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名师会议心得体会,最新合集

从名师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文化散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名师会议心得体会1

什么是名师?名师不是自封的,而是一种群体公认,应体现在教学成果丰富,教学技巧高超,在学界有一定影响力上。三天的师资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耳闻目睹名师的风采,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我以为,他们的课程之所以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动性语言和趣味性案例为载体,深厚的理论功课底和广博的信息量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为支撑,使晦涩难懂的学术问题通俗化,使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语言运用上“活”。语言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生动、准确、灵活运用语言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特别是如何深入浅出,抑扬顿挫,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增强口头语言的形象性,以及善用生动的比喻,活用态势语言,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把理论观点通俗化,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名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比如,一位教授在谈到“高举旗帜“时,引用毛泽东在延安与胡耀邦的一段对话,通俗易懂地解释了什么是政治、什么是军事,内涵很深刻、富有哲理,形象地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

比如,一位教授谈党的队伍过大的问题,用水的自然现象作比喻,“发展党员如进口的水,如果天天哗哗不绝,就会有漫堤的危险;但出口如同自来水涓涓细流,长期不畅,就会有断流的危险,”。

还有一位教授在谈为什么中央强调“两个没有变”时,用“不要半夜鸡叫”来比喻任何方针政策都不能脱离现阶段国情这一最大实际,否则,只会给党和国家带来空前的灾难。


观点思路上“新”。名师都很重视观点提炼逻辑层次上的创新,特别是善于谋篇布局,设计课程,做到繁简适宜,环环紧扣,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

比如一位教授从全新的理念角度,重点围绕如何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既具有前沿视角又有可操作的新举措,使受众对科学发展观的诠释有了全新的认识。

特别是沈宝良老师主讲的《教师的语言艺术》给人以享受和启迪,他把语言、技巧、训练、教学串成一条线,观点鲜明,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案例新颖,课堂互动与调动学员的潜能相结合,体现了他高水平的演讲艺术,倾注了他对教学语言的多年追求。

分析问题上“透”。理论只要透彻才能说服人,如何使理论有效联系实际,有效分析问题,是说服人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吃透精神,运用生动实例透彻分析,才能以理服人。

一位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分析了为什么会出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说明老百姓生产水平虽然提高了,但生活“满意度”和公平感在下降,政府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还有一位教授用中外生动的事例,通过生动流畅的表达,透彻深刻的剖析,对人类的生存困境提出了哲学思考,批判了工业文明时代“技术决定论”,让人很好地接受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有了更深的理解。

讲授内容上“熟”。熟,才能生巧;熟,才能游刃有余。在课堂讲授中,多位教授虽有教案但备而不念,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厚积薄发、左右逢源,关键是把握了一个“熟”字,背后是理论功底、信息含量、多年教学生涯的历练,体现了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的课外功夫:“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一堂课是一个人内功的积累,名师的秘诀就在于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和工作上了”。没有内在理论功底和长期知识的积累,没有长期持续不断的实践,是难以达到如此娴熟顺畅表达的。

那么,我们如何借鉴名师的经验?我以为,今天我们学习名师的关键是立好标杆,对照名师,虚心学习,找准差距,制定对策,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最终超越名师。如何从名师身上取经?我的体会是三句话:

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科学技术要走“引进消化再创新”之路,教学艺术追求也不例外。首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党校外请名师的机会,用心学习,用心模仿,悉心揣摩,仔细琢磨,自我对照,搞清楚名师精华之所在。其次要深入思考,吸收众家之长,把握教学规律,把名师成功之处总结出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最后是再创新,就是在借鉴、综合不同名师所长的过程中,不断扬弃,形成自己的个人教学风格。

深入浅出见功夫。就是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如果说,深入是对问题的系统深化过程,那么,浅出就是把复杂理论问题简单化的过程,把高深理论大众化、普及化的过程。没有深入的功夫,就没有浅出的本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深入是前提,是过程;浅出是结果,是表象。名师之所以能做到深入浅出,表面上是浅出的表现,本质上是深入的功底,彰显出知识积累的广度、理论研究的深度、思考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力度。

