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七个不讲心得体会,精选3篇

【“七纵七安”征文】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芜湖市人民检察院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七个不讲心得体会1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全市政法系统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按照“首题”“首学”要求,积极开展学思践悟活动,着力高位推进,汲取伟力,高质量推进法治芜湖、平安芜湖现代化建设,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庆亮同志率先垂范,深学细研,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验收为契机,结合芜湖实际,构思谋划,提出了着力构建具有芜湖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七纵体系”“七安格局”,并被《法治日报》《民主与法制》等多家国家级媒体刊发,为全面系统推进法治芜湖、平安芜湖高质量发展,根据市委分管领导指示,市委政法委在全市政法系统开展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七纵体系’‘七安格局’落地见效”心得体会征集活动,全市检察干警积极响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撰写心得体会。为配合活动开展,将陆续转发此次征文优秀作品,以飨学习借鉴,敬请关注!

我 们

我们生在这样一个年代

全面依法治国不只是一句口号

法治中国建设如火如荼

于是

我们成为了这样一群人

成为走在法治前沿的政法工作队伍中的一员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

汲取时代营养铸就强大力量

生逢其时给了我们广阔的舞台

所以

我们意志坚定 充满干劲

在清晨微明时利落起身

在暮色霭霭时步履不停

我们将夕寐宵兴过成生活常态

我们从不言苦从不放弃


在新时代“双联双应”工作的十年开展进程中

我们深入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与留守儿童

了解群众生活状况 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以民之“所忧所盼”作我之“所念所行”

我们围绕“五红”全面开展工作

积极能动履职助力乡村振兴

促成多部门联动引领城市基层治理

用法律刚性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提升政法系统党建质量

严格要求提升政法工作队伍建设质量

在工作中推动党建与发展有机结合

同频共振


作为政法工作队伍中的检察干警

我们是守望正义的国家公诉人

双手紧握法律的利剑

将公平与正义挑在双肩

我们奋战在正义与邪恶的对决

用行动捍卫着法律尊严

我们是群众控告申诉的“解语花”

以真诚笑脸接纳群众的满腹怨言

我们有访必查 有错必纠

筑牢保障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们是检察系统的“护航者”

将党建与管理细化到每一个细枝末节

我们是公益诉讼的实践者

守护一座座青山 一汪汪碧水

护航老百姓“舌尖上”“脚底下”的安全

我们是孩子们口中的知心大哥哥、大姐姐

全力护航只为让祖国的花朵美丽娇艳

我们铁面无私又侠骨柔肠

既打击犯罪 又保障人权

尽管世俗的浊风还在席卷

但我们

立检为公的决心不改

执法为民的情怀不变


百年前 船启南湖破浪行

新时代 高歌一路齐向前


多少年 神州大地发生了时代的巨变

检察人 把如歌岁月写成了壮丽诗篇

忆往昔 峥嵘岁月 中华儿女多壮志!

看今朝 复兴伟业 检察为民谱新篇!


繁昌区人民检察院 艾静

七个不讲心得体会2

来源:大吉网

本报讯(记者李开宇 张鹤)连日来,我省各高校陆续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大会,对主题教育工作进行周密部署、细致安排。各高校一致表示,要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通过主题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指导实践,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不断开创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

4月12日,长春理工大学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议。4月19日,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开班。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从抓好启动部署、强化理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推动学校发展、抓好巡视整改、及时建章立制等多方面发力,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吉林农业大学4月12日召开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第一时间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推动主题教育高起点高标准起步。开展连续7天专题读书班,由党委书记主持领导班子读书班集中学习,以上率下、示范带动,针对不同党员和干部群体,分类提出任务要求,扎实学出效果。把主题教育同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一体推进,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北华大学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特点,提高顶层设计,强化理论学习,迅速动员部署,从严从实推动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举办读书班、培训班、专题辅导和专题党课,以集中学、个人学、实地研学、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强化理论学习。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深入一线,领题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学校还全面启动了党的建设时代先锋工程,发挥党建品牌导航、强基引领作用,做到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推动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促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成效。

吉林建筑大学党委第一时间动员部署,启动专题读书班,迅速掀起学习热潮。校领导班子发挥“头雁”作用讲党课,每名班子成员以问题和目标导向结合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交流心得,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师生积极响应,组织党支部赴“三下江南”战役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校主题教育办公室统筹谋划学习教育、调研检视、建章立制工作推进表,明确责任时限,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第一时间召开动员部署会,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制订《主题教育实施方案》《读书班工作方案》《调查研究月实施方案》。领导小组制订学习计划,确定专题读书班学习内容,党委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谈体会,引导学习交流深入开展。锚定主题教育目标任务,与学校实施“素质提升年”相结合,制订调查研究方案,围绕7个方面确定27个调研选题,组织各部门利用1个月时间开展调查研究,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措施。

七个不讲心得体会3

文/浦绍东(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石泉村村干部)

