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能让内心丰盈#国学经典智慧,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素简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国学智慧的心得体会1通过学习让内心丰盈。
当你觉得一件事情应该去做就说明什么,注意,我们来体会一下。到了我应该去直播了,什么感觉?八点了,我应该去直播了,什么感觉?就刻意的,除了刻意你并不愿意做。另外一种还不到八点,什么感觉?就是想去愿意去做。所以当你觉得我应该去做就说明什么。其实从我的心底我并不是真的想做,但是出于责任也好,出于我不得不做也好,出于我对别人的看法也好,反正你去做了,这就并不会真正的快乐。
老师,他背后是因为我还是心里有很多的想法,就说明你自己还没有达到让自己丰盈的程度。当你内在达到一种丰盈的程度,你自然愿意去做这些事情,甚至你会觉得它很享受。就像我自己浑身有很多力气,我用不完。如果有个地方让我出手力气,我是一个非常开心的事情,你看就这个状态,所以她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你需要去丰盈自己。
需要你通过学习去丰盈自己的内在,所以没有必要,遇事都去强迫自己。
国学智慧的心得体会2导读:前几日我还征文,问“意识从哪里来?“。到目前为止,没有收到关于意识的专题投稿。收到了一些非意识的投稿。对于意识从哪里来,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的思考,大概如下。全文8千字,阅读需要20分钟。
意识从哪里来
——灵遁者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的自信和骄傲来自于我们的意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智慧。我们也多次思考:“意识从哪里来?”“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本书《探索生命》第五章写了关于“大脑意识的产生”,不知道你读后有什么感想?读完全书又是什么感想?
我一直在说,我们要随着科技发展和自我思考不断突破认识,要重构认识,那么关于意识的认识再多也不够究竟。要明白意识从哪里来?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意识。那么你怎么定义意识?在写完《探索生命》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不能局限于人来定义意识,于是就有了《重构世界》。
在书中关于意识的定义是这样的: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其实关键词只有两个“物质”和“逆熵存在”。物质就是物质,一切具有能量的东西都是物质,这很好理解。强调“物质”是为了突出意识不是生命的“特权”。“逆熵”是与“熵增”而言的,即抵抗“熵增”,维持其“存在”而言的,所以关于意识更广泛的定义是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如果单单拿出生命意识来说,自然可以定义为:意识是生命体逆熵存在的本征。
关于熵,熵增,熵减的概念,你如果不懂,读读下文。熵是描述一个系统混乱程度的概念。作为热力学中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是个极其重要的物理概念,它可以从广义上作出这样的描述:“每一个系统都将无可避免地自发、且不可逆地由有序转变为混乱——即熵增。”就像一滴墨水在清水杯子里,会晕染开来,使得清水变得浑浊。
大家要记住,对“熵”理论最早做深入研究,并使其超出热力学范畴,成为一个跨领域理论的人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爱德华·玻尔兹曼。1877年玻尔兹曼提出了闻名于世的熵公式:S=klnΩ。k为玻尔兹曼常数,数值为:K=1.3806505(24) × 10^(-23) J/K。该公式说明:对于一个宏观状态就有一个Ω与之对应,因而也就有一个S值与之对应,因此熵是一个态函数。而且熵具有可加性:一个系统有两个子系统组成则该系统的熵为这两个子系统熵之和。
熵增原理的表述:在孤立系中所进行的自然过程总是沿着熵增大的方向进行。平衡态的熵具有最大值,所以玻尔兹曼认为如果把系统扩大到整个宇宙,宇宙的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由有序向无序,当宇宙的熵达到最大值时,宇宙中的其它有效能量已经全部转化为热能,所有物质温度达到热平衡,这样的宇宙中再也没有任何可以维持膨胀运动或是生命演化的能量存在,即达到热寂状态。由此,熵增被誉为“生命与非生命的终极定律”——宇宙不是永恒的,宇宙一定有终点;生命也不是永恒的,生命必将由生到死。这样的观点你赞同吗?着急去赞同,说明你看得不够认真。谁能确定宇宙是一个孤立且有限的系统?现在的科学还不能下定论,所以一个无限的系统,怎么会达到熵寂呢?显然是不能的。
