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百日阅读心得体会50字,最新合集

我在头条的100天创作心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科普小家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百日阅读心得体会50字1

#2022生机大会#及#2022生机嘉年华#​双话题

时间不快不慢,转眼三个月我在头条已经待了100天了。也许对于头条已经十年的光辉历程来说,这100天确实只是冰山一角,不过我确实也有一些在头条的心得感悟。

我刚开始接触头条,是在一次偶然的浏览器阅读广告上,上面发布了一条在头条上的文章,我出于好奇,仔细看了一下,发现还比较有趣,于是我就点了进去,进去之后又看到了下面好多评论,然后我自己也发表了评论,突然觉得非常有意义,然后我就下载了今日头条。说实话,当时根本不知道发表文章阅读量啥的会有收益,只是觉得自己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然后来看的人很多,有一种成就感而已,或者说解答了相关的问题,与别人一起讨论也是一种自我价值展现的一种表现方式吧,当时出于这种想法,于是就时不时的发表一些文章,我那时也没固定自己每天必须要发几篇啥的,就是想到了一些什么就去发一下,也是跟灵感很有关系吧,当时主要喜欢谈论一些情感问题,或者是有关国家政策方面的,因为自己对这些方面很感兴趣吧,同时自己也阅读了解相关的一些知识,才敢妄自发表评论吧。有时候我们只要带着一种感觉,带着一种就是想输出内容,想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你会惊奇的发现,文章是越写越多,字数是越写越多的,因为你一直跟着了自己的感觉与想法,而不是去模仿与摘录,为什么说原创两个字意义深重,因为它带有自己的个性在里面,模仿永远只能是别人的影子,写出自己才是生活的精彩,写文章不只是给别人带来知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展现自我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无论自己写的好不好,文采高不高,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颗想要去写作的心,想要当一个合格创作家的化身,在创作的这100天过程里,有时候会发现自己词穷了,不知道写什么,于是我就会放松两天,看看电影,做做饭,去外面散散心,过了两天后又来写,突然又有了想写的东西了,毕竟大脑缓冲过后,总会有一丝新奇,我觉得在写那种回答问题的时候,是特别感兴趣的,那种既开动了我的头脑,又带给别人阅赏的画面是很快乐的,每当我回答完一个问题时,我总会对问题下面其他人的评论特别好奇,因为那才是我写作的根本目的呀,相与大家一起共鸣和探讨,所以说在头条的创作日子中,是值得的,是纯粹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热爱,我觉得一旦咱们到了这种境界,不单单是为了取悦观众而去专门的制作光鲜的外表与视觉,而是全身心的输出价值内容,无论最后结果怎么样,是否有播放量与阅读量,也对得起咱们对作家的一个解读吧!

百日阅读心得体会50字2

接上篇《与手机躲猫猫的100天,我爱上了读书写作》。在与手机躲猫猫的100天,究竟完成的怎样?女儿离开了手机,有哪些表现?不再依赖手机的我,有了哪些不同?离开手机,我的生活又有哪些改变?

-01-女儿离开手机的表现

第一天,女儿不时地问我,“妈妈,你的手机呢?“ ”妈妈,我想看照片,我想听儿歌,我想看大头儿子。”我回答说,“妈妈手机坏了,爸爸拿去修了。要修好久才能修好呢!“。女儿似乎听懂了点点头走开了。

过不了一刻钟,女儿便又来缠着我问手机的事情,见我还是同样的答复,仍旧不死心,接着说,“妈妈变魔术吧,妈妈变一个手机,妈妈什么都给我买,妈妈给我买个手机”。

尤其是午睡和晚睡时,因为有了几次拿手机哄睡的经历,睡不着时女儿便又翻来覆去缠着我要手机,即便我给她讲故事,或者给她放小熊优比故事机里的儿歌能够吸引一点她的注意力,但还是冷不丁就问起手机。

