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魂是胜利之本 ——电视剧《绝境铸剑》观后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龙岩发布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铸剑》心得体会1□ 林仁芳
闽西人民热切盼望的电视剧《绝境铸剑》开播了,熟悉的闽西山水村落场景,熟悉的闽西暴动故事,熟悉的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斗争历史……通过视频展现在眼前,把我们的思绪拉到革命先辈当年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
中央红军长征离开中央苏区后,国民党对苏区进行疯狂报复,闽西4000余户群众被杀绝,500多个村庄被毁掉,“闾闻不见炊烟,四野但闻鬼叫”,昔日苏区顿时变成白色恐怖的世界。敌军在闽西南的八个正规师、各县的民团等组成庞大的“清剿”队伍,对闽西共产党和红军游击队反复“清剿”。留在闽西的福建省委省军区部队在突围中遭受重大损失,从江西突围到闽西的一支队伍遭受敌人包围,何叔衡纵身坠崖,壮烈牺牲,瞿秋白转移途中被捕牺牲。
敌人的疯狂杀戮,严密封锁,叛徒的严重危害,地方党组织的严重损失,红军和地方游击队被分割围困,红军游击队陷入残酷的绝境。《绝境铸剑》向广大观众展现了以李化成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的红军游击队,在种种极其困难的绝境中,绝处逢生、越战越勇、发展壮大。
李化成带领的红军游击队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队伍,为何能在绝境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毛主席主持召开的古田会议针对以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红四军进行过分析,强调以先进的思想和政治教育纠正队伍中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古田会议》提出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以先进思想武装队伍的精神,在这支队伍中得到了认真的贯彻,这是这支队伍的胜利之本。以李化成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带领队伍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这支队伍才能在艰难困苦的绝境中无往而不胜。
以李化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牢记《古田会议》“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李化成带领的红军游击队,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斗争,始终坚持既当好战斗队又当好工作队,无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始终牢记初心,以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特别是在闽西这个特定的环境下,与人民群众一起开展“保田”斗争,维护群众的利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央红军长征后,在闽西长期坚持游击战的红军游击队,主体是原红八团、红九团和红24师一个营的余部、连城明光支队及永定、上杭、龙岩等各县的游击队,闽西红军游击队在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为领导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下,贯彻“依靠群众、保存力量、锻炼部队、等待时机以开展新局面的方针和任务”,坚持游击战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并获得胜利。1937年2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听取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代表汇报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后,赞扬说:“你们三年的苦斗有很大的功绩” “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
《绝境铸剑》中李化成带领的红军游击队是整个闽西红军游击队的代表和化身。《绝境铸剑》通过一支活跃在闽西大地的红军游击队在绝境中百炼成钢的故事,诠释了以古田会议精神锻造军魂的红军游击队,无论面对任何艰难困苦都能无往而不胜!八一南昌起义,我们党有了自己的军队;古田会议,我们党才真正有了党领导的战无不胜的新型人民军队。军魂是胜利之本!1929年的古田会议已经过去九十周年了,古田会议的精神至今仍然焕发着伟大的光芒。
《铸剑》心得体会2相传春秋末期,有一个极擅铸剑的隐士,名叫欧冶子,他有一个得意的传人名叫干将,楚王闻之,派人寻访干将,命他锻造一把绝世无双的宝剑,干将于是采茨山精铁,引溪成湖,在湖心冶铁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感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终于铸成两把宝剑,乃是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正是绝世神兵,于是干将以自己夫妻的名字为这一对宝剑命名,分别为干将、莫邪。
干将擎着干将剑,即将进入宫中献给楚王,临行之际,干将嘱咐妻子莫邪,自己此去必是有去无回,暂将莫邪宝剑深埋地下,待到有朝一日孩子长大成人,再将宝剑掘出,替父报仇。楚王得到干将宝剑,抽剑砍向巨石,只见“剑试一痕秋,岩倾水断流”,如此好剑确是天下无两,为保只有自己拥有的这把宝剑永保天下第一,楚王当即处死干将,自此,干将赴死,唯有莫邪宝剑沉埋院中,夜夜悲鸣。不久,干将莫邪的孩子出生,起名为“赤”,待到赤长成,重新将莫邪宝剑挖出,便踏上了替父报仇的道路。
