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徐志摩短诗心得体会,通用3篇

徐志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有书共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徐志摩短诗心得体会1

今天,1月15日,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的诞辰121周年的纪念。

在他短短的34年生命里,曾经留下无数脍炙人心的诗句,很多人都是从《再别康桥》这首诗中认识他,又以他和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结束。

作为民国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

他积极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

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

从“政治家”到“诗人”

徐志摩出生在硖石首富之家,其父徐申如。 据说,在他的周岁宴会上,有一个和尚不请自来,门晓过去,预知未来,会卜卦算命、称骨相面。徐申如对其很是好奇,便请和尚为幼子卜卦。 和尚抚摩了小又申的头,随后说出:“此子系麒麟再生,将来必成大器。”一语惊心,满座欣喜。

徐申如更是喜不胜收,之后在对徐志摩的教育上格外用心。

徐申如为小志摩请了家塾,开始他漫长的读书生涯。徐志摩人生的第一位启蒙先生孙荫轩,是一位晚清秀才,在翰墨里沉浸多年,饱读古文经卷,他将看似深刻难解的四书五经,趣味横生的讲解,徐志摩从而打下了坚实的古文根底。

徐志摩并非“天生”的诗人,其父在其儿时有意识地培养其经商的才能,希望儿子长大后能继承家业,但徐志摩长大后,却立志要成为像汉密尔顿那样的政治家。

21岁那年,他赴美国学习银行学,而后进入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那时,他的生命里还没有诗歌。

两年后,他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

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

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在英国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徐志摩改变了想法,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

与泰戈尔的深厚友谊

英国留学返国后,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便和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社,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让诗歌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他短短的一生,为中国新文学留下了一份独特的遗产。

林徽因(左)泰戈尔(中)徐志摩(右)

新月社创建后第二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任翻译。在此期间,徐志摩一直陪伴在泰戈尔左右,除担任翻译工作,排演泰戈尔的戏剧外,还陪泰戈尔游山玩水,深得泰戈尔的喜爱。

两人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泰戈尔给徐志摩取了一个印度名“索思玛”,徐志摩则直呼泰戈尔“老戈爹”。同年7月,徐志摩又陪同泰戈尔访问了日本。

后来,徐志摩受桃色新闻困扰,为了躲避风头正劲的流言(著名诗人徐志摩爱上有夫之妇陆小曼),徐志摩选择了出游欧洲。此次出游,也有泰戈尔的邀请,他希望能在意大利见到徐志摩。

1929年,泰戈尔去美国和日本讲学,顺便到上海看望了徐志摩和陆小曼。徐志摩夫妇为泰戈尔精心设计了印度式的住房,泰戈尔和他们相处得像家人一样。

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

徐先生这一生,爱情对于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他曾讲过, " 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

没有爱情, 徐志摩也许不会成为诗人, 更不会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

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

他与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纠葛,给徐志摩的人生增添了许多艳丽的色彩。

也让他因此,落了个“渣男”的名声。

无非是因为这两件事:一、原配夫人张幼仪刚生完孩子,他就与她离婚,把妻儿丢在国外不管不顾;二、好友王庚请他帮忙照顾妻子陆小曼,志摩却是“朋友妻不客气”,将陆小曼照顾成了自己的妻子。

对于徐志摩,张幼仪是他耗尽一生也还不了的债,林徽因是他穷尽一生也无法得到的明月光,陆小曼,是他粉身碎骨也甘之如饴的珍珠宝藏。

徐志摩,他的深情薄情,他的哀怨苦乐,都给了他创作的源泉,让他的作品浪漫而富有诗意。

一场空难带走了诗人和浪漫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飞机去参加当晚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

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关于他遇难的原因,除直接原因林徽因外,还与陆小曼迟迟不肯答应北上,以及大雾影响、主机师王贯一前晚准备女儿婚事忙到很晚,飞行时精神太差有关。

徐志摩空难后,陆小曼极为悲痛,在《哭摩》一文中,声泪俱下地写道:

“我深信世界上怕没有可以描写得出我现在心中如何悲痛的一支笔,不要说我自己这支轻易也不能动的一支。

可是除此我更无可以泄我满怀伤怨的心的机会了,我希望摩的灵魂也来帮我一帮,苍天给我这一霹雳直打得我满身麻木得连哭都哭不出,浑身只是一阵阵的麻木。

几日的昏沉直到今天才醒过来,知道你是真的与我永别了。摩!漫说是你,就怕是苍天也不能知道我现在心中是如何的疼痛,如何的悲伤……”

蔡元培为其写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再别康桥,唤起人美的情感

他的一生,活得认真执拗,又过得随性自在,他多情也薄情,慈悲又冷酷。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无论是他的成就还是感情,都如同熊熊烈火一般,不曾熄灭。

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志摩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让这首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曼妙音乐。

