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战火黎明心得体会,精选3篇

战火中的黎明,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风淡云轻5974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战火黎明心得体会1

一年一度的高考了,祝所有莘莘学子都能够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绩。

今天的市场依然走的不温不火,今天主板指数小幅高开,其实在弱势行情里,很不看好指数出现高开走势,这样不利于后市的行情,除非遇到重大利好,指数高开之后出现大阳线,否则​力度一旦不够,缺口还是需要被回补的。这样很容易给后市埋下隐患。创业板指数目前还在继续探底,什么时候能够企稳,现在很不好说,昨天大跌之后,就预判今天会有一个小机会,今天的机会出现了 ,大家是否把握住了呢?

今天旅游和传媒板块再度崛起,果然资金抱团的板块不会一下子退潮,人工智能板块虽然昨天大跌,今天就基本上收复失地了,板块指数创出新高迟早的事情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强调,一定要重点关注这个板块,大资金扎堆的板块一定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盘面来看,今天一半对一半吧,市场赚钱效应并不明显,结构性的机会一直在持续​,今天的涨停板数量不少,针对现在的行情,还是建议大家关注这几个热门板块​。特别是可以寻找那些还处在上升通道中的机会,回调就是上车的时机。

今天的量能萎缩的很严重了,市场好不容易恢复点的情绪现在又被击垮了,以目前的量能来看,市场短期内还是很难有大的作为,基调很早之前就说过,现阶段的行情不要指望市场有很大的机会,但是也不会有很大的恐慌,继续磨底吧。

前期提示的两只票目前还在震荡中,继续跟踪。

战火黎明心得体会2



省内新冠肺炎疫情漩涡的中心、疫情硝烟最浓烈的集中战场,这些都是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在如今肺炎疫情形势下最鲜明的注脚,作为省、市双级别的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这里收治的肺炎患者不止来自沈阳本地,还包括抚顺、铁岭、阜新、鞍山、盘锦、朝阳、辽阳等7个周边城市。不止老百姓,连同战医务一线的同仁们都明白,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当前就是前线上的首发先锋、利刃上的一缕寒光,可以说这里总能藏有比别处更加残酷与壮烈的疫情群像。

然而笔者近日却分别收到了来自市六院这个漩涡中心应急小分队第一梯队的李丹和李赋聪两位护士写的这样两篇自创诗:

六院六院肺炎前线,

冲锋陷阵特殊之年。

再苦再难服从派遣,

英雄必胜高唱凯旋。

另一首是这样的:

六院克新冠,

新冠抵流年。

流年无畏惧,

畏惧不六院。

要知道,疫情席卷以来,她们柔弱的肩膀上无不扛有那些肺炎患者渴望拯救的呼唤,肩负着这辽河贯穿之地众生福祉的播撒。曾经也都是父母手心掌上明珠的"孩子"们,也都在燕尾帽下各自扛起了战火最盛处一把把对抗疾病与痛苦的钢枪。曾经给人感觉似乎谁都可以脱口而出的这些"豪言壮语",如今从她们的口中笔下流泻出来,却像誓言和承诺一般坚定,且散发着神圣的力量与光芒。

这时的诗句往往都无法用来推敲品味,甚至都不需要多加琢磨就能看出她们笔触的稚嫩,但是当意识到这些言语都来自于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这群烽烟深处的白衣战士时,又有谁能不为此而折服与动容?

从院长谷野时至今日仍夙兴夜寐奔于一线、副院长李鲁平疫情之始,便坚守在医院指挥作战、从未回家,到医务科科长兼应急办主任赵蕊十几天以来熬红双眼仍部署不迭;从感染二科副主任李兴海扛着一兜子药片不顾自艰、毅然赴战的身影,到刚刚从负压病房换岗的黄凌云护士长和执着留守的李娜护士长脸上久久消不下的一道道勒痕…… 这里是战场的至高点,集中着来自四面八方最后希望的重托,所有的使命都在他们肩头沉沉压着,所有老百姓的目光都在他们背后齐齐看着,所有患者的生命都在他们的力量下同死神抢着。在头顶的烟花还响亮、窗边的灯笼还艳红的团聚时刻,他们早已经舍弃他们与家人的"团聚"、披着特殊的战甲为人民安康而奔入硝烟,十几个日日夜夜以来,白昼与黑夜似乎早已经失去更替的意义,因为在他们看来,好像日期也就那样随着防护服和护目镜闷出的汗水和泪水,交织成一团不可辨认的模糊,在奔走的冬风里吹冷流走,一转眼都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然而,没有人会忘记他们的辛苦与付出,因为这条被汗水乃至泪水浇灌的战"疫"之路上,已经开出了动人心魄的花朵。截至2月10日17时,全沈阳市已经有6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而这其中,就有5例治愈出院的患者来自六院,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喜讯,是六院过硬实力的证明,更是六院全体医务工作者连日来奋战一线分秒必争的最大回报。

