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 凝聚文化强国建设磅礴力量,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双体系心得体会1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并特别阐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这一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历程的经验总结,更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引,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
“第二个结合”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的理论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结合,其深层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所谓“契合性”,代表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两个独立的价值体系,虽来源不同,却有着价值共通性;所谓“高度”,代表的是二者契合,是必然的、本质的契合,而不是偶然的、表面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语境下提出的,这种高度契合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一种强加,也不是一种外部嵌入,而是其自身固有价值属性的体现。如果没有“高度的契合性”作为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会缺乏相应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彼此滋养。一方面,“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和历史智慧养料,更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不仅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深深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之中,更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不仅使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得到开垦和激发,更让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下打开了创新空间。可以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在贯通、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和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相互融通,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深厚底蕴,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第二个结合”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历程的历史总结。
“第二个结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的充分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回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现代文明的壮阔历史,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用民族的形式、大众的话语来说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例如,用“实事求是”来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用“愚公移山”来激励中国人民顽强奋斗,用“知行观”来说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进行了系统整理与研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比如,邓小平同志用“小康”这一具有浓厚中华文化底蕴的概念来指代“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奋进历程的实践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在治国理念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修养方面,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以己度人”“推己及人”,要恪守“良知”,做到“俯仰无愧”;强调人要“止于至善”,倡导“兼善天下”“利济苍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做君子、成圣贤。在行为方式方面,以“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强调做事不弃微末,精益求精;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强调博采知识精华,畅游知识海洋。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第二个结合”生动实践的经验总结,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性的深刻把握,体现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结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来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的实践自觉,不断夯实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
“第二个结合”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践的科学指引。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相结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一系列基本思想理念,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传承弘扬讲仁爱的理念,守望相助、扶危济困;传承弘扬重民本的理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传承弘扬守诚信的理念,言必信、行必果;传承弘扬崇正义的理念,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传承弘扬尚和合的理念,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传承弘扬求大同的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时代价值,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适应、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协调。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道德理念与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坚持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人文精神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大力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深入阐发其文化精髓,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倡导中华美学精神,善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产出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具有大众亲和力的优质文化产品,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者:王维国,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双体系心得体会2下面,我们准备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首的逻辑原则,来考察一下我们中国当代社会治理体系,是否能够真正代表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
既然我们对社会治理体系的考察原则是以德为首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来考察我们中国当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初心与方向。
我们知道,要探究一种社会治理体系最初的发心和方向是什么,就需要我们从这种社会治理体系的源头说起。
而这种源头,应该包括历史的源头和体制结构的源头两方面。