名师有路勤为径。勤能补拙是良训,处处留心皆学问。名师之路是艰辛之路、不懈探索之路。要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高远目标,因为不想当名师肯定成不了名师;要坚忍不拔,坚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追求,“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勇气;要做到知行统一,努力把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相结合,像蜜蜂采蜜那样点滴积累、广学博采,那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就不会太远。(写于2019年,王兆善)

名师会议心得体会2

襄城县第三高级中学 李伟涛

疫情期间,没有网课的时候,我想着静下来写点真的有用的东西,对教学工作中的得失进行一点反思和总结,以期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达到学生快乐高效学习、老师轻松愉快教学的双赢效果。

一、教学急不得,切记“满堂灌”赶进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现实的情况下,一个班级承担了五六十个家庭的希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优异的成绩,各个学校更是把以教学成绩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层层传导压力,多数学校必须用两年和两年半的时间讲完整个中学的内容,以便为升学考试留足足够的复习时间。

一线教学人员作为执行者,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基本就是天天赶新课,堂堂在讲题,时间长学生越来越不会或者厌学的现象在班级的占比越来越重,严重的到最后一个班只有不到10人能跟上老师节凑学得比较好,其他得学生只能在凑人数。

同时一月一大考,考试结束后同学科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等都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粘贴在单位大厅过堂里,甚至排名靠后者每周教师例会要表态发言或者写出书面分析,一学年到底一些规模小的学校通过中心校可能把成绩的不太优秀两三名教师的“县管校聘”到偏远村小。伤害性不小侮辱性也强。一线普通老师们作为知识分子大多都比较注重自尊,都不愿意落后于人,因此部分一线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肯定“上火”,教学出现急躁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的教师在学生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的情况下,进班发火批评学生的也时有发生,接着班级的厌学氛围会更加剧烈,最后把自己弄成了“无解”的死命题。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要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创造奇迹。课堂过“急”首先与教师的课堂处理失衡直接相关;再者,教学内容的失当以及教师本身性格急躁、学养不足也会间接导致课堂的“急”。而课堂中的“急”也危害巨大,容易引发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虚假学习等问题。俗话说得好,“人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因此,课堂教学不能“急”于求成,尽管现在的竞争很激烈,人有表现自己的急切需要和想法,但这必须建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快乐高效学习、教师幸福工作,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解决“急”的方法那就是“慢”。具体来说,教师应当在可能会因“疾”生“急”的地方慢下来,有条不紊,徐徐推进;同时,把慢的立足点放在课外,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修炼心智,提升学科素养。

最后无论什么情况下教师刚开始要慢下来,要稳住阵脚,让学生养成最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一点也验证了老师们会教学工作比努力教学要重要的太多,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更聪明一点,才能达成师生双赢。老师该讲还是要讲的,要精炼地讲,学生能自己看会不讲,讲了也不会不讲,讲些重难点就行,一遍讲透彻就行,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的自学潜力,不要一句话啰里啰嗦好几遍,这样不仅不会增强教学效果,还只能削弱教学效果。因此不要怕学生学不会滔滔不绝地讲满堂灌的低效课,更不要一到期末考试出现“体音美老师生病”占课这种行为。

我们的孩子生源大多薄弱,学习习惯大多也不太好,学习欲望也不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讲过多的内容,除了会引起学生反感外基本上百分之九十没有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给学生,建立“生本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讲解中建立学科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考试的主人。

无论教学进度多么紧张,都要留给学生足量的自习做题时间、消化时间。在阶段测评考试中不要总是最求100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20分进步到30都是大进步,因为同学校同学龄孩子水平大抵差不多,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时间,更不要在乎学生成绩什么的,过程好了,结果一定不会差,没有意外,要有一个稳定的心态。要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你会发现整个班级学习氛围越来越好、你也越来轻松。而我们老师就把自己解放出来了,在教育教学中作为老师还是该弄啥弄啥,别把自己在学生学习的作用想得多重要,别逞英雄,在单位中做好自己基本工作已经非常不容易,不越界就是对自己和单位最大贡献。别太把外界干扰当回事,要专注于自我提升,你会过得很幸福很充实。