还记得笔者曾见过市六院第一应急小分队护理陪检员马钰庚口罩之下的一张明媚笑脸,如今又收到来自一线两位护士激荡着拳拳之心的自创诗句,每每想起总是忍不住感怀,他们是如何以这样的血肉之躯在劳累与苦难中对病患施以拯救、又如何在凛冽冬风吹干汗水的冰冷里展现出这样如水上雁痕一般的温柔?

抬头便可看见市六院的院训正高悬在朱红色的楼侧:博极医源,广洒仁爱。也许这就是他们能够拥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苦中品乐的答案。十几日以来,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中心的使命扛在他们肩头,他们义不容辞成为所有最难关卡里一马当先的决胜力量。就像李赋聪护士写的"流年无畏惧,畏惧不六院"那样,时局之下,大战当前,身为市六院的人临危受命无所畏惧,这并不是一句狂语,而是身为救人之医在长久的磨砺下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与执念。伴随着"沈阳速度"下,50间隔离病房和66间临时性医护人员休养区在2月3日交付使用;伴随着物资紧张乃至短缺,却仍旧规划出完善防护确保无一名医护感染的周密部署;伴随着来源于省内各地的病程不同的肺炎患者在此集中收治,他们一力承托,为患者带去希望的光亮;伴随着疫情的狂妄,这里夜夜灯火通明,全院科室人员少眠不休心弦紧绷,展现六院对于省内疫情救治中心地位的使命担当……十几天,凭借果断的执行力和过硬的专业实力,六院人治愈了一例又一例的新冠肺炎患者,以自己的专业与坚守,缔造了一个个只属于他们的传奇与荣耀,但当他们自己听到这些成绩时却总是擦着汗水安慰一笑,转身又带着一身纯白再次投入到不知何时休止的战斗之中。

没有一场寒冬不会过去,没有一场暖春不会到来。也许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持久战,很快就会散尽硝烟归于安宁与平静,但是希望当我们再次感受这国民康泰与市井繁荣的时刻,有关这些白衣战士曾经"背道而驰"的故事能够永远被世人所镌刻流传。和平时代,总是鲜少奏响史诗,但是就在这面对疫病带来的危难与痛苦的时刻,以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为代表、藏于防护服下却引领庇佑的医务工作者们,正化作那战火顶端遍洒的恩露、绝望尽头划破黑暗的黎明,用他们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伴侣的顽强与坚守,如数唤醒这片辽沈大地上所有被病痛所折磨的生命的希望。


来源: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战火黎明心得体会3


  1

  说起以苏联卫国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作品,比较著名的有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等等。前者代表了从正面歌颂理想英雄,宣扬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作品。而后者代表了从人性论和受难者的角度,对战争进行的个体观照的作品。这两种描写卫国战争的视角,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难免有一边倒的倾向。要么突出理想化的大无畏精神,要么过分渲染个体对战争的恐惧感。而瓦西里耶夫于1969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宏观的战争背景下,展示了对人性的细腻思考。这部作品在《青春》杂志上一经发表,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1972年被改编成电影后,在苏联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1987年,瓦西里耶夫到中国访问,由苏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高莽先生陪同。他们在一家饭馆用餐时,高莽说在这里的随便一个人,都有可能看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瓦西里耶夫问一个女服务员看过没看,当她得知问话的人,就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时,惊喜地回答道:“我看过两遍,我都感动哭了!”然后说起了作品中女兵们的故事。翻译跟不上她说的速度,瓦西里耶夫含泪对翻译说:“您不用翻译了,我都明白了!”小说中的故事感人至深,因此会让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

