元和老式雷达不一样”“班长,你看看这个紧固螺丝怎么拆”……一个个此前从未遇到的问题接踵而至。那段日子,我几乎住在阵地上、“泡”在零件里,翻操作手册、打电话询问厂家……在大家倾力配合下,终于提前完成架设任务。“活到老,学到老”,那次换装让我懂得,坚守岗位不是满足现状,而是刻苦钻研、与时俱进,形成与战备需求匹配的装备保障能力。

苦干,收获的是甘甜。16年斗转星移,我不知在阵地上洒下多少汗水,在雷达方舱度过多少个夜晚。哪怕是那次假期家属来队,我还是与出现故障的天线车一起度过3个日夜。当天线开始缓缓转动,一批批空情正常上报,我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心里像吃了蜜一样,被难以言说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填满。

还是在熟悉的“英雄天线车”前,退役仪式如期举行。这一次,主角变成了我。我拿出一本多年维修心得写成的“秘籍”,郑重交到徒弟尹伟手中,指着天线车说:“我离开以后,好好陪着它。”

看着尹伟接过本子时认真笃定的模样,我仿佛看到16年前的自己。以前,都是班长向我们讲述老班长们坚守的故事。希望在后来者的讲述中,我们能为雷达兵的兵魂,添上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注解。

(黄 巍、刘晋毓整理)

根扎得越深,离梦想越近

■火箭军某团某营三连一级上士 周三阳

穿过30多条隧道,翻过两座大山,200多公里的山路蜿蜒曲折,这是市区通往我所在营区的路程。

2010年,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的我,第一次踏上这条路。来接我们3名新兵的,是一辆运送给养物资的卡车。我们挤在卡车车厢里,一路摇摇晃晃,“晃”到了巴掌大的营院。

人烟稀少,阳光“罕至”,手机信号时有时无。长久陪伴我们的,是寒冬里三四个月也不消融的积雪,堆在我的心头,凉冰冰的。

因为“同病相怜”,我们3个同年兵之间格外亲。每过一天,我们就在台历上划掉1个数字,掰着指头算着可以离开大山的日子。

指导员姜坤看出了我们的心思,给我们讲起“扎根柳”的故事。

“扎根柳”,营院里唯一一棵柳树。树旁立着一块石碑,刻着一句话:扎根,即“扎根深山,献身国防”;柳,“留”也。

1993年,第一任连长刘树轩带领17名官兵奉命进山,组建三连。崎岖的山路、艰苦的条件,让踌躇满志的官兵心里凉了半截。一次外出,连长见当地老乡的平板车上拉着几棵柳树苗,便买下一棵带回连队,取名“扎根柳”。

“柳树能够在沟深林密、缺少阳光的地方存活下来,是因为根扎得深。人也一样,只有根扎得越深,才能汲取更多的养分。”后来,我慢慢发现,指导员的这番话,正是坚守深山的老兵们真切的感悟。

我所在班平日担负着指挥所通信保障和近500公里光缆线路的维护任务。维护一条通信线路,需要走过10多个村庄,跨过10余座山头。巡线归来,在落日余晖的傍晚,我经常听见班长们在后山“喊山”。

其中,有我的班长谢世强。谢班长守大山守了整整30年,自入伍就没离开过这座大山。他担负的几百公里国防光缆线路维护任务从没出过差错,荣立过二等功和三等功。谢班长说,“喊山”是一茬茬官兵自创的解压方式。只要对着大山喊上几声,压力和烦恼似乎就烟消云散。

谢班长的退役欢送仪式上,他抱着我们哭得一塌糊涂。谢班长说,扎了30年的根,一下子要“拔”出来,实在是疼得慌。

后来,我留了下来,也加入“喊山”的队伍,喊走了寂寞,喊走了烦恼,也喊出对这里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热爱。安下心的我,钻进了设备室,没过两年就掌握了多种装备操作及把关技能,成了团里数一数二的专业技术尖子。

那一年,战斗警报拉响,连队同时保障千里之外多个方向的通信任务。数十天里,我们连轴奋战,圆满完成演练任务。即使从没有亲眼见过导弹发射时撼天的“闪电”,没有亲耳听过裂地的“惊雷”,但大山知道,导弹的腾飞,有我们的一份“助推力”。

