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苗族简史心得体会,精选3篇

苗族之简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石头夕花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苗族简史心得体会1

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分布较广、文化丰富多彩及反抗性强而著称于世。

苗族先辈曾聚居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后西迁,聚居于以沅江流域的为中心的湘,黔,川,鄂,桂等省,而后在此迁居各地。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苗族人口为2510000人,1983年为5030000人,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排名第五。2021的人口统计:中国境内苗族的人口数为11067929人。

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的发展史也是迁徙史,由于长期迁徙,各部落彼此隔绝,从而形成不同方言与土语。据解放后语言学家调查研究,苗语可分为三大方言,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苗族以艳丽的民族服饰、独特的文化节日及神秘的“蛊虫”等闻名中外,苗民具有勤劳勇敢和反抗性强等特性。


苗族女歌手(阿幼朵)


湘西苗族女子便装


小花苗刺绣蜡染衣裙


榕江古州苗族男装盛装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苗族简史心得体会2

雷学业/摄

一座千年苗寨的惊艳传说和美丽蝶变

——湘西南侯家寨

文/雷学业 肖陈刚

1、一座千年古苗寨

“千年苗地侯家寨,两水相交把村环。

龙脉长久根基远,一代侯王入寨来”。

这是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爱好者丁德贵先生撰写的《歌赞拦牛峒八寨》中“侯家寨”的诗。侯家寨位于湘桂边界的城步县白毛坪镇东南方,距县城50余公里,东临邵阳市最高峰二宝顶,南凭大瑶界。寨中人口以苗族居多。侯家水和昌鲁水围绕全寨。

侯家寨是一座千年古寨。相传隋唐时期,一位侯姓军爷充军至此,繁衍生息,结寨而居,始称侯家寨。清朝嘉庆年间,侯姓消退,潘姓兴盛,陆续开辟了瑶人坪,瓦罐窑,有人口二百户,屠桌十张,商铺六间,建有三条小街,以河为屏,修东、南、北三座槽门,以御匪患。至民国初期达到鼎盛,建有大沙洲、唱鼓包水口两处庵堂,以及大门头水口和寨中鱼鳞两处城隍庙,修建了打鼓堂、唱鼓包和社戏台,遗址至今尚存。再以后潘姓逐渐外迁,苏、杨、戴、雷、李姓迁入,人口壮大,发展成为苗、汉、回、瑶多民族村寨,延续至今。寨内保留了大量的木构民居,古街古巷,苗瑶话语歌谣,还有那原汁原味的苗族饮食习俗…寨口那高耸入云的三人合抱古树,还有那座横卧于侯家水上的长虹石拱桥,见证了侯家寨的千古沧桑…...

据《城步乡镇简志》记载,明代属拦牛峒侯家寨,清代属上拦牛峒侯家寨,民国时期属兰蓉乡第八保。1950年建为清源乡明飞村,1956年为民族农业社,1958年属跃进(兰蓉)公社民族大队,1961年为清源公社民族大队,1981年更名为清源公社侯家寨大队,1984年更名为清源乡侯家寨村,1995年撤区并乡后改名为白毛坪乡侯家寨村,2017年与小寨村合并,改称为白毛坪镇小寨村。为了行文的一贯性,下文仍称小寨村为侯家寨村。

侯家寨村与小寨村合并前,有3个村民小组,130户,500人口。合并后现有11个村民小组,246户,946人,山林面积45000亩,耕地960亩。

侯家寨古戏台旧址。杨继钢/摄

2、“平侯王”的传说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在宝庆府城步县拦牛峒侯家寨村,发生了一桩撼山岳、震皇上的风云大事。