却不料此时楚王竟夜梦赤来替父报仇,于是便广传捕令,赏赐千金捉赤,赤走投无路,只能逃到山中,正在叹息踟躇之间,遇到了一个侠客,侠客被少年赤的身世打动,决心为赤报仇,但条件是要得到赤的宝剑与首级,赤当即自刎,托付与侠士。
侠士来见楚王,献上赤的首级,并让楚王将赤的头颅放在锅中煮,没想到却煮了三日不烂,楚王亲临查看,就在此时,王的身后,一道寒光闪过,楚王已被侠客斩首,接着,侠客自己也随即自刎,三颗头颅全部都堕入沸水中,扭打起来,最终,鼎中煮成一锅肉汤,无法分辨,只能分为三份下葬,留下了一个“三王冢”。
这个故事,就是广为人知的《搜神记》中《干将莫邪》的故事,如今也被收录在苏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而在 1926 年 10 月,经历了三一八惨案的鲁迅,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无尽的情感汇集于笔端,写下了《故事新编》中《铸剑》这篇短篇,这篇基于上述故事改编的短篇小说充满了反抗与复仇精神,是鲁迅革命意志与革命思索的深刻提现,就连鲁迅自己也说:
《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确是写得较为认真,《故事新编》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
这个周末,在书店中偶遇了插画师昔酒的绘本《铸剑》,用极富张力的色彩对比,淋漓再现了鲁迅这部短篇,令人深有感触。
与《搜神记》原本的故事不同,《铸剑》的故事起始于主人公眉间尺的十六岁生日前夜,他被不慎掉落在水翁中的老鼠吵醒。落水的老鼠为了求生拼命抓着水翁的四壁,年轻的眉间尺一边觉得老鼠活该,一边又觉得老鼠挣扎的可怜,于是救出了老鼠,可是救出老鼠后又不由自主地踩死了老鼠。
在这厌恶、拯救与杀戮的反反复复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内心存在的优柔寡断。面对底层的生灵,他一边对他们身上存在的劣质感到厌恶,一方面却又有着恻隐,而最后,他仍然无法控制自己对他们的伤害。极具深意的是,眉间尺的母亲问道:
可是你在做什么?杀它呢,还是在救它?
被吵醒的母亲给眉间尺讲述了他父亲的死因,唤起了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斗志:
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眉间尺掘出深埋的宝剑,他的母亲对他说:
“你从此要改变你的优柔的性情,用这剑报仇去!”他的母亲说。
“我已经改变了我的优柔的性情,要用这剑报仇去!”
这段故事让我想起了著名的电影《色戒》,在电影中,一腔热情的学生们举办了爱国话剧,在“中国不能亡”的呼声中,一组蒙太奇手法的画面切换,庆功宴的炒菜大火的场面把学生的一腔热血宣泄到了荧幕上。
这团猛火,是新一代知识分子身上燃烧的革命烈火,但这一腔热血也不过是一时冲动,这猛火是如此强烈,强烈到转瞬便会烟消云散;这拳头是握得如此坚硬,坚硬到竟只能在空气中挥舞。
电影《色戒》中,学生中领头的由王力宏扮演的邝裕民激动地念出了一句诗: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表面上,这表达了知识分子们坚定的斗争意志,但实际上,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句诗是彼时早已成为头号大汉奸的汪精卫早年所写,学生们并不了解这句诗的背景,仅仅是重复性地念出来,像极了《铸剑》中,眉间尺对母亲那句话的重复,这重复的背后,是年轻知识分子内心并不坚定、强行用语言麻痹自己、为自己壮胆的内心写照。
在眉间尺母亲的介绍中,我们得知了铸剑的经历,原来在二十年前,王妃生下了一块铁,眉间尺的父亲干将便应召入宫锻铁成剑。
鲁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情节呢?我们知道,中国近代革命的序幕是由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六百举人公车上书而揭开,自皇宫之中,一场声势浩大的戊戌变法开启了由上到下的百日维新。
彼时,革命的意志在皇宫之中刚刚孕育便随着戊戌六君子的陨落而匆匆收场,然而,这次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革命的意志孕育而生,并在革命志士的手中成型,成为了冰冷、坚硬的宝剑。然而,正如小说中所写到的,第一个用血来饲革命者自己炼成的剑的人,就是他自己。如同鲁迅自己的诗中所写: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然而,正如鲁迅将原本故事中的“楚王”改为“王”,正是为了增强意象的普遍性,此处,眉间尺的父亲要去上交宝剑之前,他的母亲说:
你这回有了这么大的功劳。
可是,眉间尺的父亲终究还是被杀戮了,鲁迅已经见多了为革命做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反而被戕害事例。
而此时,新生的年轻革命者即将秉持着这革命意志踏上新的复仇之路。
小说中用开篇的老鼠暗示了眉间尺踏上复仇道路的深层动机 – 为了拯救困在窘境任人宰割的苍生。在昔酒的绘本中,这一动机则通过眉间尺与现实交错的梦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亦真亦幻的清明梦中,蒙太奇手法的镜头语言下,渲染出了老鼠这一意象对眉间尺的影响。
在眉间尺梦中,剑化作了一粒发光的种子,种在了土壤里,这意味着,革命的意志已经深埋在他的心中,但此时尚未生根发芽,他还尚未改变优柔的性情;与此同时,成群的老鼠在眉间尺脚边鼠窜,展现出了他们的麻木,同时也展现了眉间尺内心的踟蹰与他的恻隐之心,而最后,画面定格在了老鼠的死亡,让我们感受到梦境中眉间尺对这些底层生灵的同情与惋惜。
在这一组极富创造力的场景切换下,实现了眉间尺人物内心的塑造,让他产生了丰富的出走动机,完成了最初的第一次成长,从此,他不仅仅背负着替父报仇的动机,还肩负着为拯救苍生革命的使命。
背负着复仇的使命,眉间尺踏入了街市。小说写道:
他径自向前走,一个孩子突然跑过来,几乎碰着他背上的剑尖,使他吓出了一身汗。转出北方,离王宫不远,人们就挤得密密层层,都伸着脖子。人丛中还有女人和孩子哭嚷的声音。他怕那看不见的雄剑伤了人,不敢挤进去;然而人们却又在背后拥上来。他只得宛转地退避;面前只看见人们的背脊和伸长的脖子。
