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熬”过了疫情,分享3个体会,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知阳杂谈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疫情之后心得体会1#2022职场年终盘点#
“疫情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人生海海,不过平凡一人。”
2022年发生了太多故事。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给了我们十足的振奋。南方大范围缺水断电,也让我们在烈日炎炎无比煎熬。
但在2022年,仍然持续着的故事,还是疫情。
网上流传着一句“笑谈”,说是疫情放开之前没有客人,疫情放开之后没有员工。
说是“笑谈”,实则辛酸。
可无论有多少故事发生,时间的长河并未停止,不管过得好还是过得坏,我们都“熬”到了2022年底。
在这一年期间,我有3个体会想要分享给大家,既是对自己一年以来的总结,也算是一种跟大家相互的勉励。
2022年我全年也没写几篇文章发到自媒体平台上。一方面是我这一年本职工作比较忙,另一方面是我确实在“疫情影响”的概念下,潜意识里给自己找了一个不写文章的借口。
事实上,在疫情之前我们很多人会找各种借口来逃避一些问题,但在疫情发生的三年里,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找到了一个很理直气壮的借口:受疫情影响。
但当我们发现钱包里的钱越来越少、信用卡的账单越来越大、好工作越来越难找的时候,我们才幡然醒悟过来。
不能够再用“受疫情影响”来给自己找借口了,因为借口找得好一点,除了让你安慰自我以外,并无法解决你的实际问题。
房贷依旧要还,工作照样要做,钱还是需要靠双手去挣才能得到。
“熬”过了2022年的疫情后,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在茫茫人海之中,我们不过就是平凡人一枚而已。
我们大多数人既没有啃老的命,也没有异于常人的才华可以在经济环境极其低迷的大环境下,轻松地活着。
所以,即便我们用“受疫情影响”来安慰自己,依旧需要艰难的活着。
或者换句话来说:即便没有疫情的冲击,难道我们就能活的很轻松吗?
借用李宗盛《凡人歌》中的一句歌词便是:“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我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感叹:“这一年很难。”
有开公司的老板关掉了公司,开始尝试着从做老板变成做员工。有开店的朋友转让了店面,跑起了外卖。
当然更多的,还是曾经每天抱怨工作的朋友,连抱怨的机会都没有了。
据统计,受疫情的影响,全国失业率大幅攀升。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企业因疫情原因,吸纳就业的能力降低了。
所以,大家都认为这一年很难。
但事实上,几乎每一年我都会听到同样的感叹。
其实并非只是这一年很难,每一年都很难,未来依旧很难。
我熬过了2022年,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我很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现实问题:明年,还得继续“熬”。
熬过了2022,还要熬2023;熬完2023,继续熬2024。
“熬”并非就是坏事,因为在“熬”的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是在经历一段又一段的沉淀。至于说这种沉淀能否给自己带来什么实质性改变,那就要看你是否能够抓住机遇,趁势而上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想,哪一年又不是一样的呢?
一个人最害怕的是对未来的“未知感”,但人生的精彩也是来源于“未知”。
2022年已成定局,2023年继续“熬”,人生在世,不就是在“熬”中度过的么?
我有一帮兄弟,加上我总共7个人。从高中时期到现在,20多年未曾有过间隙。
平时我们很少联系,微信群几乎都不怎么发消息。但一旦打个电话或者偶尔小聚一下,兄弟之间的感情依旧很好。
在疫情放开后,我们最常问候的话是:“你阳了没?”