侯家寨坐落在十万古田左翼腹中的一个奇异小盆地,与广西资源县毗邻,四面八方的高山峻岭伸延到此即变得平缓舒展,一脉脉蜿蜒灵秀的山梁宛若奉诏的蛟龙逶迤而至,侯家水和昌鲁水两条清澈的河流将寨子紧紧拥抱,呈两河捧寨、双龙护宝的姿态。寨口有两棵古树,枝繁叶茂地将巫江遮罩,双树之上,有一盏长明灯常年灯光闪闪,照得侯家寨熠熠生辉。在寨口左翼,有一个圆锥形的山峦,名叫螺丝山。螺丝山山脚的巫江,有个螺丝塘,螺丝塘里有个大田螺,历经千年修道,炼成“螺丝精”,每年一次作恶逞凶,将螺丝山拱动旋转。“侯王”诞生前,螺丝山常被这个“螺丝精”旋转得天昏地暗。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寨里一位少妇将一群鸭子赶到螺丝山对面的小槽田。忽然间天地昏暗,少妇知道这是螺丝精开始兴风作浪了,她即将自己的小肚兜胸布挂在牧鸭棍上端,扬“旗”看鸭,自己则抱着一棵杉树闭目静待,以躲此灾。谁知这时,她腹内一阵剧烈疼痛,螺丝精的克星——朱元璋敕封的一代“侯王”哇的一声坠地,顿时螺丝山静止,一片肃静,天地又奇迹般地豁然开朗了。

侯家古寨石板路巷道上苗家姑娘的背影。杨继钢/摄

“侯王”的诞生、成长,吓得螺丝精惶惶不安。某日,侯王步至螺丝塘道:“螺丝精螺丝精,是正是邪须澄清,正道让人安居业,邪鬼我来见高低。”话毕,螺丝精听令上岸,乖乖行至侯王身前,颤抖不已。侯王将螺丝精夹至掌心,抛入侯家寨田垅,让其自生自灭,造福黎民百姓。至今,侯家寨田垄里螺丝遍地,个个体圆壮硕,成为村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侯王日渐长大,十五岁时已是亭亭少年,一表人才,格外出众,很有号召力。为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他带领寨民在村口两棵古树间架立一座长虹石拱桥。有风水大师从此经过,连胜赞叹:“马钉拴住螺丝山,世代永远保平安。”此桥至今犹存,成为侯家寨的一道靓丽风景。

侯王少年筑长虹石桥、整治螺丝精等神奇壮举,和他一言九鼎的王者风范,惊动了当朝天子朱元璋。某日,朱元璋对军师刘伯温说:“湖南宝庆府城步县侯家寨一个十五岁的小民,乃有如此壮举,莫非苍天助我一良将也?”刘伯温回答说:“昨晚臣有一梦,梦见双梁足地,一阳悬空。恕臣直言,此阳系君也,但双梁中必有此人与君平步。梦我君该去招安,可保君平步青云!”

朱元璋即命刘伯温带随从前往侯家寨,施行招安。他们行至侯家寨,见灵地秀水,乃帝王将相之地,不禁赞叹稀奇。即下书:“臣伯温,奉天子之命相请少年奇杰,为国效力。”侯王回书曰:“臣之言不可信,除非当今圣君亲临。”伯温即返道告知天子朱元璋。朱元璋回答说:“刘备三顾茅庐相请诸葛亮,得成大事。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我即刻起程,请来良将”

侯王被请至皇宫,对朱元璋说:“生我之时,母亲避灾,挂旗牧鸭,今日吾报皇恩贤明,须擎旗出征边关,保大明江山万代稳固。”朱元璋微笑点头,即刻下旨:“将难求,言难得,朕封你为破获三边大元帅。”侯王跪谢领旨,即日开赴三边。

侯王文韬武略,骁战勇猛,所向披靡,捷报频传,边关稳固。朱元璋敕封他为“平侯王”,意为平定三边之王。

朱元璋为表达对“平侯王”的垂爱,命刘伯温制作“平侯王”御匾一块,送往“平侯王”的家乡。从此这个地方就被人们称为“侯家寨”,千古传名至今。

苗家妇女在翻晒油茶主料“阴米”。雷学业/摄

3、侯家寨与“宝庆苡米”

毕竟是诞生过“侯王”的地方,侯家寨注定是一处极不平凡的富庶之地。

并列于“稻、粱、麦、菽、粟” 五谷之后的苡米,被世人称为“六谷”。六谷是我国古老的药食效果俱佳的粮食作物之一。六谷全身都是宝。其根,具有滋补、抗癌、降压、解热、利尿、驱虫之功能,可治高血压、尿路结石、蛔虫病等症;其叶,可以利尿;薏苡素,具有解热、镇痛功能;苡仁酯,有较强的滋补作用。《本草纲目》载曰:“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