起初的几天女儿真的就像是犯了网瘾着了魔一般,在家玩玩具、出去玩耍都不够投入了。但3、4天过去之后,女儿问手机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后面再也不曾提起我的手机。

-02-不再依赖手机的我,有了哪些不同

刚开始几天,尽管每天我都藏得很好,但经常是女儿在客厅里玩,我趁其不注意就溜进卧室,拿出藏在衣柜里的手机,看上几眼,有时看到大半天也没有一条微信提醒,朋友圈也没有太多有价值的讯息,还会有些失望。还有过2、3次,女儿突然就走进来了,脚步也没一点声音,险些被女儿发现,还好我及时藏好了。

一周后,我偷偷溜进卧室偷看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有太多的朋友圈没有看,爬楼已然爬不动了。有太多的群信息没有看,索性也就不去理会了。我发现,根本也不会有太多重要的事情会因为我大半天不看手机就给耽搁了。而这一周里手机于我,朋友圈于我,并不那么有魔力了。

我睡前看手机的习惯也慢慢戒除了,全天里活在当下地做好每件事,在用心地陪伴女儿哄睡,用心地喂儿子之后,我发觉自己已经非常非常累,基本可以秒睡了,有时甚至比女儿睡得还要早。而这样好处是女儿见我睡着自己也乖乖地入睡了,哄睡难题似乎一下子也就突破了。

-03-离开手机后,生活有哪些改变

第一,剁手,我做到了耶。不知从何时起,我发觉自己爱上了网购,因为花钱有时真的是件非常解压的事情。压力大时,买买东西,在虚拟的网络市场游逛一番,虽不能如逛街那般养眼,但着实挑挑选选,买到了非常划算的活动价时,还甚是有成就感。

尤其,我一直对天猫超市的“翻牌赢福利(每次都可以翻到2-3种0.01元的日用品)”非常痴迷,或者准确地说,有时是因为看到翻牌赢福利里的物品非常超值,才开始没有需求制造需求也要买买买。

例如,明明女儿的奶粉还没有吃完,儿子的尿不湿还没有用完,便提前囤起来。以至于目前儿子4个月,快16斤了,还在用已经很勉强的S号尿不湿。该剁,实在该剁啊!

现在,终于意识到,网购虽然非常过瘾非常开心,但过度了,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减压方式,毕竟看着居高不下的信用卡账单和家里囤得满当当的日用品,会真的很头大、很肉疼。

第二,爱上读书写作。产假里每天带娃的碎片时间里,每天进行那些必要事项,如哺乳、换尿布、抱娃、穿衣服、喂饭、洗碗、陪玩、陪午睡、喂间餐、洗衣服、洗澡抚触……,真的很没有成就感,毕竟这是每日都在重复的事情,而我还要乘以2,毕竟我有两个宝宝。

因而,有时,我极度地觉得累。不仅是体力上的累,心也很累。因为完全没有一点成就感和价值感。尽管孕育宝贝时,会想象着自己一定可以做一个无比完美的妈妈,但实际养育时,在每日的脱不开身,完全没有一点自己自由和空间的日积月累中,尤其是月子里身体上的伤口还未愈合就要夜里起来若干回,真的会忙乱、会崩溃。

偶然间,我发现读书写作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减压的事情。看似付出很多心力写了文章,会给已经很忙碌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些压力。其实不然,能把看书后的心得感悟、自己的观察感受、育儿的心路历程写下来,真的是件乐事。

第三,学会了时间管理,且行动力更强。为了能挤出一些自己看书的时间,我每次看到手边的事情就立即去做,不再拖延。每次都会事先规划一下时间,例如5分钟洗碗,3分钟刷牙洗脸,10分钟准备午餐配菜,10分钟洗衣物,2分钟换尿不湿等,真是做得又快又好又有成就感。