能够让我们半开玩笑般问候这句话的,大概齐关系都还算不错。
无论大环境怎么变,我们生活如何起伏,朋友之间的感情是我们慰藉生活艰辛的重要调节剂。
三年的疫情,让我们变得更忙碌,也让相聚变得更难。
也正因如此,所以朋友之间的感情才会更容易被“见证”。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
这次疫情,不仅有阳性,有阴性,同时还有人性。
或许在工作上你有很多同事,但多少有点尔虞我诈的成分在里面;或许在社交场上你有一些人脉关系,但多少带着利益的趋向。
唯独“朋友”,可很纯粹地开玩笑,可以让你放下疲惫的伪装,用真心、用真实来交流。
朋友,不能让你不发烧、不咳嗽,但可以治愈你疲惫的身心。
我一位同事近期一直在照顾生病的老母亲。
他说,儿时的自己生病时都是母亲在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现在母亲病了,换做他来照顾母亲。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幸福的,因为不管你在外面多累多苦,你的父母都只会关心你是否穿得暖、是否吃得饱、是否身体健康。
父母在一直爱着我们。同时,我们一直也在爱着他们。
同事感触说:“如果老母亲走了,那就只能剩下点念想了。”
2022年,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也尝过很多辛酸,但至少我们还活着。
2023年,祝福大家能够有所爱,也能够有所被爱。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END—
疫情之后心得体会2作者:洞见·朱丽叶
惟愿,远方的你们,得健康,获自由,心坦荡。
我住的小区有一户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另外还有两三户正处于医学观察期,所以小区上了社区的防控名单,大门被封,外来人员禁止入内。
平时孩子们追逐打闹、老人聚集谈天的小花园,现在只有从头到脚全副武装的专业消毒员,和清扫垃圾的工人。
除了定时播放的防疫知识,小区里一片寂静。
即使已经复工,街上依然人烟稀少,这个城市仿佛是空了一般,处处笼罩着风声鹤唳又无精打采的气氛。
很多人在微博里感叹:
好想2020重启。
这个年我不过了,麻烦退我一岁。
2020可以重启吗?
光阴岁月可以退回吗?
不可以。
那我们能做些什么?
有人说,过去这段日子,是中国人的集体修行。
加缪在《鼠疫》中写了这样一句话:
“人类在这场跟鼠疫的搏斗中,所能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
渡尽劫波,对所有活着的人来说,比伤痛更重要的,是反思。
回望这一个月交织着恐惧和鼓励,泪水和希望的日子,我写下一个普通人,从这场灾难中,思考的几个生活真相。
01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每个人生活的阵脚一下子被打乱。
可是,生活总有各种意外,不确定才是常态。
命运随机出牌,我们自以为稳定的生活,就像沙堡一样,潮水一来立刻被冲垮。
甚至有人从历史中发现,如果一个人活到80岁,不可避免会遭遇各种困境:战争、饥荒、灾害,或社会动荡……
2020年的开局实在让人不满意,可既然已经如此,我们只能接受。
不能上学,就多看看书,为终将到来的常态做好出发的准备;
在家工作,就学学时间管理和远程协作,这将是大势所趋;
生意停摆,就让自己也停下来,转到事情的背后去看一看。
克服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
17年前的非典,引导刘强东从中关村的柜台走到线上,被隔离在家的马云创办了淘宝。
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时代,随之而来。
网上购物、网络教学、远程办公……昔日因非典而萌芽的新生事物,如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罗振宇说:“以前,变化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现在,变化就是生活本身。”
面对不确定的世界,稳住心态,做好确定的自己,才能找到下一个风口浪潮。
02
我的一个朋友开美容院,用心经营,收益颇丰。去年买了大房子,准备今年装修。
可如今迟迟不能营业,收入断了,房租、房贷却一分不能少。
她打电话跟我说:“现在知道了什么叫前路茫茫,风雨飘摇。”
不禁想起多年前的经济危机,公司不得以裁员,设计部门被整个划掉。
一位曾笃定自己不会被裁的骨干工程师,临走前对我唏嘘感叹:“我没有输给别人,却输给了大环境。”
他走后,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除了每个月领工资的技能,我还有什么本事?