  2

  瓦西里耶夫1924年生于斯摩棱斯克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受到部队生活的熏陶。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当时只有17岁,还在上九年级的他毅然奔赴前线。先是在共青团驱逐机飞行中队同德国法西斯空降部队作战,后来又在被包围的斯摩棱斯克森林中战斗。“我们被包围三次,但是都幸运地突围了。以后是另一种性质的战斗了。是一场机枪火力战,在这里,许多方面都取决于你自己,这是在森林中,没有战线,没有后方的战争,我很熟悉这种战役,所以才写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未列入名册》。”小说中的战斗主要发生在森林里,让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足见作者对这种战斗非常熟悉。

  “步兵学校毕业之后(当时我是十八、九岁)我被任命为女高射炮排的排长。尽管我只是教她们的队列训练,然后每当我回忆起这两个月的工作,就好像是在前线度过的最难熬的日子:我的部下都比我年龄大,我的权威得到承认是不容易的。华斯科夫准尉同女高射炮手们的相互关系的许多细节,如常言说的,是我自己‘经历过的事实’”。小说的主人公华斯科夫和五名女兵,无疑具有作者本人和战友们的影子。小说开头,准尉和女兵们之间的故事很有生活气息,无疑得益于这段时间不长的经历。但是,作者将五名女兵作为主人公描写,却有更加深层的原因。

  “对我来说,妇女体现着生活的和谐,而战争总是破坏和谐。妇女参加战争是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无法调和的一种现象。而我国的妇女都奔赴前线,在前沿阵地上同男人并肩作战。作为一种伟大的精神,作为面对致命的危险处境表现出来的勇敢行为,这些著名的和无名的女战争英雄们的功绩,将烙印在世世代代人民心中。”这些可爱可敬,为了保卫祖国和家园而牺牲的妇女,在作者的记忆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是难于忘怀的,它使人想起旧创伤的疼痛。重大不幸的苦楚,在人群中一闪而过的面孔以及四分之一世纪以前牺牲的同团女战士的特征:‘我曾经是……我现在是……’”。作者以文字的形式,将自己对她们的记忆留存下来。“我想把我的遭遇告诉现在正是十九岁的人,要写得让他们感到这些战争道路就是他们亲自走过来的。而那些牺牲了的姑娘们也是他们所亲近和能够理解的。就是说,是他们的同时代人。”

  3

  作者不仅在作品中讲述这些故事,同时对侵略战争的罪恶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一个年轻的姑娘倒毙在敌人的子弹下,这却是令人发指的违反常理的悲剧,它会引起人们特别强烈的悲痛,因为这些姑娘本是为了爱情和繁衍后代而来到人间的。由于我选择了姑娘们作为主人公,这就使小说发生了突变,使它富有一定的道德含义和感情色彩。”作者正是以饱含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一次寡不敌众,却以少胜多的战斗。

  “小说的情节是以真事为基础的。事情发生在通往穆尓曼斯克铁路附近的一个前沿阵地。希特勒匪徒两次企图切断这条铁路,破坏我方部队的调动和装备的运输,但是他们未能得逞。这里进行的是阵地战,我们的士兵深藏在地下,防务固若金汤。德国人不得不往我们后方派遣破坏人员。两个伞兵小队被消灭了,而第三个伞兵小队却隐藏在森林里,出现在一个会让站上。驻守在这里的士兵为数不多,他们不是作战部队,其中还有一些伤残人员和老人。他们的装备只有步枪。然而这支人数不多的驻防军兵没有被吓倒,他们同法西斯分子展开了殊死的战斗,一直奋战到援军到来的时候。只有一个中士幸存……这虽是一个局部事件,却犹如一滴水反映出了伟大的战争,中篇小说的情节就是由此产生的。”

  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除了一个幸存者外,其他人都不幸牺牲了。正是在作者的记忆中,一个生命和死亡交织的画面,让他选择了以姑娘们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那里,在林中空地的生机勃勃的绿色草地上,在那幽静而显得和平的草地上,被阳光晒暖的树叶和青草散发出阵阵芳香。就在那里我看见了两个被杀害的农村姑娘。法西斯破坏分子杀害了她们,只是因为她们发现了敌人……后来,我又看到了不少令人悲痛的事情和死亡。但那两个素不相识的姑娘却使我永远不能忘怀,你们自己也懂得,从这幅岁月也没有磨灭的情景到小说的情节还有一段很大和复杂的距离。但是,创作灵感正是由此产生……”如果我们看过小说的话,女兵中的索妮娅和加莉娅,都是在没有和敌人战斗的情况下被残酷杀害的。她们更像作者在林中空地上看见的两个姑娘,仅仅因为她们被敌人发现而遭到杀害。