城步苗民种植苡米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明代中叶。城步六谷最先就是从侯家寨发展起来的。据《城步科技志》载,明朝洪武年间,城步侯家寨一位苗族青年随蓝玉、沐英大军挺进四川、云南,屯田戍边,他见当地老乡吃一种苡米饭,黏而不腻,清香可口,不禁怦然心动:这里和老家一样山高林密,山多田少,如果把苡米种子带回去种植,不就解决了“挨饿”问题吗!善良的四川老乡送给他几捧六谷种子,他如获至宝,珍藏起来。这天,他趁机逃出兵营,走向湖南。路上,盘缠用完了,随身衣物也卖光了,靠沿路乞讨回到城步,可随身携带的六谷种子一粒未丢,悉数带回侯家寨。当年冬天烧山开畲,开春后播下种子,秋天收获了两担六谷。

从此,六谷就在以侯家寨、报木坪为中心的拦牛峒乃至整个城步广泛播种开了。年成好的年份,总产量达40万斤。据光绪《城步乡土志》记载:“苡米,邑人多远运至武冈兑卖,随买州货以归。”其后,六谷逐渐发展为城步名产,通过水旱两路,扩展至周边的绥宁、洪江、武冈、新宁、洞口、隆回等高山地区种植。苡米逐渐发展成为宝庆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以其粒大饱满、洁白晶莹、质优香甜特质,被冠称为“宝庆苡米”,香飘三湘,畅销东南亚地区和日本、美国等国,誉满全球,为邵阳赚回大笔外汇。

小寨农家乐中的民俗场景。雷学业/摄

4、一场美丽的蝶变

改革开放以来,侯家寨的发展日新月异,步入了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卫生和经济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14年开始,侯家寨村展开了长达7年的扶贫攻坚战役。全村共筹措并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完成了侯家寨至芹菜坪至十里坪坦21公里县道和全村11个组40余公里组道的修建与硬化,完成了全村农网改造和人安饮水工程,修建河堤和水圳2000余米,建设光伏电站60千瓦, 架设桥梁1座,新建村级服务平台、文化广场和村卫生室。全村产业发展红红火火,种植油茶林、青钱柳100多亩,养殖蜜蜂500箱,生态林补偿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有效帮扶并整体脱贫出列,其中9户享受易地扶贫搬迁,45户享受危房改造,各户分别入股万红花卉、南山牧业、县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湖南“七·七”科技、南山燊威农业等企业,每人每年均可分到红利;聘用生态护林员、保洁员17名,每名每年10000元......全村人平纯收入达到8000元。

两水环抱的侯家寨古民居。雷学业/摄

尤为可贵的是,侯家寨村民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环保生态型小水力发电,境内共建成袁家山、侯家寨、小寨、瑶人坪、双江口、十里平坦等10多座水电站。其中中外合资企业美景电力旗下两座电站(瑶人坪电站、侯家寨电站)于2004年开工建设,总投资2.36亿元,年发电总量5130万度,每年上缴税收100多万元,可安排当地村民20余人就业,为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脱贫后时代的侯家寨村,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保持扶贫政策连续、保证工作队伍稳定、保障扶贫资金投入,持续长效帮扶机制,完善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切实防止返贫和新增致贫,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昂首阔步奔向乡村振兴新征程。

参考文献:

1、《城步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二年版)

2、《城步科技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0月

3、《城步旅游》1994年版

4、《城步乡镇简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9年10月

5、《邵阳名胜故事》(邵阳市政协编)

雷学业,男,苗族,中共党员,湖南城步人,1962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本科(函授)毕业。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政协四级调研员。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会员、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邵阳市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靖州飞山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苗族历史、文化、民俗和语言文字。代表作品有《城步苗族简史》《城步苗族建筑文化》《舌尖上的苗族》《城步古苗文字的前世今生》等。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和省市优秀作品奖,曾先后三次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

肖陈刚,男,苗族,1962年出生于城步兰蓉乡,已在《邵阳日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民间故事30余篇。