我们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历史源头,应该包括的也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智慧源头,一个是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源头。
而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智慧源头应该是儒家文化的“以仁促和”、“礼运大同”。
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源头,我们应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人类伟大导师那个时代。
而体制结构的源头则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宗旨和执政理念。
我知道,对我列举的这些抽象的、被西方社会称为意识形态的内容,一些习惯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我们社会生活中污垢灰尘的同胞,会比较反感。
或许,一些持有不同理念的同胞,会在心里对我这种做法发出这样的疑问:
你列举这些内容有用吗?初心使命就能够说明一个政党、一种社会治理体系最终的优越性吗?就能够决定他们最终的正义性吗?
我认为,我列举这些很有用。
因为,虽然初心使命的正义性不一定能够决定政党最终的正义性,但缺乏了初心使命的正义性,就一定没有这个政党最终的正义性。
新冠疫情期间,看到美国因此感染死亡了那么多底层民众,而美国政府却根本不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疫情管控上,而是一直想办法甩锅嫁祸给中国,关键是,甩锅嫁祸中国,能不能减少美国民众在疫情期间的感染和死亡?
实力最雄厚、科技最发达、对人权喊得最响的美国,疫情感染和死亡人数却一直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而对此,美国民主党、共和党却没有一个为此做出反思。为什么?原因就是,其政党纲领里面可能压根就没有为底层民众生命和健康负责这方面的内涵,也自然就不可能存在这方面的反思和改进。
而在我们中国,为了控制疫情,最大限度的保护底层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组织起所有基层党员干部不分白天黑夜严防死守,一方面要顶住美国和西方利用人权议题的攻击抹黑的巨大压力,一方面还要想办法安抚因为长时间居家隔离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焦躁情绪和抗拒心理。作为农村最底层抗疫工作的亲历者、旁观者、参与者,我时时能够感受到基层政府所承受的那种几乎是无法承受的压力。
我想,如果通过中美两国在抗击新冠疫情这件事的鲜明对比,还不能让一些同胞充分体会到初心使命在领导层执政理念中极其重要的引领和主导作用,那么,我想,一些人可能不是因为睡着了叫不醒,而是因为在装睡着而叫不醒。
因此,我们观察问题,有很多时候,是需要变换不同的焦距、从不同角度、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来进行的。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出现一定的不足和漏洞,从整体上来说,也影响不了我们这种社会治理体系本身所具有的正当性、本质上的先进性。
各位同胞,以上这是我们中国当代社会治理体系在“德”方面的优越性。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中国当代社会治理体系在“才”方面的优越性。
其实,关于我们中国社会治理体系之“才”,我想,这里我不需要做过多论述,我们国家近三四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我国老百姓生活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就是最好的注脚。
可以说,中美之间现在越演越烈的综合竞争,根本原因就是,美国社会治理体系原来的强项“才”,在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巨大的效能对比之下,越来越相形见绌。以至于我们与美国经济实力的差距越来越小,并且实现反超的时间越来越可以清晰地做出预期。
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国想要保住自己的霸权优势,一是提高自身社会治理体系效能,二是想办法破坏掉中国的发展势头。
而目前的美国,在提高自身社会治理体系效能方面,因为体制本身根深蒂固的缺陷,根本无法做到。所以,维系自身霸权的唯一路径就剩下了打压中国发展势头、阻断中国经济发展进程。
我想,这应该是中美之间的竞争和对抗难以轻易化解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作为一个忧虑心理极重的人,面对美国这种竭斯底里、没有任何底线的打压,我既担心我们中国这次复兴因美国打压中断以后,再被美国像威逼肢解前苏联、俄罗斯一样,让我们中国以后永无出头之日;又害怕美国打压不成铤而走险毁灭了整个人类文明。因此,日思夜虑,整理了一些文字,想为增加我们中国的抗压能力增加一些助力,也为疗愈欧美、避免美国铤而走险做些努力。
双体系心得体会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包力 通讯员 陈颖
深圳市福田区彩田学校陈颖老师历时12年,先后为自己的两届学生搭建“双教平台”,即教育和教学结合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陈老师依据不同年级的特性和学生成长规律,制定了符合学生特点的各种活动,活动按年级、有针对性、有节奏、有秩序地展开,它们之间是衔接、关联和发展的。
陈颖老师是深圳市优秀教师,福田区未来教育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从事小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28年。目前任彩田学校六(1)班班主任,语文老师。
根据一年级学生特点写字量极少,口头表达意愿强烈,陈老师设计了一种学生说、家长记的形式——我口说我心;二年级学生,有少量的写字量,特别喜欢涂涂画画,于是,设计了绘本的形式;三年级往后,学生的写字量、书面表达能力会不断提升,陈老师设计了“采撷”(日记)的形式。
“双教平台”的持续顺利运行,在教育教学中意义重大。为了保持学生对平台的参与热情,陈老师又精心设计、并运行了一系列“助力系统”。
助力系统一:《童言趣刊》(《童趣周刊》)
陈老师推出了班刊《童言趣刊》(《童趣周刊》),将学生的文字变成铅字。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和家长都有机会使用此平台,她还根据文章种类、文体、水平、作者的不同,分了版面:精华版、升级版、大众版,小诗人之家,故事连载,家庭教育大家谈……至今,已经出刊150余期。
助力系统二:代币系统
1.写作卡片。陈老师和学生、家长合作,共同设计、制作精美的“写作卡片”,其图片元素紧紧围绕语文新课标中的“三大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字则精心选择学生文章中的“童言趣语”,并标明小作者。文章被录用的作者获得抽取卡片机会。
2.写作徽章。他们还自行设计“写作徽章”,用于“写作卡片”的升级。
3.稿费(代币)。文章被录用的作者,可获得对应数量的“稿费”(代币)。
4. 小写手市场。全班学生用自己写作获得的“稿费”(代币),在班级定期开放的“小写手市场”,为自己、家人、朋友选取心仪的物品。
“双教平台”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了其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1.“双教平台”的重要特点。1-6年级,无论哪种形式,陈老师都在设法使得这个平台具备并保持着下列特点:对每个学生而言,是宽松、自由、安全的(任何文字,只要是真实的表达,不会受到批评、以及过多的指点,获得更多的是鼓励和帮助)。在这个平台,学生被尊重、被接纳、被信任。他们愿意积极使用这个平台,展现真实的自我。要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除了助力系统的加持,还需要班主任公平公正、理解和包容,并和学生、家长达成共识。学生在平台上的一次次自由表达,也是对这个平台,从试探到信任的不断加深过程。
2.帮助老师了解、理解每一个学生。当这个平台拥有以上重要特点后,陈老师就能从中获得与每个学生密切相关的、大量的、丰富的、复杂的各种信息。她对其中特别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保存、梳理、归类,至今已整理了近千份。这些珍贵的资料帮助她了解到:当下各年级家长的教育观、价值观;各年级学生的成长环境、价值观、兴趣爱好、流行文化、热点问题、压力源、困惑、看问题的角度、方式、深度等等。实践证明,学生还会利用这个平台作为情绪出口,或救助、求救的“119”。
这些资料帮助陈老师尽可能地理解到每一个学生,并获得儿童视角,对他们合理定位,并从中及时发现教育契机,进行有效沟通、指导。沟通和指导的对象除了孩子,也包括家长。因此,十多年来,她记录了大量“沟通”、“指导”过程中的经典案例,总结了不少沟通技巧,指导思路。
双教平台中还有诸如儿童讲堂、小组合作等活动。
“双教平台”还只是陈老师“班主任工作体系”中的一个平台,实际上,她的班主任工作,是一个有系统的大架构,其中包含了多个平台。在陈老师的班主任工作体系中,每个平台,都开展了非常丰富的活动。
陈老师创建的多个平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这里的“宽松自由”不是从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优先这个角度来谈,而是给学生表达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判断的自由,犯错的机会,承担后果的机会,从后果中反思、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引导、自我控制、自我负责、自我评价能力。这是陈老师的教育愿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的具体实现。
审读:谭录岗
上一篇:泰山挑山工精神心得体会,最新合集
下一篇:审查调查工作心得体会,最新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