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金石讲坛心得体会,最新精选

印信专家说丨王宏伟:二十年金石学的变化很大,我们与时俱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大众网济宁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金石讲坛心得体会1

视频加载中...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汪雪然 朱铜辉 曲阜报道

3月21日,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举办的印信主题主旨演讲和学术论坛在曲阜尼山讲堂召开。西泠印社党委副书记、常务副秘书长王宏伟接受了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的采访,讲述了他这些年见证和经历的印信文化变迁。

“二十年前我们提出要重振金石学,到今天二十年过去了,金石学现在一片兴旺。”王宏伟强调,“怎么来创造性转化,怎么来创新性发展,原来我们印学只研究印,现在‘无物不可入印’,而且在这里有所创新,眼光要面向世界,我们要走出去,向国外的印学来交流,来借鉴。”

而对此次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的展陈,王宏伟连用了四个“最”字,“这么多年我参加了很多印信文化方面的活动,这次展览是近年来首屈一指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层次最高,内容最丰富的大展。”

金石讲坛心得体会2

讲座现场 杜洋 摄

讲座现场 杜洋 摄

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 应妮)“其以90岁的生命为基点,向着历史与未来的两极放射着精神之光华。”这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评价金石大家容庚先生之语。

展览现场 杜洋 摄

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共5个展厅近300件展品,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级文物青铜器栾书缶、故宫博物院藏《兰亭八十刻》、中山大学藏《金文编》手稿等。据各受捐机构不完全统计,容庚及家属先后共捐出青铜器近200件,历代书画1200余件,古籍善本1万余套册,金石拓片、丛帖、名人信札近千件,以及大量的著作手稿、刻本及抄本。其捐赠之精,数量之多,世所罕见。

28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英杰,为观众带来“中国美术馆艺术讲堂:容庚先生金石学成就漫谈”讲座。他重点围绕容庚先生所著《商周彝器通考》和《金文编》两部书展开讲述,系统梳理了容庚先生青铜器和金文研究的学术成就,为听众呈现了容庚先生绚丽多彩的金石世界。

战国青铜器栾书缶 杜洋 摄

陈英杰从容庚生平谈起,介绍了影响容庚命运的三个节点和他毕生致力研究的金石、书画两大领域;简要梳理了容庚家族中成就者辈出,几代学人相互辉映,各领风骚的家族背景;分享了容庚与罗振玉先生的师生之谊,以及容庚与诸多当世鸿儒交谊的点滴,堪称一段文化史佳话。结合容庚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商周彝器通考》和《金文编》,陈英杰着重介绍了其在金石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

据介绍,作为容庚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金文编》初稿是容庚在自己家乡东莞完成的。当时的莞城人文荟萃,名门望族众多。容庚就成长于容、邓两大望族之家,深受家风熏陶、家学浸染,在家族前辈的引导、指点和培育下,打下扎实的学术根基。在四舅邓尔雅的引导下,容庚选择金石作为治学方向,历时六年,完成《金文编》初稿。斯时,莞城籍容氏、邓氏家族在经历几世的绵延,诞生了诸如容鹤龄、容祖椿、容庚、容肇祖、容肇新、容媛与邓蓉镜、邓尔雅等文人雅士。容庚出生于官宦诗书世家,族中有成就者辈出。一代代学人相互辉映,各领风骚,将莞城文脉延承并发扬光大。

29岁那年,容庚北上求学,成为其人生转折点。他过天津时以《金文编》稿求教古文字学家、近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的罗振玉,并得到其赏识。罗振玉向马衡引荐容庚,称容庚“治古金文,可造就也”。中学毕业生容庚因此被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破格录取为研究生,马衡就是其导师。

马衡是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他引导容庚将铭文研究与器物考古相结合。毕业后,容庚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中山大学藏容庚的《金文编》手稿 杜洋 摄

在北京期间,容庚编撰出版《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武英殿彝器图录》等多部权威著作,逐步走上治学高峰。

1946年,53岁的容庚回到南粤大地,成为岭南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兼《岭南学报》主编。他的治学重点由文字器物转向书画碑帖,培养扶掖后辈,潜心研究书画,编纂《丛贴目》《颂斋书画小记》等,卓有建树。

陈英杰讲到,今天我们品味容庚先生蔚为大观的收藏成果,瞻仰先生的学术高度,更要继承他珍贵的学术遗产、学习他严谨务实的治学方法、传承他的文人风骨、道德风范和一颗为国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讲座为听众勾画出鲜活而立体的容庚先生形象,容庚先生的风范也让听众为之感佩和景仰。

容庚先生曾说:“聚实不易,散则何难?与其身后任其散失,不如现在就完整地献给国家,让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成绩来。”先生辞世后,子女秉承先父遗训,陆续将他生前未及捐赠的文物继续捐献给国家,成就中国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话。

据悉,“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将持续出至12月5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金石讲坛心得体会3


