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理念新心得体会,精选3篇

深刻感悟新发展理念的时代伟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发展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理念新心得体会1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自此,新发展理念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成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根本遵循。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足迹中,我们可以完整、准确、全面地领悟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深切体会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的重大意义。

坚持系统观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环境风云变幻,风险挑战错综复杂。新发展理念正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近年来,在中央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国“两会”下团组、地方考察调研等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系统阐述要坚持系统观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人民”二字,蕴含在新发展理念的每一个方面,体现着贯通于新发展理念的“人民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不仅要充分释放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才华和能量,还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创新发展依靠人民,更是为了人民。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也是发展目的,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更加均衡、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考察时强调,“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绿色发展理念主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1次到地方调研考察,看环保、谈生态,引领我们深刻认识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增进人民福祉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追求。开放发展理念旨在增进全人类的福祉,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必然选择,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强调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新战略,明确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福祉的增加是共享发展的根本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实践,都离不开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

直面问题开良方,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传统增长动能减弱、发展参差不齐、资源环境透支严重、国内外联动性不足、发展成果共享度不高发展理念正是以问题导向为“透视镜”,针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短板,既深入问诊,又对症下药。今天改革发展遇到的问题,必须通盘谋划、一揽子解决。

坚持问题导向,重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面问题是树立新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新发展理念不是跨越现实距离的纯主观精神设计,而是对新的发展问题的积极回应。厘清问题是通达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支点。充分认清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知之愈深,方能行之愈笃。落实新发展理念,既要坚持从问题中来,又要坚持到问题中去,把解决发展的关键难题作为落脚点。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以改革落实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曾把“思想”比喻为让人觉醒的“闪电”。以创新引领动力之变,协调激发结构之变,绿色撬动质量之变,开放助推格局之变,共享加速福祉之变。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2021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系统集成、精准施策上来。”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科技管理体制、人才发展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土地制度、城乡关系、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改善生态环境,离不开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当真正以改革实践落实新发展理念时,也就能紧盯解决突出问题,寻找到新的突破口。同时,在以新发展理念来应对改革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时,改革实践也在不断丰富新发展理念。

通过改革,新发展理念不断落地生根,成效斐然。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历史性战略抉择,必将为中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原载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2年第5期,本报转载时有删节)

理念新心得体会2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奋力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审判工作现代化既是政法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7月13日上午,全国大法官研讨班开幕式在国家法官学院举行。会议强调,要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从审判理念、审判机制、审判体系、审判管理等方面整体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围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结合理论和实践问题,当日下午,与会代表分8个小组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同商共议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



纲举目张,以新理念推动新发展

——全国大法官研讨班聚焦“加快推进审判理念现代化”


当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步入“开局之年”,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走到“重要节点”,如何找准司法审判在全面依法治国这场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中的职责定位,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努力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


一场全程聚焦问题、直面问题、回应问题的研讨班给出了响亮答案——


“审判工作现代化,最首要的、最关键的是审判理念现代化,以审判理念现代化统领、引导、促进各项工作现代化。”7月13日召开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与会大法官、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激扬智慧,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一新,天宽地阔。与会代表们聚焦“加快推进审判理念现代化”,围绕在审判工作中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思想跟不上、理念不适应等问题畅所欲言。一场务实高效的审判理念“深度体检”呼之欲出。


举“纲”: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自觉融入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


审判理念现代化千头万绪,唯有一纲举才能百目张。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奋力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


审判工作现代化是政法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审判工作现代化离不开审判理念现代化。理念正确,自然有新的思路方法。理念清楚,审判执行工作才有灵魂和筋骨。


加快推进审判理念现代化,努力跟上、适应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要求,研讨班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自觉融入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我们办理的所有案件都应当以厚植党的执政根基为目标。”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戴军表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任何时候都坚决不能动摇。“每一项重要的、有影响性的司法审判工作,要么在厚植党的执政根基,要么在侵蚀、松动党的执政根基,没有中间道路。这要求我们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待执法办案工作,通过公平公正办理案件、依法处理矛盾纠纷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法治保障。”


“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怎么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党中央要求落实好,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更好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在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田云鹏看来,当前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工作还存在差距,通过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解决法院工作的理念引领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问题,才能让人民群众对司法更加信任、更加满意。


践“行”:坚持能动司法理念,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审判理念现代化条条大路,唯有方向准才能行得稳。


行稳致远的前提是明确目标任务。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能动”二字,蕴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密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独特优势。


“案件受理是被动的,不能主动揽案;审判必须依法,不能想当然擅断,但我们的工作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是能动的。” 在司法审判中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能动司法”贯穿此次研讨班始终。


什么是能动?如何能动?怎样避免“异动”“乱动”?


