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楹联比赛心得体会,最新精选

徐学利 | 两个层面三个特点 |《对联写作入门》学习体会(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艺林文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楹联比赛心得体会1


《对联写作入门》学习体会(一)

两个层面三个特点

各位联友,大家好。

2019年11月28日,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泰山楹联研究院和泰安市老年大学共同邀请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刘太品先生来泰讲座,刘主席为大家讲了《对联写作入门》,让大家对楹联有了新的认识。讲座非常精彩,深受大家的喜爱,让大家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学习的一点收获和体会。

一、刘主席在《对联写作入门》第一章阐述了对联的两个层面

(一)文本层面:对联是以独立使用的一组对仗句来表达特定主题的文体形式。

从文本的层面来说,对联是一种文体,是继唐诗、宋词和元曲之后新出现的从属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

这一点,相信大家都能深刻体会,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专科来学习。另外,对联又与律诗有密切的关系,把对联作为基础学习,能够为写诗词打基础。古人七八岁启蒙,就是先学习对对子,之后才学习写诗文。

(二)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对联又是一种文化,是对联文体融合了文学、民间文学、民俗学、书法艺术、建筑园林艺术以及宗教、教育、传媒等所形成的一种包罗宏富的社会文化现象。

这一点,其实更能说明,对联和很多文学体裁是相通的。并且,对联可以包罗万象。诗因为他的高端性,可能有一定的局限,但是楹联却具备了雅俗共赏,庙堂与民间同存的优势。

二、《对联写作入门》总结了对联的三个特点

(一)高雅的文学性;能写景,能抒情,能说理

刘主席在他的《对联鉴赏琐谈》一文中讲到:从对联的最高境界上说,首先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抒情文体,与源远流长的的中国诗歌传统一脉相承。

(二)广泛的实用性

刘太品的《行业楹联概述》中写道:对联是一种服务生活的实用文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被明显地打上了民俗学的烙印,与各行各业中国人的生活场景密不可分。各种行业联,春联,喜联,赠联,挽联,寺庙,道观,园林等等场所都有相匹配的对联。国务院已经是将这种楹联习俗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这一特点的写作,咱们要做到切题和妥当,也就是针对性要强。

(三)独特的趣味性;内容上可以讽刺、滑稽,形式上可以使用拆字、谐音等各种技巧。

刘太品先生《谐巧联与对联的故事》一文中曾谈到:对联在其高端,已经有部分文人士大夫自由的运用这一形式进行抒情达意的文学创作,但因为当时对联是承袭了古典诗词的创作规范,同时也因为对联作为高雅文学发展较晚,对联成了传统诗词的附庸。到了五四时期,对联的发展也就随着其他传统文化消减而消减了。

而在低端,对联得到了广泛青睐。对联承袭了桃符的作用,并逐渐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场合。在趣味性和技巧性上,充分挖掘运用汉字的形、音、意以及语法修辞特点,形成一些奇怪的对仗技巧,使一些对联充满了趣味,成为了一种争巧斗智的口头文学,存在于文人宴请,雅集中讽喻逗乐。

针对以上对联的三个特点,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应该怎样来创作呢?我的体会是在创作时,可以综合考虑,三点或两点皆善,既是一副非常好的行业联又具有高雅的文学性,既诙谐有趣又能很有针对性的告诉大家这是写的是什么人、事、物。

事实上,历史上很多对联都符合这样的要求,既具备高雅的文学性,又很有趣趣味性,更不失作为行业联的特性。

二是一定要围绕人事物的某一特点来写,以线带面,以一概全。

三是根据人事物的需求来写,或突出其文学性,或突出其实用性,或突出其趣味性。

泰山楹联研究院近期举办了“楹联同题颂泰山”活动,首期主题为“汉柏”。十五位联友积极投稿,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汉柏,每个人笔下的汉柏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说是纷彩异呈,有的更是奇思妙想,挖掘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境界。通过这些活动,相信我们的对联写作水平应该会不断提高。

关于学习的体会就写这些吧,今后我们会连续举办咏泰山楹联接龙活动,请大家拿起心中的笔,写出我们心中的泰山,心中的家园,心中的祖国。


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泰山楹联研究院

徐学利

2020年5月31日

作者简介:

徐学利,女,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助理兼教育处副主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泰山楹联研究院院长、泰安市老年大学诗词联教师、泰安市岱宗诗社社长。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楹联比赛心得体会2