中国书法艺术

(楷书)金银纪念币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绵延不绝且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可谓博大精深。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书法艺术系列金银纪念币项目自2018年开始发行,该系列将以中国书法演变进程即:篆、隶、楷、行、草等五种书体为表现内容,宣传和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继篆书、隶书之后,中国人民银行于今日(2021年7月26日)发行中国书法艺术(楷书)金银纪念币。(点击图片查看项目发行公告)


金银纪念币介绍


中国书法艺术(楷书)金银纪念币一套5枚,其中金质纪念币1枚,银质纪念币4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金银纪念币正面图案均为金文“中国”字样衬以青铜器装饰纹样,并刊国名、年号。


8克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唐代柳公权书《神策军碑》局部碑文及“家”字样与唐代装饰纹样、“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唐·柳公权·神策军碑”字样及面额。



150克长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唐代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局部碑文及“润生万物”字样与碑额、“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字样及面额。



30克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北魏郑道昭书《郑文公碑》局部碑文及“和平”字样与“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北魏·郑道昭·郑文公碑”字样及面额。



30克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唐代颜真卿书《颜勤礼碑》局部碑文及“依仁服义”字样与“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唐·颜真卿·颜勤礼碑”字样及面额。



30克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元代赵孟頫书《胆巴碑》局部文字及“壮丽奇伟”字样与“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元·赵孟頫·胆巴碑”字样及面额。



楷书始于秦汉,出于隶书,盛于隋唐五代,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楷书金银币背面图案选取了柳公权、欧阳询、郑道昭、颜真卿、赵孟頫等名家的传世之作,在品鉴楷书方正工整之形间,以书见人,以人见世。从家国天下,到仁义之德,在金银方寸之间,承其气节、载其底蕴。


中国书法艺术系列金银币从2018年至今已发行3个项目,无论主题书体和表现作品如何变化,其弘扬中华书法艺术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始终如一。


为了更好的突出项目主题,让广大集藏爱好者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历史,了解楷书金银币设计背后的故事,2021年7月25日,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举行了中国书法艺术(楷书)金银纪念币品鉴暨研学活动。


楷书金银币品鉴研学


中国书法艺术(楷书)金银纪念币品鉴暨研学活动,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举行。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舍位于明成祖永乐皇帝敕建的真觉寺,清代改称正觉寺,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区石刻文物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


品鉴活动在博物馆内的金石讲堂进行,中国金币总公司财务总监张明艳,副总经理邵军志,中国书法家协会张永强教授和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豹教授共同为中国书法艺术(楷书)金银纪念币揭幕。


随后,中国书法家协会张永强教授讲授了楷书金银币的设计元素及相关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


如楷书8克金币背面图案是唐代柳公权书《神策军碑》局部碑文,主题字出自其中“我国家诞受天命”一句中的“家”字。其碑文书法结构严整,充分体现了“柳体”楷书骨骼开张、平稳匀称的特点。因原碑藏于禁宫,故捶拓较少,原石已毁,世仅存的北宋所拓孤本也是几经辗转。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以重金购归,今藏北京国家图书馆。


不仅是柳公权的《神策军碑》,楷书5枚金银币皆有分享,后续我们会陆续带大家品赏。


中国书法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能让很多优秀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则离不开捶拓技艺。捶拓,是将湿纸紧密地覆盖在金石器物之上,然后用墨打拓,使器物铭文、纹饰、图形等特征真实复制到纸上的技法。作为一种传统技艺,捶拓不仅具有“照相机”的功能,还能表现出古朴、不饰雕琢的审美意趣。


拓片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使那些镌刻在石头、青铜器上的书法、绘画等作品广泛流传,给人们研究、学习、欣赏提供了方便。


研学活动中大家还有幸亲手体验了捶拓技法。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了解了捶拓制作工具和方法。


捶拓的工具有宣纸、白芨水、棕刷、打刷、排笔、朴子、墨等。其制作步骤包括清碑、上纸、吸水、砸字口、刷纸毛、上墨等。


每位体验者都沉浸其中,将这项古老技艺通过亲自实践而体会其精妙之绝。当揭取的那一刻,收获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捶拓作品时,幸福感满满......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丰富,其陈列系统地展示了北京地区的石刻文化。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豹教授细致耐心的讲解下,研学人员对馆内珍藏的石刻碑文与书法艺术有了深入了解。


大家在郭豹馆长的带领下边走边看,边听边学,感知真觉寺的前世今生,鉴赏北京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柱,珍贵的北朝造象、唐明降历代墓志、金元石雕、清代石享学及法贴和名家书法刻石。一件件文物就是一幕幕历史的遗迹,有待后来者细细品味......

古来楷模今犹在

方正神韵传万代

中国书法艺术(楷书)金银纪念币

今日正式发行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项目专题页面

了解公告信息、销售渠道

阳光工程号码段等信息

后续我们会陆续为大家介绍该项目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