一、建设用地指标匮乏。农村地区深远广大、地广人稀,然而,土地类型却以耕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极为匮乏;再加上农用地转用条件过多、审批复杂,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规模标准又太严等因素限制,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存在规模瓶颈。比如,某地现阶段的土地政策,在耕地中严禁修建产业路和人行便道,现有的基础条件又远远满足不了中大型农机器械的进场条件,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远远提不上来,小农经济式经营仍是主流,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耕地用途太过单一。现阶段,耕地的用途太窄,管制太紧,可耕作的作物种类太少。如《土地管理条例》规定,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耕地优先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然而,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很多耕地种植传统农作物收益太少,且与农民意愿相悖。如某地属于山地丘陵地貌,大部分耕地海拔高、坡度大,粮、油等传统作物耕种难度大、成本高、产出低;与之相比,种植黄桃、高山茶等经果林更合适、效益更高;然而,受耕地政策限制,往往难以大规模推广,导致地区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三、产权流转机制不够成熟。虽然很多地方都在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有的甚至开展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试点工作,致力于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全面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然而,目前农村地区耕地撂荒、农房空置、四荒地闲置等现象仍旧普遍,“三变”改革进度缓慢。这是因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制还不成熟,缺乏政策保障,农民出于安全考虑,宁将三资闲置、也不愿交易流转,企业、大户想要流转,也因害怕土地纠纷而止步不前。

四、产业扶持政策不够有力。一是缺乏对规模化产业的配套扶持政策。如某乡镇想扩大某一规模产业的经济效益,计划修建配套基础设施,然而,由于缺少配套扶持资金,只能多花时间、多找机会四处整合零散资金,分批推进基础建设,短时间内就难以看到整体效益,即零散资金的使用效益小于专项扶持资金,呈现出“1+1<2”的态势。二是金融帮扶政策标准太高,缺乏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由于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对外招商引资较为困难,因此,与依靠外界资本相比,扶持本地大户或企业更能振兴乡村。然而,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本地企业也“难为无米之炊”。

五、农文旅融合支持力度不够。如某地为煤炭资源型城镇,煤矿关停后,工业经济停滞,经济发展主要定位在壮大农文旅产业上。然而,在农业方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品种提升、农技指导、播种收割、加工销售等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还比较匮乏,没有专业的农业服务企业或团队驻镇。在文旅方面,上级支持主要在建设和提升红色文化设施上,娱乐休闲方面的支持力度则较小,政策没有体现文旅融合,导致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后劲不足,游客群体主要还是体制内部的同志,这种旅游不是面向社会的、群众自发的,不具备可持续性。

六、产业优化提升不够。一是政策上缺乏对“小作坊”式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容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池有限,所以主要依靠“小作坊”式的加工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然而,由于行业标准太高、审批复杂,这些“小作坊”式的加工产品很难获准流入市场。如某地发展有万亩方竹林,镇村筹资购置了真空包装设备,建成方竹笋生产线1条,然而,由于厂房基础条件差、规模不够等原因,即便卫生达标,食品品质毫无问题,产品也无法获准流入市场,只能依靠内部消化。二是受平台限制,地方尤其是基层自发进行品牌打造较为困难。如某地拥有糯玉米、高山稻、方竹笋、中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虽然政府举全镇智力发声宣传,但是,这些特色农产品的声音却仍然“石沉大海”,到区级便已微不可查,更传不到市级、全国。较为响亮的品牌,都要举全区之力支持,才能走得相对较远。

七、组织引领不够有效。当前,虽然我们把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位置,但更多的工作是偏向于建强基层组织,仅仅满足于发挥基层组织的保障作用,引领带动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好。比如,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对市场变化的感知不够敏锐,发展产业往往遵循故有经验,不能适时调整。如某养殖户因去年年初养猪收益高,便自发扩大养殖规模,谁知年底猪价大跌,亏损严重,基层组织在其中的引领作用就没有发挥到位。

八、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足。当前,承担乡村经济发展主要任务的载体主要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然而,大部分村缺乏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且过于依赖政府工程投资,或产品销售过于依赖内部消化,参与市场竞争不够,缺乏自主生存发展能力。比如,某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承接政府劳务项目,一旦项目稀缺,收入便会大幅下降;再如,某村以加工销售生态大米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没有竞争优势,市场迟迟打不开,主要还是靠兄弟单位内部消化,一旦内部需求收缩,将面临生存困境。

九、乡村人力资源短缺。一方面,乡村极度缺乏懂“三农”的专业人才,负责乡村发展任务的基层干部,对于发展壮大乡村经济,要么主动不足,存在“等靠要”思维惯性,要么没有思路,不知道如何下手,以至于乡村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很低。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就业渠道单一,青壮年劳动力不得已外出就业,振兴乡村的主力军大量外流,导致乡村建设、乡村经济发展等后劲严重不足。

十、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从基层干部的角度看,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各级检查较为频繁,激励性政策又比较缺乏,呈现出“考核有余,激励不足”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干部谋划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缺乏集体经济与村干部收入挂钩机制,村干部对于本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往往“催一下、动一下”,主动谋划不足。从人民群众的角度看,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他们参与共商共建的意识还不够,只是被动的等待政策,或者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至于难以形成乡村发展合力。比如,不愿参与集体经济发展谋划,觉得那是村委会的事,与自己无关;或者不愿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大户,或者漫天要价、毫无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