尽管有时这个哭那个闹,忙活起来等女儿儿子们都睡着时留给我的碎片时间不过一刻钟,但利用这一刻钟看上2篇文章,再看着自己辛劳收拾好的小家,心情自是明朗的不得了。

第三,行走在践行断舍离的路上。曾经手机成瘾的我,可是看到天猫超市就欲罢不能,一旦追剧就看个昏天暗地。而今,因为读书写作的兴趣爱好取代了网购追剧后,我坚持用完了再买,且坚持只买需要的单品,不再看到打折就囤看到活动就参与。看到热门地电视剧也会考虑一下,看几十集电视剧的时间,足够我好好看上几本书了,于是就发觉追剧实乃浪费时间。

我还发现了最好的精力管理,也许真的不是躺在那里休息,因为睡多了真的会越睡越累。而是用全身心投入到一项爱好中去,因为这样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真的可以很好地消减疲惫感。

读书写作就是这样一项有益身心的爱好,因为它可以帮助我自我觉察,复盘反思,清空心灵。我也越发领悟了断舍离的意义,比起单是物质方面的断舍离,精神层面的断舍离才更能彻底地为心灵除尘,滋养心灵。

如今,100天过去了,女儿偶然间看到我的手机,再没有之前的激动和兴奋。不用我提醒,似乎心里彻底地明白了手机小孩子不能玩,从未自己再拿起过。

而随着我全身心投入与她的互动,女儿也更听我的话了。比如,当女儿看到11岁的表哥用手机玩游戏时,我的一句话,“小朋友不可以玩手机游戏,你长大了才可以玩!“就可以说到她心里去。女儿点点头,开心地回应我,“妈妈,我明白了。“而后自己就跑开了。这在100天前,可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和手机躲猫猫的100天里,我成长了太多。从容淡定的情绪,健康有益的爱好,干净整洁的房间,有条不紊的做事顺序,快速及时的行动力,更加深入的亲子关系 ……这些都是我的收获。

希望你也一样,能够适时把手机收起来,投入到生活的本真中,活在当下发现生活的美,体味生活的好。相信你也一定能发现更多得安然与美好。

作者:睿小涵。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知名报刊专栏作者、职场二胎麻麻,专注二胎麻麻的精力管理、育儿、职场励志等领域。坚持真性情,坚持走心,坚持死磕自己发文,不定期更新有情有义有温度的文章!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关注公众号【二胎妈妈的精力管理】,一起交流育儿点滴!

百日阅读心得体会50字3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古今谋略第一书《素书》,我将从如下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分享。

  一、素书的重要性

  素书相传为秦(qín)末隐士黄石公所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可以说是一部审视历史、增广智慧的道家著作 。素书全文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素书》不仅包含治国安邦的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仿佛醍醐灌顶,令人豁然顿悟,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在这里我推荐在座的每个人读上一读。参透书中的道理,肯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黄石公写成此书后,将书传给了东汉张良,并告诉他“认真研读此书将来你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张良得到此书后也是爱不释手,秉烛细读,大悟大彻,心领神会,由于全文篇幅短小,没过几天,张良便把一本《素书》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后来,张良做了刘邦的谋士,辅佐高祖定天下、兴汉邦,大部分运用的也是《素书》中的知识。久而久之,这段故事越传越神,《素书》也就被后来人说成了“天书”。张良只不过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就帮助刘邦成就了大事,官封留侯。

  《素书》中说:"阴计外泄者败",张良就用这条计策来劝说刘邦必须答应封韩信为齐王,成功地拉拢住了韩信,赢得了楚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


  《素书》中说:"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张良就用这条计策来劝说刘邦必须尽快封雍齿(刘邦的随从后投靠魏国最后降刘邦)为侯,这样让所有人都有得赏的希望;


  《素书》中还说:"决策于不仁者险",张良就用这条计策来劝说刘邦必须停止分封六国的后代了;


  《素书》中又说:"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张良就用这条计策来告知吕后必须招揽商山四老来辅助太子从而拥立太子继位为惠帝。 有的人这是就会说了,这些都是辅佐君王的权术,对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工作有指导意义吗?当然是有的!