物理学界推崇熵增定理的人很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认为“熵增”是整个科学的首要定律;还有第一个验证相对论预言的人——英国物理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爵士,也把“熵增”称作是整个宇宙中最高的形而上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在其名著《生命是什么》中提出了他闻名后世的哲学理论:“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读到这里,你应该更能理解,为何我将意识定义为: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其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即具有熵减的能力。”这时候,你应该想到“惯性”,这个概念于我而言很深刻。
本章要探讨的题目是“意识从哪里来”,会补增到《探索生命》中,所以很明白,此处的意识非泛指,专指我们人的意识,人类的意识。人的意识的定义是这样:意识是人的总和的本征。关键词有两个“人”和“总和”。人的意识,定义中出现“人”合情合理,更哲学一些的话,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所以人的意识的定义还可以转化为:“意识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本征。”也许你会问了,为什么不说意识是人的大脑的产物,这才是教科书式的表达。没错,我们在《探索生命》最开始的几章里,就是这样表达的。可是随着了解的深入,思考的深入,你会越来越对此产生怀疑。也就是说意识不仅仅是“大脑”的产物,它的产生比你想象的复杂。【大家可以查阅《重构世界》中的众多例子来理解,本文不再重述。】所以才会将人的意识定义为:人的总和的本征。读了前面的章节大家都清楚意识能力是有区别的,是有强弱之分的,比如一只蚂蚁和一个人相对比,人的意识能力显然更强。所以我将意识分了层级。由低到高,依次为:无感觉,感觉,知觉,抽象,思维,超思维。
有了上文的铺垫,我们继续回答“人的意识从哪里来?”人的意识从哪里来,我们无法追踪第一个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诞生的,但可以追踪现在的生命是如何孕育的,那就从孕育生命开始说起。
有这样一组数据,你可能没有读过,我来给你计算一下。以男子一次射精平均精子数量3900万个,一生大概6000次射精计算,理论上有2千3百40亿个孩子可能存活!如此来说,每个男人都有“上帝”一样的能力。而现在全球人口是多少,72亿左右。那么是什么限制了人口的飞速增长,显然原因之一是女性。女性从新生儿期卵子数固定,大约有200万个左右卵泡,但女性一生中实际上只有400~500个卵泡可以发育成熟而排出卵细胞。所以就生育“能力”而言,男女差异一目了然。生育能力差异,必然导致择偶以及生育观念的差异。多去看动物世界,你会发现“赢者通赢”的局面,冠军享有全部的生育支配权。而去翻看历史,封建的过去,皇帝或者贵族拥有大多数生育支配权。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这种局面有了根本性改善,源自什么?源自生活资料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但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类的意识,人类的智慧。现在的文明是过去亿万人“博弈”的结果,人类试图打破“赢者通赢”的局面,走向“博弈共赢”局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向“共同富裕。”
现在问题来了,你是如何知道“共同富裕”这样的概念的?这种意识是如何培养出来的?精子本身是生命吗?卵子本身是生命吗?甚至说精子本身具有意识吗?同学们,当你们去翻开教科书的时候,你们就会错过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因为教科书说了:“精子是有生命力的,但不是生命。”你觉得这话矛盾不?有生命力的有机细胞物,却不是生命。为什么呢?你来回答一下。
不论你的回答是什么,相信我,你都很无力。因为从生物学诞生以来,定义生命就是困难的事情。给大家摘录一段关于生命定义的文章,作者李建会,大家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文章后半部分如下:“灵活适应的生命概念是由美国里德学院哲学教授马克·比多提出来的。比多认为,过去我们定义生命都是试图给日常的生命观念一个一致的解释,但这不仅非常困难,而且注定是要失败的。比多认为,定义生命的重点应当放到生命的现象上,而不是我们直觉的生命概念上;应当关注生命现象的过程,而不是单个的生命有机体。基于这样的考虑,比多认为,与其我们把定义生命的注意力集中在个体有机体的性质上,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机体的群体上。作为群体的生命总是能对新类型的环境挑战做出新的适应反应。从群体系统的角度出发,比多明确将其无限的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特性看作是生命的本质。比多认为,有两种类型的生命形式:一种是基本的生命形式,它们就是灵活适应系统本身;另一种是派生的或从属的生命形式,它们之所以是生命,主要是由于它们与第一种生命形式具有适当的关系。所以,比多又把他的生命定义写成这样:X是生命当且仅当:X是灵活适应系统,或X以恰当的方式与灵活适应系统相联系。
