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精选3篇

《黄帝内经》讲的什么?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分享“读书心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映象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1

张其成在论坛现场

映象网讯 (记者 秦雯 陈伟然 文/图)4月17日,第十二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作为第一个《黄帝内经》博士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以《黄帝内经》养生观的当代意义为题,分享了自己对于这本书的“读书心得”。

《黄帝内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张其成说,在黄帝所有著作当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的就是《黄帝内经》,它不仅是一部生命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天文学、物候学、哲学等,讲任何事情都没有偏离“生命”主题。更是一部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书、系统的养生宝典,

比如从养生方面:如今有些女孩子喜欢穿“露脐装”,觉得这样穿衣服很漂亮。张其成说,按照《黄帝内经》来说,这样穿违背了《黄帝内经》养生之道。肚脐叫神阙穴,孩子离开母体后剪短脐带,人就从先天变后天了,而脐带下去三寸地方就是下丹田,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护持好。

“我发现《黄帝内经》中的“内”字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方法。”张其成说,《黄帝内经》有一段:昔在黄帝,生而神灵。“生而神灵”就透露了一个养生秘密,“我们生下来的时候都是握着拳头,也就是大拇指含在里面握拳,而拇指所压的无名指和小指的下方的穴位,这叫少府穴。这个穴位是心经的穴位,心主神明,这就是“生而神灵”的本质。人类正常寿命是120岁。为什么很少有人活到?大家都知道婴儿是神气最足的,而在一生中人们为了各自的追求,耗尽精气最后撒手而归。但上古之人为什么活一百多岁?因为知“道”,这个“道”就是“阴阳中和”,即养生的总原则,“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形与神俱”。而这也与WHO世界卫生组织的提法有共通之处: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

嘉宾简介:

张其成,著名国学专家、养生专家、文人书法家。国家级非遗“张一帖”医家第十五代传承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第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委会会长,世界中联中医药文化专委会会长。

中央电视台文明之旅主讲嘉宾,喜马拉雅听“国学五经”大师课主讲人,搜狐网“当代四大国学领军人物”之一,被誉为“国学修心养生第一 人”。其家族荣登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并亮相2017年央视春晚,入选中央宣传部主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主要著作分四个系列:《易学文化》系列、《国学养生》系列、《全解国学经典》系列个、《中医思想文化》系列,获2017年十大国学好书、十大中医好书,美国东亚人类学会优秀著作奖。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龙伯坚著、丸山敏秋翻译的日文版《黄帝内经概论》,东洋出版社,1985年版。

陈耀华的《黄帝内经》法语译本,巴黎友丰出版社,2013年版。

倪毛信的《黄帝内经·素问》全译本,香巴拉出版社,1995年版。

文树德和特森诺合作翻译的《黄帝内经》英译本(第一卷),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学术界一般认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书于西汉中晚期,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等理论,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

笔者在2021年12月利用OCLC数据库检索,发现《黄帝内经》除英语译本59种、德语译本10种、日语译本8种、法语译本7种外,还涉及西班牙语、韩语、匈牙利语、越南语、马尔加什语等16种语言。收录当今世界多个SSCI顶级期刊的JSTOR数据库中,有736篇《黄帝内经》研究论文。《黄帝内经》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一门“显学”。

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

据史书记载,唐代名僧鉴真东渡日本时,随身携带了《黄帝内经》。公元7世纪,日本仿照唐朝设置医事制度,其针灸教材即包括《素问》《黄帝针经》。据李经纬教授考证,1370年,日本人竹田长庆拜中国道士为师学医,回日本时携带大批中医典籍和针灸明堂图,其中就有《素问》《灵枢》。1985年,曾著《黄帝内经和中国古代医学》一书的丸山敏秋,与获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学位的龙伯坚合作完成了《黄帝内经概论》。

大约在唐代,到访中国的朝鲜官员、儒士和医户将中国医学典籍如《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带回朝鲜半岛。18世纪末期,开始用朝鲜语(韩语)翻译中医典籍。2004年,韩国东元文化社出版了全勇民翻译的《黄帝内经》韩语译本。

据越南史书记载,公元前257年,中国医生崔伟在越南行医。隋唐时期,《黄帝内经》《脉经》等在东南亚一带传播。宋元明时期,越南本土医家撰写研究中医典籍的心得著述。明代后期,大批华人躲避战乱移居东南亚,不少中医药师在越南、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地行医或开设中药店,《黄帝内经》出现了越南文、泰文、印尼文等本地语译本。

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据李经纬考证,波兰传教士卜弥格1643年用拉丁文撰写的《中国植物志》一书,谈到中国医学已发现并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及脉搏跳动的规律,内容当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枢·五十营》。

1825年,欧洲汉学家、法兰西学院教授埃布尔·雷穆萨特发表《谈谈针灸》一文。亲眼目睹中国医生用针灸救治霍乱患者后,在中国任外交官的苏理莫昂,回国后辞职,专门从事针灸临床与教学,1934年出版了《真正的中国针刺术》,写了12本介绍中医学的小册子,直接促成了西方社会“顺势疗法”的出现,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开始进入临床应用。

出生在法国的华裔陈耀华在巴黎内克尔大学医院学习时,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参加了法国针灸协会、上海国际针灸学校的学习,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针灸和中医治疗,他的《黄帝内经》法译本最受欢迎。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晚年撰写的笔记中,简略提到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脉学、中药。1851年,都灵大学外科临床主任里伯利使用针灸止痛,威尼斯医生卡米诺用针灸治疗颜面神经痛,并著有《针术操作法》。