  《素书》中说:“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意思就是当你遇到可能引起别人猜疑的问题不躲避,不退缩,要处乱不惊,临危不乱,果断处置。工作中的误解委屈都是难免的,凡成大事者,必然要有担当一切的胸怀。在利益面前,要坚定自己的操守,不要做见利忘义的小人。


  《素书》中还说:“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意思是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划。人如果没有长远见识的睿智,必是为眼前的事情担忧。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做事情之前没有对未来的预测,那么到了危机出现的时候,由于没有准备只能仓促应付,事情就难办成。


  后面还有很多例证在将来的学习中我们都会慢慢学习解读,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张良作为《素书》的第一代传人,日夜钻研,反复揣摩,实现了人生的抱负!

  刘邦盛赞张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可惜的是张良一生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传播此书,所以死后随葬墓中。又过了五百多年,西晋时天下大乱,有人盗掘了张良之墓,在墓葬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书上封页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大家也都知道古书上的秘戒既苛刻又吓人。


  《素书》的扉页上就写着这样一段话:

  警告此书不能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从此素书流传到民间。

  《素书》是一本流传了很久的神秘书籍,其来历很不一般,内容也非同寻常,其伴随着它还有很多迷人的神妙故事。


  二、素书的由来


  据《史记》记载:张良,字子房,韩国人,他的祖父张开地历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的相国,他的父亲张平也曾经是韩国的两朝相国。因为张家做了韩国的五代宰相,秦将韩国灭亡后,少年张良为了报灭国之仇,拿出全部的家财招募刺客,打算在古博浪沙(河南新乡市原阳县)刺杀秦始皇,古代皇帝出行通常都坐六驾马车,王侯乘坐四驾马车,而秦始皇树敌无数也有顾虑。出行乘坐的也是四驾马车!这可怎么办?既然都是四驾马车,那就朝装饰最华丽的那驾马车进行偷袭,偏偏秦始皇就没在这辆最华丽的马车上。于是行刺未能成功。秦王大怒,下令通缉刺客的主使。张良在生死的紧急关头,只得更名换姓,逃亡到江苏下邳,在这里结识各方豪杰,以待复仇的机会。后来,张良行游于沂水大桥(今江苏省邳县南)时,偶遇一位身着粗布褐衣的古怪老人。当张良走近时,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丢落到桥下,并故意装出一副傲慢的样子地对张良说:


  年轻人,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心中很不舒服,但看到老人年事已高,就不予计较,他下桥把鞋捡了上来。老人又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帮他把鞋捡上来了,给老人穿上也无妨。于是,他跪gui下身子将鞋给老人穿上。老人看到张良不但能忍辱下桥拾鞋,还能谦恭地跪下,为他穿鞋,暗中称赞他胸襟广阔,顺利的通过了考验。夸赞张良说:“孺子可教也!”老人从袖中掏出一部书递给张良,叮咛说:“你认真专研此书,专研透了,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再过十年,天下将会兴兵起事。再过十三年之后,你与我在济北重逢,谷城山下有块黄石,那就是我。”说完,飘然而去,杳然无踪。张良认真研读此书,后来果真成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军师,辅助刘邦灭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在老人交待后的十三年后,张良随刘邦经过济北这个地方,果真在谷城山下遇见一黄石,于是张良将它搬请回府,视同珍贵的宝物一样供奉起来。张良逝世后,与这块黄石合葬在一处。后人尊称这位授书老人为黄石公。


  其实黄石公主是秦朝末年隐居的一位君子。他博学多才,精于数术。正因为如此,黄石公知道秦qín朝即将灭亡,汉朝将要兴起,所以他需要把这部《素书》传授给一位可托付之人。当然黄石公选择了张良也并非偶然!我个人分析有三点原因:一是张良的家世良好,祖父,父亲都是宰相,因此张良从小便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二是张良胆量过人,敢收买杀手行刺秦始皇,如此的深仇国恨,恐怕没几个人敢如此果决!三便是《拾履授书》这一段不难看出张良此人胸怀宽广,面对黄石公的故意刁难不予计较,怀着恭敬之心给老人捡鞋穿鞋,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这样的老人能不能做到呢?正是经过了重重考验,才把书传给了张良。