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边界。
处理完每天的日常事务,精研专业,自我训练撰写方案。
直到有一天,我从前的总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兴趣接一个咨询案。
拿起笔学习写作,每天5点起床,趁着黎明前的宁静,在电脑前敲敲打打。
直到现在,写作的收入,已经追上我每个月的工资。
复工延迟时,我也设想过未来的种种变化,逐一盘点后,没有太多慌张。
人生中途,我们早已看清生活,没有岁月静好,只有一地鸡毛。
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
所以,我们要在安逸中,提前蓄势,才能在寒冬里,等到春天。
03
这一个月,我们好似被迫关在笼子里的鸟。
没有了出门逛街、看电影约会的快乐,才发现居家过日子,竟然平淡到如此地步。
重复的空间与作息,就像墙上的挂钟,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
一场疫情,猛地掀开了生活精致的盖子,看到里面寡淡的白开水。
如白岩松所说:人生的过程,5%是快乐,5%是痛苦,90%是平淡。
普通人生活中的大喜大悲,都极其有限。
我们绝大多数,是处在快乐和痛苦之间,平平淡淡地过完一天又一天。
这就是“过日子”的真相。
我们只是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找回它本来的模样。
当年结婚时,奶奶郑重地对我说:
“过日子不是每天手牵手去电影院,你要学会洗衣做饭,像个大人一样生活了。”
当时心里很是不屑,现在我才明白,她老人家是想告诉我,这就是寻常生活,我们要学会接受,并理顺它的脉络。
世间总有千般万般求不得,不如学会接受生活的庸常岁序,然后从90%的平淡中,试着把生活向幸福那头靠拢。
04
一场疫情,见证人间百态。
同时感染的夫妻双双住院,两人相拥大哭,然后再相互安慰鼓励。
过两天,撑不住了,又哭一场,再彼此打气……
就是在这极度煎熬之中,夫妻俩不断给对方鼓着劲,一天天挺了过来。
新冠时期的爱情,就是两个人搀着手走过命运的风起云涌,成就一场倾城之恋。
一位90岁的老婆婆,日夜陪护患有新冠肺炎的64岁儿子。
起初没有床位,老婆婆排了四天四夜的队,没有离开过。
饿了吃点泡面,困了在病床前眯一会儿。
直到儿子进入隔离病房,婆婆借来纸笔,颤巍巍地给儿子写下纸条:
要活下去。
所谓至亲,就是为彼此抵挡灾难袭击的人。
死生契阔之间,家人在旁,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
谢谢他们,也珍惜有他们相伴的光景。
哪怕朝夕相对,也别忘了给爱人一个拥抱,让他知道:我爱你。
孩子会顶嘴了,多听听他的想法,拍拍肩头,他会明白:你一直在他身后。
不能常回家看看,就多给父母打几个电话,告诉他们:
我想你们了,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05
疫情之中,有一则新闻,最让我心酸。
一个6岁女孩,爸爸被隔离,妈妈也出现不适,不得不去检查,出门前,哭着嘱咐她:
“你一定要乖乖的,听见没……”
新闻下有一个妈妈写道:
“戳到痛处。
孤身一人带着女儿在外地生活,远离亲友。
前些天感冒了,嗓子痛得很,不敢去医院,又怕传染女儿。
不知如何是好,只觉身边空无一人。”
隔着屏幕,都感到揪心的痛。
平安顺遂时,自诩高山流水。
可每一个孤单的个体,真的太脆弱了。
一旦暴风来袭,你可能瞬间堕入绝望的谷底。
疫情初起时,我家没有备下口罩。
老公的一位好友得知,立刻送来20个,让我们感动不已。
人生风云诡谲,看似平坦,实则危机四伏。
如果我们有一张亲密的人际关系网,就会有四面八方的力量为你托底,让你不至孤立无援、欲哭无泪。
有处得来的亲戚,就多走动。关键时刻,亲戚更靠得住。
有不错的邻居,好好相处,互帮互助,远亲不如近邻。
最好有一两个交心知己,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就成了你的救命稻草。
孤独并不可耻,活成孤岛却有些可怕。
身边有几个可以相互依靠的人,才能彼此支持,捱过各自的苦与难。
06
这次疫情发起于武汉,很多人指责从湖北出来的人。
可是啊,冲着他人比手枪,有三根手指是指向自己的。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场灾难里,每个人都是洪流中的一滴水,没有人可以自全。”
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可以幸免。
人生变数多,谁也不知道大自然的报复,下次会落在哪里。
不要再问2020能否重启了,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从头再来。
但是,我们可以丢下自私,学习宽容与体谅。
杨乐多在微博上写了这么一件事。
她在手机上买了些菜,外卖小哥不小心把鸡蛋打碎了,带着哭腔说:“我赔,求求您别给差评。”
她安慰小哥:“没事,不用赔,快去送下一单吧。”
回家后,发现所有的鸡蛋都碎了,她给小哥发了条短信:
“鸡蛋只碎了一个。雪天路滑,注意安全。”
为什么发这条短信呢?