  4

  小说中充满了战斗和死亡的情节,故事发生的地点却是生意盎然的森林和湖泊。1942年,被德国法西斯围困的列宁格勒北部森林里,军运指挥官华斯科夫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时分,带着高射机枪班的五名女兵,前去搜索企图破坏基洛夫铁路和斯大林运河的德国空降兵。当他们穿过沼泽地,抄近路赶到敌人前面时,发现潜入的空降兵不是两个,而是十六个。而且个个都武装到了牙齿。本来以为在人数上占据优势的他们,这时完全陷入劣势之中。如果正面硬拼的话,无异于以卵击石。面对严峻的形势,准尉和女兵们商量过后,决定派莉扎按原路返回请求支援。剩下的几个人,尽量争取时间拖住敌人。

  莉扎本来是一个护林员的女儿,也是一个吃苦耐劳的战士。她因为长期照顾生病卧床的母亲,渐渐远离同学和朋友,内心非常孤独和寂寞,渴望友谊和爱情。她知道自己的境况难有改变,却对明天和未来抱有美好的期望。当她终于等到一个可以到城里上学的机会,美好生活的大门就要向她开启时,战争却碾碎了她的美梦。被调到会让站后,她悄悄地爱上了华斯科夫。在奉命原路返回报信的路上,莉扎一直想着华斯科夫的话:“以后咱们一块儿唱歌,莉扎维格,等执行完了战斗命令一块儿唱……”可是,沼泽的泥潭,却无情地吞噬了她的生命。她孤单的呼救声,回响在五月无云的碧空下。她是在眼望阳光,憧憬着美好的明天中牺牲的。

  华斯科夫和四个女兵起初并不知道她的遭遇,在援军久久不来的境况下,面对人数和武器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他们冒险与之周旋,尽量拖延时间。最先遭遇敌人的是索妮娅,她是作为翻译参与这次行动的。为了给华斯科夫取烟荷包,这个穿着大两号靴子的犹太女孩,根本就没有觉察到敌人就在附近。她在被巡逻的敌人杀死前,只来得及喊一声。索妮娅出生在明斯克的一个医生家庭,到莫斯科上大学后,刚刚结识了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就各自在战争打响后奔赴前线。她的家乡沦陷了,亲人们生死未卜。作为学校里的高材生、热爱诗歌的文艺女青年,就这样死在了敌人冰冷的屠刀下。

  之后牺牲的是加莉雅,她是一个在孤儿院里长大,脑子里充满幻想,古灵精怪的小女孩。她在几个女兵中是最柔弱、最胆小的。她在敌人面前,简直如同羊入虎口。可是凶残的德国法西斯,并未因此放过这个吓得连枪都拿不起来的小姑娘。当看到死去的索妮娅后,加莉雅被对死亡的恐惧压垮了。这个生活在童话世界中的女孩,根本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战争不但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同时也剥夺了她可怜的幻想。

  执行任务的六个战士,这时已经牺牲了一半,而敌人的数量却是他们的四倍。准尉和剩下的两个女兵与敌人展开了正面交锋,他们无论在人数上,还是武器上,都难以与之抗衡。在强弱悬殊的残酷战斗中,丽达被手榴弹炸成了重伤。为了掩护受伤的战友,任妮娅将敌人引向自己。在女兵中,任妮娅任性泼辣,勇敢无畏。为了让敌人绕道而行,她曾在距离机枪口十米远的地方,脱下衣服跳进冰冷的河水里游泳,一边喊着同伴们的名字,一边唱起流行歌曲《喀秋莎》:“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美的轻纱。”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他忽然看见任妮娅在笑,但她那双睁圆的眼睛里,象充满泪水似的,充满了恐惧。这种恐惧既沉重又躁动,犹如水银一般。”任妮娅是一名将军的女儿,她的父亲战死沙场,母亲和未成年的弟弟妹妹被敌人逮捕枪决。她被藏起来,亲眼看到红军军属被机枪扫射。一个人穿过战线,加入到卫国战争中。

