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舞台演播心得体会,最新精选

梨花声音研修院导师:有声演播的一些技巧,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大数据讯息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舞台演播心得体会1

“什么人可以从事有声演播?”

子葳导师给出的答案是“任何人”。在他看来,声音先天条件已经不再是从事有声演播的限制因素。

以他自己为例,子葳导师提到:

自己非科班出身,只是在十八岁上大学后,对声音感兴趣之后才开始认真开始有声训练


同时,他一开始还存在非常不利的“先天”因素,因为出生在地方语言氛围浓厚的广东,此前日常生活都以粤语为主,普通话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他的短板。


但他却另辟蹊径,在粤语商配的道路上走出一条道路。

在直播中,子葳导师提到,一直以来大家可能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先天声音条件好,才有资格去从事声音行业。

但事实证明,很多人通过一定的声音训练能够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通过一定针对性的技巧训练则也能掌握一定的播读技巧。

近些年他在从事声音职业化培训的过程中,注意到众多对声音有兴趣的普通人在有声演播领域已经能有不低于专业人士的优越表现

“如果非要对有声演播进行一个限制,那就是看你是否具备‘演播欲望’。”

子葳导师提到:

“作为一个演播者,演播欲望很重要。”如果有强烈的演播欲望,就会做好这件事有着极大的兴趣与内驱力。

会主动去思考怎么把故事演播好,会考虑自己演播时候是什么样的角色,听众又是为什么听书的。

在直播中,子葳导师现场分享武侠、悬疑、言情、儿童绘本等多种风格的演播技巧。

手把手指导直播间观众如何定位演播角色、确定与听众的关系、该使用什么样的演播语气,体会演播的“对象感”。


他表示,演播中最重要的是就是要学会如何处理有声读物的感情代入。

不同风格的稿件对播读的感情要求不同,甚至一篇稿件中会存在多种复杂的感情基调。

这需要播读者能很好的去进行感情把控,同时还要能将感情表达出来,让作品有恰如其分的感情。

随后,子葳导师通过为观众们现场演练了同一文本不同情感表达的不同效果。

子葳导师还分享了气音垫音、情感的表达、语气的转变、字段的处理等演播小技巧,浅显直白的解析让学员们有了茅塞顿开之感

直播的最后,子葳导师提到:

自己从事有声行业已经十年,这十年里对声音一直保持着热爱。


见证了众多普通人通过一定的声音培训,有了勇于发声的勇气和改变现状的信心。

声音和有声演播让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建立了自信心、改变了生活状态、绽放了新的生命鲜活度、开发了新的人生兴趣、找到了新的职业发展方向。

他也有幸见证了有声行业的日新月异。

作为新职业在线教育科技品牌,深圳十方融海科技有限公司十方教育旗下的多个产品均有不俗表现。其中荔枝微课、梨花教育(即梨花声音研修院)和兰心书院均闯进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品牌传播TOP20,以及职业教育培训品牌影响力综合评价排行榜TOP50,荔枝微课更是直接摘得品牌传播第二、品牌影响力综合评价第八。

在他看来,音频消费者的用户规模的不断攀升与声音经济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将进一步催生有声职业演播的人才需求,也将为更多青年打开就业新空间。

有声演播背后蕴含着的市场机遇,将值得更多有志于此的青年去探索。

希望此次南山共青团携手十方融海举办的「发现新职业」有声演播主题公开课能帮助青年进一步提升对当下新职业的了解。

在这些新出现的行业里找到新的就业方向,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舞台演播心得体会2

哈喽~我是国韵教育的配音学员赵趙,有幸收到我的主讲老师空游的邀请,说一说目前到现阶段配音课程的心得体会,嘿嘿嘿。我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配音课,经历了几个阶段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现在,我想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一下我的经验、体会和心得。从刚开始声音测评,经历过第一阶段普通话、第二阶段声音美化、现在到了第三阶段有声演播艺术的末尾,感触颇多。

