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荐复读顾炎武,《廉耻》篇章矫自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八公山视界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廉耻顾炎武心得体会1撰稿:颂明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大学问家。今天我们老百姓所熟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出自他之口。他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老朽颂明惭愧,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却往往自以为是,摇唇鼓舌,附庸风雅。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气球似地膨胀起来,真担心一不小心自己把自己给膨胀炸了。
我知道这是一种“自恋狂”的疾病。我不想把这个病带进棺材,却不知何处可寻根治药方。偶然翻看到顾炎武的一篇文言散文《廉耻》,读了一遍之后脸发红,周身冒汗,然后仿佛轻松了一些。自忖这可能是一剂良药,复制如下,自荐每日诵读,坚持三天为一个疗程,效果待观查。
【原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媿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廉耻顾炎武心得体会2原文:
吾观三代①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雕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②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③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④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⑤,或可以治国乎!
(选自《日知录集释》,略有删节)
[注] ①三代:夏、商、周。②《颜氏家训》:北齐学者颜之推的著作。③《小宛》:相传是大夫遭遇乱世,兄弟相戒以图免祸的诗。④黩货:贪污纳贿。⑤郢书燕说:比喻牵强附会。
译文: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头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讲就能战,从小处讲就能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对答武王则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
杜甫诗说:“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有一种刻本作“廉耻将”。诗人本来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但我读《唐书》,讲到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以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边岸上事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派人暗暗地运走,投入河流,桥始终没有造成。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贪而无谋,先重重地贿赂了他,然后加紧赶工造成了桥,并且筑了小城防守。从此以后北方防御来寇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引起的。所以贪财的人作将帅,便使得边关到夜间也洞开着无人防守。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郢书燕说式的穿凿附会,或许也可以治国吧!
时间:明末清初。
无论是生逢乱世,还是身处治世,但凡心怀天下者,都不免会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言,而这句话,正是出自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
颐炎武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一年,本是顾同应之子,后来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由寡母独力抚养成人。
顾炎武在艰苦的生沽环境下能够成长为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与他的聪慧、勤奋是分不开的。
顾炎武读书特别讲究方法。平日里,他很少一个人埋头死读书,而是请来四个人帮助自己。读书之时,他在自己面前放一本经书,然后在四人面前放着这本经书的相关注疏。他让每人每天读二十页书,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就与其他人一起记诵,这样一来,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不仅如此,顾炎武读书还非常勤奋,从来都是手不释卷,连出门都要用马匹驮着几箱书随行。毎到一地,他都会亲自考察那里的地理山川、风土人情,如果遇到与自已所知不相符的情况,他就通过各种途径验证,不弄清楚誓不罢休。正是这种执着的求知之心,使他日后成为了学问渊博的学者;也正是这种不肯罢休的钻研精神,成就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
顾炎武为人一身正气。据说,顾炎武客居北京之时,一次与外甥徐干学和徐元文一起喝酒,可是两三杯刚下肚,他就急着离开,拦都拦不住。徐干学劝他多留一会儿,并承诺入夜后再派人送他回去。顾炎武一听,火从中来,怒道:“世间只有淫奔、受贿这两类人夜行,哪有正人君子夜行的?”两个小辈一听,不敢辩驳一句。后来,顾炎武的外孙陆舒城说:“人眼俱白外黑中,唯我舅祖两眼俱白中黑外。”
顾炎武认为人应有廉耻之心,应严格约束自己。正因为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他能一直秉持君子之道,毫不动摇,正如混沌世间的一双白眼珠,对世间一切污浊都能清醒以对。
生逢末世,顾炎武自小就深慕岳飞、文天祥、方孝孺之忠义。
明亡后,顾炎武誓不服清,参加了抗清复明的“复社”。他反对清朝的统治,处处表明自己的抗清之志。据说每到端午节,他就将一块红色的蔓菁挂在门前,然后在里面塞上些蒜青,再在后面挂上块写着“避青”二字的白布。人们因此叫他“避青先生。
顾炎武也确实践行了岳飞等人的忠义原则,无论抗清的困难有多大,他都从末后退过。
清兵攻打苏杭时,顾炎武投笔从戊,参加了抗清义军,但其时明朝败亡已定,义军不断溃散。无奈之际,顾炎武潜回昆山,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但昆山最终仍然难逃失守的厄运。顾炎武本人虽得以侥幸避祸,但他的生母却在此次战役中被清兵砍断右臂,他的两个弟弟也被清兵杀害。
至亲之人遭此大难,顾炎武岂能无动于衷。只是天下危亡之际,个人的安危早已无足轻重,为亲人吞泪后,他还是要为了天下兴亡而迎难直上。
在这之后,顾炎武一直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等待时机光复明朝。
即便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抗清活动一再受挫,顾炎武也没有因此而消沉,这种坚定不移的决心,来自于一个赤胆忠心的君子对天下的强烈责任感。
顾炎武一直盼望明朝复国,所以当他听闻张名振在长江口大破清兵,登金山遥祭孝陵时,兴奋难耐,随后,顾炎武回到家乡,岂料旧时家仆陆恩早已将他出卖,一场牢狱之灾随即降临到顾炎武身上。据说,当时陆恩与叶方恒串通,企图以“通海”罪名置顾倓武于死地。顾炎武回到昆山后除掉了陆恩,但叶方恒却又勾结陆之婿,私下囚禁顾炎武,并胁迫其自裁。幸运的是,顾炎武之友动用了自己在朝廷的关系,才使此案以“杀有罪奴”而结案。直到顺治十三年顾炎武才出狱。
经历了这场劫难之后,顾炎武仍然痴心不改地致力于结纳各地的抗清志士,徐图复明。但是复国之志难酬,为了寄托故国之思,他不止一次地拜谒明孝陵。据记载,顾炎武共6次从家乡步行去南京明孝陵吊念开国皇帝朱元璋,两次到北京长陵哭吊明成祖朱棣,6次去明思陵哭吊末代皇帝朱由检,其顽强的精神和不移的忠心可见一斑。
康熙十七年,康熙皇帝开设博学鸿儒科,招纳明朝遗民,但顾炎武却是“耿耿此心,始终不变”,拒不为清朝效力,还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如此忠贞不贰,为当世少有,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仁人志士。
上一篇:画历史心得体会,最新精选
下一篇:跨境贸易心得体会,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