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人员守则”学习心得-河南浩森石允起,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山东一诺生物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社会管理心得体会1大家好!
我谈下自己对《管理人员守则》的理解。
第一条里面提到了“忠”,也提到了我们应该如何做到,那就是遵纪守法,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和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不被社会处罚、不被公司考核。
第二条提到了,要廉洁自律,特别是后面的“不得假公济私”,换句话就是不得借助公司给的权利或者方便,给自己谋福利。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个人除了公司特别安排的人员吃饭前必须进行订餐,然而,我们有个别同事订餐内容和实际打的不一样,甚至,仔细观察有些同事,借助和餐厅人员熟或者趁餐厅人员不注意,自己改成了其他饭菜,甚至拿走其他的小包菜的行为,时不时出现。
第三条重点强调的“德”,包括社会之德、职业之德、家庭之德;这三个“德”,时刻在告知我们“责任是啥,不可触碰”。其中社会之德,是指群体利益,比如开车过马路的规则;职业之德是指岗位职责;家庭之德是指家庭温馨和睦。
第四条重点强调的“能力”,能力的高低在于自己,想不想去遵守、想不想去提高,想不想务实。
第五条重点是以身作则、严格执行命令,不给自己找借口;当公司或者班长安排一些工作后,得到的第一个反馈“完不成”,那么我们完成的动力就已经折扣了,甚至说给自己找了完不成的理由,但没有要去完成的思路或者想法。
最后一条重点是要保密、不得兼职。
内容来源:河南浩森石允起
社会管理心得体会22023年4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2023年怀仁市城市党建示范培训班”的学习培训,在这为期七天浙江大学培训基地培训学习,感觉收获颇多。这次的培训学习,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培训教学方式,而是采用观摩加讲座的形式、通过专家授课和杭州社区党建的现场学习,我们有幸听到几位名师的精彩讲课,让我们在理论层面上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党建知识和经济知识,更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先进城市党建工作的的差距,对今后街道党建工作特别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拓展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通过培训交流,学到了理论,提升了格局境界,优化了知识结构,明确了方向路径,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现结合自己参加学习的心得,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强街道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谈对今后街道党建工作特别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拓展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以及下一步工作想法。
一、强基固力,做好党建+文章
党建是一项重中之重、常抓不懈的工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各类问题汇聚在城市社区基层第一线。如何夯实基层基础,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斯国新教授提出“党建+”的工作方式,我深感认同。一是“+”牢党建工作基础,我认为抓实党员的学习教育和组织生活是关键。杭州市推出的红色讲堂,给了我深深启发。我们街道有四个讲学点,更有党校这样优质党建资源在我街辖区范围。怎么样进步深挖区域内各类优秀师资力量,汇集讲师班子,不断探索创新党课工作新方法新思路,采用你点我送的菜单式服务机制,将党员学习教育做出品牌做出实效,是我们下一步要思考的。二是“+”出社会效益。党建只有与发展深度融合,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我觉得杭州在处理好抓党建与抓服务抓发展的关系,紧贴党委政府中心任务抓党建,防止就党建抓党建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无论是杭州那个街道的党建,都始终以党建来服务中心工作,用党建来推动经济、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践证明,推进“党建+”很好地发挥了党建在各项中心工作的引领作用。
二、全面统筹,多方联动做好区域党建整合文章
如何充分利用党建引领,动员组织区域内各方力量,更好地做好党建+工作,这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例如他们有些街道成立“时代港湾”党员服务驿站,利用这个平台,依托街道各部门力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人心,服务企业;采荷街道江汀社区依托资源集聚优势,结合社区实际,利用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整合资源,建设“颐和乐龄”为老服务一条街,创出民生工作品牌;都值得我们深思及学习。杭州的城市社区资源着实非常丰富,我们街道虽然与杭州城市社区相比,资源较少。因此如何利用周边的资源,共建共享共治,如何将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区位资源、智力资源相结合,街道发挥统领作用,引导社区党建带动其他街道党建和两新党建,做到街道、社区与驻街单位“ 两新 组织实现共联共建,资源共享,做到推动地方发展。我觉得有几点很重要。一是社区街道书记的意识和观念非常重要,党建工作特别是区域化党建工作,街道工委的统筹引领作用很重要,怎么样将区域党建工作做实,利用这个平台,结合各自单位实际情况,促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定期联动、资源共享,需要党组织书记重视及调度。我觉得组织我们参加学习城市基层党建培训班,非常必要。二是街道各部门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是区域党建和街道党建工作富有生命力的关键。三是充分了解本单位资源优势、基本特点和群众的需求,找准方向,确立工作品牌,集中力量和资源,做强做实,确保区域化党建工作成果落到实处。
三、创新机制,做好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文章
杭州某社区“66810”工作法其实是党建引领下,社会治理工作总结、提炼的成果,是积极探索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非常好的一个典范。给我的启示是一是就要充分了解到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将解决问题、满足需求作为党建工作的重心和指导方向。二是在社会治理怎样充分发挥党员特别是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我觉得首先要唤醒党员的身份意识,引导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自动、自觉、自愿参与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从而带动周围的群众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氛围。其次要搭建平台,让党员和热心群众特别是有时间,有能力的党员和群众有平台有机会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三是做好总结提炼文章。
为期一周的杭州之行,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了杭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在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社会多元化的进程中,如何走出了一条符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规律、具有超大城市特点的基层党建新路,让我们受益匪浅。城市基层党建既是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部署,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战略抉择。我们要学习好杭州经验,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为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增强城市治理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服务,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使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热爱党、跟党走。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二要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化推进区域化,整合区域党建资源,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为基层党建插上信息化“翅膀”。三要以城市基层党建为引领,强化街道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依托区域化覆盖优势,通过平台对接、资源优化、力量融合,实现管理向社会治理等方面延伸,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句话感悟: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学习杭州党建工作经验,关键在行动、在实干、在从我做起。只要我们按照市委决策部署,以杭州为榜样,更加注重全面统筹,更加注重系统推进,更加注重开放融合,更加注重整体效应,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有道里区特色的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子。(张淑珍)
