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六本帐心得体会,通用3篇

基层安监员心中要有“六本账”,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合肥安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六本帐心得体会1

近期,笔者在参加冬季安全大检查时发现,不少基层安监员对辖区内的单位安全现状了解不够,茫然无底,日常安监工作开展穷于应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监管章法凌乱。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辖区内的单位调查研究不够,心中没有清晰的“安全账”。笔者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安监员,心中须有六本账。

一是“单位数”账。

辖区内有多少各行各业的单位要有一本清册,分类要明晰,重点要突出。涉及企业类单位,其安全等级要做到心中有谱。“单位数”账明晰,日常监管工作才能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避免走马观花,主次不分。

二是“人员面”账。

对各类单位的重点人群要心中有数,特别对从事危险工序工种的人群和安全监管人员要全面掌握,熟知熟悉,了解他们的工作动态和状态。尤其对一线安全监管责任人员,更要做到了如指掌,洞若观火,防止其缺位,致使现场安全监管出现真空。

三是“生产线”账。

要了解各类企业的生产流程,掌握安全重点环节和危险因素。日常检查时,要围绕安全核心部位,查病灶,清隐患。

四是“隐患点”账。

不同性质的单位,其安全隐患点不尽相同。日常检查时,对各类单位的隐患点,心中要有明确的“路线图”。

五是“设备类”账。

对各类单位的内部安全设备和机械设备,尤其是特种设备,要做到基本了解,掌握其检测、维护、保养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单位安全管理人员。

六是“危险源”账。

辖区内有多少单位存在重大危险源,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危险源周边的环境和人群动态状况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一旦出现影响安全的苗头,要立即责令单位及时整改。

(巢湖市 赵福宣)

六本帐心得体会2

为巩固“思想奠基﹒党性塑造”工程成果,8月29日上午,镇巴县林业局支部委员会,利用开展“四整治一评议”活动为契机,组织全体党员重温“算好人生六本账”(政治账、经济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促进追赶超越。在现场,支部书记带头在全体党员会上对“算好人生六本账暨当前开展的四整治”活动进行了交流发言,暨总结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同时,要求党员干部算好廉与腐的“六本账”,才能把握人生航向不偏离,才能在政治上保持清醒头脑,才能一身正气、清廉为官,也才能“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随后全体党员就“算好人生六本账切实转变思想作风促进追赶超越”进行了表态发言,现场气氛活跃,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开展“算好人生六本账”专题讨论,增强了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规矩意识、责任意识,全体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当前开展的作风纪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身心投入到林业各项工作中来,确保年初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凌世军 张富荣

六本帐心得体会3


“三月里来三月三,下梁有个九天山。远近朋友来游玩......凤凰街道渔鼓响。燕子喜鹊叫喳喳......” 春盛妍开,重山雾锁,却有一阵歌谣穿过还未消散的朝雾,若隐若现,萦绕在一排排木耳大棚的上空。

正是一年采耳时!

“这是今年的头茬儿耳子,长得好!”柞水县金米村耳农肖青松麻溜地给一串串菌包下铺上干净的彩条布,双手来回剥落掉密密麻麻的黑木耳。他有2万多个菌包,三月开始到五月,正是木耳收获的第一季,只这一季下来少说得近3万元收入。“大棚里的温度、湿度,都是智能调控的,我不用投入太多精力。空闲时间就做下村里的公益岗位,一个月也有3000多,这又是一笔收入!”肖青松又算了一笔账。

曾经,他是到处务工的“恓惶人”,现在他是小有名气的“农网红”——“2020年以来,我们村成了大热门,好多人都来参观,和我拉话合影,耳子也不用我来卖,只管交给合作社收钱。现在在家门口把钱挣了,把世界也看了!”