根据这个定义,基本的生命形式是一个进化的生物群体,或者是全部进化的生态系统的许多群体,或者归根结底是全部进化的、由许多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构成的生物圈,它们是基本的灵活适应系统。而个体生命、器官、细胞等之所以被看作是生命,完全是因为它们以恰当的方式与灵活适应系统有关。它们都是由灵活适应系统产生和支持的从属的生命形式。”
读到这里,我问大家,根据比多的定义,精子算是生命吗?人是灵活的适应系统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精子以恰当的方式与灵活适应系统【人】相联系,精子自然就是生命。准确地说是从属式生命。精子在人体内存活时间可达数月,即使在阴道的酸性环境中,也可以生存3天左右。它的样子像“小蝌蚪”,有头部,颈部,尾巴,并且携带遗传信息。所以在我这里,精子算是生命体。
如果你有兴趣,去了解一下精子是怎么产生的,就会更加感叹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工程。”精子形成过程简单描述是这样:原始的胚细胞经分化形成精原细胞,精原细胞经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最终形成精子。
我们接着阅读文章:“信息定义强调生命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作用。一个系统如果具有冯·诺伊曼式的自我复制或繁殖的能力,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有生命的。冯·诺伊曼已经证明,自我繁殖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所包含的自我繁殖信息一方面可以起到类似计算机程序的作用,在繁殖下一代的过程中它表达产生出与自己基本相同的新个体;另一方面它还起到被动数据的作用,在繁殖下一代时可以基本不变地传递给下一代。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随后对其作用机理的了解,使人们对生命的信息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DNA恰好具有两种作用:作为生物信息的载体,一方面,它包含有关于生命结构的基本描述,它的表达产生出生物体的各种性状;另一方面,作为基因复制的模板,它可以产生出一份与自己完全相同的拷贝,传递给下一代。
过去人们谈论生命的本质的时候往往只关注于生命活动性的根源,所以往往强调生命体的物质和能量变化,因为是这种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导致了生命的活性的表现。然而,如果没有信息的指导,生命的代谢很快就会停止。生物遗传信息不仅指导着新陈代谢,而且生命中的许多过程虽然外部表现是物质或能量的变化,但本质都是在信息指导下的过程。实际上,我们应当把自创生定义与信息定义结合起来。一个活的生命就是一个包含遗传信息的能连续地自我生产其本身结构并能进化发展的自组织系统。”
注意最后这个定义:“一个活的生命就是一个包含遗传信息的能连续地自我生产其本身结构并能进化发展的自组织系统。”根据这个定义,精子包含遗传信息,但不能自我生产,所以好像又不是生命。你倾向于哪个?你把这个定义的每个关键词列出来,细细分析,你看你能得到什么?生命的产生是需要条件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不具备生育能力,就否定他是人,否定他是生命吧。如果因此而否定他是人,这才是荒谬。
关于生命的思考和定义,生命和无生命的界限,你的想象力不够用。所以我说人是一种局限,我干脆突破人来定义意识。即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质。这就是不再把“意识”当作人的特权来说了。万物皆有意识。
分析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精子本身就属于从属式生命,本身就有其“意识”能力。
不知道你听过和见过这样的生育案例吗?夫妻二人不育,检查都好着,可就是不育。离婚后,双方各自再找了伴侣,双双怀孕。为何?医学解释是精子与卵子排斥,专有名词叫:“免疫性不孕症”。而且免疫性不孕症约占不孕症患者中的10-30%,其中包含有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卵子抗体,等各类免疫性不孕。而临床上最多见的则为抗精子抗体产生所导致的免疫性不孕,而且这种情况既可能出现在男性身上,也可以出现在女性身上。
所以孕育生命这件事,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当精子穿过重重阻碍、率先跟卵子结合,受精卵就诞生了,生命也由此开始。之后,位于输卵管的受精卵会来到子宫,发育成胎儿。很多人都认为,最后跟卵子结合的精子,一定是跑得最快的那个,但科学家的发现出乎我们的意料。卵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被动,精子奔向卵子的过程也十分复杂。连精子的运动方式,都被人们误解了300多年,精子其实是螺旋式向前推进的,这个你没有想到吧?一项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3D显微镜和数学技术,观察到了精子游动的真正方式。他们表示,精子是螺旋式游动前进的,头部往一侧摆动和旋转,尾巴也随之往同一侧摆动旋转。而且精卵结合的过程并不是精子“一头热”,卵子也展现出了意想不到的主动性:给一些精子“开后门”。