当然这不是躺平,这是好的处事心态,更不要当着普通老师的位置,干着操着不属于我们职责的心。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要管好自己,内耗时间长这是自毁长城,尽力干好自己活,别操吃力不讨好的闲心、别下恁大劲儿,到什么环境都能适应,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要经常做思想上的巨人提意见,而要行动的模范干好自己的活儿更有说服力,努力过好自己快乐生活影响学生幸福快乐的体验。细水方能长流,养成好的心态才能熬出彩。在所有的教学体系,只要是学生能够学得轻松、学得好就是好方法好体系都可以大胆拿来使用。要解放思想、灵活应用,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效率。

二、理解考试本质,创新教学方法

考试在基础基础教育阶段就是纸笔测试,要求学生把平时所学知识综合思维答在试卷上,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跟大家平时考试驾驶证一样的道理,所以只有勤加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取得不错成绩。这就要求老师平时教学尤其是理科教学要让学生自我多做题、自主纠错、自我反思,从而把这种学习能力真正转化给学生的考试学习能力。

我在平时教学中看见有很多理科老师总是让学生在背概念、定理等知识,不是说这些没用,应该用处很小,学生背得再熟不理解,不会在实际考试中灵活运用等于白背了,尤其浪费的时间不如做套题反而来的效果更实在。另外我们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新课我们开始讲也不是很熟练,但是在讲过两个班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会达到一个不一样的层次。根据费曼学习理论,教会别人才能让自己学得更好,教会别人过程中其实是我们主动学习的过程,让教学慢下来。既然我们老师讲得那么多没有多大效果,有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何不让学生走出座位,去表演一番呢,而改变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薄性认知,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只能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学习、反思、总结,在实践中不断实验、修正、提高,博采众长而不邯郸学步、照搬照抄,才能一步步完善自己的方法体系,有一点点的进步。

名师会议心得体会3

把新课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思考

  四月如诗,遇“数”有情。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专业素养,进一步促进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2023年4月15至16日,万年县第一小学7位数学老师满怀对数学教学的热爱之情前往江西南昌参加“和美课堂”之第十九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高质量教学观摩研讨会。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本次观摩研讨共有10节课,其中吴正宪老师的《分数解决问题复习课》、强震球老师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周卫东老师的《加法数量关系》都是在向广大一线教师传授如何对学生“模型思想”与“建模意识”的培养,聚焦了核心素养。如果说《课程标准》是对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的高度总结和概括,那么教学活动的实施才是让学生核心素养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实践田。

如果你遇到了数学知识中的另一个模样,你会怎么办呢?小明2/3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5/12小时走了5/6千米,谁走得快一些?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六年级学生无法正确找到速度的本质含义从而找不到比较方法。俞正强老师用时间相同比距离,距离长的比较快;距离相同比时间,时间短的比较快引领出速度有两个模样:单位长度(路程)的时间也是速度。

刘延革老师一改分数除法中用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的计算方法,而是用除法的基本性质化分数为整数,从而得出:a/b÷n/m=(a/b×bm)÷(n/m×bm)=am÷bn=am/bn。是的,孩子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和痛点就是无法理解我们约定俗成的习惯,只有保持知识本来的面目,多一种渠道,也许孩子的核心素养会多一点延展性和可能性。

社会化学习和无痕教学有什么内在联系?感受到张华齐老师社会化学习的强大力量和徐斌老师无痕教学的哲学魅力,让我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社会化学习旨在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学习,有外在驱动力;而无痕教学旨在教为了不教,让学生核心素养在细细教、慢慢学、深深悟的过程中内部生长。

如果把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会有什么效果呢?我想顾志能老师的生问课堂就有学生的内部疑问和外在的寻求帮助。所以顾老师的课题并不鲜见,但却让人意犹未尽。

  最后引用罗鸣亮老师的“忍得一时,静待花开”来总结这次的观摩研讨学习心得: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我们的进步都离不开默默地深耕和学习,只有数与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有质的改变,花儿也一定会开得格外艳丽夺目。(文/图 董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