借青山一脉自然气,还百姓万斗致富金,这只是商洛实践“两山理论”的一个截面。

千山叠翠,碧水浣歌,沿丹江而下,商洛十里新气象。

柞水县金米村木耳种植基地。人民网 王丽摄

跟着政策走,光棍村变成金钱湾

喜雨未歇,新景已至。蒙蒙细雨之中,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又迎来了一队旅游大巴,五一的余温被绵延的青山留在了这片田园间。民宿“松山云舍”的9间房,早已住满了游客。但见舍外翠竹叙风,白石唱雨。室内,红炉吐火,泉茗声沸。

“这是阳坡院子的二号院,仅一天的住宿收入就有近万元。这家民宿一共有6个院子,51间客房,节假日是需要抢订的!在去年有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营业额也有600多万元,利润大概是在60%。分到村集体的,有6万多元,给村民分红1000元。今年,我们这个民宿集群的营业收入预计能达到100万左右!”营盘镇副书记王希林如数家珍。

随着王希林的带领,老炕、原乡民宅、四合院子、阁楼等各具特色的民宿一一亮相,不同的风格特征下,是同样火爆的人气。

2022年朱家湾村接待游客15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650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预估收入102万元。

曲径通幽,台痕细雨处,王希林说起这样一首民谣:佬林头,朱家湾,除了石头就是山,嫁人不嫁朱家湾,光棍排成山!

“以前提起朱家湾,都嫌穷,村里光棍排成山。这经济账,咋算都是负的。现在,这里可是金钱湾!我粗算了六本账,本本都是翻番!”王希林掰着手指头,和记者细算起来。

以阳坡院子2号院的流转情况为例,村民邓大家一年有2万元左右房租收入;同时在此做保洁员,另有2万8的工资收入;同时,可以在此自销农特产品,利润收入可达万元;去年还有近一千块钱的集体分红。“加上村集体收入,企业350万的净收入!,可不是6本账么!”

据王西林介绍,朱家湾现有508户、1783口人,以前提起来人人愁的“老林、石头、山”,变成勾勒乡村旅游的基本元素,吸引了各地游客。农民不仅有了房租收入、土地分红,还有岗位工资,“一年整个朱家湾村累计提供的就业岗位大概就在1500个。环卫、管理、保洁、厨师等,工资在2500-6000元左右!”

山阳县法官镇梯田。人民网 王丽摄

而已经实现逆袭的村庄,不止一个朱家湾。在一个营盘镇,今年五一就接待了大约10万人。“按人均1000块钱算,镇上一个小长假就有近亿元!”王希林激动地在记者面前用手指比了个十字,“依托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终南山寨景区,周边村民也有一年挣五六万的,十几万的、四五十万的都有。”王希林自豪的说。

近年来,商洛坚持把发展民宿作为打造康养之都的突破口,结合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坚持把发展民宿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先行地,将乡村闲置土地、林地、宅基地、农房等资源装入乡村新经济组织,再通过长期租赁、入股合作、委托运营等办法,与有实力、有能力的投资运营企业合作,大力发展民宿、共享小院、乡村度假酒店等业态,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柞水县已经建成西坡秦岭、尚隐、阳坡院子、南山庭院等民宿集群,形成185间客房的接待能力,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100万元,吸纳群众就近就业200人,带动群众年人均增收2000元。

“跟着政策走,可是地上捡钱嘞!”当地村民看见记者,主动笑谈。

城里有商品房,村里有安置新房,闲置老房收租金,出了门就上个班儿,年底有分红。山水密码,解译了一本农民致富经。

终南山寨做手工制品的村民。人民网 王丽摄

因着山水走,小庭院安放大民生

“良田树木,曲水一弯。绿竹四围,松柏撑天,桃红李白,掩映目前;宅边栽菊,池内养莲,板桥曲窄......”,商洛非遗漫川大调,如是唱秦岭人家。

寻眼望去,一层一层的梯田盛满天光,蜿蜒逶迤的清河怀揽星汉。两山夹持,铺开绿野红霞,层峦叠嶂,错落流水人家。这里就是秦楚要塞漫川关,也是如今陕西、湖北两省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仅今年五一3天,山阳县漫川关镇就实现了3000余万元的旅游收入!