12年过去,我也要离开大山。我刚进大山时,“扎根柳”只有碗口粗,如今高大挺拔。临别时,我最后一次给“扎根柳”清理杂草。山风吹过,“扎根柳”光秃秃的枝条沙沙作响。

再过些时日,“扎根柳”将迎来一批新战友。希望年轻的他们,在远离喧嚣的青山深处,能坚守梦想扎下根来,栉风沐雨,葳蕤成林。

(陈世锋、张倩晓彤整理)

极致的热爱,成就更好的自己

■海军航空大学某团一级上士 徐 威

初冬,渤海之滨。开阔的停机坪上,凛冽的寒风劲吹,机务兵最“艰难”的季节,又到了。

摘下蒙布,打开座舱盖,清点工具……13年里,重复过无数次的工作流程,此时的我却无比珍惜。是的,我要退伍了,以后想再摸一摸战机,应该是难有机会了。

小时候,我时常幻想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帅气的空军飞行员。虽然我没能翱翔蓝天,但通过直招士官成为一名机务兵,与战机为伴,多少也算了却心愿。然而,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机务兵,并非易事。最初翻看专业书籍,那些复杂的结构图和密密麻麻的数据,看得我头皮发麻。当每本书都被翻卷了边,当战机的上百个核心零部件参数硬是被我牢牢记在脑子里,我被提前“放单飞”,正式成为机械员。

我总觉得自己和老班长们还差了些什么。一次,我们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开展飞行保障工作,机棚内滴水成冰。走进外场,我注意到,没有一位老班长把大衣领立起来遮住耳朵。

“班长,你们不怕冷吗?”

“怎么不冷?但是,把大衣领立起来会影响听发动机的声音,万一战机有问题,可就把不住关了。”

我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身为机务兵,只有做到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能“不让战鹰带隐患升空”。从此以后,我格外珍惜外场工作时光,学着老班长们的样子,时不时抬头看天空,扭头观察滑行道,注视飞行起落……这是机务兵的常态,也是机务兵的幸福。在老班长们专注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对机务工作的极致热爱。有了大家的托举,才有了海军航空兵事业的不断壮大。

2016年是我从事机务工作的第八年,也是见证我成长蜕变的一年。那一年,我正式成为一名机械师。身份的转变意味着责任更重。那次岗前培训,是我军旅人生最“充实”的一段日子。学习过程远比想象中更难,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令我陷入“本领恐慌”。为了成为战机的“亲密伙伴”,我每天趴在机舱盖上听声音,爬进狭小的座舱里查设备……我坚信,极致的热爱,就是要不断超越自己、突破自己。当我最终获得坐进战机座舱内负责机组工作的资格时,我看到按钮的位置,也知道操纵杆的方向,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如电流般传遍全身。

13年机务生涯,我安全保障飞行1100小时。1100小时有多短?那些争分夺秒、排故抢修、紧张准备的时刻,那些风吹日晒、顶风冒雨、冰天雪地的日子,转瞬即逝。1100小时有多长?我保障过多型战机,成功处置数百起故障,总结了近10万字的心得笔记,托举一批批战鹰飞向远海大洋。

这种感觉很奇妙,在岗的时间越长,就觉得离祖国越近。春去秋来,机棚内战机的数量越来越多、新型战机不断加入,我也在战位上享受着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幸福。即使军旅路即将画上句号,这些画面和记忆,都将成为刻在我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军旅印记。

(倪 帅、李云飞整理)

越努力,越出彩

■第73集团军某旅一级上士 杜祥银

夜色渐深,我完成体能加练后回到宿舍,在肌肉酸痛的“陪伴”中慢慢睡去。

“马上就退伍了,还有必要这么拼吗?”遇到身边战友这样打趣,我都会一笑了之,但内心十分清楚:没有一滴汗是白流的。越努力,越“幸运”,看似简单的6个字,陪我走过16年的军旅生涯,激励我时刻保持着奋斗姿态。

2006年入伍后,新训的繁重枯燥让我一时有些吃不消。渐渐地,我学会耍一些“小聪明”:力量训练每组少做几个,爬战术前偷偷倒掉半壶水……我自认为班长骨干们没有发现,掌握了适应部队的“窍门”。后来,新兵连评选“训练达人”,我在自认拿手的匍匐前进项目中以0.3秒之差输给另一名新兵。