  《素书》分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原文只有一百三十二句话,虽然文字简略,但每句话的内蕴却含意精湛。此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家、法家、兵家的思想于一体的智慧之作。


  《素书》之所以伟大,在于它能指导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小到为了确保个人一生的平安,做人应持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尺度;大到为了确保一个国家的稳定,统治者应持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尺度。也就是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可以学习此书指导人生。


  《素书》适用于弘扬光明之德,在亲民爱民,使人得到更新的发展,达到更好的境界。也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懂了《素书》才能真正理解历代道家思想的睿智和洞察力。我一直认为,书不在多,惟其可用也,而《素书》正好就是这样一本书。


  三、素书中的故事感悟


  张良在下邳pi (今江苏邳县)得到黄石公所传的素书,虽不能完全领会书中的奥妙,但其所学却足以使他“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也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他最后实现了自己灭秦qín的大志,帮助汉高祖刘邦完成了建立汉朝的大业,功成名就,而且得以善终。因为张良是素书的第一代传人,他一生的功业,与素书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张良得到《素书》以后潜心诵读,每天都有收获,感觉自己就像脱胎换骨了一样。正如黄石公当年预料的一样,十年后天下将兴兵起事!


  十年后,陈涉起义爆发,陈胜也成为反抗暴秦qín的第一人。陈胜与吴广起义的原因给大家简述一下: 秦qín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大概九百多人驻扎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不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延误了到达的期限。误了期限,按(秦qín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知道自己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必死无疑,所以联合九百多个戍边的贫苦农民发动了起义。他们是秦末第一支反秦的队伍,也是一支完完全全由农民自己领导的义军队伍。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一路北上,攻占下来众多地盘,行军途中沿途收纳新的兵员。到达陈县时(河南淮阳),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士兵好几万。最后陈胜在陈县被拥立为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


  在这时,各郡县中吃尽秦qín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联合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一时间,楚地起义的队伍,多得不计其数。当时的张良也聚集了百余个年轻人一起响应。陈胜自认以为有鸿鹄之志,其实目光短浅,且为人刻薄、心胸狭隘,任用奸佞,“张楚”政权,上下离心离德,建立仅仅六个月就被秦qín军给剿灭了。


  《素书》上说:亲谗远忠者亡,名不胜实者耗,群下外异者沦。是什么意思呢?亲近谗逆,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


  俗话说:谗言是小人的专利,忠言是正直者的墓碑。其实,哪一个领导都知道“亲谗远忠”的后果。可是不一定都能做到。因为人都有爱听好话、爱被吹捧的本性,说真话、批评人难以被人接受。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或者部门领导更应该以史为鉴,不要被五花八门的恭维之词夸晕了头,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自我来说,要想谋求事业,真才实学是前提,有了真才实学才能保证谋求心仪的职位,才能保证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才华。而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即使得到了显赫的地位和令人羡慕的名声,最终也必然得到恶果。因为他的能力担负不起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只能为名所累,害人害己。


  我们再来看看陈胜起义为什么会失败?


  首先,起义领袖缺乏指挥全局的能力可以说是“名不胜实者耗”;


  其次用人不当,导致起义军作战失利,“亲谗远忠者亡”;


  最后,内部离心离德,“群下外异者沦”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陈胜、吴广最后都死于自己的随从或部下之手,但他们拉开了反抗暴秦qín统治的第一幕。


  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也要做到修身律己,亲近有仁德的人。


  《素书》原始章第一中说:“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意思是所谓仁是指事物和人类有亲切的感情和关怀,有慈惠恻隐的心肠,让万事万物都能够遂其所愿,有所成就。


  慈爱施惠恻隐同情是仁爱的具体手段,虽然不刻意去和天下万物亲近,但是天下万物都愿意主动亲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