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青年马克思心得体会,最新精选

青马学员说① | 乘风破浪,且歌且行,以青春之我,做新时代坚定有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黑龙江东方学院团委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青年马克思心得体会1




学习心得

乘风破浪 且歌且行

以青春之我,做新时代坚定有为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学员:2019级 宋博谦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2022年6月,何其有幸,作为学校第九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学员在更加广阔的平台学习研讨、锤炼成长!通过以青年需求为导向,先后开展在战“疫”实践中担当责任使命》、《不忘跟党初心 牢记青春使命奋力谱写民族复兴的青春乐章》、《百年青春向党 奋斗一脉相承——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牢记总书记嘱托 用脚步丈量青春 做新时代的优秀学生骨干四次专题培训,科学系统的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等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经验分享,令我受益匪浅更觉使命在肩,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当以爱国荣校之担当引领青春航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苏国英教授从“百年征程:共青团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共青团”、“青春接力: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等三个方面作了一场精彩的专题辅导,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行了系统阐释和全面解读。东方发轫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这所“公有民办”大学赓续生辉的鲜亮底色。在“青马工程”第一课上,刘学伟院长结合疫情期间工作实际,与我们分享了在校战“疫”的26个日日夜夜。面对不容有失的“疫情大考”,青年师生学子闻令而动、同心抗“疫”、共担风雨,在抗疫一线夙夜奋战,为守护校园安全筑起一道道青春防线。对东方青年来说,“爱国”从来不只停留在口头上、情怀中,更体现在“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扎实行动中。

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当以自强奉献之作为点燃青春梦想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青春赛道上,我们一同见证了吴桐学长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学生工作历程。吴桐学长以诗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句为喻,深情回顾了他从竞选班干遗憾落选到一路成长为校学生会主席、省学联驻会执行主席的四载青春时光,在志愿新疆的征途中,作为团长带领支教团成员展示着师大青年的良好风貌,践行了“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师大校训,让青春得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最后,他引用范梈的诗文“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廖廓”作为结尾赠言,希望学弟学妹们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三、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当以百折不挠之坚守彰显青春力量

回望来路,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跨越百年的奋斗求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百年来始终昂扬着愈挫愈勇、难而益开的青春气息。张程书记以自身旅行的所思、所学、所感、所悟,以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龙江四大精神等为思想指引,将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我们作了一次异彩纷呈的思政大课!他激情澎湃地说道,正所谓“事不避难者进”,有志者不会怨天尤人、不会轻言放弃,有为者不会选择逃避压力、回避矛盾,而是把困难视作迈向成功的历练,把挑战转化为创造可能的机遇,无惧风雨、乘风破浪、且歌且行,让东方青年不畏磨难、勇往直前的青春本色熠熠生辉。

“点灯一盏”到“照亮一片”坚定理想信念发扬“青马”精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以青春之我书写青春之故事走好新一代赶考之路这就是“青马”人的回答


2022年6月30日









排版 :逯艳杰

责编 :李冰艳

校审 :黄 慧

审核 :王多多

监制 :张 程

微博 :黑龙江东方学院团委

邮箱 :dfxytw@163.com



青年马克思心得体会2

讲述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邓龙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我们青年要努力学习和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青春之我写好时代答卷。

怀着这种强烈的信念,今年10月,我光荣加入了学校的博士生宣讲团。2017年11月该宣讲团成立,5年来,六届宣讲团成员薪火相传、接力奋斗,立志做坚定信仰者,通过以讲促学,带头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立志做积极践行者,深入乡村和企业一线,在基层宣讲和实践锻炼中淬炼青春;立志做忠实传播者,已开展900余场理论宣讲,推出300余个宣讲主题,直接服务师生50余万人次。

不久前,在给以本科生为主的线上宣讲中,学弟学妹们纷纷表示,“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自己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科研之行、创新之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力量”。虽是“隔屏相见”,但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体悟和立志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像这样的“双向奔赴”,每天都在进行……53名宣讲团成员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一线,努力感悟和传递真理力量、讲好中国故事。

学习之余,我还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扶贫调研、乡村服务等社会实践。2020年年底,我来到湖北省京山市白谷洞村,与志愿者团队一起摹画“乡村振兴百景图”,协助当地进行2A级景区申报,努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留下坚实足迹。

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名财政学专业的博士生,我会用好专业本领,努力探求财税政策、社保体系在支撑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中的重要作用,做对社会有益的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做到既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既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光明日报记者夏静、光明日报通讯员程晓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7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青年马克思心得体会3

作者:刘珂(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大国青年恰是生逢盛世。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推动青年工作,对做好青年工作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对青年一代成长成才提出殷切期望。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青年工作》一书出版。该书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文稿60篇,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有利于不断涵养广大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坚持党对青年运动的全面领导。自五四运动以来,青年运动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破土而出。无数爱国青年、有识之士奋勇当先,打破封建思想桎梏,宣扬新思想新文化,坚守听党话、跟党走的优良传统,展现出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和忠贞初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波澜壮阔的青年运动。正是党用红色传承浇灌青年、造就红色血液,重视发挥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广大青年才得以勇做改革闯将,勇开风气之先,永葆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添砖加瓦的“先锋”特质。

加强党对青年干部理想信念的教育。青年干部从红船出发,由寥寥数人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以非凡的理想信念激发出惊人的磅礴之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从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到刘胡兰“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坚决革命到底”;从杨根思“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到雷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从赖宁“什么事情,只要努力,不怕其难,才能尝到成功之甘甜”,到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代代青年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坚守“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承继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断肩负使命、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汇聚起了无坚不摧的强国之魂。

深化党对青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面对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变革的严峻形势,聚力破解青年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是构筑青年人才竞争优势、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虽然我国青年人才工作创获卓著成效,但是青年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等问题依然存在,青年人才梯队建设“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堵点亟须打通。唯有用好选人用人“指挥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给予优秀青年人才评价参与权,才能不断增强青年人才的创造动力和创新能级,引导更多青年人才爱党报国、服务人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为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有时难免心存迷惘,但对党和国家的满腔热忱始终不渝。我们需要精心引导青年主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刻体悟英雄模范和时代楷模的精神风貌,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动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共识的“主心骨”,亦是增强广大青年志气、骨气和底气的最大公约数。唯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引领青年在政治、道义和精神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当代中国精神的号召力、凝聚力,培养勇挑重担、堪当大任的“向上向善好青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在党的领导下,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气质,胸怀世界、展现担当,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研究”(18CKS026)阶段性成果)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