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脚步,静待花开:《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好书提炼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小学生游北京心得体会1看什么书?什么书才是好书,网上推荐的书五花八门,只有看了才知道好不好。每到开学季我总是很焦虑,我会买很多关于育儿的书籍来缓解焦虑。不过很多育儿书却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终于,我看到了这本书《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无华的话语,记录生活的点滴。像听一个人讲她和孩子的故事,我看到一半时果断推荐给自己的妹妹,她的孩子刚升小学一年级。开学没几天就连升两级,从小组长晋升为副班长每天早上要带领全班同学晨读。她为孩子欣喜,同时也特别焦虑。怕孩子自尊心强后面跟不上,老师撤去孩子的头衔会使孩子受打击;怕孩子讨厌上学。。。。。。
我将此书推荐给妹妹,相信这本书能解决掉她遇到的所有问题。
作者简介
刘称莲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亲子关系培训师。2013年被评为“中国榜样家长”,2014年其家庭被评为中国首届“书香之家”,2015年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5年被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作家”。
倡导“和谐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理念,并用于自己的育儿实践,培养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儿,2011年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目前女儿已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公派到享有美国“南方哈佛”美誉的范德堡大学继续深造。
刘称莲的陪伴三部曲:《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均为畅销书。
看了那么多的育儿书,这本让我看后不再焦虑。像作者说的:“孩子的进步是自然而然且无可阻挡的一个过程,家长只要用全心的爱去陪伴,并静静地等待和欣赏就已足够。”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位妈妈的育儿之道吧。
孟母三迁
一对来自农村的夫妻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打拼,孩子一岁半后被他们接到了北京。一家三口租住在清华校园旁的大杂院里,7平方的平房即使是白天房间里也暗的无法看书。虽然条件艰苦,可他们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不离开清华校园,目的就是让女儿在清华校园里接收中国最高学府的文化气息的熏陶。
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可以上北大幼儿园。父母几乎天天跑去和园长商量,最终争取到了入园机会。他们不以物质经济为第一位,而已陪伴孩子身心发展为首。孩子上小学期间,搬了三次房,即使条件艰难也不离清华校园。
游戏时间 和 家庭日
在女儿小的时候,吃完晚饭后,总是爸爸陪孩子玩,刘称莲做家务。上小学后,有了学习任务,就在孩子做完作业后,进行全家游戏时间。或楼下散步,或下五子棋,跳棋或打扑克。游戏中培养孩子输得起的品质。
周六上午孩子做作业,下午学舞蹈。周日一天便成了一家人的家庭日。他们一家人在这一天带孩子尽兴地玩,去看万寿山的石头,感受昆明湖的风、看西堤的柳树、去看佛香阁的雪。圆明园,植物园,科技馆,动物园,自然博物馆都有他们的足迹。这样的陪伴,使得孩子懂得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快乐地度过了小学六年。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
由于经常户外活动,孩子在大自然中学到很多东西。她们看蚂蚱打架,会带小虫子回家养着,会和孩子查昆虫资料。不知不觉中孩子学到了很多生物类知识,为她中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由于经常饲养各种小动物对小昆虫特别了解,在香港大学面试时,面试的老师也对昆虫感兴趣,聊得投机最终留下深刻的印象被香港大学录取。
有书读,让孩子读到书
自从家的附近有了图书馆,我就经常借书给孩子读。从暑假到现在孩子已经读了三本书了,虽然不多但比起往年,已经算是多的了。前段时间让孩子读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孩子在学美术时,发现老师那里还有精装典藏版的。里面还有很多内容是他没看过的,便向老师借来阅读,这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作者刘称莲为孩子创造的读书条件更是值得借鉴,她给孩子订阅了《读者》,《博物》,《中国国家地理》,北京青年报,这些随手可触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使孩子早早的爱上了阅读。父母也是言传身教,回家一家人一起阅读。经过多年日积月累的阅读,孩子在作文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文章多被当成范文进行传诵张贴。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也是见解独到,语出惊人。就连老师看了她的文章也大赞佩服,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中文系并在大三时出书。
读书的好处不言而喻,尤其是现在语文高考作文的分数机制调整。写作和课外阅读占了分数的半壁江山,如果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恐怕孩子日后在语文上会失分严重。
总 结
这本书,从生活、阅读、学习、品格、心理、沟通、几大方面作为切入点,通过作者和孩子的一个个小故事来阐述教育心得。值得我们每个焦虑的家长看看。
刚入学如何和处理好人际关系?
