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读《大学》心得体会,最新合集

【素质能力提升进行时】学有所思 行之有向 厦门大学培训心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五原县人民检察院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读《大学》心得体会1


· 素质能力提升进行时 ·

近日,五原县人民检察院5名检察人员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参加了巴彦淖尔市检察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综合素能提升培训班,丰富的课程让检察人员们收获满满。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专题,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现场教学,对每一位检察人员来说都是知识盛宴,精神大餐。学有所思,行之有向,现将参训检察人员的学习心得体会摘登,供大家交流学习。



学习心得




参训人员: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邬朝霞


在参加巴彦淖尔市检察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综合素能提升培训班时,有幸聆听了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洪认清教授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课程,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教授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解读,让我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依法治国有了系统性、全面性的了解掌握。





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实践的精华。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最高检“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总要求的关键一年,检察机关服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各项任务势必更加繁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灵魂和主线是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只有站在政治高度看,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才能领会更透彻,工作起来才能更有预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着力提高自身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具体到检察工作,就是大到全院工作,小到本部门工作都要放到“国之大者”中去定位和谋划,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更大格局去谋划推进检察工作,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凡事多考虑政治因素、讲求政治效益,做到观察处理问题站在政治高度,安排部署工作考虑政治影响,组织实施任务估量政治后果,面对风险挑战敢于政治担当。





检察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党的绝对领导是检察工作的最高原则和最大优势。检察机关要坚决做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在哪里,检察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检察职能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我们知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强调“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这就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检察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那么如何将党的新部署、新要求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如何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跟上,在行动上跟进。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准确把握检察工作历史定位、历史使命,全面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的责任感、紧迫感,把政治要求融入检察工作,将旗帜鲜明讲政治落实到检察工作各环节,锚定目标不放松,心无旁骛抓落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





进入新时代,检察机关形成了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法律监督新格局。近年来,检察机关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落实、民事虚假诉讼监督、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公益诉讼检察、未成年人检察等重点工作。面向未来,也就是从今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检察机关要充分履行法律监督特殊“专责”,推进“四大检察”与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度融合,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立足自身工作职责,洪认清教授的课程让我更加坚定要“把准实际,鼓足干劲增信心”。

一是持续推动民事、行政检察精准监督。 要主动出击,拒绝“等”“靠”思想,进一步加强对生效裁判、调解书的监督,同时扎实开展对民事、行政审判、执行活动的监督,加大对司法不公背后深层次问题的监督力度。同时高度重视上级院部署的专项活动,加强实战练兵,提升监督能力,加强总结,提炼检察监督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典型案例,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社会知晓度。

二是持续做实做好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要理解好、把握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全面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巴彦淖尔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大生态检察领域办案力度,加强跨区域协作,不断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融合保护,与贯彻落实自治区检察院部署的“生态检察三大协作统一行动”结合起来,与正在推进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切实做到脑中有思路、手中有办法,全力打造生态检察品牌。

三是持续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检察人员。实现检察工作现代化,重心在基层,关键是人才。我院“废改建”多项管理和考核机制,有的放矢抓实检察人员考核,倒逼检察人员释放优势潜能,但是,整体检察队伍素质与党和人民的新的更高要求相比,存在队伍结构不优、队伍向心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加快推进政法队伍“四化”建设意义重大,大力度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要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检察履职能力建设、纪律作风建设,着力完善职业保障制度,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增强全院检察人员“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拒绝躺平”的精气神。




出品:五原县人民检察院新媒体

编辑:邱 洁

初审:张 姣

复审:马如剑


读《大学》心得体会2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题:学好用好权威教材 凝心铸魂汇聚力量——各地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情况综述

新华社记者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在全国出版发行,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这部选读,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至2022年10月这段时间内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材。

党中央专门发出通知,对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提出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更加深刻体悟真理的味道、思想的力量,更加坚定地沿着科学理论指引的正确方向,积极投身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原著领引,把握原理感悟真理

走进北京图书大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图书”专区前,《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摆放在显眼位置,吸引了许多读者驻足阅读。

时间回到一年前。2022年5月,党中央作出编辑出版《习近平著作选读》的重大决定。编辑出版选读,旨在引导读者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思想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坚持精选精编原则,注重选编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各领域各方面提出重要思想观点的文稿,选编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的文稿,选编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和国家事业根本方向和长远发展重要论述的文稿,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时代课题、引领实践发展、推动伟大变革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一位编辑组成员介绍道。

