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思政课心得体会2000字,最新合集

从怎么看到怎么干——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思政课心得体会2000字1

作者:韩军(安徽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院校必须紧抓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怎么看: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重要成果

课程思政把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元素融入各门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教书育人的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重要成果。

1.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拓展。高校内多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亚文化现象交织碰撞,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吸引人、感动人的“金课”不多,互联网大量挤占“Z世代”(1995年-2009年出生的群体,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学习生活空间、形成“信息茧房”等情况,仅靠思政课有限的师资力量和课堂授课时间远远无法应对。课程思政以教师队伍为主力军、课程建设为主战场、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承担育人责任,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在拔节育穗期形成正确的“三观”,极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教学主体上从思政课教师的“少数人”到全体教师的“每个人”,课程内容上从学分占比不到四分之一的思政课程拓展到了高校所有课程,教学空间从三尺小讲台拓展到社会大舞台、从“第一课堂”拓展到“第二课堂”、从线下教学拓展到线上教学。

2.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新路径。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根本在于立德,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其中“德”是排在第一位的。“德”,表现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浓厚的爱国情怀、良好的品德修养、顽强的奋斗精神、奋发的精神状态等等。从教育理论上讲,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小单元,课程本质属性是价值属性,每门课程都蕴含体现价值功能的思政元素,都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必须把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最基本载体,努力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从近年的教育实践看,课程思政有效调动了高等教育的最小单元,挖掘了所有课程的思政元素,无论是思想政治课、综合素养课还是专业课,都能找到思政元素。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弥补了专业课程教学在育人环节上的不足,打通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价值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德育效果的最大化。

3.课程思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动能。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高校是重要阵地之一。课程思政坚持“教育要回归本质”,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强调人才培养要把将学生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密切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增强国家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感、事业使命感。课程思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优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等,抓住教学、教师、教法等工作重点,力求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教师结合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努力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明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正确价值引导者、健康人格塑造者,从“经师”变成“人师”。

二、怎么干:努力把课程思政打造成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这一要求对于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同样适用,要努力在解决“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上下功夫,真正把课程思政打造成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

(一)强化课程思政“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责任担当

把抓好课程思政作为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如车之两轮,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这项工作,既要通过思政课程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对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责任有清醒准确坚定的认知,形成从“要我做”为“我要做”的育人自觉。把抓好课程思政作为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抓手。好的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专业+思政”,而是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师德修养,还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路径方法,随时以开阔的视野关注世情、国情、民情、舆情,以仁爱之心观察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了解他们的心情和感情,并通过高超的授课艺术吸引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教学有温度、有亲和力、有感染力。

(二)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必须把握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特别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得出水到渠成的结论。

1.做好课程思政,必须突出价值引领。价值属性是课程的本质属性,每门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元素。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只教知识、不讲价值的课堂,很难培养出有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钱三强“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的话语至今仍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体育活动中的规则意识、团队精神、意志品质、责任意识等等,都是非常鲜活的思政元素。

2.做好课程思政,必须讲好鲜活故事。要通过课程思政讲述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共和国的故事、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等,增强课堂上的情感共鸣。特别是新时代的故事,有的学生曾经见证过、亲历过,有的正在发生,有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可知可感的现实场景,学生容易接受,能够切身感受到思政是有“温度的”。

3.做好课程思政,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接受能力、接受习惯不尽相同,这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学工作中必须突出“以生为本”,及时调整传统教学模式中纯语言类的单向知识灌输,综合采用研讨式、沉浸式、体验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课程的亲和力。

4.做好课程思政,必须回应时代风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年轻人接续奋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扎根中国、立足时代、回应时代,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使学生成为与新时代同心同向同行的建设者、奋进者、开拓者。要持续推进“第二课堂”“大思政课”改革,让英雄模范、时代楷模走上讲台,让纪念展馆、创新企业、美丽乡村成为课堂,让学生直接感受时代变化,感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通过自身体验努力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试着回答“(专业)现状是什么、未来怎么办”的问题,主动思考未来如何发挥好自身作用,才能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三)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必须注意路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挖掘课程思政基本元素的重要努力方向就在于此。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以中国戏曲为例,它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艺术,也是唯一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顽强生命力的戏剧艺术,背后有五千年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背景;有植根乡土、面向群众的艺术创作理念;有讴歌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为民请命等价值追求。特别2000年以后,昆曲、京剧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力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些内容都有助于增加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是近代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历史的高度文化凝聚。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它真实呈现或者高度还原了艰苦卓绝革命岁月中的人物和故事,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反击“历史虚无主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汇聚民心,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实生活贴得最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时代感,相当多是伴随学生成长、有切身体会的内容,因而是鲜活生动感人的思政元素,能够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