  任妮娅受伤后本来可以逃脱,可是却战斗到射完最后一发子弹。“年方十九就要离开人世,这多么愚蠢、多么荒唐、多么难以令人置信啊……”任妮娅的牺牲为战友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可是丽达受的是致命伤,她明白自己活不久了。在几个女兵中,她最沉重稳重。她的丈夫是一名中尉,在战争刚刚开始时就牺牲了。而她这时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三岁的儿子。“她的儿子成了孤儿,孤零零地留给她多病的母亲抚养,丽达此刻正在猜测,他将怎样度过战争,他的一生又如何安排。”为了不拖累华斯科夫,丽达选择了自杀。最后只剩下华斯科夫一个人,武器也几乎用光了。但他没有放弃认输。“他们还没有把我们打败,你明白吗?我还活着,还要把我打死才算!……”最终,华斯科夫凭着一颗子弹和一个无法引爆的手榴弹,俘虏了四个敌人,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5

  华斯科夫表面上看来做事一板一眼,不苟言笑,但却对部下们关爱有加。加莉雅的靴子掉在了沼泽里,他为她用桦树皮做了一只鞋。发现加莉雅感冒后,又给她喝酒驱寒。当丽达和任妮娅指责加莉雅贪生怕死时,华斯科夫又为她开脱。索尼娅在石头上看书,华斯科夫提醒她把大衣垫在石头上以免着凉,不要看坏了眼睛。当任妮娅只身冒险,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时,华斯科夫尽可能地将她带离险境。他后悔让莉扎空着肚子赶路,因为胳膊受伤没有掩埋好任妮娅而懊悔。在丽达临终前,答应照顾她的孩子。

  华斯科夫在加莉雅牺牲后,心里想到:“现在必须从德国人中间冲过去,安全地跑进树林,必须保护好两个姑娘不受伤害。她们是最后两名了,他必须保全她们,凭着男人和指挥员的良心也得这么办。”再次见到丽达和任妮娅的时候,“他猛地抬头一看,她们从河对岸跑过来。她们在水里跑着,连裙子也没有提起来。他奔过去迎她们,大家就在水里拥抱在一起。”“我的小妹妹们,现在我还算什么准尉呀?我现在就是你们的哥哥。你们就叫我费多特好啦,或者象我妈妈那样叫我费佳也行……。”经过生死患难,战友们的之间的感情已经胜似亲人。

  华斯科夫对战友充满柔情,对敌人冷酷无情。这不仅是以牙还牙的报复,也不是刻骨的仇恨这么简单。因为法西斯的侵略行径,已经严重地违背了人道原则,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的人性。在华斯科夫朝敌人的尸体吐唾沫时,他除了轻蔑,没有别的感觉。“对他来说,这些人是被排除在常规以外的,不在人的界限之内。”理由很明确:“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他明白自己是人。要是他不明白这一点,那就是野兽。那么对待他也就说不上什么人性,怜悯和宽恕了。”华斯科夫的想法,代表了作者以人道和人性为标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逻辑法则。

  丽达和任妮娅的亲人,死于德国法西斯之手。她们走上战场,保家卫国,心中充满复仇的意念。她们对自己的亲人有多爱,对敌人就有多恨。这或许并非出于她们的本意,而是战争将她们置于这样的境地。但是,尽管她们有充分的理由杀死敌人,仍然对杀人本身感到反感。当丽达用高射机枪打死了一个德国伞兵后,为此整夜发颤。任妮娅用枪托打破敌人的头后,跪在地上恶心得想呕吐。当女人们在战争中,被迫拿起武器自卫和战斗时,她们其实在经受另一种伤害。“用枪托往活人的脑袋上砸的可是个女人,娘儿们,未来的母亲,在她身上生来就有一种对杀人的憎恨。费多特·叶弗格拉菲奇把这笔账也记在德国人身上,因为是他们违背了人类的法则,因而他们自己也就不被任何法则保护。”

  侵略战争的罪恶,不仅在于使被侵略的一方失去生命,同时也迫使对方为了自保,而不得不用同样的方式去剥夺别人的生命。这是双重的罪恶。但愿更多的人能从小说中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和和平的美好。从而反对一切战争,不让悲剧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