“因为我知道,鸡蛋都碎成这样了,他一定也摔得不轻。”
河森堡有句话,我很喜欢:“当危险降临时,任何个体都是脆弱的。”
我们这个物种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有守望相助的本性。
现在我们要让这一本性继续发挥力量,就像我们在过去无数次做到的那样。
不要吝啬给他人的善意与慈悲,因为这份爱,最终会返到自己身上。
▽
正准备推送这篇文章的时候,手机上收到一则来自央视网的新闻。
2月21日消息: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
病毒终于遭到遏制了,这可能是初春最明媚的希望。
我们在慢慢恢复各自的生活,渴望尽快走出这段至暗时光。
我们期待着平凡的日子,早一点回来,回到不戴口罩的人间烟火里。
昨日无法重启,逝去的人不能再回来。
但,穿越这场暴风雨的我们,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记住这些天的眼泪与祷告,记住勇敢的人出现过,记住困境给予我们的启示,然后带着热情,更加认真地生活。
惟愿远方的你们,得健康,获自由,心坦荡。
灾难过后,春回大地。
天涯咫尺,你我平安。
疫情之后心得体会32019年12月8日——2022年12月7日,人们与新冠病毒斗争了整整三年,新冠毒性虽然减弱了,但传染性特别强,我们仍需加强防范,解封不解防。做好自我防护,刻不容缓。疫情三年,我们很值得反醒:
一觉醒来,封城、封村、封户的事情常有发生,风平浪静的昨天,往往因为一例阳性,便招来了满城风雨,病毒传播速度之快、之广、之奇,令人防不胜防,隔离、核酸、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成了当今生活的标配。
正因为病毒的离奇,以及开始时的肆虐猖狂,传染性、致死率,使人听到病例,便会毛骨悚然。也因此对身体健康格外的关心、关注。
如今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很多,早晨锻炼、饭后散步、均衡饮食,健康养生,人人都成了养生高手,聚集打牌、聊天的人少了,纷纷走出了家门,走进了运动场所。
病毒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不注意防范,随时都有中枪的可能。
幸福不再是官大官小,钱多钱少,而是家人平安,健康,没病没灾,就是最幸福的模样。
不再攀比金钱地位,车辆房舍,而是谁最健康,谁最潇潇洒洒,年轻漂亮,谁能泰山崩塌心不慌,家中有存款、有余粮,即使封堵,也泰然自若,不慌不忙,居家读书娱乐,充实大脑,这就是幸福的模样。
什么东西,当你失去了才知珍惜,什么事情,当你经历了才有感悟,疫情三年,教会了我们太多的人生道理,保持善良,行善积德,对身边人好点,别计较恩怨情仇,相遇、相识、相处、相知都是缘份,百年修得同船渡,千里修得共枕眼。
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天,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旦错过,再难相遇,互敬互爱,开心生活。
上一篇:抗疫家书心得体会,通用3篇
下一篇:抗疫表彰心得体会,最新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