苗族简史心得体会3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遇到战乱和天灾时为了求生,不管是人或是动物,都会选择迁徙到另一个地方重新生活。

外来者的身份往往会引起原住民的排斥和警惕,迁徙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员伤亡,食物短缺,语言不通,遇上恶劣天气,被沿途居民驱赶,这些苗族人都遇见过经历过也反抗过,龙游浅水遭虾戏,落难的凤凰不如鸡。

苗族起源于中国, 后经云南逐渐向东南亚迁徙。明清时期, 中央王朝对苗族开始有“生苗”“熟苗”的区分。处于各经制府州县和土司直接管辖下的苗民谓之“熟苗”, 即在军事上被征服, 政治上经过“王化”和接受汉族文化, 其他则为“生苗”。

明清政府这一举措也不难理解,中国历代王朝除了唐朝对少数民族是抱以宽容态度,其他王朝大多是呈现打压状态。

毕竟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在深山老林人迹罕见地带天高皇帝远,中央集权者无法对其进行直接管辖,同时为了防止少数民族部落起义或造反事件发生,中央政府便进全力打压为了保证王朝的稳固和统一。

在高压环境下苗族人民只能另谋出路选择迁徙,苗族也就分布在了世界各地,当然中国的苗族是最多的,但是美国的苗族也不少,有26万之多,这个数据出乎人意料。为什么在美国苗族人数如此之多?

充满背叛和鲜血的美国路

他们似乎总是被排挤,被敌对,被利用,被伤害。苗族可以说是一个居无定所的民族,总是在迁徙四处寻找新的家园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每一次的迁徙,都伴随着战争、起义反抗和无奈,跋涉千里只为求生。

尽管苗族并未对没有对原住民造成经济,文化方面的威胁,但他们仍旧是被排挤,只能耕种高山之上的土地,那儿充满了寒冷寂寥,苗族人对此无可奈何却又没有办法。

谁让他们是异族人不是本地人呢!除了高昂的税收之外苗族族人每年还要无偿服劳役60天,这就是赤裸裸的歧视和区别对待。

这时西方殖民者还没有入侵苗族人寻找的新家园—越南,当西方殖民者到来之时,整个苗寨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融进骨子里的武士精神促使苗族奋起反抗,落后的冷兵器怎能战胜热兵器。

他们的反抗一次又一次被镇压,政治上处处被排挤。迫于现实因素只能帮助曾经的剥削者打击入侵者,其中百种滋味只有当事人才能明白。苗族曲折的发展史中充满着苗族的血与泪和以苗族人鲜血汇聚成的历史的长河。

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苗族人成了各方势力斗争中的牺牲者,一直都在牺牲,却从未得到过公正的对待。

1954年西方老牌殖民国家法国撤出越南,从而引发一系列对越南势力瓜分的战争,南越北越划江而治、剑拔弩张的度过了几年较为安生的日子。

然而喜欢“凑热闹”的美国人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打着越南军事顾问名号肆无忌惮的向南越派遣先遣部队,就为了防止北约统一南越,这样美国就无法在越南攫取更多利益。

也正是美国人的加入,致使苗族可以合法进入美国寻求美国人宣扬的“美国梦”,可谁又能知晓,这是一条用背叛和鲜血铺成的移民之路。

第三十五届美国总统在就职仪式上关于越南的发言也正标志着美国将投身于越南战争中,人算不如天算,原本是想从中获取利益的美国,万万没想到这次吃力不讨好,好处没得到反倒留下笑柄。

由于当局者错误的决策致使美国在越南战场越陷越深,在战场上美国阵亡了58209人,受伤30万,投入的军费高达千亿美元,战争往往是高投入低回报,有时候甚至是赔本的生意。

这也就导致美国国内矛盾剧增,反战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并爆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大罢课,年轻男士离开美国,只为逃脱兵役。毕竟没有谁会希望自己葬身于一场没有意义的战争,不是死得其所死的光荣,而是死的委屈,死的窝囊。