《黄帝内经》在西班牙有3位译者的7个版本,其中特蕾莎·桑斯·莫拉雷斯的《黄帝内经·素问》影响力最大。

20世纪中叶前,中医被美国人视为“巫医”。1972年尼克松访华,随行医生塔卡参观针灸麻醉手术后说:“我看到的东西很少,但足以使我相信其中有重要的东西存在,这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并在临床上应用它。”

自此,美国一些著名医学刊物和报刊开始刊登介绍中医、针灸的文章,中国针灸被誉为“东方神针”。1986年,全美51个州中的29个陆续确立了中医针灸合法地位。

美籍华裔倪毛信拥有双语背景,他灵活阐述《黄帝内经》中晦涩的中医学知识,并灵活加入可视化的题词、插图等,其英译本在亚马逊网上销售量最高,获得的读者阅读评论数量位居第一。

慕尼黑大学医学史研究所文树德教授与同事合译的《黄帝内经》英译本较为权威,他还编写《〈黄帝内经·素问〉词典》,对术语和概念进行严谨的对比研究,并向英语世界的读者介绍了《黄帝内经·素问》的自然观、人体观、疾病观、健康观、养生观和各种治疗规则以及“五运六气”,这是西方学者研究、阐释中国宇宙观、生命运行等古老文化知识体系在当今世界价值的开端。

重新认知生命、宇宙

留法学者贺霆教授在对欧洲国家的田野调查研究中发现,20世纪上半叶,一批具有西方现代医学背景的全科医生,重新发现了传统中医的巨大价值。

这些“西学中医”即欧洲本土化中医,在《黄帝内经》等典籍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出法国的苏里耶学派、腊味爱学派、仁表古典针灸学派和时空针灸学派,英国的五行针灸学派和天干地支针灸学派,西班牙的“天”子中医学派等。西班牙有个学校以“黄帝内经”命名,目前在欧洲及南美40多个国家已开设100多所分校。

腊味爱为法国牙医,幼年时对古汉语感兴趣,上世纪50年代赴中国台湾学习针灸,穷毕生精力将《黄帝内经》及针灸穴位名称转为甲骨文,以文字象形加以解读并用于临床,两个分支弟子完善了他的“六气学说”,其英国弟子华礼士自创“五行针灸”传世。腊味爱弟子至今仍操练一套由师祖教授的奇特“太极拳”。

这些西学中医,充分发挥中华宇宙观、生命观的文化精神,丰富了西方民众对“不可能事物”的文化想象,让他们重新认知生命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以医治西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焦虑。

1985年,“两弹元勋”钱学森说:“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西方气象学、天文学、量子力学、生物学、医学科学的发展轨迹证明了这一点。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3

卷一之 上古天真论

3

原文: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字释】
虚邪贼风:不正常的风和趁虚而入的风。
精神:精是人体的精华,是五脏六腑收藏的精微物质,藏于肾内;
神生于''阴精和阳精''二精相搏时,神可分为''识神''和''元神''。
''识神''控制着我们的意识。
''元神''控制''识神''之外的内容,用现代医学神经系统的话来说是自主神经系统,如呼吸、体温、气,但气的运行是由''元神''控制,并受''识神''的影响。
因此,当真正入静的时候,让''识神''的活动安静下来,''元神''就开始发挥他的作用,充分调动身体的各种机能,恢复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


【译】上古圣人所教的,人们都能遵守:能够及时躲避虚风贼风,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态,身体的真气就运行顺畅,精和神守在体内,病还能从哪来呢?

【感受】病是在内乱而外扰时袭来。对于外能辨不正之风,对内能聚精会神,保持身体平衡,那健康无疑了。


原文: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自朴。

【词释】
:心意、意念
:忧虑
【译】
具体来说,心意清闲,欲望就少了;心安就不忧虑了;那么身体劳动也不觉得倦怠。气自然通顺,各自走想走的路,就都会到达希望的位置。
接下来就能做到享受自己的美食,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乐于所在的民俗中,谁高谁低也不攀比羡慕,那人们自然就纯朴了。
【感受】
是生活态度上、日常事务上对恬淡虚无心境的具体解释。




原文: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词释】
:仿效
:对''道''的认识和理解、践行。
【翻译】
眼睛不被嗜欲而伤神,心不被淫邪而迷惑。不管智力高低显得与否都不相互仿效,不追求身外之物,便合于道。
综上所述,能年过百岁且身体灵活的人,是尊道而德全的缘故。

【感受】
黄帝内经包含了太多知识,在这段便谈及道家哲学,可见中国文化相通性,一个理念可以在多个领域运用,可见理念的智慧。真理往往是通用的,不会轻易被其他领域打破的。

那么上古天真论一开始讲的长寿的前提是心态,可见心态是健康的无形的第一层保护罩,也是致使身体生病的一大痛点。保持良好的品性和心境,是健康的第一必要条件。


其实这几年盛行的冥想、正念等等,就是人们意识到自己需要心定,这也是身体的自救。现在的时代欲望当道,社会不会把''志闲''作标杆,但千百年的实践就是,志闲、心安即精神内守,病就不会来。

当然,当代更喜欢的是当下快乐,对于以后的健康,见招拆招。那就是个人选择了,毕竟身体是自己的。

但我希望和我一样更看重安贫乐道的人们,可以看到,历史长河有和我们一样的人,在努力续写经验、感悟并一起流传给后世,才能有现在的《黄帝内经》。我们一起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