底子薄,产业弱,农户散,怎样四两拨千斤?风景好,文化多元,三山夹两川,如何打好农旅牌?

山阳县在“小”字上见真章。

十里铺街道王庄村四组杨长存提起“庭院经济”,依旧感动。65岁的他,务工没人要,闲着闷得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政府谋划发展庭院经济,让闲人闲地产生价值和效益,让他有了“老来收入”。“街道办的干部给我们每户送来了20只青年鸡,到秋季后,这些鸡就能下蛋啦。我们这里旅游人多,一到节假周末能卖不少。”

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一村民的竹编坊。人民网 王丽摄

在法官庙村,记者见到了村民口中传说的网红,今年58岁的陈德桂老人。不过100平方的小院,青瓦白墙,竹影婆娑。一瀑紫藤,从古朴的柴门上,泻紫流绯。“竹编坊”三个字映于花间,院子里挂满了竹编背篓、箩筐,价格从35-200元不等。她告诉记者,丈夫自年轻时就有一双巧手,是一位篾匠。两年前政府出资,给他们翻修了屋子,设计改造了这座特色小作坊小庭院,吸引了很多来自湖北、西安两地的游客。“一个五一,卖了2000多块钱,周末人少,也能卖个七八百!这样的人家,村上还有好几个!”

跟着陈德桂老人的指引,不远处的烧酒作坊家,也是围满了买苞谷酒的游客。

而这样的就地起“坊”,有业有计有乡愁的村落,赢得游客的怒赞。“它既不是刻意的重新打造特色小镇,也没有再拉“驴”造势,就是原汁原味的乡情民风,很自然的创造性雕琢原生态的乡村,非常舒适。我们家今天已经在这四个个作坊里消费了1000多块了。”来自西安的王女士说。

法官镇副镇长汪辉告诉记者:目前,全镇新发展特色作坊示范户90户以上,其中中药材加工10户,烧酒小作坊8户、特色种养殖产业40多户。同时,以镇区为主的旅游小商贸、以小河口为主的小田园、以李家坪、板庙沿线为主的小种植、小养殖及万福、莲花为主的小加工产业正逐步推进。

“到2022年底,培育‘五小’经济示范镇(办)3个、示范村10个、示范户1000家,带动全县5000户群众发展‘五小’庭院经济,不断做大做强‘源味山阳’农产品公用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户均实现经营性收入增收1000元以上,力推农村弱劳动力居家致富,把‘五小’经济打造成为增收致富大产业。”山阳县县委书记谢晓军说。

美在农家,富在庭院。商洛山阳县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院落,在房前屋后从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加大对庭院经济资源的开发力度,引导农户优化、细化眼皮底下的闲地“存量”,充分激活零售加工、特色养殖、果蔬种植等庭院要素,把闲置土地与剩余劳力有机结合起来,把传统种植与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把千家万户的“角边经济”“宅边经济”都列入增收致富“小不点”,做成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一村民的酒坊。人民网 王丽摄

借着风向走,老酒瓶装下新农经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这是宋人杨万里路过一个小村庄时,看见一片葡萄园子,如是提笔。青翠的葡萄园边,有一座农家小酒肆,招揽着路过的客人。“农、旅、酒”的融合,织就一幅村兴景丽人闲逸的画面。

诗人笔下的美好图景,在如今的商洛丹凤县晕染开来。

在棣花镇许家塬村的丹凤酒庄(陕西丹凤葡萄酒厂新址),紧邻沪陕高速和312国道的地区,一座略带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庄园,呼应着苍翠的青山。夏风撷着一缕淡淡的酒香,迷醉着一队队游人。厂房旁边的葡萄观光园内,一群学生正在津津有味的在老师带领下听着农业专家对葡萄种植的讲述。忙碌的流水线上,58岁的当地村民淡军洲正在熟练地把新下线的葡萄酒装箱,“一个月3500-4000块钱,出了家门走15分钟就到了,5点下班可以去接小孙子放学。”