第一阶段,我通过空游老师的直播课进行了初步的学习,空游老师有着深厚的基本功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更快速、更简洁了解到了配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很有耐心的帮助同学矫正字音问题。我在这阶段的学习中有点匆忙和浮躁,改善吐字归音和调直问题。

第二阶段,我通过学习和不断练习,逐渐掌握了一些配音技巧和方法。空游老师的教学方式很贴近生活,教学也很具有针对性,让我们可以轻松地进行模拟和实践,更加油技巧的代入感情。

包括在这个阶段的学习包括作业露露老师也给我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去改善我还没有能够真正进入角色,有时候还是会感觉自己配音得很死板的问题。

我需要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感受人物情绪、角色个性和口音等等,这样才能深入到人物内心,真正的将角色演绎出来。

第三阶段是最近的阶段,虽然几乎每节课都会Q我,但让我尝试不同的文本例子并给我指出不足,很是感谢空游老师。期间我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同时,在空游老师在每一种演播方式中,对文本稿件进行一字一句的剖析,让我学到更多有用的经验和技巧,并且通过自己不断的练习,对一些语调转换和节奏掌握得也更加娴熟。对我自己最大的缺点不会“说人话”与人物情感的带入比较差有了重大的改善!

总之,为自己的爱好而学是愉快的,让我对配音这门艺术充满了热情和向往。感谢空游老师的辛勤付出,不断地给我们提供反馈和指导,让我们越来越好。配音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我们的内心情感和磨练,希望我能够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配音演员。这里是努力从小白变成专业配音演员的赵趙。

舞台演播心得体会3

来源:人民日报

8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旅游工作十分关心,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

“十年来,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充分显现,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说。

艺术创作持续繁荣,推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等实施,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各类文艺评奖和展演展览活动引领作用不断发挥,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促进人民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以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等出台,有力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从国家到村(社区)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文化站4.02万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从“云端”到“指尖”,公共文化服务更便捷。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健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44363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44989亿元,占GDP比重分别达4.50%、4.56%。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云看展”、线上演播、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加速崛起。大众旅游、智慧旅游持续发展,自驾游、露营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海洋旅游等引领休闲度假新潮流。文化创意、非遗工坊、乡村旅游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红色旅游、旅游演艺蓬勃发展,文旅融合深度推进。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成效显著

十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成效显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目前,全国文化遗产资源家底逐步摸清。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备案博物馆6183家;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2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3026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3家;世界遗产56项,位列世界第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42项,位列世界第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物保护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深入实施,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果丰硕,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各地在传统节日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全社会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更为浓厚。“二十四节气”在北京冬奥会舞台向世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56个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7个省级人民政府将文物安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文化遗产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和纽带。

同时,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古籍热”蔚然成风。

文化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十年来,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3.6万家增长到了6.5万家,年营业收入从5.6万亿元增长到11.9万亿元。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旅行社4.2万家,A级景区1.4万个,星级饭店8771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步凸显。

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产业融合激发消费潜力。5G、大数据、AR/VR、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数字技术在文化和旅游行业广泛应用。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乡村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蓬勃兴起。截至目前,我国建设了1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11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产业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成效显著。产业投资主体日益多元,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得到了有效推广和应用。文化产品进出口连续多年保持顺差,出入境旅游取得大幅跨越。2021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平台作用不断凸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更多优质文化和旅游企业走出国门。

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国际场合发出了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实施亚洲旅游促进计划等重大倡议,提出了举办中法文化旅游年、中韩文化交流年等重大举措,亲自出席中埃文化年、金砖国家文化节等重要活动,为巴基斯坦、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中国文化中心揭牌,向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等活动致贺信。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格局逐步建立。配合元首外交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主场外交,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在93个国家派驻文化和旅游机构,与157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和旅游合作协定。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对外文化贸易体系日益完善,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与世界人民共享文化成果。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分别建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成员单位达到539家。“欢乐春节”活动连续举办,年均在130余个国家举办约2000场活动,成为我国与世界人民共享传统节日的重要桥梁。“美丽中国”“发现中国之旅”等活动深入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报记者 王 珏)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25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