他害怕伤到路人,他优柔的性情让他无法拔出剑来复仇,果然,他错过了王的车队,错失了一次复仇的机会。
眉间尺本是要复仇的,但却被周围的群众捏住了脚:
路旁的一切人们也都爬起来。干瘪脸的少年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这样地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似的。
如此荒诞的场景,尽显了看客的麻木荒谬。直到黑色人来解围:
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冷冷地一笑,一面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那少年也向他看了一会,不觉慢慢地松了手,溜走了;那人也就溜走了;看的人们也都无聊地走散。
性情优柔的眉间尺无法独自解围,只能依靠突然出现的黑色人,黑色的人通过他无情的对视,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正所谓: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看客们无聊的溜走,如同前文中的老鼠,在黑色人复仇的凝视下纷纷逃窜开来。
黑色人的形象无情的对视,洞穿了看客们麻木的灵魂,这直击灵魂的对视,就是鲁迅对看客的复仇。
性情优柔的眉间尺最终还是没有复仇,“他向南走着,心里想,城市中这么热闹,容易误伤,还不如在南门外等候他回来,给父亲报仇罢。”
在城外,他再次遭遇了黑色人,后文我们知道,黑色人来自汶汶乡,名叫宴之敖者,我们知道宴之敖者是鲁迅用过的一个笔名,鲁迅解释道:
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
“宴之敖者”是鲁迅有感于自己被滴滴周作人的媳妇赶出家门而命名,黑色人便是鲁迅的化身,他是一个来自昏暗之地的革命者,他承诺为眉间尺复仇,但要眉间尺的剑和头。
暗中的声音刚刚停止,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在昔酒的绘本中,特意在此处增加了8组分镜,展开册页的一瞬间令人深感震撼:
短暂的自刎情节中,拥有着丰富的内心与情感的变化,眉间尺先是回想他挖掘出莫邪剑、日常生活,过渡到对自己的思考,刹那间,他从优柔的神情改换成了坚定的神情,他看到了历史的车轮与他脚下的万千民众,于是他下定了决心,抽剑自刎。
这16个分镜画面,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眉间尺的再次成长,他已经真正地从优柔的性情蜕变成了一个革命斗士。
宴之敖者斩杀了围过来的狼,这些别有用心的革命窃取者们。然后唱出了爱之歌。
眉间尺走上复仇的道路是因为爱,他无法实现复仇是因为对世人的爱,而宴之敖者决定替眉间尺完成复仇的使命同样是因为爱,因此宴之敖者亲吻了眉间尺的头颅。
游山并不能使国王觉得有趣; 加上了路上将有刺客的密报,更使他扫兴而还。上自王后,下至弄臣,看见这情形,都不觉手足无措。
王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可以随便找理由滥杀王身边的弄臣与妃子。是什么造就了王的狂妄,又是什么造成了弄臣与妃子的境遇呢?正是弄臣与妃子自己。
宴之敖者面见王,要用手中的头颅耍一个把戏,而把戏的目的是“为一人所见,便解愁释闷,为万民所见,便天下太平”,无论是解愁释闷还是天下太平,不过都是穷奢极欲的王自身的诉求,妄图让既得利益者良心发现革自己的命只能是痴人说梦。
此时,宴之敖者将眉间尺的头颅放入金鼎中,随着他的歌声,头颅在金鼎中沉浮舞动:
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到近前,“刚在惊疑,黑色人已经掣出了背着的青色的剑,只一挥,闪电般从后项窝直劈下去,扑通一声,王的头就落在鼎里了”
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很命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鼎水即刻沸涌,澎湃有声;两头即在水中死战。约有二十回合,王头受了五个伤,眉间尺的头上却有七处。王又狡猾,总是设法绕到他的敌人的后面去。眉间尺偶一疏忽,终于被他咬住了后项窝,无法转身。这一回王的头可是咬定不放了,他只是连连蚕食进去;连鼎外面也仿佛听到孩子的失声叫痛的声音。
果然,眉间尺斗争经验不足,无法战胜王,黑色人此时也从容自刎,加入了金鼎的斗争中,三个头咬在一起,最终,眉间尺与宴之敖者一起战胜了王,“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在《搜神记》原本的神话中,故事到此便已经结束。但在鲁迅的小说中,还有最后一幕情节。
讽刺的是,当三个头颅在金鼎中相互撕咬时,王身边的近臣、妃子却是:
上自王后,下至弄臣,骇得凝结着的神色也应声活动起来,似乎感到暗无天日的悲哀,皮肤上都一粒一粒地起粟;然而又夹着秘密的欢喜,瞪了眼,像是等候着什么似的。
而当一切结束,到了“烟消火灭,水波不兴”之时,大家却“争先恐后地拥上去了。有挤在后面的,只能从人脖子的空隙间向里面窥探”。
众人打捞起三个骷髅,开始争论起哪个才是王:
这场闹剧最终以“三个头骨都和王的身体放在金棺里落葬”收场。
一场革命,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拼尽全力的奋斗,换来的是看客们围作一团的观瞻,王的歌舞升平没有被中止,只要这些大臣、太监、侏儒等辈仍然存在,只要百姓仍然作为看客府伏围观,死了一个王就会有新的王再次走上这历史的舞台,什么都不会改变。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们回想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小说中,唯一看清吃人真相的狂人高呼着“救救孩子吧”,他想要逃避被吃的命运,最后却被治好了疯病,仍然成为了吃人的人。
在多年后的《铸剑》中,鲁迅终于意识到:
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
革命不能光是靠文字,还需要血与剑。