“他那么瘦,爬起来当然更轻松,我就是差点运气。”了解到我的“不服气”后,一次班务会上,班长拿出一块带血的纱布对我们说,那位战友为了动作更快,训练中手肘和膝盖磨破了好几次,“然而,有些同志的水壶都没有装满……”

班长虽然没有“指名道姓”,我却觉得脸上发热,手心出汗。从此,训练中我再也不敢“偷懒”,不仅扎扎实实练好每一个动作,而且要求更高,装具负重多加2公斤,跑步多跑1圈……就这样,我想把此前欠下的“体能账”加倍地补回来。

新兵结业考核那天,突遭风雨天气,不少战友在湿滑场地发挥不佳,我却打了一个“翻身仗”,最终被评为“十佳新兵”。“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这句话的切身感受让我更加清楚,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人。

下连后,我勤学苦练,被推荐前往士官学校参加修理专业的进修,归队后进入修理所,参加修理兵集训队。分班时,队长说炊事班需要紧急补充一名炊事员,可大家都想到技术对口的修理岗位上去。想到这个缺总要有人补,也能在陌生岗位锻炼一番,我主动报了名。

凌晨起床生火、精心设计菜谱……新岗位上,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却没想到这竟是我多次转岗的开始。4个月后,我被调至所部接替考学的通信员。文书退伍后,我又被临时任命为代理文书,处理日常事务。经历丰富、岗岗优秀的我,得到大家一致好评。当年年底,我在同批修理兵中第一个入党。“如果不是辗转这么多岗位,大家不可能这么快熟悉我、认可我。”一些战友觉得我很幸运,我更明白其中付出的努力。

2010年底,由于修理班缺少骨干,我被分配到班排,重拾修理技术的同时担起管理责任。我带头加强体能训练,一改班排重技术、轻体能的氛围。后来,全旅组织专业基础考核,我带领二分队获得排建制第一名,连队也因表现优异被誉为“钢二连”,彻底扭转了以往“修理兵体能差”的印象。

越努力,越出彩。火热军营里,努力是最好的人生态度,也是最有用的成功秘诀。只有不懈努力随时做好准备,才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成就出彩人生。

(牛伟萌、张凌晖整理)

题图:11月30日,空降兵某旅举行2022年冬季士兵退役仪式,老兵们向军旗告别。刘全岑摄

制图:扈 硕(读者 唐逢飞)

(解放军报)

怀念战友心得体会3

来源: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钱晓虎

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

——习近平


“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忠心——

兵心依旧 初心永恒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钱晓虎

王忠心(左四)回到部队与官兵交流。郎少隽摄

人物小传


王忠心,安徽休宁人,1968年9月出生,火箭军某旅退休一级军士长,熟练掌握多种型号导弹武器操作本领,精通19个导弹岗位技能,圆满完成30余次重大任务,帮带出数百名优秀导弹号手,先后被表彰为“践行强军目标模范士官”“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国道德模范”,2017年7月被授予“八一勋章”。

7月1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城楼。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观礼英模代表,“八一勋章”获得者、火箭军某导弹旅退休一级军士长王忠心,又一次通过直播镜头出现在人们面前。

带着万千感怀,怀着至高敬意,王忠心和7万余名各界群众代表,现场聆听习主席向全党、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虽然退休了,但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斗,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王忠心坦言,如何发挥余热,他的脚下也是一条“赶考之路”。

“组织需要我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扎根”

去年5月,王忠心超期服役期满,正式光荣退休。然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结束后,王忠心仍然像当年一样,想在第一时间与昔日战友分享这份喜悦,就直接回到了自己的老部队。

“习主席的讲话太振奋人心了!”当天夜里,王忠心把学习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所想所悟,一一整理在本子上。

坚持用对照检查找差距的“账本记录法”,提醒自己不断改造思想、砥砺前行,是王忠心入党30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

回到老部队,王忠心和战友们一起,共同学习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并集中探讨问题:人民期望的是什么样的共产党员?