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约翰·菲茨帕特里克教授,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发布论文,称卵子会给喜欢的精子“开后门”。卵子会释放一种化学引诱剂,这种物质能够帮助一些精子更快抵达目的地,就像是给出了导航;至于那些卵子不喜爱的精子,则会受到阻挠。
在几十上百个精子抵达卵子附近之后,卵子还会对它们做进一步的筛选,基因相容性弱的精子是无法穿过卵泡液的。研究团队从16对接受生育治疗的夫妻身上,收集了卵泡液、精子样本,组成不同的配对。实验显示,卵子会“审核”精子的“参赛资格”,只有通过的才能开始赛跑。对两个男性的精子进行比较时,卵子会从青睐的男性那边吸引到更多的精子。这说明,卵子对某些人的精子更偏爱,但它的“择偶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卵子对精子的选择,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夫妻明明身体健康,但就是无法受孕。
研究还指出有些精子不仅独得卵子“恩宠”,它还会给同伴下毒,宛如宫斗剧。德国马普所(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小鼠身上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精子,这些精子跟卵子结合的成功率高达99%。
这些精子携带了一种被称为“t-单倍型”的基因片段,并且会获得由RAC1蛋白提供的能量。RAC1有助于精子“嗅到”卵子,从而找到目标。而“t-单倍型”基因片段则更令人震惊,它会给所有的精子“下毒”,并且为自己产生“解药”。只要小鼠产生的精子中含有“t-单倍型”,那么所有精子的运动都会受“中毒”影响。据了解,解药会在精子成熟期起效,减数分裂导致此时的精子只拥有一半的染色体,所以,只有含t-单倍型的那一半精子,才能成功“解毒”。
读到这里,你是否已经体会到了精子和卵子本身的“智慧”了。不管这种“意识”和“智慧”是写到基因里的,就像设置好的程序一样,还是它们在诞生的过程中,学习得来的,都足以说明人从还未受精卵时就已经不简单了。它具有一定的能动性,这是毋庸置疑的。
精子和卵子结合,是“两个世界”的碰撞和融合,产生了“爆炸式”的裂变,直到他出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弱小无助的婴儿。
再回到论题,人的意识从哪里来?很明显,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远古”进化,即写在基因里的;一部分是父母直接遗传;而最后一部分就是受精卵完成之后,开始了自我适应和学习所得。
所以作为整体的生命而言,意识从哪里来就不言而喻了。人的意识从人是精子或卵子的时候,就有了,用佛家智慧讲,这叫“本性具足。”不过大家别忘了,文章开头所做的铺垫,即意识能力是可以分层级的。而精子或者卵子的意识能力,也就是感觉层次而已。再往上走是知觉,抽象,思维,超思维。
意识能力每往上走一层,都是需要条件的。通过后天的学习,一般的人都能达到抽象和思维层次。而要达到超思维层次,大概就需要“悟”了,或者要突破某种限制,界限。
大脑作为一个集中展示意识活动的场所,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提醒同学们,除了大脑,我们还要注意身体的其他器官,比如心脏中也有神经细胞,别忘了,人体是一个大的系统。
大脑的千亿级神经元的协作让我们产生了各种感觉和意识,得以从事各种分析,知觉,抽象和综合思维。举个例子,语言是文明的象征,你知道全球有多少种语言吗?已知的多达7000多种,这意味着什么?很明显,每一种都是有智慧的。
甚至可以不用实验,就能想象到,如果有一群从未受过教育的婴儿,他们一起长大,我相信用不了二十年,他们会建立起自己的语言系统。看过前面章节的朋友,一定还记得那个在黑暗中长大的婴儿,它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到,他的智慧从哪里来?我再深化一下问题,一个在黑暗中长大的婴儿,和一个一天之后,就会忘记过去的人哪个更能得到智慧?那个更可怜?我们假设他们都处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如果是我,我愿意是后者,而不愿意成为那个一点光也没有见过的婴儿。即使从婴儿长大到人,他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是什么样子?永远不知道周围是什么样子?周围是黑暗的样子。可黑暗是什么样子?我们正常人恐惧黑暗,显然他大概不会。他的一切能力,在我看来,难以得到发展,反而会退化。即使长到成人,即使有食物的刺激,墙壁软硬的刺激,冷热的刺激……没有概念的加持,意识能力只会停留在感觉这一层,知觉能力都不一定能上去。
我想起了《圣经》的开篇语:“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光了。”这个解释,好像什么都没有说,又好像是一个特别好的答案。“光”使得人性得以“光辉”,没有食物的世界是可以想象的,没有光的世界无法想象。连不长眼睛的树木,也在拼命地顺着光照的方向生长,你说光意味着什么?没有光,你拿着什么想象未来?
