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黄大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胡凌凯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黄大年电影心得体会1精神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作为一位海归学者,黄大年同志把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融入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将自己的所有的精力投身于对科学精神的无限追求和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彰显出强烈感人的人格魅力。斯人已逝,但他的报国情怀、执着追求、高尚情操却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大力践行。
学习黄大年,要始终怀有至诚报国的远大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品读黄大年,无论是他“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毕业赠言,还是“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的坦然觉悟,亦或是当国家召唤时他放弃外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具体行动,都在告诉我们,正是因为黄大年同志把个人的信仰和生命价值融入到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去,才有了他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毕生的行动自觉。信仰关乎立场,信仰关乎责任。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把住原则、辨明方向,始终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心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习黄大年,要自觉树立献身事业的执着追求。献身事业是对生命意义的最高诠释。品读黄大年,无论是他日夜奋战、攻坚克难、填补我国多项地质技术空白的精益求精,还是他以德施教、悉心培养科技人才的育人情怀,亦或是他赴西北地区指导地方科技建设、到发达地区指导经济转型的大局意识,都在告诉我们,把生命最绚丽的部分奉献给了所钟情的事业,才会像黄大年那样“青春无悔、中年无怨、到老无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典范,努力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以工匠精神涵养专业素养,让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我们的职业追求,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人生精彩画卷。
学习黄大年,要注重培育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淡泊名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品读黄大年,无论是他忙于科学研究、没有精力去申报院士的的不计得失,还是他掌握数以亿计项目经费却绝不搞“拉关系”“请托说情”的公事公办,亦或是他耐心教导学生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以身作则,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才会有黄大年那样不计得失做人、坦坦荡荡做事的作风。“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标杆,无论处于顺境逆境,都始终保持定力、坚守初心,不务空名、兢兢业业,把淡泊名利作为自己的信念动力,脚踏实地干出一番事业,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黄大年电影心得体会2(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从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时期,到砥砺奋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无往不胜。
这种力量穿越时空、历久弥坚,照亮前路、启迪未来。
20世纪初叶,中国凋敝困顿。风雨如晦的岁月,首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犹如一道闪电,划破暗夜。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推动马克思主义走向工厂矿山。面对重重压迫,越来越多的工人捧起《共产党宣言》,主动吸收进步思想,汲取斗争力量。
人们还把一本本印有“大胡子”头像的小册子带到农村。信念的种子,开始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那个年代,无论身处何地,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追寻着信念中光明的样子。
1927年,背叛革命的国民党,悍然在全国“清党反共”,时任中共永修地委组织部长的张朝燮被匪徒杀害。远在莫斯科学习的王经燕毅然回国,在丈夫生前奋斗的地方继续革命事业。
王经燕和男同志一起跋山涉水,开展农村工作。一年间,全县共产党员发展至400余人。洒满思念的雨夜里,她轻吟起和丈夫共同谱写的歌词《我和你》,“伟大的理想,共同的志向,让我们生死与共,我就是你。”
1928年6月,26岁的王经燕被捕后就义。
芳华绽放的25岁和26岁,张朝燮和王经燕缘何带着牵挂,不惜身死事革命?
后人们,努力从书信中读懂他们的信念和抉择。
无数风华正茂的红军战士,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希望。而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1934年,红军集结时,江西瑞金华屋村17兄弟曾栽下17棵松树,告知家人“见松如见人”。他们奔赴沙场,一去不返。如今,这17棵“信念树”,仍蓬勃茁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人们踏上新的长征路。26岁的“背煤汉”马万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河北龙烟铁矿,这里供应着全国大规模建设急需的资源。
原“马万水小组”组员余长清回忆,“他抡着12磅的大锤,后来打800锤,打1000锤。别人三两分钟就不行了,马万水五六分钟打一个眼,他的力气太大了。”真实而迫近的危机感,推着马万水不断往前冲。这位执着坚韧的共产党员坚信,工人的双手终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60年过去了,最初只有18人的马万水小组,一步步迈向前方、走出国门,发展成一家年产值近3亿元的公司。
大道之行,一以贯之。历史的江河继续奔腾向前。
1977年,19岁的黄大年一路北上,从广西贵县来到了吉林大学。
大雪飘飞的日子,衣衫单薄的他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全然不觉寒冷。本科毕业时,黄大年在同学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下临别赠言。短短9个字,重若千钧。
炙热的信念,支撑着这些年所有的付出和疲倦,早已熔铸成他生命的内核。黄大年的回国,推动中国进入“深地时代”,用5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
英雄无悔,这个毕生追逐理想、坚守信念的共产党员,在梦想出发的地方,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祖国。
几代共产党人筚路蓝缕,埋头苦干,薪火相传,从不言弃。
这种信念,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今天,同样的信念正在“后浪”中引发共鸣。
光阴荏苒,地图上的世界,在百年间发生了深刻变化。混沌长夜的那一束束微光,如今已汇聚成璀璨星河。
陵谷沧桑,初心依旧。无论在哪个时代,共产党人追寻理想、为民谋福的决心从未改变,信念历久弥坚。
来源:新华网
黄大年电影心得体会3“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是黄大年生命的底色。
黄大年,中共党员,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1月8日因病不幸去世,年仅58岁。
1988年,黄大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以大我之心、赤诚之情,践行了他的入党誓言,更成为了亿万国人的骄傲。2009年,黄大年作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归国,以战略科学家的气魄,为国家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运筹帷幄。
回国后,作为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他秉承科技报国的理念,将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
他是给地球做CT的人,是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他的科研可以上天、入地、潜海。他让中国地球物理勘探正式进入了“深地时代”。多项“中国第一”由他带领的团队创造,中国的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了国外封锁。
为学、为事、为人,黄大年都做到了行为世范。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在黄大年的笔记本电脑里,给每个学生都建了学习笔记和读书报告文件夹,在开会休息时他通过邮件批阅。每次出差午休时间,他会通过视频通话,给学生解答问题。
“我是在为国家培养人才,马虎不得。”黄大年常说。他时长鼓励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了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
中国长春,吉林大学,地质宫,507室窗下始终有盏长明的灯。
那是黄大年常年办公的地方。他不求名利,甘于奉献,长年不休,带病工作,把生命最绚丽的部分献给他钟情的教育科研事业。
黄大年之一生,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把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篇章之中,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和留学归国人员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
2017年,这盏灯灭了,但黄大年的精神留了下来。从黄大年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传承,是最好的弘扬。
教育部于2017年启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黄大年式的“星火”在各学科门类、东中西部各省份燃起。
首批认定的20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来自全国200所高校。他们大道至简,万殊一辙,不畏艰难,始终如一。几十年兢兢业业,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远航团队构建了富有特色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60摄氏度高温环境下挥汗如雨仍坚守在测试现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教师团队在机电系统测控与信息化等技术领域取得累累硕果,形成鲜明的特色;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师团队为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有着70年办学底蕴的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轨道交通技术团队,成为全面助力铁路行业及地方轨道交通建设大发展的人力资源库……
三尺讲台,挥洒汗水为师;一方沃土,刻苦钻研为师;广袤天地,辛勤探索为师;知识海洋,传道授业解惑为师……而这些教师团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的通知,越来越多的教师团队获批,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使命。
斯人已逝,而精神丰碑永驻。
本报北京9月9日电
作者:本报记者 郭馨泽
上一篇:教师十九大心得体会,通用3篇
下一篇:云端美育课堂心得体会,最新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