此背景之下夹缝中求生存的苗族人和急需脱战的美国人一拍即合,签订了“秘密战争协议”,在此协议中规定,苗族人家越南战场上帮助美方作战,作为回报美方给予苗族人民美国绿卡,并向苗人宣扬美国梦。

上世纪美国在世人眼中可是香饽饽,谁都想去为了所谓的美国梦。美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性国家,在那儿苗族人或许能寻求一线生机。由苗族人民组成的这支军队阻止了越南军队成千上万次的进攻,为此苗族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战争中苗族死亡的人数达35000人,这几乎是灭绝了1/10的苗族人,为了躲避,整个村寨被迫逃入高地荒野中。1973年, 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美国不得不从越南、老挝撤军。美国做法历来都是当你没有利用价值了,就会被无情的抛弃。

美国撤军后, 苗族人失去了美国的支持, 而且美国还有想要违反“秘密战争协定”的想法,由于苗族没有了美军在各个方面的援助,老挝新政权对继续反抗的苗族军队进行了清剿, 据保守估计大约有10万苗族人丧失了生命。

苗族可以说是被美国无情的背叛和抛弃,美国梦在瞬间化为泡影,多年的努力一刹那灰飞烟灭,苗族人害怕遭到老挝新政府的迫害, 大量外逃,但最终的目的地都是美国。从泰国到美国的迁徙之旅定不像秘密战争协议所描述的那样简单。

合法身份变难民

“我们不是难民,我们有“秘密战争协议”,我们是以合法身份进入美国”。历经磨难抵达美国的苗族人民,声嘶力竭的呐喊,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任何回应。

美国政府向来以两面派著称,有求与你时便盛情款待,当你对美国政府没有任何用处时不会顾及任何你曾为打下的功劳苦劳。

1980年美国才出台“难民法案”,这比美方当时承诺的时间晚了将近20年,而且进入美国的难民身份与美方承诺的合法身份有着天壤之别,难民援助仅仅是无情政客流下的鳄鱼的眼泪。

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再次驱逐出境,并且你也没有能力将自己的亲人朋友带来美国。尽管苗族人一直声称自己不是难民苗族,与美方存在着“秘密战争协议。”但当时苗族人言轻微和美国政府的刻意隐瞒,使得苗族人就一直以难民的身份在美国生存。

直到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才承认与苗人之间的“秘密协议”,大批苗族人才得以合法身份移民美国。

尽管在1997年之前,苗族人一直以难民的身份在美国,但生存条件远比在越南时要好得多。不再需要时时刻刻都在躲避追杀,终于不需要每年无偿服役60天,且美国各方面的发展都远高于东南亚各国,留在美国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尽管是以难民的身份。

苗族人在美国

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最不应该忘记的就是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刚到美国的苗人语言不通也没有学历,在找工作上处处碰壁,人都会选择抱团取暖,因此成立了各种协会,其中最著名的是十八姓苗族协会,该协会对苗族文化的延续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得到相关方面的帮助后,苗人生活水平和以前相比有所提升,从事的工作也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据有关数据表明,只要有机会苗人就会尽可能的多接受教育,并且在美国苗族群体中攻读硕士博士人数连年攀升。

除了重视教育,苗人从政人数也在逐年攀升。在18年的政府选举中共11名赢得了选举,这在少数族裔中是可喜成绩。毕竟他们在美国各方面地位并不高;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融入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社会。

在进行文化融合的同时,苗族人也着重于自己传统文化的保护。为了延续在美国苗族文化,让在美国的苗族人能找到自己的“根”,苗族的各种互助团体会开展苗族新年活动晚会之类的文体活动,在欣赏中了解自身的文化。

在美国说英语是生存要求,作为一个苗族人说苗语则是本能。一般移民者的后代只会说移民国的语言,那久而久之就会忘记自己的故土,苗族人开设了苗文学校、报纸、广播,竭力保护延续自己的文化。尽全力在美国文化中求同存异,维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第一代移民者的经历往往充满悲惨和凄凉。苗族总是在不断的迁移,被驱赶,被假意接纳,又被所谓的大人物在谈判桌上抛弃,如此重复循环。

但不变的是苗人对文化传承的决心和顽强生存的意志,在时代的洪流中总是有一些东西会被抛弃,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全力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