他以一颗单纯到透明的童心,把对自然的执著爱恋,对自由、美和爱的热烈追求,对生命的真挚崇拜,对人世悲欢的感慨,用丰润优美的诗的语言,幽远含蓄的诗的意境,奇丽不羁的诗的想象,亲切又洒脱地表达出来,唤取了几代读者的美的情感。

他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他的故事连同那片没有带走的云彩永远活在读者的世界里……

在美丽的康桥,是宿命、是成全、是错误,抑或只是一段插曲?让你的感受说话,一起来再次欣赏《再别康桥》,感受徐志摩为我们绘制的那幅美丽的无形画。为他的才华点赞。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短诗心得体会2

一个人,一个背包,一种相似的倾诉;一首音乐,一种心情,一方温暖的港湾;《旅行札记》与您相约,一起感受生活。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醉女!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1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首诗,想必大家都听过,今天的我要和大家来聊的便是这首诗的作者,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年)。名章垿,字槱森。是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不过,这首诗的意向已超越了它自身。我i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的偶然的交会,用不重复。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了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诗人从中领悟到了人生中许多“美”与“爱”的消逝,书写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这就是这首诗深含的人生奥秘与意蕴。

而徐志摩的感情是节制的,情态是潇洒的。他把最难以割舍、最可珍贵的东西消逝后而发生的失落感,用了貌似不经意的语调予以表现,使这首诗不仅在外观上达到了和谐的美,更在内在的诗情上,特别地具有一种典雅的美。诗的上下两段中间两句,“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与“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蕴含了非常曲折的心态,非常细腻入微的情意。一方面,有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诗人克里丝荻娜在《记住我》中所写的“我情愿你忘记而面带笑容,也不愿你记住而愁容戚戚”之韵味;另一方面,也可体会到一种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故作达观的苦涩情调。这两方面,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模糊的审美体,不断地思索、体会,不同侧面的观赏、玩味,都会有新鲜的感悟。显示了相当典雅的情趣。

2

走进海宁——徐志摩的故乡

海宁黄湾

现今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始于西汉,因吴王濞煮海为盐、在沿海设司盐之官,故名。盐官镇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农历八月十八的观潮节。传说这一天是潮神伍子胥的生日。战国时伍子胥帮助吴王夫差击败越王勾践,并力谏夫差杀死忍辱求和的勾践,夫差不予采纳,反而听信谗言赐子胥死,以皮革裹其尸,投之钱塘江。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协助下,灭掉吴国,文种的下场与子胥类似:被赐剑自刎,葬于山阴。相传子胥从海上背负文种,一对冤魂素车白马,踏浪来去,成为潮神。南宋时,每年都在潮神生日这一天于钱塘江祭潮并检阅水军,以纪念两位忠臣,农历八月十八定为观潮节。

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为了祭奠投水自尽的大诗人屈原。而观潮节,怀念的是被冤杀后尸沉江底的名将伍子胥。这是一文—武的两个节日。如果说屈原心中更多的是委屈,体现在伍子胥身上,则彻底是愤怒了。难怪钱塘江潮总是咆哮而来,仿佛充满怒气。纵然人间不平事太多,钱江潮,敢于鸣不平的。此乃性情之潮。永远怒发冲冠的样子。

赏花、看山,探访古人的足迹,哪里有看潮来得刺激?真想长出一双额外的眼睛。慢慢地看,细细地看。看来看去,还是看不够啊。

海宁潮是活着的古迹。远胜于那些死去的风景。或者说,古老的海宁潮,几乎每天都要复活一次。钱塘江是因为举世无双的特大涌潮而出名的,海宁,千百年来一直是观潮胜地。说不清谁是第一个看潮的人,但我眼前的潮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看过,乾隆、林则徐看过,孙中山、毛泽东看过,王国维、徐志摩看过……终于,轮到我了。但我注定不会是最后一个。

我站在他们站过的地方,看他们看过的风景。看潮水,同时也看那些先期到达的名人,穿着各个时代服装的身影。也许我看到的只是幻影、只是自己的想像,但我更愿意相信:随着海宁潮在每一天的复活,远去的看潮的人,也逐渐复活了。他们组合成另一道人潮。

瞻仰不死的潮水,莫非也能使人永生?他们出类拔萃,仿佛借助了潮汐所给予的神秘力量。

在海宁,恨不得多长一双眼睛,近看海潮,远看人潮。海的浪花、人的精英,交汇在一起。甚至使我这样平庸的观众,也无法平静。

花开、花落。日出、日落。潮涨、潮落。真的看不够。

只要有看潮的人,潮水就不会失去意义。只要有现实与未来,过去的岁月,就不会失去记忆。看潮的人,在羡慕那些弄潮的人。

我甚至想:若干年后,谁会在看潮的同时,无意间看到我呢?看到我在若隐若现的人潮里,东张西望、左思右想?哪怕他看到的不是我的身影,而只是这一篇文字,我也满足了。那证明我并没有真正地消失。

