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妈妈分享幼儿教育心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北美枫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华人教育心得体会1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就是老外的孩子,不管学习成绩好坏、身材高矮胖瘦,个个都是自信得趾高气扬、生龙活虎,谁都觉得自己很特别,是大师级甚至神级人物。
那么,他们的自信是从何而来呢?
自信,来自自尊,一个人首先自尊,然后才会自信,而自尊最初是来自外界对他的尊重。来了两年多,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这里的家长和老师都将孩子视为成人,无论是交谈还是游乐。
被尊重的孩子很自信
加拿大的学校一直强调“鼓励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孩子们建立起正面积极的自我认识,不以己之短去量他人之长。讲个小插曲,我儿子不爱动,胆子小,幼儿园每次户外活动,他都不怎么积极,9月底开运动会的时候,他的成绩显然不咋地,三岁半的小朋友已经有很强烈的自尊心,耷拉着小脑袋很不开心。
我当时并没在现场,接下来的这段对话是我接孩子回家后发生的:
我:今天运动会好玩吗?
儿子:不好玩(斩钉截铁的回答)。
我:为什么不好玩呢?
儿子:因为我不喜欢玩球,也不喜欢跑步,也不喜欢跳来跳去……
我:哦……(刚想继续问他点什么,就被他欢快的、高八度的声音打断。)
儿子:妈妈,可是我喜欢画画,我是我们班同学里画得最好的,我特别能讲话,很会讲故事,我能讲好几个故事,我又会说中文,又会说英文……
看儿子把自己这点有点罗列得这么明白,我都要晕菜了,一时居然没想到怎么对他,呆呆地说:“厉害,儿子你真厉害!”
儿子:“是吧,妈妈,我的老师也这样说的,他说我是最棒的,最特别的,最厉害的……”
第二天,再去幼儿园的时候,我专门和老师询问了一下,老师笑得眼睛都弯了,跟我讲,那天运动会他的成绩不好,有些不开心,但不开心不是最重要的,孩子自信心受到打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她帮助孩子挖掘了一下他的优点和特长。
老师告诉我,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都不一样,我儿子有可能是那种运动神经发育较晚的类型,再过一段时间兴许对运动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老师说的对,运动神经发育的是挺晚的,别人家孩子8个月会爬,我们家两岁半会的;别人家孩子一岁就会走了,我们一岁半才走利索的。)但就目前来说,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同龄孩子要强,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多看孩子的优点,发扬孩子的长处,这样孩子才会成长得越来越自信。(老师说的也很对,我儿子10个月就能很清楚的说话了,一周岁时能说成句了,现在嘛,就是个话唠。)
会玩的孩子很自信
刚去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分离焦虑”挺严重,有那么大概一周时间,会在学校门口不肯进去,不是紧紧抓着我的衣襟,就是死命拽着他爸爸的车门,每天都是老师把他从我们身上或者车上“撕下去”。
怎么好的呢?某天有个比他略大小男孩从教室里走出来,对别别扭扭不肯让我走的儿子说:“来吧,跟我一起来看看我的新玩具,是个绿色的恐龙哦!”另一次则是有个差不多大的女孩,对满脸泪痕的儿子毫不迟疑的张开双臂。
说心里话,那样的场景非常令我吃惊,那两个孩子完全像个大人一样在安慰他们的同龄人,神态动作行云流水,他们对我儿子表达出的是同学间的友爱,作为家长我则看到了他们气场全开的自信。
确实,这里的幼儿园从来不会承诺或者标榜“学完一年保证会阅读、会加减法”,”能认识多少单词,学什么才艺”,从来没有,但这里有足够的平等和尊重,足够的社交机会,足够的玩的时间。
一入园老师就会给家长一本手册,强调幼儿园里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玩”:“如果我在堆积木,请不要认为我只是在‘玩’,因为我在学习平衡和形状,我以后可能会成为建筑师”;“如果我在草丛东翻西找,还把石头树枝捡起来放在口袋,请不要认为我只是在‘玩’,我正在探索与想像,我以后可能会成为植物学家哦。”
我想,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不能立即让家长看到那种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但对于培养孩子的创意,以及与人互动的交往能力,诚信友善的品质等,都会是有相当不错的启发。
这里的老师总是跟我强调:“孩子这个年龄一定要会玩,只要不发生危险,玩什么都可以,要多尝试,会玩才会懂得交往,会交往的孩子将来才会生活,而会生活的人,在人群里才能有自信。”
专注自己强项的孩子很自信
老外的数学大都很差,这应该是我们国人的共识。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在美国留学并留在当地做了一名工程师,某日他发现自己的同事居然连“10.5-0.3=?”这样的算术都要拿计算器来算,觉得实在太荒谬了,当场给他表演手动开根号,老外们看得目瞪口呆。
在这篇帖子下,很多人留言,老美连这个都算不明白,怎么当得工程师?
作者回复,他也曾经有同样的疑问,但他的同事告诉他 “在我们那儿,数学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一门好就行了。”他小时候,数学、语文、自 然课全都不及格,但是我爬树和手工课都是优,后来有了计算机课,成绩也不错,所以总体一平均刚好及格,但建模设计那一门居然得了满分,“你说,我这样的人不当工程师当什么呢?”