选读以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开卷篇,其他著作按时间顺序编排,共收入147篇重要著作。这些著作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大量文稿中精心选编出来的,都是富有原创性、代表性、标志性的重要文献。

选读在时间上贯通新时代10年,内容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全面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其完整的科学体系,能够帮助读者更好从整体上、体系上学习掌握党的创新理论。

“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读原著、学原文。选读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原文呈现,这样可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准确、更直接地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原义。”一位编辑组成员表示,编辑过程中,坚持尊重历史、忠实于原著,充分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和鲜明风格。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编辑,《习近平著作选读》于2023年4月3日正式出版发行。这是第一次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名义编辑出版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

“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重大政治任务。”党中央发出的通知强调。认真学习选读,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奋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学细悟,武装头脑铸魂增智

4月2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微讲座”在天津大学附属中学开讲。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宇讲得深入浅出,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

“我们把理论学习融入主题教育,把《习近平著作选读》融入日常教学,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张宇说,作为思政课教师,更要学好用好这一权威著作,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努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精学深研、结合实际,才能让理论武装走深走实。

北京大学校园内,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掀起学习热潮。学校通过《习近平著作选读》读书班、“同人民一起开拓 同祖国一起奋进”主题展览、专题座谈会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推动理论学习覆盖面更广、效果更实。

“我们在学习中密切联系高等教育工作和北大实际,逐句研读选读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与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关的重要篇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对高校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任羽中说。

坚持以学为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潜心学习中把握精髓要义。

拿到《习近平著作选读》后,辽宁省沈阳市发改委政策法规处处长李春华第一时间进行了学习。

“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体会这些重要论述不仅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选读,我们不仅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掌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李春华说。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学铸魂,不断夯实思想根基。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广州白云机场三期安置区项目职工书屋里,一场读书会正热烈进行。

“只有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才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读书会上,中建四局一公司党委副书记朱羽将理论学习与专题党课相结合,带领30余名党员团员一同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

在现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白思敏作为代表分享了学习心得:“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通过学习我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强调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把坚定的理想信念植入灵魂、融入实践、嵌入岗位,以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诠释对理想信念的坚定。”

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从中原腹地到雪域高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将《习近平著作选读》作为必读书,在学习中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和崇高风范。

“我们邀请社区干部群众一起阅读学习,在读到《使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这篇时,更是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党委书记桂小妹说。

2020年,在抗疫关键时期,桂小妹和同事们在一线连续奋战,在武汉保卫战中构筑起社区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我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历史担当和深厚的人民情怀,体会到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也愈发深刻感悟到‘人民’二字的根本性意义。”桂小妹说,社区干部是基层党员群众的连心桥,我们要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导向,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坚信笃行,以学促干推动实践

武陵山下,雨后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云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这个曾经的穷山沟,如今已蜕变为村寨美、产业旺、旅游火的“小康村”。

9年多前,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开启了这座深山苗寨的巨变。“选读中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我们致富路上的‘金钥匙’。”十八洞村村委会副主任龙书优说,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结合村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学习中坚定理想、奋发进取。

“选读收入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篇目高屋建瓴,细细读来感触良多。”44岁的刘世萱,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海洋环境智能监测技术院士创新中心的学术带头人。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海洋仪器装备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刘世萱表示,将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融于心、铸于魂,把自身工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提高海洋仪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作出应有贡献。

聚焦主责、立足主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学习中真抓实干、担当作为。

石钟山下,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由此向上下游延伸,江西省九江市境内152公里的长江岸线,宛如蓄势之弓。

连日来,九江市生态环境局忙着调研排污口整治工作。“通过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我不仅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学习到总书记在调查研究中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如何‘解剖麻雀’,如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谈太煌说。

“相对容易的整治工作都已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谈太煌表示,接下来将加快完成排污口整治工作,筑牢长江生态屏障,让一江碧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汲取力量、锤炼品格,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本领。

“党校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大熔炉、提高为人民服务本领的大学校,肩负着以学促干提升干部能力的重任。”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李涛表示,作为党校工作者,将自觉把学习成果运用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中,运用到研究问题、咨政建言中,引导学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指导工作。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为民服务的岗位上,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在基层实践的第一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读《大学》心得体会3