“感受公平正义的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而不是我们自己。”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夏道虎表示,当前工作中还存在机械执法、就案办案的问题,没有把能动司法理念在每个案件中落实到位。“要高度重视法、理、情的融合,要把老百姓的感受融入到执法办案,不能死扣法条、简单执法,必须在严把案件质量关基础上,依法充分运用自由裁量权,确定效果更好的处理方案,既做到程序公正,又做到实体公正。”


“如何做好能动司法对法官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静表示,我们既有法律条文“文本法”,又有人民群众感受的“内心法”,如何兼顾好两种法,把握好“宽严相济”,考验着法官的站位和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对公众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当事人诉求及理据的精准辨析。


“贯彻能动司法的理念,要在做实为大局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依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华对人民法院主动与检察机关等有关方面配合,完善、用好企业合规改革,感触很深。“很多民营企业不了解法律的边界,在无知的情况下触犯了法律。审判目的不是将‘病企’简单判罪‘入院’,而是运用‘免疫’疗法,使其自我康复,更好实现保企业、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


向“前”: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坚持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审判理念现代化诸多抓手,唯有抓前端才能治根本。


案件数量的升和降,是社会治理的晴雨表,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晴雨表。“面对涌入法院的大量案件,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办案关注、思考类案的成因,特别是案件数量明显升降的原因等,有针对性地提出司法建议、工作意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类案多发高发。”代表们普遍认同的治本之道,也是为大局服务的必然要求。


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办案和治理并重的效能,人民法院向“前”迈出关键一步。


“要服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诉源治理。”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朱玉表示,司法建议是主动融入国家社会治理,落实“抓前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审判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为党委当好法律参谋,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把矛盾解决在前端,解决在萌芽状态。


司法是干什么的?定分止争。人民群众到法院来不是走程序的,是希望通过公正裁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定名分、止息纷争。


“理念的变化就是工作效果和效率的变化。”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郑青表示,要把“如我在诉”的意识真正落到实处,每一个审判环节都要做好案结事了、服判息诉的功课,重视人民感受,重视人民评价,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把实质性化解矛盾、减少老百姓诉累作为工作目标和导向。


来源:人民法院报

记者:孙航丨编辑:逯璐 王贺


理念新心得体会3

思想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要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里体现了我们党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深入学习贯彻这一光辉思想,不断推动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将其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在高举伟大旗帜、搞好理论武装中走深

党的十九大高度概括和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标示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此,我们党的旗帜因注入鲜活的时代精神而更加鲜艳;历经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面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更加坚强有力。新时代新征程中,如何更好地高举党的旗帜,如何更好地开辟未来?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也是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号令。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就是鲜明地告诉全党同志,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来自实践并且正在指导着实践的科学理论,既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凝心聚力的思想武器,也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理论支撑。

任何科学理论,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作用,这决定了对科学理论体系的把握融会贯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十年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日益深入人心,化为生动实践,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强大思想引擎。应当看到,目前无论在对这一伟大思想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是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方面,都还需要深化,理论武装的任务仍然艰巨。因此“在高举伟大旗帜、搞好理论武装中走深”,就是按照“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的要求,既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主要内容,又整体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做到融会贯通。对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都要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避免碎片化、片面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才能更好领悟和把握其精髓要义,实现学深悟透,使之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适应人民需要中走深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坚持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的一条思想主线。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到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从用更加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主要内容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科学理论,是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的科学理论。

“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适应人民需要中走深”,就是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的要求,切实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作为党的创新理论走近群众、亲近群众的基本内容,以健全理论学习教育、理论研究阐释、理论宣传普及等有效机制,以采取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中培训、让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等基本方法,积极让科学理论服务社会,从而满足人民希望所指、方向所趋、信心所依。

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实践证明,理论掌握群众就是抓住人心、赢得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赢得人心就是赢得政治。这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富有蓬勃生机的重要优势所在。

三、在坚持问题导向、解答时代问题中走深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目的在于把这一思想变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而往实里走的核心在于学以致用,在于坚持问题导向、解答时代问题,这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也是科学理论的价值所在。

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探索,创立新理论推动新实践的发展。一百多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把初心和使命与时代的新特点、新矛盾、新战略、新任务紧密结合,在不断加强学习中增强应对问题挑战的本领能力,在强化问题意识中正确认识、积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推动了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实践证明,坚持问题导向,我们党就能准确把握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与解决问题之间良性互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同时,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也明显增加。这就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创新,都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要求。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就必须把回答并指导解决现实问题作为根本任务,继续把坚持问题导向落到实处,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不断回答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作出符合时代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工作实践。这样,就能卓有成效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在思想理念上实现走深,在推动发展实践上实现走实。

四、在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历史主动中走深

历史主动是一种精神气质和实践品格,通常是指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尊重历史规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洞察历史大势、把握历史机遇、推动历史进步、引领社会发展的能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科学社会主义焕发新生机,两种制度的较量呈现新态势;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课题;我们党面临执政新考验,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的韧劲,一举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完成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我们正步履铿锵地走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要求我们在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和运用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既是在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保持战略定力的需要,也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中确保党的创新理论走深的需要。经验告诉我们,认识上的提高,离不开学习上的深入,而在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历史主动中求深化,正是融会贯通、把握要义的扎实方法。勇于坚持和做到这一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学出新境界、达到新高度。


作者:于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