一门满分,N门不及格都能做工程师,这就是咱老祖宗说的“一招鲜,吃遍天“吧?问题在于,国内的情况是“一招鲜”的孩子连进大学的机会都很渺茫,而大多数国人父母也更加专注孩子的总体成绩,尤其是那些“不及格”的科目。
但老外不同,这个一门满分的工程师说,他的父母从来没生气过他那些不及格的科目,因为“我还有课程是优啊,我父母 为什么要生气?他们很 高兴我能拿优。对他们来说,数学零蛋不要紧,只要有一门课是优就行,表明你懂得在感兴趣的科目上下工夫,有学习的能力——在他们看来,数学和音乐、体育课 没什么差别。”
因此,这个只有一门课程满分,N多不及格的孩子,从来没觉得过自卑,相反一路超级自信,在他的记忆里,自己就是个“模型设计满分的超级学生”,“数学语文不及格”这条信息,根本就不在他的脑子里,他专注于自己的强项,顺利地走上了适合自己的岗位。
总之,自信的孩子才能成长得好,因为自卑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消极属性,孩子一旦对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丧失自信,还可能会跟着连带对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自信,最后造成全面地落伍。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真要学学老外的心宽和乐观,擅于挖掘孩子的优点,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也许他学数学不开窍,但是他人缘好,有领导才能;也许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画画好,有艺术细胞;也许他不善表达,但是他体育好,能跑能跳……并创造机会让他的长项得以发挥,从而让他长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以上信息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华人教育心得体会2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7月14日电 题: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于晓:朗诵艺术让华裔青少年感悟中文魅力
作者 金旭
“海外华裔青少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希望朗诵艺术的熏陶和沉淀能让他们感受中文的魅力,在中外文化互鉴中成为‘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和‘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于晓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自2018年起已连续举办4届全球华语朗诵大赛,旨在为热爱中华文化的海外华裔青少年搭建语言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展示语言实力和精神风采的机会。
于晓介绍,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语言表达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吐字发音、情感表达、文字共鸣……朗诵艺术开启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的沉浸式学习之旅,不仅能够提升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的兴趣,还能通过朗诵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故事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等,“字里行间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千古智慧直指人心,给予力量。”
于晓表示,受疫情影响,今年的赛事在线上进行,但海外华裔青少年们的参与热情依旧不减。“今年,来自48个国家的近15000名选手踊跃报名参赛,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朗诵作品。”
于晓说,虽然有些海外华裔青少年的语言表达不是很流畅,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感悟十分真实、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
“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孟庆龄让我印象深刻。”于晓说,这位小选手已经连续参加了4届华语朗诵大赛,今年带来了原创作品《写给曹灿爷爷的信》。作品来源于小作者回国参加朗诵大赛线下活动时观看中国当代艺术家曹灿先生朗诵表演的真实感受。“真挚的情感融汇于文字,朗诵的演绎让我看到了华裔青少年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敬爱。希望在朗诵艺术的浸润下,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已在心中生根发芽。”
于晓透露,近年来,多数身居海外的华人家长对孩子的华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说好中文,了解中文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来自法国的参赛选手王楚妤为例,由于居住的地方没有中文学校,她的母亲一直充当着中文老师的角色。学说中国话,学写汉字,在妈妈的支持和教导下,年仅7岁的她顺利完成了朗诵作品《大自然的声音》。”
“对华裔青少年来说,语言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在日常简单的交流阶段。”于晓表示,学习中文、发现中文之美的过程是不断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将来,这些华裔青少年会走遍世界各地,希望他们能用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说好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中国故事。
于晓表示,学习中文不止于课堂,未来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将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华裔青少年的特点,继续开展绘画、作文等多种形式的比赛,让更多的华裔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受益,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完)
华人教育心得体会3图为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于晓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 李蕙雯 摄
图为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于晓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 李蕙雯 摄
中新社北京7月14日电 题: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于晓:朗诵艺术让华裔青少年感悟中文魅力
作者 金旭
“海外华裔青少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希望朗诵艺术的熏陶和沉淀能让他们感受中文的魅力,在中外文化互鉴中成为‘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和‘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于晓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自2018年起已连续举办4届全球华语朗诵大赛,旨在为热爱中华文化的海外华裔青少年搭建语言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展示语言实力和精神风采的机会。
于晓介绍,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语言表达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吐字发音、情感表达、文字共鸣……朗诵艺术开启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的沉浸式学习之旅,不仅能够提升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的兴趣,还能通过朗诵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故事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等,“字里行间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千古智慧直指人心,给予力量。”
于晓表示,受疫情影响,今年的赛事在线上进行,但海外华裔青少年们的参与热情依旧不减。“今年,来自48个国家的近15000名选手踊跃报名参赛,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朗诵作品。”
于晓说,虽然有些海外华裔青少年的语言表达不是很流畅,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感悟十分真实、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
“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孟庆龄让我印象深刻。”于晓说,这位小选手已经连续参加了4届华语朗诵大赛,今年带来了原创作品《写给曹灿爷爷的信》。作品来源于小作者回国参加朗诵大赛线下活动时观看中国当代艺术家曹灿先生朗诵表演的真实感受。“真挚的情感融汇于文字,朗诵的演绎让我看到了华裔青少年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敬爱。希望在朗诵艺术的浸润下,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已在心中生根发芽。”
于晓透露,近年来,多数身居海外的华人家长对孩子的华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说好中文,了解中文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来自法国的参赛选手王楚妤为例,由于居住的地方没有中文学校,她的母亲一直充当着中文老师的角色。学说中国话,学写汉字,在妈妈的支持和教导下,年仅7岁的她顺利完成了朗诵作品《大自然的声音》。”
“对华裔青少年来说,语言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在日常简单的交流阶段。”于晓表示,学习中文、发现中文之美的过程是不断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将来,这些华裔青少年会走遍世界各地,希望他们能用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说好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中国故事。
于晓表示,学习中文不止于课堂,未来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将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华裔青少年的特点,继续开展绘画、作文等多种形式的比赛,让更多的华裔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受益,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一篇:入党党史心得体会,通用3篇
下一篇:掌控术心得体会,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