如何培养学习习惯?
孩子写作业磨蹭怎么办?
孩子到底要不要上课外班?
怎样提高孩子的英语听力?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人缘?
孩子早恋怎么办?
教师节要不要送礼?
怎样让孩子喜欢自己的老师?
。。。。。。
这本书针对常见的27种问题做了单独的问题索引,可以根据问题翻到某一页进行查证学习。不过整本书也就264页,我有空就翻几页,几天就看完了。因为都是作者通过自己孩子身上的故事来写的,所以不像其他书(似乎说了操作方法又不那么实用)那样道理一大堆却又很空泛。这本书我觉得就像我和某个孩子的妈妈聊了一会天。觉得她的育儿方法挺特别也可行的。有疑惑的家长不妨看看。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的陪伴,让我们放慢脚步,静待花开。。。。。。
小学生游北京心得体会2国子监街在元朝已形成,大德十年(1306年)在此建成孔庙和国子监。明朝属崇教坊。清朝属镶黄旗,称成贤街。民国称国子监。1965年整顿地名时称国子监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北路九条,后复称国子监街。街长680米,宽12米。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就位于国子监街北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国子监街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北京孔庙又称"先师庙"、"宣圣庙",是元、明、清三代国家举行祭孔典礼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建成于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经过明、清两代的增建和修葺,形成现在的规制。
北京孔庙占地22000多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它西与国子监相邻,构成"左庙右学"之制。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开创的儒学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内容。孔庙与学校合建一处是古代教育的突出特点。
孔庙大门外东西约十几米处、成贤街北侧各立下马石碑一座。现碑为清代所立,高约4米,宽近1米,下为滚墩石碑座,碑阳、碑阴分别用满、汉、蒙、回、托忒、藏六种文字刻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为了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之情,官员人等都在此下马落轿,步入庙内祭祀。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祭祀礼议的隆重、庄严更是无以伦比的。
孔庙正门——先师门正对的是一座嵌琉璃雕花砖大八字影壁,与孔庙以成贤街相隔。
进入孔庙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成门,是第一进院落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元代,清代重修在。大成门前树立先师孔子行教像。
大成门东西两侧是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共198通,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其中,元朝3通、明朝77通、清朝118通,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资料。
穿过大成门是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重檐庑殿顶,是供奉孔子神位和祭孔时帝王行礼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后被毁,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改换青琉璃瓦顶,清乾隆二年(1737年)改为黄琉璃瓦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殿堂由七间三进扩建为九间五进。
大成殿东西两侧共有十一座碑亭,均为清朝所立,多为纪念清朝主要胜利的御制功纪碑。
孔庙内古松古柏众多,我粗略数了一下,树龄超过700年的侧柏或桧柏就有十多棵。
最著名的当属“触奸柏”。相传为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所植,至今已700多年。明代奸相严嵩代帝祭孔,经过此树下,狂风骤起,吹动树枝掀掉了他的乌纱帽。后人说此树有知可辨忠奸,就称它为“触奸柏”或称“辨奸柏”。
大成殿后面的区域属于未开放区域,可以参观的是孔子雕像和72贤瓷板画。
像高一百九十二厘米,底座高八十八厘米,材质为岫岩玉。
下一个重点参观的是乾隆石经(十三经)。乾隆石经是乾隆年间镌刻的十三部儒家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经文628000余字,皆为楷书,全部为雍正年间江苏贡生蒋衡手书,历时12年。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钦命动工刻石,历时三年刻成,共计189通,原立于国子监东西六堂,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官刻儒家石经。1956年移至此处。