从结局来看,与《狂人日记》中一样,故事的结局,历史仍然周而复始地开启了新的循环,狂人回到了吃人的正常生活中,百姓府伏围观着大王的大出丧,一切都没有发生改变,这让我们不禁在感受到历史的车轮周而复始中产生的厚重感的同时,沉思革命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时至今日,读起《铸剑》,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这个充满画面感的故事带来的震撼,而昔酒通过他笔下的艺术张力,在我们面前用另一种形式重现了这篇令人无限感慨的小说,真是一出难得的视觉盛宴。
《铸剑》心得体会3编者按
1月15日,由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电视剧《绝境铸剑》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专家学者围绕该剧的选题选材、创作过程、故事情节、内涵价值、人物形象和社会反响等展开热烈讨论,光明日报现摘登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古田会议精神成功的艺术转化
作者:王强(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
《绝境铸剑》是古田会议精神故事化、形象化、审美化的成功转化,是古田会议精神永放光芒的生动讲述,这也是革命军队建军治军的艺术写照,是一部革命军队的成长史。其剧名就值得思考,“绝”充分展现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境”生动再现烽火岁月的场景情境,“铸”是百炼成钢的艺术铸造,“剑”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军魂长剑。此外,这部电视剧带给了我们四点启示。
第一,电视剧创作一定要注重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的艺术化呈现。我们既要给作品灌注精气神,做到有质量、有分量、有力量,又要走心、动心、暖心,做到有感染力、感召力和艺术冲击力。第二,电视剧创作一定要注重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绝境铸剑》从主创到剧本、演员,再到剪辑、宣发都实现了创作资源的最佳组合。第三,电视剧创作一定要注重创作质量的增强提升。创作全过程都要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每一处关键史实与重要节点要反复琢磨,注意精准把握。第四,电视剧创作一定要注重系列化、品牌化和多媒体化的有力开发。闽西“三绝”的品牌起点很高,在下一部的创作中,可以在全媒体多方位宣传报道的基础上,进行其他艺术样式、载体形式的再开发、再创作和再转化,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
同时,这部剧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了三点思考:首先,一部优秀电视剧的产生,离不开创作者的初心和情怀;其次,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如何实现守正创新,如何有新的发现、新的转化和新的塑造;最后,一部优秀电视剧所蕴含的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是不容小觑的。
围绕重大节点创作精品力作
作者:刘梅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
《绝境铸剑》是中宣部重点电视剧的扶持项目,也是总局2018—2022年重点选题的剧目。古田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探索出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光辉道路,使得人民军队从此闯过雄关漫道,无往而不胜。这部剧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又一个可喜的成果,它的思想价值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绝境铸剑》生动地讲述了闽西独立营的斗争成长故事,反映出古田会议后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历史,阐明了古田会议决议确立的建军方针原则的伟大和正确。
我们要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围绕今明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等重大宣传节点,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线,深入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组织创作一批具有史诗性的精品力作,也为各地各个机构推动电视剧的高质量发展继续做好我们的服务。
植根历史的新启示
作者:李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绝境铸剑》是继《绝命后卫师》之后,第二部书写闽西革命题材的作品。该剧用一个一般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样式,表现了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内容,即古田会议之后的长征历史的阶段。
第一,植根历史。通过对古田会议和闽西红军游击队创建的生动描写,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初心就是让全国老百姓都过上有尊严的以温饱为底线的好日子。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单纯地从阶级斗争的观点来阐述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的形势、原因和初心。第二,立足现实。用闽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展历程的真实呈现,生动而深入地证明了古田会议精神的伟大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令人们感悟到党的绝对领导和政治建军永远是我军战无不胜的灵魂之所在。用事实、用一支队伍、用一个根据地的变化,来全面诠释古田会议,这也是该剧最独特的地方。第三,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烟斗首长”“眼镜首长”和李化成、陈天佑形象的成功塑造,为革命与人性关系的深度开掘提供了新的可能,为革命领袖形象和红军干部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启示。