前瞻课程思政的发展道路,需要更多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完善提高的平台,需要打通不同学科专业门类、专业课与公共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以更健康有力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更好地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让更多青年学子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思政课心得体会2000字2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这一要求表明思政课要把“道”和“术”结合起来,要让思政课教材上的理论和文字通过形象化、通俗化、接地气的语言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活起来”,要让思政课的内容变成一幅幅“动起来”的画卷,从而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学校思政课尤其是高校思政课,首要任务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讲道理的方式讲清楚。这一理论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不仅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还具有较强的学术性、科学性、价值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特点,是科学的真理。思政课要把具有这些特质的理论作为一种道理来讲透,不能自说自话,要用讲道理和说道理的方式使学生信服,更要用人民群众中无数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的切身体会作为事实支撑。因此,思政课的讲道理既要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道理,也要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事实,更要讲人民群众切身体会的小道理,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思政课是一个引导学生立德的过程。思政课要讲的道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为实践服务并接受实践检验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因此,思政课不仅要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还要讲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道理,要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成果,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接地气”,从而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自身成长中自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者。

思政课要把道理讲好讲透彻。思政课的授课对象是正在成长成才的青少年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等正在形成中,虽然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但他们是能听懂道理也愿意听道理的。因此,思政课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用理性与感性结合的方式讲道理,以“热爱学生”的情感和“尊重学生”的意识,从不同层面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进行塑造和施加影响,特别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广大青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讲好思政课,要把“道”和“术”辩证统一起来。思政课的政治性、学术性、科学性、价值性等决定了思政课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道”讲好,但怎么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讲深和讲透,怎么才能做到以理服人,要研究“术”的问题。“术”的问题既包括讲的技巧,也包括讲的方法。在思政课讲道理的技巧方面,尤其是在高校思政课中,一方面要注意语言、适度、时机、突破口和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的艺术,另一方面要注意追踪国内外新形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现实问题等,引导学生以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平视的视角来正确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坚定学生勇担时代大任的决心和信心。

(张云莲、王海云,作者均系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思政课心得体会2000字3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灵魂课程,更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极为关心的重要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讲道理”,无疑是我们讲好思政课的根本依循,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指引了正确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用科学的知识讲道理,讲出政治高度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因此,对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要求就是要坚定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用科学的知识讲道理,讲出思政课的政治高度,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自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再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都是顺应时代大势、解决时代问题、推动时代发展的科学理论结晶。面对国内国际发展新形势、意识形态领域新态势,我们必须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使思政课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不仅要自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切实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而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还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开展教学,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崇高价值,讲清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理,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用深厚的学术讲道理,讲出理论深度思政课是理论课,其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教师用理论教育学生、说服学生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优秀的思政课必然是有穿透力的课程,是能够用理论说服人的课程,是回应学生成长过程中有关人生目标、理想信念和事业选择大问题的理论艺术。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要坚持用深厚的学术讲道理,在理性分析中解疑释惑,在回应学生思想困惑中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还要具有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这是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也是思政课的“压舱石”。上好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坚持用政治引领学术和用学术讲好政治的有机统一,用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引领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教育学生,要将授课建立在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宽广的理论视野基础上,深刻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与思想内涵,讲明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观点,讲清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思想渊源、理论依据,用具有科学性、规律性和中国特色的理论阐释中国道路、解释中国奇迹、揭示中国奥秘,引导学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同时,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用学术和思想的力量引导学生对党的科学理论真懂、真信、真用,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和“所以必然”,从而帮助学生在理论逻辑的展开中实现价值的塑造,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在严谨的学术训练中坚定理想信念。

用生动的故事讲道理,讲出情感温度思政课是触动心灵的课程,讲好思政课不能单纯地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必须要将理论论证与实践印证结合起来,要贴近时代、贴近实践、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深入挖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活的素材,找准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用生动的故事讲道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揭示出其背后的道理,让党的科学理论走心、入心,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和感染力,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可见,思政课教学不能是书斋里的学问,更不能坐而论道,疏离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相反,思政课之“大”不是指课堂规模的大小,其“大”在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要通过生动鲜活、入脑入心的“大思政课”,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激发力量,更好地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思政课教师要当会讲故事、擅讲故事的布道者,学会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揭示故事中所蕴含的政治的、理论的逻辑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也要将“中国故事”“新时代故事”融入到思政课堂上,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真人实事中体会真情、感悟真理,例如可以通过精选最鲜活的抗疫事例以及出最能体现北京冬奥成功之道的案例,找准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并有机融入。此外,用生动的故事讲道理还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创新形式手段,丰富渠道载体,将新媒体工具、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更多地运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通俗化大众化语言,既讲出理论深度又讲出情感温度,用真挚的情怀感染学生,让思政课变得“生动”起来,让广大青年学生在“都爱听”“真相信”中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武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