许多官兵都认为,在老班长王忠心身上,看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好样子。

入伍34年,王忠心始终扎根连队、坚守岗位,熟练掌握操作多种型号导弹武器,精通19个导弹测控专业,先后执行重大军事任务30多次,没有下错一个口令、做错一个动作、按错一个按钮,是实至名归的“导弹兵王”。

一时不出差错,是要求;常年不出差错,是出色;从来不出差错,是传奇。

战士彭遥说,至今大家还没完全走出对老班长王忠心的“习惯性依赖”,每次重任当前,大家不约而同想到的是“班长如果还没退休该多好”。

“入伍时什么样,退休时还是什么样。大家对王忠心的‘依赖’,除了因为他精湛的业务,更多的是对他精神的敬佩与学习。”曾在该旅人力资源科当干事的指导员胡世强感慨,当时他全程为王忠心办理了退休手续,对于家属户口迁转、工作落实等问题,王忠心没有以功臣身份要求半点照顾,而是请求组织一切按规定办理。

因家属随迁落户等手续还没办好,退休后王忠心暂时住在老部队的家属院,但凡部队有任何需要,他二话不说准会出现。

去年春节前,连队组织装备“体检”,官兵对某一故障处置感觉不托底。因住在同一个院区,一级军士长汪志峰与王忠心聊天时说起此事,王忠心立即主动要求到现场帮助处置。

“龙宫”深处,长剑静卧。熟悉的一幕再次出现:在疑似故障平台前,王忠心用鹰隼般的目光扫视每一盏指示灯,数以万计的参数迅速在他脑海里闪烁比对……直到他作出“数据核对完毕、装备状态良好”的结论,现场官兵才松了一口气。

前不久,该旅新建的“忠心广场”正式开放,邀请王忠心与新晋士官、新排长、新兵们分享心路历程。

如何从一名技术“小白”成长为“导弹兵王”,如何在枯燥的专业中找到乐趣,如何在艰苦的工作训练中坚守初心……“我是普通一兵,组织需要我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扎根。”王忠心的质朴感言,饱含对党的忠诚与感恩,引起现场官兵强烈共鸣。

“只有军人的样子,不能有老兵的架子”

2013年3月11日,习主席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后,亲切接见了部分来自基层一线的军队人大代表。听取王忠心的汇报后,习主席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部队建设需要更多像你这样的士官技术骨干。”两年后,习主席视察王忠心所在基地,在军史馆看到他的照片时说:“这个兵我认识!”

2017年7月28日,习主席亲自为王忠心颁授中国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王忠心成为这个光荣群体里唯一的士兵代表。回想起颁授场景,王忠心仍心潮难平:“习主席亲自为我戴上勋章、理直绶带。荣誉再多,我还是那个兵,决不辜负习主席的嘱托!”

“只有军人的样子,不能有老兵的架子。”直到退休离开营区那天,王忠心仍然坚持出早操。王忠心的战友陈志远见证了他从默默无闻走到享誉全军,“有时候话都不用说,老班长往那里一站,就是引领。”

“老兵样是什么样?难道兵龄长一点儿就该甩手歇息?荣誉多一点儿就伸手要待遇?兵就是兵,老兵更不能忘记士兵的本分、士兵的责任。”这是王忠心对老兵的理解。

退休前那几年,王忠心倾力传帮带,牵头成立“士官工作室”,带领其他高级士官研究破解专业难题,编写新型装备操作规范,帮助单位选拔骨干人才。在他的带动下,15位一级军士长、57个“砺剑班组”、124名“砺剑标兵”竞相涌现。

“军人的优秀,是对党最好的感恩。老王的初心恒心,是新时代革命军人忠诚担当的本色代言。”说起比自己还大几岁的王忠心,该旅政委邓志良满是敬佩。

因为感恩,那年本已退伍的王忠心又回部队了。

1999年,按照当时的规定,王忠心服役期满只能退役。以志愿兵身份转业后,王忠心凭过硬的素质在老家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当年年底,军队实行士官制度改革,王忠心所在旅接收一批新装备,他因技术过硬被列在召回名单的第一个。