社会管理心得体会3作者:史育龙(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原创性成果。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会议上前瞻性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了系统阐述,党的二十大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战略部署。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作出深刻阐述、提出明确要求,为新征程上满怀信心开新局展新貌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和科学行动指南。
构建新发展格局事关全局、影响深远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其一,着眼于统筹“两个大局”,事关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版图和治理格局面临重塑。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其二,着眼于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关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拥有品类最全的工业体系、完善的配套能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实现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夯实经济发展根基,跨越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口,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其三,着眼于统筹发展和安全,事关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当前,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地缘政治和安全风险加大,我国发展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上升,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成为重中之重。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突破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以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应对国际循环的不稳定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质量和水平,才能牢牢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确保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其四,着眼于统筹国际合作与竞争,事关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当前,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加速重构,全球分工体系深度调整,竞争日趋激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超大规模经济体特征、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主动选择。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更加积极地参与塑造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合作竞争中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广泛凝聚共识,深度开展合作,培育和增强我国在国际合作竞争中的新优势,在开放发展中赢得战略主动。
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思想共识不断凝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加快,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消费需求持续释放。近年来,通过提升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造消费场景,我国消费潜力加快释放,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持续显现。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4万亿元。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汽车等大宗消费方兴未艾,服务消费正在加快扩容提质,线上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需求有效激发。2023年春节期间,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2%,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电影票房突破67亿元,位列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位。在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的同时,我国消费价格保持了平稳态势,过去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定在2%左右的较低水平,为扩大消费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是有效投资不断扩大。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提质增效,我国投资总量持续平稳增长,投资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的情况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突破57万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2%,实现了投资规模和投资质量的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序推进,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等重大项目投产运营,川藏铁路、“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全面实施,发挥了投资在经济循环中的牵引带动作用。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下,投资环境持续优化,投资信心进一步增强。
三是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提升,2022年跃居全球第11位。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研发强度提升到2.55%,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扎实推进,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完善。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立科技伙伴计划,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我国产业高端化发展、数字化赋能、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2022年高技术制造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4%和5.6%,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不断加快,工业互联网已应用于45个国民经济大类,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产业发展的“含绿量”显著提高,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超过12亿千瓦。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五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更加通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扎实推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2022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49.5万亿元,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重要作用。大江大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进一步显现。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扎实开展,县城补短板强弱项“1+N+X”系列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六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市场基础制度持续完善,出台实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全面实施和更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实施商事制度改革,经营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下降,“证照分离”改革全面覆盖,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快清理和废除。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形成,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持续下降。