3

接下来我们说说海宁的“吃”

五芳斋粽子

嘉兴五芳斋粽子为鲜肉粽子,他的外形整齐,包裹均匀,用筷子分成四块,块块见肉,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香鲜。已经有近百年的制作历史了。

海宁京粉当地人叫“京粉头”, (一种类似凉粉的食品,以汤煮食)做法是将粗的短线粉煮烂,用小火煨在炉子上。上桌以前,用漏勺装上大半碗,加上高汤,然后再加上如榨菜末、猪肺末、猪心末等,是当地一种风味独特的小吃。海宁美食以江浙名菜为主,并融汇了沪、川、粤、京、淮等地方菜系,异彩纷呈。无论是豪华富贵的食府,还是遍布街巷的酒楼,都可以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海宁的西瓜是当地的特产。它皮薄、汁多、味甜,是夏季解热驱暑的最佳瓜果。如果是冬天来到海宁也不必感到遗憾,这里有非常美味的红烧羊肉可以品尝。还有海宁的京粉和萝卜条也很有风味,街边小店里都能买到,大家不妨尝一下。

4

徐志摩出生成长在浙江海宁的小桥流水人家中。尽管在他一生中,多种文化冲突和碰撞都留下了印记,但故土文化是深深烙在他血脉里的。徐志摩的灵魂深处总是萌发着“性灵”的生机。他的诗情浪漫、飘逸,是其日常情感积累的反映,也潜藏着他童年的生活经验;江南的地域文化对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徐志摩诗歌中的常用词汇、水性情怀、浪漫诗魂等都显示了他与故土的不解情缘。

徐志摩大约有15年时间是在硖石小镇上生活的,在他走出去的年月中,也常常回到这里,在“三不朽”寺里创作了不少诗歌。《东山小曲》中流露了对家乡东山秀丽景色的深情,抒发了天真、纯朴、浪漫的性灵。《雨后虹》中袒露了他的心声,即在自然界中得到感官的满足最可贵。

家乡的田野、云彩、晚霞、花鸟等,这些典型的情景,给徐志摩的不仅是灵感,还有拥抱这纯美的大千世界的胸襟。他诗歌中那些特定的意象以及衍生意象,都隐含着“水”、“飞”的原型。

小桥流水人家


今天的《旅行札记》就到这里了,下期我们再回。

徐志摩短诗心得体会3

1931年的今天,一架飞机从南京飞往北平,因遇漫天大雾而在济南触山坠毁,诗人徐志摩不幸罹难,年仅34岁。噩耗一传出来便震动了整个文艺界,连鲁迅都剪下了当时的报纸。蔡元培专程为他写了这样一幅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

毕生行径都是诗;

/ 偶 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此诗写于1926年5月,乃是诗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昔时徐志摩偶识林徽因,燃起爱情之火、诗作之灵感,一挥而就有此佳作。初载于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

/ 致 梁 启 超/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

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

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

人谁不怕艰险?

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

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

1922年秋,徐志摩回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徐志摩离婚通告》,立即成了头号新闻,成了中国离婚第一人。一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将恩师梁启超的规劝置之脑后,活得认真执拗、潇洒自在。

▲ 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 沙 扬 娜 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1924年5月,徐志摩陪泰戈尔访日期间所写,是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赠日本女郎)中的最后一首。沙扬娜拉即日语“再见”的音译。

/ 月下待杜鹃不来/

看一回凝静的桥影

数一数螺钿的波纹

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

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

月儿,你休学新娘羞

把锦被掩盖你光艳首

你昨宵也在此勾留

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

听远村寺塔的钟声

象梦里的轻涛吐复收

省心海念潮的涨歇

依稀漂泊踉跄的孤舟

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

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

风飕飕,柳飘飘,榆钱斗斗

令人长忆伤春的歌喉 

此诗写于1923年3月,最先发表于1923年3月29日《时事新报·学灯》。

徐志摩与林徽因两人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徐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在月下等待着与意中人约会,但她却没有来,故而有此诗。

/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928年,徐志摩在经历种种挫折、痛苦与思索后所作。徐志摩一直在追求理想与美的状态,但他的爱情却永远处于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圣洁高贵之中,一旦接触到实际,幻想归于破灭。

全诗共六节,每节的前三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诗中用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

/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走了。

胡适曾说:“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适、更悲壮的了。”

林徽因写悼念文章说:“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

他会站在雨中等彩虹;常走几里路去采几茎花;费尽周折去看一个朋友说两句话;坐长途火车去乡间拜哈代;抛弃博士学位到英国拜罗素为师;甘冒社会之大不韪争他的恋爱自由……

为浪漫而生的人,

只能浪漫地死去。

来源:《吸烟与文化》、徐志摩作品集、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整理/编辑:陈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