一家团聚的幸福日子没过多久,收到电报后,家人心情复杂,王忠心却激动不已,第二天一早就坐上归队的列车,返营后迅速投入新装备训练攻关中。

此后,王忠心曾3次被列为提干对象,却因学历、年龄等原因未能如愿。妻子杨洪苗笑称他只有当兵的命,王忠心却说,那他就把兵当到底。果真,他一干就干到了士官最高服役年限。后来,他带的6任主号手全部提干,王忠心比谁都高兴:“这辈子,我就安心本分当好一个兵。”

因为感恩,服役期满的王忠心又留了下来。

2016年,是王忠心服役期最后一年。千里之外的母亲需要照顾陪伴,自己久治未愈的胃病需要调养,王忠心也有过“功成身退”的念头。

然而,王忠心此时更清楚,因编制体制调整,旅里的测控技术骨干被抽走一半,装备换型升级急需人手。夜深人静,回想起习主席的深情嘱托,盘点这些年党和军队给予他的荣誉,王忠心百般思虑。

“中央军委决策成立火箭军,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祖国安宁。我还要再干几年。”王忠心一边安抚妻子,一边写下延迟退休申请。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留下来的王忠心,依然干在先、冲在前——

他担任大项任务技术把关,悉心培养新人,系统梳理业务心得,编写出厚厚的《测控专业操作指南》;他积极参与精准扶贫,风雨无阻深入偏远乡村,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捐资助学……

王忠心的徒弟赵洋记得,王忠心退休前睡眠越来越浅,却坚持住在集体宿舍。有时熄灯后他回到公寓楼喝完妻子熬好的胃药,仍回到班里住。战友们给他腾出一个“单间”,他又把铺盖抱回班里。

“一辈子都要对得起这身军装”

“不管在哪里,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自己应该尽的责,一辈子都要对得起这身军装。”这是此前王忠心给退伍老兵的赠言,到了自己真正退休那一天,他也以此勉励自己。

退休后,王忠心回到老家安徽省休宁县,依然习惯早起,起床后像出操一样,在房前屋后踱来踱去,把整齐的树木当成班排士兵,有时还“一二一”喊几声口号。妻子杨洪苗发现,他有时笑着笑着突然表情凝重,钓鱼时会对着池塘发呆,鱼上钩了都不知道。

“心里真是有点空。”王忠心对妻子说。是啊,怎么能不空,一起生活了20多年的杨洪苗比谁都明白,他是想部队了。那个工作生活了34年的地方,还有心里一直装着的战友、导弹,突然离开了,怎么可能不想念?

杨洪苗忘不了,去年5月15日,王忠心在退休仪式上哽咽着说:“我这辈子,最难忘的是军营,最无悔的是当兵,最无憾的是穿了34年军装……”那一刻,杨洪苗也落了泪。

退休不褪色,初心是恒心。盛夏时节,在安徽省休宁县的一个蔬菜大棚里,记者见到了王忠心。他肤色黝黑,两鬓斑白,穿着朴素,手里拎着个布袋子,正和一名退役士兵交流创业体会。原来,这位赫赫有名的“兵王”退休回到故乡后,成立了“兵王工作室”,与退役老兵志愿者一起植树、宣传退役军人保障法、帮扶困难老兵……王忠心扛起了一个老兵、一名老党员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每次回老家,王忠心就把设在休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兵王工作室”当成“家”,慰问服务老兵,参加征兵宣传,还把政府奖励他的10万元作为爱心助学金全部捐赠给贫困学生。休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郑翠涛感慨,王忠心的爱心善举,带动了更多的退役军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每名党员都能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王忠心说,自己一定不遗余力、只争朝夕,继续在党员“战位”上发光发热。

短评

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


入伍34年,王忠心历经千锤百炼的磨砺、提干不成的“失意”、高额年薪的“诱惑”、二次征召的喜悦、荣誉等身的考验,退休后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可钦可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王忠心坚守普通一兵的岗位,却干出不平凡的成绩,贵在他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激励我们付出一切努力、作出一切牺牲的动力源泉。强军兴军伟大事业,需要广大官兵像王忠心那样,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在新征程中有新担当、新作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是一辈子的事。只要不断叩问初心、砥砺初心,不断对自己进行检视、剖析、反思,将初心变为恒心,把使命扛在肩上,只争朝夕、顽强奋斗,我们必将不断开拓强军兴军伟大事业新局面。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