这里,就是如今的丹凤酒庄。像淡军洲这样的村民,还有成百上千。丹凤酒庄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直接带动全县2000多人从事葡萄种植实现增收,同时通过项目实施、产业发展、旅游带动,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000余个。

“2007年,我们注资3000万接下这个百年老厂,到边经营边投入,势头越来越好。去年疫情情况下,我们的营收就有2.4亿元。厂里有80%的工人都是丹凤县本地人,工资四五千的多一些,如果遇到采摘季节,10000元的工资也比较多。”厂长周广仁自豪地说。

商洛丹凤酒庄。 人民网 王丽摄

人人熟知商洛美景里蕴藏着古镇棣花镇,却不知古镇里窖藏了百年葡萄酒史。陕西丹凤葡萄酒厂始创于1911年,是百年老企业,在丹凤酒庄的储酒库里,还保存着一些诞生于民国时期的橡木桶,见证了中国葡萄酒行业工业化发展的缩影。

历史几经变迁跌宕,追求富强的梦却一脉相承。20世纪90年代末,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丹凤葡萄酒厂因体制等原因,发展陷入困境,生产停滞,员工下岗,1996年12月正式宣告依法破产。进入2000年,丹凤县引进民营企业对百年品牌进行盘活。目前,全县葡萄种植面积约有1.2万亩,已有9家企业从事葡萄酒、果酒生产,形成了以丹凤葡萄酒厂、商山红葡萄酒厂、百年凤驹葡萄酒厂、丹凤酒庄、东凤酒庄、安森曼酒庄“三厂三庄”为龙头的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集葡萄种植、观光、采摘、葡萄酒酿造、储藏、销售、体验为一体的三产融合产业发展新路子。

活水来了,不能只守“老瓶子”,近几年,随着商洛“两山”实践转化成果的日益丰硕,游人多了,网红打卡地多了,商洛乘势打起“文化牌”。百年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其实就是一部丹凤百年变迁史,也是一部丹凤文化百年发展史。2021年,丹凤县出台了优先发展以丹凤葡萄酒为首位产业的三大主导产业的决定。并开发以葡萄酒为主题的研学游学、商务品鉴、婚庆旅拍、精品团建、亲子美育等小众定制旅游产品,制定葡萄酒主题酒店服务规范,推进葡萄酒文化进景区、进酒店、进民宿。通过举办“葡萄酒+节会”“葡萄酒+体育”等活动,宣传促销葡萄酒产品,营造以景悦人、以酒聚人、以文化人的浓厚氛围。

在丹凤县城东侧风景秀丽的金山脚下,别具风格的安森曼酒庄内,玫瑰团簇在大理石柱,葡萄藤缠绕着栏杆。偶或见证一对新人在此定格了幸福,偶或听到一两个客商操着外语询问商事——民宿酒店、婚纱摄影、观光旅游、农业体验、商务洽谈....多样态的产业,牢牢固定住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商洛安森曼酒庄。人民网 王丽摄

“我一个月4000多,现在是二胎妈妈!”31岁的村民萌萌,从广东打工回来的她,现在是安森曼酒庄的一个前台,她说工资没有以前高,幸福感却是十倍,而身边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小姐妹,大多已经参加了其他3个酒庄的招聘,“他们很快就回来了!”

让葡萄产业与文化旅游“齐步走”,与乡村振兴“同共振”,用文化之“笔”点活葡萄酒产业之“魂”,商洛用老瓶子装新酒,算出了一本新农经。

李白、韩愈、白居易等在六百里商於古道上留下了“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中”等璀璨诗韵。新时代10年,商洛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论”,突出秦岭山水特色,打造出了一批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美丽宜居的“秦岭山水乡村”。乘着乡村振兴的大风向,按照“一村两品”“一村一主题”的思路,着力打造乡村旅游、餐饮民宿、休闲农业、户外露营、亲子体验等新业态,55个乡村已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去商洛观云海、识农耕、数星辰、饮香茗、品红酒,听渔鼓、寻乡愁,已经成为周边地区人们的“新田园生活”。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记者:王丽
编辑:齐国础 责任编辑:孙黄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