七是高水平开放成效显著。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外贸展现强大韧性和活力,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效应不断增强。贸易规模迈上新台阶,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2.1万亿元,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服务贸易总额约6万亿元,同比增长12.9%。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占比稳步提升,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快速增长,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增势强劲。在全球跨境投资低迷的背景下,我国外商投资实现逆势增长,实际使用外资由2020年的1443.7亿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1891.3亿美元。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国际班列多向联通,中欧班列持续增长,2022年开行1.6万列、发送160万标箱,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快速增长。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中欧班列作为畅通亚欧货物贸易的重要稳定通道,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和突出亮点。
八是安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面对国际发展环境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全球初级产品供给波动加剧,我国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自身抓好初级产品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产量连续8年达到1.3万亿斤以上。国内能源生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发展多元清洁供电体系,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煤油气电等主要能源产品生产均保持增长,油气对外依存度下降。统筹补短板、锻长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疫情发生后,我国依托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强大的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供应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在疫情冲击的压力测试中表现出强大韧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化认识、突出重点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是接续奋斗的重要法宝。在实践中,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到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更加深刻领会到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必须紧紧抓住畅通循环这个关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必须破解国内大循环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环节的堵点问题,着力打破地方小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和需求的适配性,切实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稳定性。同时,根据比较优势变化,动态调整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重点领域和方式方法,着力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形成供给和需求相互匹配、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不断促进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第二,必须正确把握内外循环的辩证关系。要认识到,无论是统筹发展和安全,还是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内外循环都是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的。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必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断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以稳固的国内基本盘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和底气。与此同时,还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既要综合发挥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和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吸引汇聚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也要稳步走出去,加强境外投资服务、监管和风险防控。
第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要重点着眼于重大风险挑战,找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从畅通堵点、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方面下功夫,着力化危为机,创造条件提升经济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认识到,经济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是一个相互联系、运动不息的复杂系统,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以整体推进实现重点突破,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结合。
第四,必须防范认识误区与行动偏差。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行动偏差,必须及时给予纠正。认识上,既要避免只强调内循环或外循环的片面理解,也要避免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长期任务当作短期应急措施的错误认知,还要避免把科技自立自强理解为关起门来搞小而全的重复建设。行动上,要防止各自为战,只考虑本地区本区域小市场、搞自己的小循环,也要防止本位主义,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同自己部门关系不大,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无法形成工作合力。
坚决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要形成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更加坚定的思想自觉、真抓实干的工作劲头、精准务实的政策举措,切实把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工作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谋划推动,着力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切实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
一是加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按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投资再生产的全链条拓展内需体系,打通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消费体制机制不健全、投资结构仍需优化等制约经济循环的堵点难点,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着力挖掘内需潜力,促进消费升级,拓展投资空间。着力优化市场结构、健全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市场韧性,进一步做大做强国内市场,持续提高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和配置能力。
二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塑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优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支持创新的基础制度,优化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牵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全球制造中心地位。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积极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
四是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广阔纵深循环空间。扎实推动城乡区域重大战略部署落地,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多梯度增长、多样化发展、强劲韧性的城乡区域动力支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建立健全跨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完善区域合作和利益调节机制,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着力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功能,强化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和边境地区等的保障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外循环的动力活力。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拓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领域合作新空间。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加大对重点国别和制造业等引资力度。
来源: 经济日报
上一篇:学建筑的心得体会,最新合集
下一篇:安全生产心得体会格式,最新精选