人生虽长,但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影响人生的经历却只有那么几段。上大学之前,我的人生阅历中刻骨铭心的经历有这么几段:一是经历1959至1961年的三年大饥饿,使我亲尝饥饿的痛苦;二是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使我亲罹“唯成份论”歧视的厉害。而有幸能在而立之年考入大学,则使我获得人生转折和思想觉醒。

我是1968届高中毕业生,当初上高中而不上中专或就业,就是为了一心考大学,但文革打破了我的大学梦,因出身不好上山下乡竟达十年之久。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首次高考,当地尚未从“文革”恶梦中苏醒的当权者竟然不准我报名。到1978年高考,才得以准许报考而实现少年时久宿之后又绝望了的大学梦。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和所有的同学一样无比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一门心思沉潜于学业之中。每天生活三点成一线:宿舍——教室——图书馆,许多星期天也是如此。还有几个寒暑假中甚至没有回家,而是跑到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抄录地方史资料。

在生活费用十分拮据的条件下还节衣缩食省出一点钱购买书籍,如《史记》《资治通鉴》、段注《说文解字》《辞源》等等。在古汉语和英语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力求比较熟练地掌握这两门工具,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牢基础。在校四年,三获“三好学生”或“三好学生标兵”称号,毕业前还参加了留校任教选拔考试,获前三名成绩,无奈还是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中学教师。

后来,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言论出版的放宽,从许多著作和文章中发现,因极左路线的影响,在大学所接受的课堂知识,尤其是历史专业课程,大部分“史实”有违真相,观点和结论也经不起检验(当然这不怪老师们)。如此说来难道在大学白下功夫没有学到什么吗?不,如一位哲人所说,大学给予学生的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当你离开学校后的很长日子里,你忘却了课程之后依然在你身上发挥作用的那些东西。我十分欣赏这一见解,体会到这实在是过来人的真知灼见。三十年来大学之与我,起码有以下收获。

第一,锻塑了知识分子的基本良知。在老师们的指引下,读了一些课程外的书,对王国维、陈寅格等学者坚持的“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真心服膺。陈寅格在王国维碑文中写道:“先生之著书,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应是古今真正知识分子应具备的人格操守。

如果坚守不了“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永远成不了一名人格独立的知识分子。这一思想侵润到我心灵后,彻底反思了以往的幼稚和愚懵,开始独立思考观察判断。在这三十年的实践中,我宁可保持沉默,也不违心说话和办事。在这么长的时日里,不是没有机会转入官场或经商发财的机会,因了对这一思想的固守,只能在普通教师岗位上默默耕耘,心无旁骛地坚守到退休。对此我一点也不后悔,反而有种甘之若饴的舒心。

在这个转型期的纷攘社会中,各种思潮和主张如大海的浪潮不断激起又消退,各类学说和观点如万花筒般摇曳变幻,这主义那思想,这权威那新论,都不曾轻易打动或左右过我,非经我独立思考绝不盲从和追随。我读过许多正规的出版物,也看过不少坊间的印刷品,甚至各类功法养身书籍和宗教经典,但哪一种也没有左右过我的思想。也许我的认识和知识至今还有许多缺憾,但能独立思考这一点却一直坚持着。

第二,认识到学习历史对树立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由于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历史学往往成为政治的附庸而被任人“打扮”。加之经商大潮的冲击,人们对历史学失去信任或兴趣,在许多大学,历史专业从一级学科滑到边缘学科甚至被取消。但是,我从大学学习中深刻体会到历史素养对构建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钱穆的《国史大纲》是当年金宝祥先生多次给我们推荐的书目之一,只可惜当时难以借到此书。只有徐斌同学从省图借到后细细读过一次(毕业后我因缘从台湾购到此书)。

从徐斌手中我曾抄录了钱穆先生在篇首《凡读本书先具有下列诸信念》中的数句话:“一、当信任何一国之民,尤其是自称其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之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个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个有知识的国民。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四、当信每一国必待其国民具备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基于上述认识,三十年来我特别重视历史教学,虽然其中也不乏应试教学的任务,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对历史的兴趣。

