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精神、能力、心态、形象同生共强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建设社会主义心得体会1作者:沈壮海(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武汉大学教授)
《文化强国的关键要素及其建设研究》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结题成果。从2013年课题正式立项,到荣幸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于今年付梓出版,已是整整十年。十年之程,责任感、荣誉感与压力始终同行。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发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号召。在这一背景下,课题立项时,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研究已如火如荼。如何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有新的推进?在反复研磨的基础上,我们将探讨的主题聚焦于文化强国的关键要素,以期能够进一步弄清楚到底哪些方面最有力地体现文化强国之“强”、关乎文化图强之“路”,弄清楚如何有效推进这些方面的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要素及其建设研究》始终沿着“当代中国要建成文化强国必须切准哪些关键要素、如何推进这些关键要素的建设”这一核心论题而展开。
在成果中,我们努力揭明“关键之要”。文化强国的关键要素到底有哪些?这一问题的答案,蕴藏于生动的事实之中。沿着历史之维、现实之维,在深入考察两汉、唐、宋等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盛世,深度剖析美、英、法等国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文化精神、文化能力、文化心态、文化形象是一国之为文化强国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互动与共生中推动一个国家文化强国的实践进程,表征文化强国“强”之所在。“关键要素”的提炼,是一个反复研读、系统梳理、由繁索简、细致考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研读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历史文献与新近政策,梳理、消化国内外相关经典文献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为更清晰地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图强的时代图景,我们辑、译了一定体量的反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文化建设现状与走势的外文文献,分析研判,去粗取精。纵、横的历史和国际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将对文化强国关键要素的归纳提炼奠定于可靠的历史与现实基础之上,也为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丰富的历史养料,有助于展开更为清晰的时代与世界参照。
在成果中,我们努力阐析“支点之理”。即在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阐明文化精神、文化能力、文化心态、文化形象及其建设对于文化强国所具有的独特战略支点意义。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文化精神是一种文化体系所蕴含的基本的、起主导性作用的思想内容,指引着文化发展的趋向,彰显着文化认同的引力,影响着文化创造的进程,既是一种文化体系发展高度、发展状态的重要标志,又对一国之文化图强具有精神引领意义。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力,既是其文化发展的内在依据,也是其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一个文化能力贫困的国家,不可能在文化的制高点上欣赏气象万千;一个不注重文化能力涵养、厚植的国家,不可能长久保持文化上的荣光,不可能成为文化旅途上突起的新军。世界文化格局、文化版图的一切变化、调整,背后的根本因素即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能力的消长变化。文化心态既是社会发展现实包括文化发展现实在社会心理层面的呈现,又对社会发展包括文化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一定铺垫着支撑其文化高势位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心态。综览古今中外,盖凡文化上的强盛之世,莫不与进取、开放、热情、从容、自信等联系在一起。一国是否成其为文化强国,既有赖于扎实的文化建设,又离不开有效的文化传播、形象塑造;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高度等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同,是其文化强国地位真正确立的重要体现;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最核心的内容。
在成果中,我们努力探寻“建强之路”。关键要素唯有真正建强,才能发挥关键要素的作用;与此同时,一国之文化精神、文化能力、文化心态、文化形象,都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存在,其形成发展、强化趋新,均有其现实境遇、独特课题,不能空论。在对当代中国文化精神、能力、心态、形象建设的研究中,我们注重立足现实、把握关键议题,深入探讨这些方面建设的关键环节、有效路径。在对当代中国文化心态建设的研究中,突出关注自信、开放、日新等文化心态的建设问题,以求推动社会文化心态更加自尊自信、悦人悦己、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在对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建设的研究中,提出应当“存特色”“彰新意”“倡共识”,树立自信自立、生机蓬勃、开放包容的新时代中国文化形象。在对文化精神、能力、心态、形象建设专题分述的基础上,我们还从整体上探讨了以创新创造为主线、推进此四者同生共强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鲜明地书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所高高举起的旗帜上,表达着全党全民族的文化心志,感召着全民族的文化趋赴;是一个生动展开中的宏伟实践,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研究的重大课题。任何已有的认识和成果都将是初步的,我们将围绕这个重大课题持续探索、不懈努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7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建设社会主义心得体会2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如何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学习教育中充分汲取党员干部滋养初心、炼灵魂的营养,如何读懂、永葆这历史逻辑的一树繁花如何激发传承初心使命的游动能,如何保、积攒干事创业的冲劲、韧劲、实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四史”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也要不断跟随党的步伐,立志从“修心”开始,学习“四史”,并运用到工作与生活中。学习“四史”能够了解历史事实、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得出历史结论,而“修心”即净化心灵,修养心性。在“四史”学习中,往往能从了解历史的进程中,使自己的党性得到净化,也只有经过“修心”,才能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将自己在工作中待人接物谈吐等变的更为亲民,真真做到为群众排优解难。学“四史”,以“修德”立志坚持个人品德。
总之,传承“四史精神,将其力量转化到实践中去,要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要知史爱觉、知史爱国,进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建设社会主义心得体会310月16日上午,我满怀激动的心情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深受鼓舞,有几点认识体会:
第一,这次大会意义重大。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高屋建瓴、总揽全局,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指导性、理论性、实践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执着和坚定,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谋划复兴伟业、擘画强国蓝图的历史主动和使命担当。
第三,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令人十分难忘。中共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报告指出,十年来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亲历者、参与者,云南民进的全体会员共同见证了这段历史,我们深切体会到,“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第四,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云南民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地方组织,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二十大精神上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报告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更加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团结带领全体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民进中央常委、云南省委会主委)
上一篇:送培下乡心得体会,最新合集
下一篇:纪律教育活动心得体会,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