革命历史题材点睛之作
作者:李京盛(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绝境铸剑》给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带来了新的面貌,主要在三个方面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故事化表达、艺术化表达,以及系列化变化。从《绝命后卫师》到《绝境铸剑》,再到正在筹备的《绝密使命》,标志着该题材创作系列化变化。
该剧把中国革命的内涵通过故事化表达艺术地呈现出来,对当代年轻人理解中国革命、理解红色政权非常有意义。传奇化确实好看,战争场面也很好看,但把思想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变成故事、变成人物,来阐述“不忘初心”,让年轻人懂得国家历史,更显难能可贵。古田会议是一次重要会议,产生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治军方针,它不仅仅是个故事,更是将革命的思想精神故事化。这种革命思想和精神故事化体现在作品中的三个人物:陈天佑、吕臻和旧军人唐运龙。陈天佑、吕臻是地主阶级出身,唐运龙是一身匪气,都是革命的对象,作为故事中的主角,在同类型作品中前所未有。中国革命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的力量使众多与革命对立的人成了共产主义战士,这种故事化讲述让人看得心服口服。“三绝”系列化的成功,提示我们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应当深化尝试,要把中国革命历史全貌式呈现。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新时期出现的新的特点,应该结合成功的剧作发扬、研究、推广,使其更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性。
培根铸魂 守正创新
作者: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健康繁荣的道路。这条电视剧创作所坚守的道路,归结起来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根铸魂”的宗旨,培中国共产党领导号召我们继承发扬的民族精神之根,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魂。这条道路是守正创新的道路,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之正,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正,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
这部剧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历史上,它的创新意义是具有一个标志性的成果的,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古田会议的精神审美化、艺术化到感染力更强的境界上去。其艺术价值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塑造的。人物形象除了李化成、陈天佑,唐运龙这个人物也很重要,他的精神轨迹,从一个带有痞气的人到革命队伍里来一步一步成为坚强而坚定的革命战士。包括吕臻这位女副政委,以及很多小人物的设计,比如林木根等。
要高度重视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就要花力气去培养导向正确、有创造力、有战斗力、讲品质、讲骨气、讲筋骨的创作集体。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就是两个尊重:第一,尊重文艺工作者。尊重文艺工作者就是尊重文艺家;第二,尊重艺术规律。这部《绝境铸剑》就是尊重了艺术规律。
如何把革命故事讲得引人入胜
作者:袁锦贵(电视剧《绝境铸剑》总策划)
作为该剧总策划,我有三点创作体会。第一,这部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策划创作《绝命后卫师》后,许多领导和专家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才让我这个电视剧创作的门外汉,坚定了创作“三绝”(《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系列的决心和勇气。第二,这部剧是新时代催生的作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就要创作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在中国革命最为艰难的时刻,闽西人民用生命和鲜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第三,这部剧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剧作在播出后,正值剧中的故事发生地福建省、市、县召开两会,与会者普遍反映该剧好像让人读了一本闽西革命斗争史书。年轻观众说,剧中的人物和我们年纪相仿,都是普通人,但因为心中有目标、有信仰,才活得有声有色。