而那个能看到世界,看到光,却总是会忘记的人,似乎也可怜。但又一想,与宇宙而言,我们也是只能看“一眼”风景的人,我们死后,也忘记了所有。
我们对生命的了解,正如我们对于海洋的了解,可能不到10%。每年都会有新的发现,前几日的一则新闻,相信很多人看到了。标题是:《全球首个「活体机器人」生娃诞生!》。其实这机器人该上个双引号。
2020年1月,美国科学家利用从青蛙胚胎中提取的活细胞,创造出全球首个活体“机器人Xenobot”。现在,这个活体“机器人”可以像“吃豆人”一样繁殖。当这些酷似「吃豆人」的“机器人”在环境中移动时,它们会在嘴巴中收集数百个干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干细胞会聚集在一起,形成“机器人”宝宝,发育成熟之后,看起来就像它们的父母一样。众所周知,运动学复制在分子水平上是众所周知的,但以前从未在整个细胞或生物体的尺度上观察到。
Douglas表示,我们已经发现,在生命系统中存在着一个未知的空间。我们如何去探索那个空间?我们发现了会走路的“机器人”;我们发现了会游泳的“机器人”。现在,我们又发现了可以运动、可以自我复制的“异形机器人”。很多可能不理解为什么称之为“机器人”呢?主要是这种有机体活物,可以通过超级计算机设计。具体是这样:他们采集非洲爪蟾胚胎中的干细胞,并将它们分离成单个细胞,然后进行孵化。接着,使用微型镊子和一个更小的电极,将细胞切割并在显微镜下连接到计算机所指定的设计中。这些细胞组装成自然界中从未见过的身体形态,开始协同工作。
皮肤细胞形成了一个更被动的结构,而心肌细胞曾经的随机收缩被用于创造有序的向前运动,这是在计算机设计的指导下,并借助于自发的自组织模式,使其能够自行移动。此外他们还发现,将其切割开之后,它会自动愈合,然后继续前进。
这是由来自佛蒙特大学、塔夫茨大学以及哈佛大学 Wyss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的一种全新的生物繁殖形式。目前,这项研究已于10月22日发表在 PNAS 上。
现在你再回到精子是不是生命的讨论上,你会说什么?现在再回到熵增上面来。很多人对于熵增持悲观情绪,认为熵增是死亡的代名词。没错,你看我们自己,从幼儿到青年,体能和颜值都达到一个高峰,我们可以把这一状态称之为“高度有序”的逆熵存在。但随着时间流逝,体能和生理机能,内部能量的流失和吸收能力不断地下降,最后无法维持生命继续,走向灭亡。
有句话叫“否极泰来”;有句话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哲学也叫:“矛盾双方的转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不就是熵增吗?一滴墨水在水杯中,慢慢晕染开来,当它达到最大的晕染程度的时候,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是一种新的高度的有序。这种情形,我们可以多关注混沌理论。风,云雨,洋流……周而复始地进行着。不断地重复着有序到无序,无序再到有序……所以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熵增并不可怕,一切还会卷土重来。
我们的意识从哪里来?从你还是精子的时候就有意识,只是我们通过受精卵来重组“意识”,又通过后天环境“升华”意识,让它成为智慧,像光一样传播开来,再也无法回到黑暗中去了。
独立学者,作家,艺术家灵遁者作品。
国学智慧的心得体会3我看头条上有人在抄书,感觉很受启发,我也加入这一行列。因为我喜欢经典,正在学习易经智慧育儿,快乐宜家,很有收获。所以,从今天开始抄写易经六十四卦,并且每天不思不议地读易经,学乾道,自强不息,学坤道,厚德载物。以易经智慧提升自己。
上一篇:练车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
下一篇:党员2000字心得体会,最新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