从乾隆石经出口即进入国子监。其实国子监进入孔庙的正式通道是持敬门,意为从国子监进入孔庙祭祀孔子时要心怀崇敬之情。
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它创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代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增建“辟雍”,形成现在的规制。
国子监占地约27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集贤门(国子监大门)、太学门、琉璃牌楼、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
自汉代设置太学以来,“太学”就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名称。太学门是进入国子监主要教学区的门,两侧原有明代《五朝上谕碑》、清顺治《晓示生员卧碑》等七通关于严格教育管理的石碑,现已移至乾隆石经。
琉璃牌楼建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是一座专门为教育设立的牌楼,牌楼上的牌匾均为乾隆御笔。
辟雍大殿长、宽各176米、面积约310平方米。殿内下以“金砖墁地”,上为金龙合玺井口式天花项,中间无柱抹胶架梁,既宽敞华贵,且结构合理。殿内正北上方横匾及两侧楹联为乾隆皇帝御书,南面和东侧匾额为道光、咸丰皇帝亲题。殿中设置的龙椅、五峰屏、御书案等皇家器具都是乾隆"临雍讲学”时所用的设施。据史料记载,辟雍落成翌年早春,乾隆就亲临辟雍,举行了盛大的"临雍讲学"典礼。
彝伦堂在元代称为崇文阁,是学校藏书的地方。明永乐年间重建,改称彝伦堂。辟雍未建之前,皇帝临雍讲学,均在此设座。门上匾额为清朝康熙皇帝御书。
在彝伦堂西南角有一个日晷,我当时对了一下时间,显示还是很准确的。
另外在彝伦堂西侧有两个古树值得一看。一是复苏槐,传说为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手植。清乾隆十六年(1751),时逢乾隆母亲六十寿诞,本已枯死的古槐突发新绿,乾隆题诗赞其瑞,后称为“复苏槐”。
另一个是罗锅槐,相传辟雍竣工时,乾隆皇帝亲临视察,见此槐形似刘墉刘罗锅,故得名“罗锅槐”。
结束参观之前,一定要抽时间看一下《金榜题名》展览,了解一下我国的科举制度。
五一前后来北京孔庙游览,还可以看到紫藤花,这里是北京著名的紫藤花观赏地之一。
京城四月,惠风和畅,春意盎然,正是踏青好时节。4月21日,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高一年级、21级1+3学生开展了以“行走春天里,游学颐和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行前课程介绍了颐和园的修建历史、北方皇家园林的布局及建筑特点、发生在颐和园的历史事件、与该园相关的历史人物等主题内容,极大地激发学生对颐和园的探究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高一年级德育主任杨再勇对本次外出实践进行了安全提示和任务说明,提醒师生注意出行安全,祝愿大家学有所获。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旅程从东宫门开始,各班同学跟随导游参观游览了仁寿殿、长廊、石舫、益寿堂等景点,不仅欣赏了颐和园春日美景,也探寻了颐和园历史、园林文化。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组成实践小组,足迹踏遍颐和园的各处美景及各式宫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每班组成四个学习小组:历史组、建筑组、园林组、长廊故事组,每组带着探究任务游览古典皇家园林,感受园林建筑美学价值,体悟传统历史文化。
站在颐和园湖畔,耳边感受春风徐徐吹过,学生成为小导游、小摄影师,讲解颐和园古典园林之美,记录拍摄古典建筑群,从而加深了对于宫殿建筑群突出特点的理解,体味文化底蕴之深。
一张张拼图、一个个笑脸背后,同学们惊叹于皇家园林的宏伟壮观、中国古代建筑师精湛的技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收获了动手动脑、探究实践的喜悦,体会了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力量。
在颐和园的“园中园”——益寿堂里,同学们寻访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之路,了解中共中央领导人从西柏坡到北京筹建、新中国成立、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体会了“进京赶考”的实质意义,从而以发扬“进京赶考”精神为己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探访园林、感悟历史的同时,同学们也不忘将学习心得记录下来,他们对照研学手册,梳理、探究、整合、沉淀,展现了一中学子“勤学苦读,知行合一”的风采。
行走春天里,游学颐和园。本次颐和园社会实践活动,一中学子不仅领略秀美的春光,观赏恢弘的楼宇,也重温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启迪了我们思考肩上的责任与担当,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厚植爱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
上一篇:提高执行力的心得体会,通用3篇
下一篇:两题一创心得体会,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