革命需经痛苦和磨炼,剧中的人物和故事已经融入了观众的心里。观众甚至置身其中,随着剧情而紧张跺脚、愤恨拍案、伤心流泪、高兴拍手,观剧的同时也觉得跟人物很亲近,其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就水到渠成、显而易见。
历史和现实的对话
作者:王伟国(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对于电视剧《绝境铸剑》,我有四点体会:第一,这部剧生动诠释了古田会议精神和思想,就如何建军和建一个什么样的军队等重大时代问题,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当代价值。第二,这部剧是一部红军英雄的史诗,是一首对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怀激烈的赞歌,热情又庄重地歌颂了红军英雄们的崇高精神。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杰出的代表,是人民利益的创造者和捍卫者。电视剧《绝境铸剑》就是歌颂英雄的电视剧。第三,这部剧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力量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正是有这样的红军战士,有这样的红军队伍,我们才能顽强发展,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第四、这部剧成功塑造了李化成等一系列红军指战员的艺术形象,架起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些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英雄的红军战士,可以看到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性、复杂性,可以看到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这部剧可以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小人物成长尽显主流创作新表达
作者:钱林森(电视剧《绝境铸剑》编剧)
对于这部剧的创作,我经历了一个“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过程。在采风的过程中,那些口口相传的革命历史故事感染了我,使我坚定了写好这部剧的决心。
如何从浩瀚的文字史料和真实事件中提炼出电视剧的核心结构,我们经过慢慢摸索,找到了“成长”这个主题,一群小人物的成长和一支队伍的成长,古田会议的精神就体现在这支队伍的成长之中。如果用一个细胞来解释古田会议,这个细胞就是小人物,从他们身上来阐释古田会议精神如何使这支部队产生质的改变。
如何将还原历史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我想应当表现历史的真实,而不是还原历史的真实。以虚构的人物和真实的事件进行创作,所有人除了毛泽东之外都是虚构的,但不是天马行空抓来的。比如剧中的苏乔民,就集合了邓子恢、谭震林等人的特点,李化成、陈天佑等小人物,是从在当地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集合在一个人身上进行典型化的重塑,这样就避开了革命历史题材剧角色高大全的固定模式。我们不是直接表现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而是通过红四军内部的斗争反映古田会议,通过古田会议精神对队伍成长的作用这个方面进行创作。
一次思想和精神的洗礼
作者:周新霞(电视剧《绝境铸剑》剪辑指导)
我参加这个摄制组是到尾声的时候才进来的,我有幸参加了这样的一个集体。我剪这部片子的过程,也是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洗礼的过程。这种洗礼是根本上的,当我拿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觉得它分量很重,我非常认真地看了这部片子,细细分析了该剧故事的起点、落点,人物的起点、落点,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发展,令人感动震撼。我看到了人物的发展,看到了故事经过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人物是怎样在党的培养下,在正确的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这种成长让我找到了我们整个文化的根,我们的血脉,找到了我们革命的血统在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根铸魂”。我剪完这个片子,深刻感受到了“铸魂”的真正含义所在。魂在哪里,历史革命题材剧对今天的意义就在哪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觉得我们通过这部剧看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什么走上革命的道路、革命的道路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初衷是什么。找到文化的根、找到军队的血统,对于今天来讲就是牢记初心、方得始终的道理。
传承红色基因 铭记初心使命
作者:黄如军(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秘书长、研究员)