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已毕业多年的学生,在见面谈及当年的中学生活时,说中学课程忘了许多,唯对当年上历史课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同时,我也利用一切条件,对历史书籍的阅读未曾一日废弃,至今仍兴味无穷。据报载,新办的上海纽约大学,原计划不设历史和哲学专业,但美国方面一定要坚持设这两个专业,认为不设历史、哲学专业则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大学,历史和哲学应该是大学生的基础课程。可见,要成为“有知识 的国民”,历史和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

第三,培养了终生学习、读书不辍的自觉性。在我们上学时,给我们上课的教师中大部分人已到中年或老年,但他们刻苦治学的精神至今难忘。金宝祥、王俊杰、郭厚安、宋中福、李庆善等老师不以年岁渐老而颓唐,仍孜孜不倦地读书治学,退休之后依然坚持读书、思考和著述。在上学期间我们还有幸聆听了一些杰出学者的演讲,如张舜会先生讲的文献学、田昌伍先生讲的先秦史、赵俪生先生讲的古代史、李健吾先生讲的法国小说史、日本藤枝幌教授讲的敦煌学等等,这些演讲从多角度展示了大师们的治学、思考的风格和方法,启迪了我们坚持终生学习,以书丰富人生的心智。

由于工作性质和生活条件的限制,我虽然未能从事学术研究,但却保持了读书不辍、以书为伴的深厚兴趣和持久习惯。在偏僻的西部小城,无论工作忙闲、情绪好坏,我始终乐于读书,在清韵烛光中与大师们神交。白寿彝主编的二十二卷本《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费正清的《剑桥中国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戴维斯的《欧洲史》,以及《史记》《资治通鉴》等成为我常看常新的架上书。还有黄仁宇、高华、辛子陵等人关于国共两党史的著作及王国维、陈寅格、梁启超等民国教授的系列专纪,从这些书籍的阅读中逐渐重建了我的历史知识体系。

我还饶有兴趣地关注着同学们的学术成果,徐斌同学赠我的《魏晋玄学新论》《王羲之传》《马寅初传》《王充传》,张文琳同学赠我的《国际友人与红色中国》等我都一一拜读过。从网上查阅过李华瑞同学研究明史的一百四十多篇(本)论著,王希恩同学关于民族学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对这些同学的成就我由衷感到佩服。

我尊重每个人的喜好选择,唱歌跳舞、打拳玩牌、经商发财、琴棋书画,只要所爱,皆有自益。我别无所好,就喜欢读书,一卷在手宠辱皆忘,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第四,提高了克已宽容、做人处事的修养。上大学前的我是一个典型的愤青,眼中容不得半点沙子,对人对事十分挑剔尖刻。通过四年大学生活,读书开阔了眼界,思考平和了情绪和气质。师友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学者风度,尊重人格、宽容大度的人文情怀,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了我的品德修养。我们师友中有善于独立思考、敢冲禁区、有主见不肯盲从的人,有志向远大、独辟蹊径、敢走打破常规之路的人,有厚道质朴、与人为善、诚实谦让的人,有沉默寡言、谨慎克已、循规蹈矩的人,有心直口快、胸无城府、坦荡爽朗的人,有谋事不谋人、尊重人格、大度宽容的人,有心智聪颖、善于处事、内敛稳健的人……生活在这样一群个性分明、此美彼长的集体之中,自然就会产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侵染,迫使你不能不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养性修身。

走出大学校门之后,对同事、对朋友、对学生、对家庭成员,我尽力持平和宽容态度,尊重他人的人格,包容他们的不足。在坚持原则中尽量做到不害人不损人,执行纪律中对事不对人或对人不算计人。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艳羡别人的荣耀,不歧视后进中的同事。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每一片树叶各不相同”的名言,承认每个人的差异,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不以已见强求于人。我也欣赏作家兰德“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的胸怀,欣赏别人的成就而不存羡慕,佩服他人的本领而不嫉妒,做一个知足常乐、忠守职责的普通教师就够了。当然这样说这样做并不是是非不分、正邪不辨,对一切歪门邪道、损人利己、欺负弱小、假公营私之类的卑劣现象,始终保持警惕,从不认同或苟从。如何做人是一辈子的修行,世道如何变化,追求真善美应是永恒不变的努力目标。

如今离开大学已经整整三十年了,大学生活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但忘却课程之后依然还留存下来的这些影响和精神因素将会永不褪去。这就是大学之与我的宝贵财富。





2012年10月15日

此文载于西北师大历史系八二届秋班毕业三十年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