一友友出的上联为:此木门中闲似柴

对此联前,先认真阅读其中结字拆字为联的特点妙趣。“此木”二字结合为“柴”字,“木门中”为“闲”字,而加以组句为“此木门中闲似柴”,也是颇有意思的。

很显然,汉字结构必须要相应是对出下联的基本要求,这已经不是可以将就的问题,而是必要的条件!在结字特征对应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意思表达和意境呈现的问题,如果连基本结构都不能对应,那又谈何意思表达的问题呢,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介于这种理解,我对应的下联是:女子禾下季节好

此联中,“女子”结合为“好”字,“子禾下”即为“季”字,这就对应了上联“柴”字和“闲”字。

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之后,再来推敲一下连成句后的意义表达,即“女子禾下季节好”,一女子站在禾下,禾即稻谷之意,然而有比人还要高的稻谷吗?想到袁隆平先生的“禾下乘凉梦”,改良的水稻长得比人高,也是一个境界,而在生活中比人长得高的庄稼也是有的。于是,在大好的季节里,一女子立于禾下的情景就出来了,也能说得过去,最朗读一下,也是朗朗上口的。 只是在与上联的意境关联上,还是有些不到位。 于是,便对上:

上联:此木门中闲似柴

下联:女子禾下季节好

请友友雅正![作揖][作揖][作揖]


楹联比赛心得体会3


学习国学,古蒙学书籍《声律启蒙》第七章“七虞”第三段里的对联。看原文。

「秦对赵,越对吴,钓客对耕夫。箕裘对杖履,杞梓对桑榆。天欲晓,日将晡,狡兔对妖狐。读书甘刺股,煮粥惜焚须。韩信武能平四海,左思文足赋三都。嘉遁幽人,适志竹篱茅舍;胜游公子,玩情柳陌花衢。」

一、先看前几句

秦赵相对,吴越相对,诸侯国对诸侯国,是一字对;水边的钓鱼者和田里的耕种者相对,竹器皮衣和木杖鞋子相对,杞梓这两种良木和桑榆这两种“夕照之木”相对,三者都是二字对。

箕裘,箕是一种竹器,裘是皮衣。出自《礼•学记》,原话是“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优秀冶匠的儿子,一定是先学习缝制皮衣;好射手的儿子,一定是先学会用竹条编制器具。比喻学习一定要由浅入深,从基础开始。

杖履:杖是拐杖,履是鞋,老年人用的东西,代指老人。箕裘对杖履,原意是用的竹器对木器,穿的皮衣对鞋履,引申为少年对老人。

同样,“杞梓对桑榆”,杞梓指可以做良材的年轻人,桑榆则是德高望重的老人。

二、桑榆为什么代指老人呢?

国学书籍《淮南子》里有一句话:“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它的解释是,太阳夕照的时候,光线是照在树梢的,那种景象就叫“桑榆”。而夕照又是天近黄昏,所以借指上了岁数的人。

还有人说,桑树和榆树的树皮满是褶皱,所以代指老人,这个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不禁想起了一首著名的唐诗,里面有一句名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刘禹锡写给好朋友白居易的。顺便欣赏一下。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诗中满满都是“正能量”,刘禹锡说,老年人虽然体弱多病,但是经验丰富,看人如看山川。到了桑榆之年,还有满天霞光的绚烂之景。

刘禹锡说得真好。国学的《增广贤文》里说“我见白头喜”。虽然年轻人就是社会的栋梁,“挑大梁的”,这没错。但是,老年人也是社会的宝!

在下看来,老年人往往就是家里“压阵”的宝,谁家也是。上了岁数的人,往往就是德高望重,哪怕他们什么都干不了了,他们在家里的作用,都无法取代。

三、再简单说下后面几句

“天欲晓,日将晡,狡兔对妖狐。”天快亮了,对应太阳快落了,狡猾的兔子,和阴险的狐狸相对。

“读书甘刺股,煮粥惜焚须。”读书人有苏秦甘于拿锥刺大腿的刻苦精神,讲孝悌的有唐朝宰相徐茂公(后被李世民赐叫李勣),为老姐亲自煮粥烧了胡须的亲情。

“韩信武能平四海,左思文足赋三都。”武有韩信统兵多多益善,能平四海的本领;文有左思,写一篇《三都赋》使得洛阳纸贵的才能。

“嘉遁幽人,适志竹篱茅舍;胜游公子,玩情柳陌花衢。”情操高尚的隐士,志趣于竹篱茅舍等陋屋简居之处;游兴勃勃的公子雅士,则情志于徜徉在柳荫小巷、和两边开满鲜花的大路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