对于电视剧《绝境铸剑》,我有几方面感想:第一,题材重大,主题鲜明。该剧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重大题材剧,却又反映了一段重大的革命历史。该剧以古田会议为中心,结合内容、背景反映人民军队的初创时期:从小部队看人民军队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重大题材的主旋律剧。第二,思想内涵深刻。该剧自觉地反映了以古田会议精神的影响来锻造部队,把部队建设好的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把古田会议精神概括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所谓“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红色割据。在严峻的形势下怎么把党建设成为一个无产阶级的党,怎么把军队建设成一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就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思想内涵。第三,情节真实生动。该剧没有宏大的叙事,该剧抓住小规模的地方武装,来讲述军队成长,用红军战士的成长过程,讲述中国革命最艰苦的阶段之一。第四,人物符合当时环境。该剧概括出具有代表性的四个人物,李化成、陈天佑、吕臻、唐运龙。例如出生地主家庭的陈天佑,在我党并不是少数,他们接受教育,了解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了解了中国被帝国主义统治的不合理,从而投身革命。
生动再现闽西革命斗争史
作者:袁新文(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电视剧《绝境铸剑》从内容方面来说,大概有三方面亮点:第一,书写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它讲的是古田会议之后闽西革命斗争的历史。通过“绝”字系列的艺术呈现,把闽西斗争的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历史的普及和党史、国史、军史的普及。第二,讲述了一种脱胎换骨的成长。这个成长既包括个体的成长,也包括集体的成长。个体成长,就像李化成、陈天佑这样的;但更主要的还是一支军队的成长。这部剧把个体成长和集体成长结合起来了,如果没有李化成在当时的独立连里作为党代表的话,那这支武装几乎可以说就是乌合之众,就是一支很普通的农民武装,跟其他农民武装没什么区别,就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才让它脱胎换骨。经过数次战争的历练,经过思想上、信仰上的洗礼历练逐步成长。第三,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有信仰的政党才有精神的力量。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在这样的政党指挥下的军队,才是战无不胜的军队。
这部剧除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外,制作精良方面也可圈可点。从艺术真实的角度说,它水平比较高,有一定历史的质感。
军魂熔铸 绝境重生
作者:边国立(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电视连续剧《绝境铸剑》讲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支红军基层队伍的成长历程,表现了他们在“绝境”中的顽强战斗,生动反映了“古田会议”精神对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拥有丰富的创作维度、宗旨维度,是创作的依循之本、核心内涵、价值导向。作为一次严峻庄严的历史叙事,《绝境铸剑》以深沉的回眸意味,带领观众回看90年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地区那些风雷激荡的岁月。革命政治任务的核心是革命宗旨的实现和传承。红军为什么能够战胜那些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人民军队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革命者为什么必须抱定宗旨、熔铸军魂?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重大命题,《绝境铸剑》完成了一次有力的应答,让历史这面镜子,愈发熠熠生辉。
土地革命战争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年代,是一个艰难奋战的年代,还是一个人性升华的年代。《绝境铸剑》朴实地回归历史情境,更细腻地从人物和事件方面彰显“古田精神”这一核心意蕴。在古田会议精神的不断灌输和影响下,红军战士以人性的嬗变和升华书写着战士的史诗、革命的史诗。革命的宗旨内涵、红军队伍的英雄气概与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人性光辉在历史维度达到高度统一,凝铸着作品的崇高品格。
人民军队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
作者:李跃森(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
电视连续剧《绝境铸剑》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别具一格,在思想艺术上有所创新,对于同类作品创作具有借鉴意义。该剧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巧妙地设置了几组独特的人物关系:一个长工后代、一个地主儿子,亲情、爱情、兄弟情、战友情融于斗争中,复杂纠结的人物关系被推向极致。作品通过人物关系的戏剧性发展变化,阐发这支队伍能够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
此外,这部作品通篇贯穿了一种富有理想主义精神的成长叙事。《绝境铸剑》讲的是理想的生成、信仰的成长。该剧呈现了两个层次的成长:李化成、陈天佑、唐运龙、吕臻等革命者个人的成长和一支队伍的成长。李化成是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他时而迷茫困惑,但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动摇。而陈天佑出于私心参加革命,在艰苦环境磨炼中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他的信仰形成过程非常曲折,但正是这种过程让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作品把理想生成、信仰成长与人物性格的发展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出主人公理想信仰成长的内在原因。
绝境铸剑就是铸魂,铸造这支队伍的灵魂。《绝境铸剑》将“古田会议决议”“党指挥枪”的治军方针贯穿人物的成长历程,这些革命者、这支队伍的成长,实际上就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一个缩影。
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标杆作品
作者:申积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召集人)
《绝境铸剑》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一部高质量的标杆作品。这部剧有三个特点:一、主题立意有深度。这部剧依托古田会议精神,将我军“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等政治建军的原则层层展示出来,深刻印证了这些建军原则是由我军由弱到强、走出绝境的生命线。该剧主题鲜明、立意深刻,对诠释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打牢思想信念的根基,进一步筑牢党魂、军魂有重要意义。二、叙事视角有创新。该剧以红军基层指战员和士兵群像为故事主角,在尊重革命史实和英雄人物特征的基础上,以小人物的视角反映整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大时代,创新了只能以领袖人物视角来讲述革命故事的另一个新途径。三、制作班底强大。这部剧的总策划袁锦贵主任、总编剧钱林森老师都曾经为央视奉献过多部杰出作品。由他们创作的《绝命后卫师》,两年前央视一套播出获得了热烈反响,获得飞天奖优秀男演员的张桐在这两部剧中都是实力出演,令人印象深刻。
为创作优秀闽派电视剧积累经验
作者:胡永新(福建省广播电视局一级巡视员)
《绝境铸剑》是福建广播电视局近年来重点推动扶持的一部优秀电视剧。该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内涵,诠释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重要原则,很好地展现了革命队伍的战争洗礼与思想锤炼历程,让人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理想的光芒,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对于我们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情节上看,成功赋能。该剧通过对英雄人物的艺术化呈现,成功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形象出彩的人物群像,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观赏上看,该剧呈现地域特色,很好地展现了闽西客家人的优良品格、服饰美学和特色建筑,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也成为全剧重要亮点。近年来,福建省就电视剧创作生产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加强重点电视剧的选题规划,大力挖掘福建红色故事的精诚内核。《绝境铸剑》的成功创作和全国热播,为我们创作更多的闽派电视剧积累了经验,同时也成为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积极吸收更多意见建议,进一步推进福建电视剧的创作生产。
一部党史、军史的生动教材
作者:邓凯(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
电视剧《绝境铸剑》在高度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历史的艺术化还原,用一组生动的普通人物群像,把历史的趋势、历史的逻辑与个人命运的起伏进行了形象的、具有说服力的演绎。《绝境铸剑》这部剧的名字非常形象。91年前召开的古田会议,就是一次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工农红军铸造精神之剑的过程。在剧中,长工之子李化成和地主少爷陈天佑组建的这支地方武装,没有信仰、纪律涣散、一盘散沙等,真实还原了历史原貌,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这样一支队伍,最终淬炼成钢,折射了红军在古田会议之后,逐渐成长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找到了“军魂”。《绝境铸剑》把“铸”的过程,演绎得生动淋漓,具有很深的思想性。
《绝境铸剑》中的人物,李化成、陈天佑,包括戏份不多的毛泽东,充满了英武之气、青春之气。毛泽东曾写过几首词,记录了古田会议的前前后后。如著名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种身处绝境中的浩然之气,昂扬奋发之气,令人赞叹,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绝境铸剑》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党史教材、军史教材——古田会议是怎么一回事,看这部剧;古田会议为什么重要,看这部剧;人民军队为什么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看这部剧;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一再强调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看这部剧。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1日11版)
上一篇:消防海报心得体会,最新精选
下一篇:军官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